躺平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躺平[1]
躺平,就是癱倒在地,不再雞血沸騰、渴求成功了。無論對方做出什麼反應,你內心都毫無波瀾,對此不會有任何反應或者反抗,表示順從心理。
躺平看似是妥協、放棄,但其實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選擇最無所作為的方式反叛裹挾。
年輕人選擇躺平,就是選擇走向邊緣,超脫於加班、升職、掙錢、買房的主流路徑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環境對個體的規訓。
躺平現象也非哪國獨有,英國有尼特族(NEET),日本叫低欲望社會,美國也有歸巢族(Boomerang Kids)。大體上,一個經濟體在達致一個階段後,就具有一定的社會保障功能,經濟機會選擇相對多元,加班加點的邊際效益降低,自然會產生一批“扶不上牆”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的躺平,事實上也是在傳遞一種信號:社會環境、生活成本、成長路徑,對於年輕人來說不夠舒適,相比而言,躺平雖然頹廢,但至少相對不累。
躺平的起源[2]
躺平學或躺平主義是指,人們決定放棄靠拼命工作來攢錢,不斷產生焦慮而傷身的生活模式,而採取主動降低自身欲望,從而緩解生存壓力的一種生活哲學。
而躺平學這個概念起源於貼吧《中國人口吧》裡面的一個帖子:題目是《躺平即是正義》。
該貼作者講訴了自己兩年多沒工作的躺平生活,並且非常低欲望地生活著,努力保持身體的健康和思想上的自由思考。
一時間,該作者的躺平理念迅速得到了廣大青年打工人的共鳴,大家紛紛表達了對這種生活的認可和嚮往,“躺平學”也一躍成為了互聯網一大顯學。
躺平在國內過早出現的原因[3]
吳曉波:這幾年日本有兩本書很流行,一本是《低欲望社會》,講的是日本經歷了“失去的二十年”後,沒有工作的年輕人願意天天宅在房間里,看看書、打游戲,一周出去一趟,到便利店買些速食食品,回來用微波爐烤一下。哪怕房貸利率極低,他們也不願意買房。
緊接著,三浦展寫了一本書《下流社會》。原本人是向上流動的,但是日本的階層現在已經固化了,上升的空間已經喪失,所以年輕人寧願固化在自己階層里。
如果今天在葡萄牙或在義大利討論躺平,我覺得是有道理的,因為經濟發展已經停滯了,但是今天的中國仍然是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所以為什麼在一個進取的國家,躺平會瀰漫成一種社會氛圍呢?
任澤平:準確來講,積極的人在內捲,消極的人在躺平。這麼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年輕一代卻出現躺平的思想苗頭,我認為是值得公共政策部門重視和反思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如何做出一些改變?
我覺得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房價過高。第二個原因,稅收制度不健全。
發達國家都有財產稅、遺產稅、房產稅,中國調節收入分配的工具是欠缺的。中國的個人所得稅實際上是“工薪稅”,工薪階層貢獻了中國個人所得稅的70%,原本,個人所得稅用於調節收入分配,結果現在變成了一個“逆向調節”。
對於躺平的態度[3]
關於躺平,我覺得網上有八個字說得挺好的:躺平無罪,奮鬥有理。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
如果你認真思考說,我要躺平了,但接下來你要思考一個問題:我躺在那幹嘛呢?
第一種躺平,是你躺在那兒去思考創建一門新的學派,躺在那兒思考“人為什麼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如果你在想這些問題的話,你的肉體躺平了——拒絕無效的社交,對物質生活保持低欲望的狀態,但是你的思想卻在奔跑。
第二種躺平,是我真的躺,天天玩游戲,什麼也不想,希望日子快點過去。
曾經有一位沉迷游戲的朋友告訴我,他躲在房間里玩了兩年的游戲。
我說,你玩游戲的時候,遇到的最恐怖的一件事情是什麼呢?
他說,我能夠看見我的指甲在生長。
他玩了兩年,最後發現沒意思了,又跑出來找工作。
所以當你躺平後,你又該如何消耗如此漫長枯燥的時間和人生呢?
躺平是你的權利,是成年人的選擇;你拒絕躺平,也是一個選擇項。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疾病。對於那些躺平者,我祝福他們能夠永遠如此心安理得;而對於那些仍然站著奔跑的人,他們的存在倒是對我們自身價值認同的諷刺。
躺平=習得性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