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躺平[1]
躺平,就是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
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
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躺平现象也非哪国独有,英国有尼特族(NEET),日本叫低欲望社会,美国也有归巢族(Boomerang Kids)。大体上,一个经济体在达致一个阶段后,就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经济机会选择相对多元,加班加点的边际效益降低,自然会产生一批“扶不上墙”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躺平,事实上也是在传递一种信号:社会环境、生活成本、成长路径,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够舒适,相比而言,躺平虽然颓废,但至少相对不累。
躺平的起源[2]
躺平学或躺平主义是指,人们决定放弃靠拼命工作来攒钱,不断产生焦虑而伤身的生活模式,而采取主动降低自身欲望,从而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生活哲学。
而躺平学这个概念起源于贴吧《中国人口吧》里面的一个帖子:题目是《躺平即是正义》。
该贴作者讲诉了自己两年多没工作的躺平生活,并且非常低欲望地生活着,努力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思想上的自由思考。
一时间,该作者的躺平理念迅速得到了广大青年打工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认可和向往,“躺平学”也一跃成为了互联网一大显学。
躺平在国内过早出现的原因[3]
吴晓波:这几年日本有两本书很流行,一本是《低欲望社会》,讲的是日本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后,没有工作的年轻人愿意天天宅在房间里,看看书、打游戏,一周出去一趟,到便利店买些速食食品,回来用微波炉烤一下。哪怕房贷利率极低,他们也不愿意买房。
紧接着,三浦展写了一本书《下流社会》。原本人是向上流动的,但是日本的阶层现在已经固化了,上升的空间已经丧失,所以年轻人宁愿固化在自己阶层里。
如果今天在葡萄牙或在意大利讨论躺平,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经济发展已经停滞了,但是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所以为什么在一个进取的国家,躺平会弥漫成一种社会氛围呢?
任泽平:准确来讲,积极的人在内卷,消极的人在躺平。这么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年轻一代却出现躺平的思想苗头,我认为是值得公共政策部门重视和反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何做出一些改变?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房价过高。第二个原因,税收制度不健全。
发达国家都有财产税、遗产税、房产税,中国调节收入分配的工具是欠缺的。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实际上是“工薪税”,工薪阶层贡献了中国个人所得税的70%,原本,个人所得税用于调节收入分配,结果现在变成了一个“逆向调节”。
对于躺平的态度[3]
关于躺平,我觉得网上有八个字说得挺好的:躺平无罪,奋斗有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
如果你认真思考说,我要躺平了,但接下来你要思考一个问题:我躺在那干嘛呢?
第一种躺平,是你躺在那儿去思考创建一门新的学派,躺在那儿思考“人为什么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如果你在想这些问题的话,你的肉体躺平了——拒绝无效的社交,对物质生活保持低欲望的状态,但是你的思想却在奔跑。
第二种躺平,是我真的躺,天天玩游戏,什么也不想,希望日子快点过去。
曾经有一位沉迷游戏的朋友告诉我,他躲在房间里玩了两年的游戏。
我说,你玩游戏的时候,遇到的最恐怖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
他说,我能够看见我的指甲在生长。
他玩了两年,最后发现没意思了,又跑出来找工作。
所以当你躺平后,你又该如何消耗如此漫长枯燥的时间和人生呢?
躺平是你的权利,是成年人的选择;你拒绝躺平,也是一个选择项。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疾病。对于那些躺平者,我祝福他们能够永远如此心安理得;而对于那些仍然站着奔跑的人,他们的存在倒是对我们自身价值认同的讽刺。
躺平=习得性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