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特族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尼特族(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NEET)
目錄 |
尼特族是NEET在臺灣的譯音,NEET的全稱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
尼特族是世界性的社會問題。主要在發達國家和經濟高增長、生活素質高的國家和地區的青年階層中產生。在中國大陸稱為家裡蹲或啃老族,在美國稱為歸巢族(Boomerang Kids),在香港則稱之為雙失青年(失學兼失業的青年)。
尼特族被認為是世界性的社會問題。主要在發達國家和人力資源嚴重過剩、經濟高增長、生活水準高國家的青年階層中產生。在香港則稱之為雙失青年(失學兼失業的青年);在美國稱為歸巢族,意指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在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也被稱為啃老族,靠啃食父母老本生活。中國臺灣有時也戲稱為魯蛇、米蟲或者家裡蹲。由於實際上尼特族(無業在家)與家裡蹲(不喜出門)所指的群體有所區別,故此現時多仿效日本直接以尼特族稱之。
這個字詞開始被廣泛使用,起自於英國1999年,一份來自英國工黨政府受社會排斥學生輔導小組(en:Social Exclusion Unit,簡稱SEU)的報告。在此報告前,則是以“地位零(status zero或Status Zer0)”代表相同尼特族的意思。安迪·佛隆(Andy Furlong)寫到,開始流行使用尼特族,主要是因為尼特一詞在英文也帶有“沒有地位”的負面聯想。
上述的分類,在其他地方政府的報告中,又另外把尼特族一詞重新定義為填答者沒有工作、也沒有尋找工作、沒有照顧家人、沒有放無薪假、沒有在旅行、沒有生病、沒有身心障礙、沒有做志工服務、同時也沒有在進行其他不特定的活動;然而,此縮寫在測量方法,尤其是經濟性的不活躍性這部分,並沒有一致性的定義。凱倫·羅柏森(Karen Robson)筆下則將此分類稱為“英國文學中含括所有“青年失業”問題的討論”
史考特·葉慈(Scott Yates)以及馬爾康·培恩(Malcolm Payne)則指出,起先因應尼特族的政策採取“全人觀點”來看待,政策規劃者檢視了年輕人目前面臨的問題,但這樣的情境在尼特族的身份被污名、標簽化後,已經走樣--就像在冒險中的木筏一般,問題與負面的引導,是我們讓年輕人參與的活動。。
英國教育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簡稱DfE)則有公佈英格蘭的尼特族統計數據。 計算尼特族的方法學有兩種,一是年齡層16–18歲,一則是以年齡層16-24歲之間為計算。前者依靠許多不同來源的參考資料,後者則是倚賴勞動力調查(Labour Force Survey)。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學畢業人數逐漸增加,因為高學歷的心態,使他們不願意從事較低的薪資工作,感覺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代部分被稱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太辛勞的工作不願去從事,要求工作輕鬆錢又多,就呈現空等狀態,沒工作也沒讀書。
可分為6類“追求夢想型、喪失自信型、自閉型、家庭溺愛型”及“收集狂熱”與一種“新neet族”。
追求夢想型
對於自己的現實工作有理想,非要達理想才能滿足自己所需,會有一直轉換工作的情形。
喪失自信型
因一次的工作經驗失敗,對往後就業會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擊,不敢再面對就業。
自閉型
從小與社會接觸環境自然隔閡造成。
家庭溺愛型
從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認真讀書只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擁有高學歷卻不懂自己將來打算,遂成米蟲的心態。
收集狂熱
與前4種一樣,“搜集狂熱”也是研究者根據錶面印象所取的名稱。顧名思義地看,“搜集狂熱”就是對搜集某項物品這個單一行為的病態執著,現階段的搜集狂熱者以各類科學探索行為或二次元周邊商品為主,時下流傳的叫法有“怪胎”和“御宅族”等等。儘管某些天賦異稟的孩子因為不斷記憶的行為在有用性領域內獲得了為社會認可的成就,甚至得到被社會善待的契機從而走出NEET圍城,但實際上,這些憂郁的搜集狂熱者竭力索求悵然若失的並非其他,和社會規範內的所有正常人相同,他們在個體不可逾越的範圍內拼命搜集的是名叫“幸福”的東西
尼特族依附家人而不就業,除了本身沒有自行謀生能力外,也造成家人的負擔;而家人的生活供應,並不能長久養到生命結束那天,會加速家庭經濟的危機,消費趨於保守而下降,進一步拖累景氣。這又會讓不就業、失業的人口增加,相對的社會上要救濟的人數也會增加造成政府負擔,整個社會經濟曲線亦會呈現惡性向下的趨勢。家庭氣氛也會連帶受影響,成天不做事的尼特族賴在家中,家人會擔心自己兒女的未來,除非是有錢人,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養活下一代;不然,多數家庭會產生爭吵,家庭不美滿,人的心理也會有改變。
尼特族由於大多數是青年人,且屬於適齡於工作的中堅性人口,因此造成的勞動資源浪費是不容忽視的。政府與社會資源為了降低社會因此一族群而造成的社會問題,會用各種方案去試圖解決,如擴張就業、職業訓練等。然而當經濟情況長期未見好轉時,尼特族造成對社會秩序的壓力會與日俱增,衝突也會激化。有證據顯示,為瞭解決青年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國家會透過公共建設、強制就業或募兵等方式來消除此問題,但如果經濟本身不能改善,以吸收失業人口,在資源不足下,政府的強制性作為會使事件變得更糟,甚至引發內亂或戰爭。尼特族之所以成為尼特族,是因為他們認為世間冷漠,所以應傳達出世間還是有溫暖的訊息,讓尼特族瞭解生命的意義是與他人的連結及付出,並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想辦法找出適合自己的性向及能勝任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