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西三角經濟圈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西三角經濟圈

  西三角經濟圈全稱為西部川陝渝金三角,指重慶聯合成都和西安,建立以重慶經濟圈、成都經濟圈和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為核心的西部地區大經濟實體。“西三角經濟圈”的概念已從學者、研究者的角度,延伸至政府層面的考慮。在2009年全國兩會期間,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提出“西三角經濟圈”的概念,就在兩會上,重慶市代表團已提請國家有關方面將“西三角經濟圈”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1]

構建西三角經濟圈的戰略意義[2]

  1、構建“西三角經濟圈”是城市化進程發展的需要

  “城市化是指在一個國家或社會中人口由鄉村向城市轉移,從而造成農村中具有城市特質的城鎮的增加,引起城市數量增加和城市規模擴大以及城市經濟社會化、現代化和集約化程度提高的過程。”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從城市形成到城市化進程開始的幾千年間,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在一個很低的水平線上緩慢增長,進入工業革命之後,城市化呈現出一個迅速而持久的過程。19世紀的歐洲是世界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地區,1925年左右,世界發達地區的城市化達到最高潮,此後城市化主流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值得關註的是,發達國家在城市化速度趨緩的同時,其城市化進程呈現新的特征,即形成了由若幹城市組成的城市群、城市帶。如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倫敦為核心的英國城市群、以巴黎為中心的歐洲西北部城市群。

  城市群突破了行政地域的概念。城市群在一定地域範圍內把若幹個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聯結起來,這些城市往往以一個或兩個特大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的核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城市和城市之間有著密切的經濟和信息往來,分工合作,形成一個區域共同體,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由多個城市群或單個大的城市群即可構成經濟圈,即一定區域範圍內的經濟組織實體,是生產佈局的一種地域組合形式。世界上大的經濟圈在世界經濟和產業分工中具有重大影響。根據中國城市發展報告顯示,全世界範圍內,美國三大都會區(大紐約區、五大湖區、大洛杉磯區)的GDP占全美國的份額為67%,日本三大都市圈GDP占全日本的份額則達到70%。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個國家、地區和企業都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競爭環境。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通過構建城市群進而形成經濟圈參與國際競爭逐漸成為必較流行的做法。

  我國東部地區相對比較發達,目前,已出現了幾大主要城市群經濟區。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對東部乃至全國經濟起到了比較大的帶動和輻射作用。西部城市群在數量、規模、發展程度上和東部的差距越來越大。因此,借鑒國際和國內的經驗,在我國西部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群,進而形成城市經濟圈,對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西部城市之間的優勢互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是促進西部發展的一個很好的思路。另外,我國西部以重慶、成都和西安幾個重要城市為首的城市群的快速發展也為形成經濟圈提供了條件。成渝經濟區正在快速發展,同時,以西安、關中為中心的城市群和經濟區也在迅速成長。據統計,2008年前3季度,陝川渝三地國內生產總值之和為17080.47億元,占西部12省市區國民生產總值的42.88%,是西部地區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隨著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飛速發展,西安、成都、重慶三個西部特大城市已經形成空中一小時經濟圈,陸上高速公路和鐵路客運專線“三小時經濟圈”也指日可待。“西三角經濟圈”將突破秦嶺屏障,將成渝經濟帶和關中經濟帶貫通,將中國西部較具潛力和實力的三大城市整合了起來,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可以在更大範圍內整合資源,提升合力。整個西部的發展應充分發揮增長極的擴散和輻射效應,增長極周圍地區的經濟佈局應以發展增長極的上、下游產業,為其配套、服務以及“拾遺補缺”為主。

  2、構建“西三角經濟圈”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目前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要求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在中心地區吸納和輻射的帶動作用下,充分發揮地區優勢,通過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區域內優化配置生產要素,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高區域經濟總體效益。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可以避免產業同構化,通過明確各地的功能定位,確立其以優勢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發展格局,做到真正能夠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形成區域經濟的整體優勢,使各地取得比較效益。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推進產業升級。“西三角經濟圈”的建立將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政區間合作開始突破“省界”,產業結構趨同程度不斷減弱,市場要素在更大範圍內實現整合,並對整個西部地區產生吸納和輻射帶動作用。

  首先,“西三角經濟圈”科技實力雄厚,擁有三大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幾所國家級科研基地、近100所普通高等院校,在航天航空、電子通訊、軟體設計、光電、生物醫葯、軟體、新材料、環保、機電一體化等領域擁有強大優勢。“西三角經濟圈”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在“西三角經濟圈”,支柱產業主要包括汽車摩托車、裝備製造、軍工製造、軟體產業、石油天然氣化工、材料工業、電子信息、航天工業等。這些產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其產業上下游關聯度極高,帶動力強,容易形成龐大的產業鏈,能夠向西部其他地區進行產業輻射,其增長極的作用突出。另外,川陝渝三地在產業發展上也各有優勢,可以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協調發展。西安在高新技術方面、裝備製造業和飛機製造業方面很有優勢。陝西的能源和礦產資源也很豐富,在發展農副產品和旅游方面也有一定潛力。重慶工業基礎雄厚,製造業相對較發達,在體制創新、改革與試驗方面走在“西三角”乃至全國前列。近期,重慶在IT、信息產業方面也有長足發展。成都是傾向於消費型經濟的城市,同時創意產業、服務性行業、娛樂等行業比較發達。這些都為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西三角經濟圈”概念的提出,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轉變的需要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已經有十個年頭,西部地區十二個省區市整體上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西部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還在擴大。通過“西三角經濟區”的建設,可為陝甘乃至廣大遠離江海的西部地區打造出一個出海口,使西部地區和華東地區乃至世界各地通過長江航運聯繫起來,加快與世界經濟接軌,同時也為華東地區打造出新的經濟腹地。另外,各地重覆建設、爭奪和浪費資源的現象日益突出,不利於資源的有效聚集和高效利用,不利於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根據國家編製的“十一五”期間西部大開發的總體規劃,西部將重點發展六類有特色的優勢產業:能源、礦產資源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農副產品深加工、旅游。但是,西部地區一直沒有一個實力很強的經濟圈,缺乏核心的輻射力與帶動力。只有整合資源,改變三地在發展上各自為政的局面,才能得到中央更多的支持,才能促進西部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採取非均衡發展模式,打造西部最大增長極的“西三角經濟圈”,將有利於西部大開發戰略思路和途徑的調整,有利於發揮占西部經濟總量40%的“西三角經濟圈”的聚集、輻射、帶動的作用,從而加快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步伐,早日在西部地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總之,“西三角經濟圈”的構想是“西部大開發”政策的進一步深入,它著眼於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考慮對重點區域進行重點推進,使西部大開發由點帶線,由線帶面深層突破。因此,通過“西三角經濟圈”提升西部版塊話語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對於整個西部崛起意義重大。

構建西三角經濟圈的發展思路[2]

  1、建立跨行政區的聯合協調機構和監督機構,解決地方保護和部門壟斷

  “西三角經濟圈”本身是一個打破行政區劃、實現跨區域的聯合體,不是行政單元。經濟圈內不同等級的經濟系統內部包含有不同的利益主體,對各自經濟利益的追求容易產生地方保護和部門壟斷,有可能會引起城市群經濟系統偏離原來正確的發展方向,因此,根據城市群成長髮育的規律,出於城市群經濟系統整合發展的需要,區域協調機制應運而生。

  “西三角經濟圈”有必要建立一個區域性的、法制化的、強有力的跨行政區的綜合協調機構和監督機構,由它管轄區域事務、溝通和平衡各方利益,協調解決對城市群區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問題。綜合協調機構的建立應由國家來進行系統和巨集觀的指導。綜合協調機構重點工作是培育一整套協調機制,如區域協調機制、產業協調機制、分工協調機制、經濟整合機制等。由於行政分割等因素的作用,城市群地區的基礎設施不能實現共用和共建,城市體系的統籌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制約了城市群經濟的整合發展,因此,跨行政區的綜合協調機構和監督機構也要致力於為經濟圈的居民提供區域性的基本服務,提高公共設施的規模效益。另外,各城市地方府仍應保持自己的獨立}生,負責解決地方需求和服務。

  2、解決大中城市數量少,集聚輻射功能弱的的問題

  根據國際、國內城市群發展的經驗,城市群要以一個大城市為核心,周邊建設形成若幹個大中小城市以及具有一定規模的中心城鎮,形成“金字塔”型城市結構體系,大中小城市良性發展。地區經濟的發展往往先通過少數大城市的發展,積累相當的發展能力,然後通過規模效應和擴散效應,將增長的活力傳遞到周圍,帶動周邊各類城市乃至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形成總體效益最佳的區域經濟模式

  “西三角經濟圈”內的城市結構體系尚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以陝西省為例,陝西因為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經濟區域:關中、陝北和陝南。關中以西安為中心,是陝西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形成了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包括五個地級市、三個縣級市、一個示範區,398座建制鎮,處於陝西中部,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南北介於秦嶺山地和陝北高原之間,渭河橫貫其中,土地面積約占陝西總面積的19%,人口約占總人口的60%左右。“關中城市群超大城市數量占9%,缺失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小城市數量分別占36.5%和54.5%,城市首位度達5.05。這種結構特征不利於中心城市的輻射,難以帶動城市群的發展。關中城市群除西安為超大城市外,其餘均為中小城市,西安與寶雞、渭南等中等城市之間存在大城市斷層,造成城市等級的無序狀態,構不成完整的等級體系,進而影響中心城市的軸向擴散帶動大中小城市發展及點軸系統形成。”要形成結構體系合理的“金字塔”型城市群,就要培育中等城市,逐步發展成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關中城市群的中等城市中寶雞、渭南因其所處的地埋區位為主要發展軸線上,可以發展成為特大城市,銅川可以發展成為大城市。咸陽可併入西安,實現西咸一體化。另外,增加中等城市數量,促進城市群各等級城市合理分工。通過增加2o一50萬人的中等城市,形成眾多的次級增長極,承擔起連接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

  3、做好經濟圈內的城市群發展規劃,培育城市群競爭優勢

  “城市群規劃並非區內各單一城市規劃的簡單彙總,而是以城市群體系統的區域層面為基礎,對城市群總體發展的戰略規劃。進一步深化完善總體規劃和各專項規劃,優化城市群空間結構和產業佈局,明確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形成一體化的城市功能體系。”在城市群規劃中,首先要做好交通、產業規劃。西安、成都、重慶三城市已經形成空中一小時經濟圈,今年西安到成都的客運專線鐵路將動工興建,建成後,西安到成都只需要三四個小時。同時蘭州到重慶的鐵路也將動工,這為三地突破地理瓶頸,形成經濟紐帶帶來了契機。在政策研究方面,圍繞統一市場、城鄉一體、戶籍、養老等領域,突破現有政策,創造中國最大的城鄉一體化區域,這些建議都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在做區域規劃的過程中,各級政府要淡化行政區域觀念並改變行政區划下的城市管理理念,從孤立地發展單個城市向發展整個城市群轉變。區域內部各城市的結構功能分工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和制約經濟圈的整體功能發揮,其整體發展的戰略定位又直接影響和制約城市群區域與各行政區域之間、城市群內部各城市之間的協調發展。所以,各個城市的功能定位既要考慮城市本身的現有基礎和發展潛力,更要考慮在經濟圈內的地位和作用,要明確定位,立足全局,各有側重。應通過區域規劃和區域政策,協調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與區域之間,城市、區域與國家整體戰略之間的關係。

  4、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暢通的合作渠道

  只有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才能為區域合作提供暢通的合作渠道。基礎設施條件是現代社會經濟正常運行的基礎和支撐條件,是區域經濟合理化佈局的前提,是提高資源流動效率的保障。區域經濟合作需要良好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作為雙方關聯的物質和技術載體。以陝西為例,近些年,陝西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一大批鐵路、公路、機場、電力、通訊等設施紛紛落成,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也為陝西省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陝西省正在積極推進關中地區百鎮建設。2008-2010年,陝西省將從省級預算內每年安排1億元資金用來資助建制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關中地區“一軸一環三走廊”沿線小城鎮建設,培育打造一批具有產業帶動力的工業、交通、商貿重鎮和旅游文化名鎮。這些方面的建設都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陝西省的投資環境,節省經濟合作成本,促進經濟發展。近來“西三角經濟圈”內的重慶等地也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為區域經濟合作創造條件和拉動內需的雙重作用。從實際需要來看,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還應進一步加強。在加大硬設施建設的同時,還要註重軟設施的建設,融資環境、管理環境、政策法制環境要與當前的發展相適應,制度上要有創新。

參考文獻

  1. 賈波.關於構建“西三角經濟圈”問題研究(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0(1):28
  2. 2.0 2.1 楊麗麗.構建“西三角經濟圈”的意義及發展思路(A).當代經濟.2010,3:4~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Lin,寒曦,刘维燎,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西三角經濟圈"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