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9个条目

關中城市群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關中城市群(Guanzhong City Group)

目錄

關中城市群簡介

  關中城市群是以西安為中心,涵蓋西安、寶雞、咸陽、渭南等9個城市及其他縣城與集鎮,是陝西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核心區。它同時也是中國“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十大城市群”之一。關中城市群與關中—天水經濟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關中城市群不包括商洛一區三縣以及甘肅省天水市。

  關中城市群也是中國溝通南北、銜接東西的樞紐區所在,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美譽,曾是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建都的地方,是我國古代經濟、科技、文化和對外開放的核心地區。

  規劃立足於歷史文化的至高性、科教的領先性、地域的樞紐性和戰略的安全性,按照國際關中、現代關中、人文關中、生態關中的要求,把關中城市群建設成為既有一定綜合實力、又有明顯地方特色,既有濃厚歷史氣息、又充滿現代活力的城市群。

  規劃堅持以西安都市圈為核心板塊,做大做強西安市;以現有城市為基礎,做大寶雞、咸陽、銅川、渭南等地級城市;以資源和特色產業為依托,做強小城市;以關中百鎮建設為契機,做優小城鎮;韓城、潼關等省級交界縣城要全部按照小城市標準進行規劃;重點培育“一軸一環三走廊”的城鎮發展格局。

關中城市群的發展因素

  (一)城市群內部城市產業關聯程度

  城市群要想作為一個整體在更大的城市網路中發展,必須要合理針對各個城市進行產業分工,這樣才能使得城市群的各個城市對內更好的合作,對外更好的競爭。

  目前關中城市群中三個縣級市(韓城、興平和華陰)僅僅只達到了國家設市的標準,經濟實力還很薄弱;另一方面,關中城市群缺乏一大批專業化的小城鎮基礎,一些城鎮的工礦企業多是計劃經濟時期佈局的國營大中型企業或軍工企業,具有很強的植入特征,與地方經濟的聯繫較少,難以帶動經濟的發展。與溫州地區以民營企業集群塊狀城鎮化經濟發展模式不同,與珠三角的前店後廠式企業集群城市化相互推進發展模式也不同。由於缺少在全國或者區域內有較大影響的生產貿易的專業化城鎮,關中地區產業專業化分工網路大都在區域之外,這使得關中城市群城市體系發展的基礎顯得單薄。

  關中城市群的幾座中等城市和首位城市西安市的產業關聯度都不高。作為關中城市群體系中的第二梯度城市,咸陽、寶雞、渭南、銅川和楊凌這五個中等城市應接受中心城市西安的產業、產品和技術轉移,並向其它小城市和城鎮進行產業、產品和技術輻射。但是,目前咸陽、寶雞、渭南、銅川和楊凌都具有各自相對獨立的經濟結構,在工農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中與西安市沒有形成產業鏈關聯。由於行政區劃利益關係,進一步影響了這些城市與西安市之間的內在經濟聯繫,使得關中城市群內產業關聯度不高,城市群的向心作用和擴散作用的功能效應不能得到有效的發揮。與長三角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產業和要素向南京和蘇錫常地區有效擴散相比,關中城市群由於缺乏優勢產業和區域內產業的有序關聯,很難在開放環境下日益以城市群間競爭為特征的我國區域發展新競爭格局中處於有利地位。

  (二)城市群內部網路建設

  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相互會發生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等城市流的空間流動,而城市群區域發達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的通達性和便捷性,是城市流得以實現的基礎和保證。而城市群內部的網路建設也會對城市化規模經濟產生正面影響,因為這將降低城市間的交易成本,而規模經濟是城市聚集的根本動力,也是城市群中各級城市迅速發展的基本動力。

  在西部大開發的進程中,陝西省的交通建設取得明顯成就,以高速公路和國道為主骨架的關中地區整體公路規劃已進入實施階段。以西安環城高速為始點,將關中城市群主要城市連接並向外輻射的八條高速公路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關中地區環山公路正在修建。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關中城市群的交通網路建設還存在很大差距。關中地區鐵路里程相對較少,密度低,公路建設存在著網路性差、許多公路等級低,且通達度小的問題,這使得要素流動和資源開發利用受到嚴重限制,同時導致信息閉塞、思想保守,不利於城鎮經濟的發展。另外,關中城市群的其他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依然很滯後,目前城市間市場交易網路建設與國內其它區域差距很大,基本上還處於單個城市自成體系式的發展階段:關中城市群城市間的區域信息共用網路、區域資金聯通網路建設也都還僅僅處於起步階段。

  關中城市群內部網路建設的滯後使得城市群內小城市和城鎮發展滯後,缺少專業化城鎮,難以傳遞大中城市的輻射力,很難把區域內分散的生產要素資源及經濟活動通過網路集成與大市場有機聯繫起來,不能形成關中城市群以城鎮為節點,覆蓋區域內生產、流通服務、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區域經濟網路,限制了城市群的發展。

  (三)城市群人力資源開發體系

  區域間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教育對人才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圍繞不同階層的勞動力經濟發展的作用,對陝西省人力資源利用狀況進行分析。

  把所投入的勞動者分為大專學歷以上勞動者、高中(包括中專)學歷勞動者、初中學歷勞動者、小學學歷勞動者和文盲半文盲勞動者五個層次,分別用L1、L2、L3、L4、L5表示,並用K表示所投入的固定資產,則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總產出為:上式中α,β,r,μ,v,η分別表示L1、L2、L3、L4、L5的產出彈性,在一定時期內,它們可視作常數。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82—1999年)等有關資料,對式(2)進行線回歸可得到陝西省的投入產出情況。

  顯示陝西省經濟還處於規模遞增的發展階段,文盲半文盲勞動者的產出彈性為負數,表明這個層次的勞動者已過剩:同時,初中學歷和小學學歷勞動者的產出彈性較大,表明這兩個層次勞動者的增加空間還較大。這是總體勞動者學歷結構欠合理和整體素質較低的主要表現,而大專學歷以上勞動者的產出彈性也為負數。

  產生這個現象的其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資本投入不足,從1978—2002年,陝西省關中地區的資本投入在剔除物價上漲因素後年均增長速度在6%—10%之間,與沿海省市比,相差甚遠。在低速投入中物質資本的技術水平雖有一定的提高,但與東南沿海省份相比,技術水平的提高速度相對較慢。這就使得陝西關中地區很多的新興產業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抑制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特別是高學歷勞動者就業機會的產生。另外,潛在勞動人口增長過快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據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陝西省保持了較高的人口增長速度,分別達到千分之12.30和千分之16.96,而陝西省由於受財力的制約主要抓了掃盲教育和義務教育,初中和高中特別是大學的升學率還是很低,這樣,大部分勞動力人口現在就滯留在小學和初中層次上。可以看出,物質資本投入不足制約著教育投入的增加,制約著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這反過來又制約著經濟的增長,導致了經濟與教育的惡性迴圈。

  關中地區高等學校密集程度在全國居前列,2002年關中地區高校在校學生人數41.16萬人,在學研究生30901人,大專學歷以上的勞動者供給相對過剩使得大量高校畢業生外流。人才外流和人才利用效率低下,也導致中青年骨幹大量外流,科技人員大齡比率越來越高。這種現象在關中城市群除西安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尤為突出。另外,成人教育和就業後再教育產業在關中地區發展也很不均衡,不能和環渤海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這樣對於人力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對經濟增長產生限製作用。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整個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和首位城市西安市相比差異非常大,這樣也間接造成了其他城市的發展緩慢,最終從人力資源方面對關中城市群發展形成制約。

關中城市群的發展規劃

  根據2008年9月陝西省建設廳公佈的《關中城市群建設規劃》,計劃在關中地區將建設西安都市圈,寶雞特大城市和銅川、渭南兩個大城市的城市新格局,以及“彬長旬”、“渭南—韓城”、“咸陽—銅川”三個城鎮帶。規划到2020年,總人口約在2530萬人左右,城鎮人口達到1565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62%。

  根據2008年8月公佈的《關中城市群城際鐵路網規劃》,計劃以西安為中心,將連接關中地區各大城市和主要歷史文物景點,總長1204公裡的城際鐵路網。鐵路網規劃範圍包括寶雞以東、華陰以西、銅川以南、秦嶺以北五個市和楊凌示範區,涉及54個縣區。規劃將分三個階段,預計到2030年全面建成。

關中城市群的體系框架

  其體系框架分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核心層,即西安中心城區;第二層次為緊密層,即四大副中心臨潼、長安、咸陽、三原;第三層次為中間層,即西安都市圈三大外圍中心城市渭南、銅川、楊陵;第四層次為開放層,即關中城市群六大周邊中心城市寶雞、彬縣、黃陵、韓城、華陰、商洛。

  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中一直是全國生產力佈局的重點區域,在全國區域經濟戰略格局中定位為陝西乃至西北地區的重要生產科研基地,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有大中型企業相對密集且能夠輻射西北經濟發展的產業密集區。 通過改革開放,關中城市群而今已成為陝西經濟的核心區,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的高新技術產業開髮帶和星火科技產業帶,是西北乃至西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區域。 從全國主要經濟區的發展情況分析,關中城市群經濟在經濟總量、發展速度上相對滯後,中小企業規模小、缺少名牌產品,發展後勁不足。由於地域較小、城市集中程度不高,開發潛力較大,高新技術帶動力、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待提升。

  關中城市群,基本上是以地理區位和交通條件為依托自然形成的,目前還處於成長前期。調整關中城市群的等級結構有這麼幾個思路:一是要高度重視關中城市群的佈局問題。我認為,關中應該再建兩個大城市,來彌補當前大城市缺位的空白,而不是把西安這個特大城市做得更大。城市規模也有個“度”的問題,超越最佳規模追求超大規模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由於西安的科技、文化、經濟等輻射帶動作用不能直接向中等城市傳遞,所以,應該再建兩個大城市,作為西安發揮傳遞作用的“二傳手”。二是提高西安城市自身的發展質量。不論是吸納能力,還是輻射能力,其基礎都是城市本身的質量,所以,西安仍要做大做強,關鍵是做強。我們應該認識到,城市的科技、資本、產業、產品承接和傳遞的載體不是政府,而是企業,是廠商。改革開放以來,地區發展競爭力體現在政府競爭力上,國內市場以往多是以省市級政府為主體。必須承認,這些政府在市場競爭中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不能發揮終極的主體作用。在我看來,我們應該將培育大企業作為發揮中心城市作用的中心工作,要真正發展具有承接力和吸納力的大公司、大廠商,而不是增強政府參與市場競爭的功能。

  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包括西安、咸陽、渭南、寶雞、銅川等5個地級市、47個縣(市、區)和400多個建制鎮,集中了陝西省62%的城市和近一半的小城鎮,成為我國西北地區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截至2007年,城市群覆蓋總面積達5. 5萬平方公裡,占陝西省面積的27%; GDP為3406. 45 億元, 占陝西省GDP 的63. 44%; 常住人口為2313. 51萬人,占陝西省常住人口總數的61. 73%;財政總收入為477. 03億元,占陝西省財政總收入的53. 50%;地方財政收入為186. 44億元,占陝西省地方財政收入的39. 29% (陝西省統計局, 2008) 。在2008年中國城市群競爭力排名中,關中城市群在的30 個城市群中綜合競爭力指數為- 0. 759,排第12位;先天競爭力指數為- 0. 33708,排名第21位;現實競爭力指數為- 0. 57242,排第14位;成長競爭力指數為0. 150497,排名第10位(倪鵬飛, 2008) 。

  按照通行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非農業人口在200萬以上的為超大城市, 100~200萬為特大城市, 50~100萬為大城市, 20~50萬為中等城市, 20萬以下的為小城市(石向實, 2001) 。按此標準,城市群內現有超大城市1座(西安) ,占城市總數的2. 13%;大城市2座(寶雞、咸陽) ,占城市總數的4. 26%;中等城市2座(銅川、渭南) ,占城市總數的4. 26%;小城市42 座, 占城市總數的89. 35% (陝西省統計局, 2008) 。

  城市群中各城市主要沿著圍繞西安的交通幹線進行佈局,形成“米”字形格局,即以“宜君—銅川—三原—西安”沿線的北部城市帶;以“長安區—西安”沿線的南部城市帶;以 “隴縣—千陽—寶雞—岐山—眉縣—楊凌區—武功—興平—咸陽—西安”沿線的西部城市帶;以“潼關—華陰—華縣—渭南—臨潼—西安”沿線的東部城市帶;以“長武—彬縣—永壽—乾縣—禮泉—咸陽—西安”沿線的西北城市帶;以“藍田—西安”沿線的東南城市帶; 以“韓城—合陽—澄城—蒲城—富平—高陵—西安”沿線的東北城市帶;以“戶縣—西安”沿線的西南城市帶。由於關中地區是東西寬、南北窄的帶狀區域,在城市群內,西安是唯一的超大城市,也是核心城市。

關中城市群的不足

  雖然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的發展已具相當規模,對關中地區及其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依然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一)規模結構不合理。一是特大城市缺位,城市群規模結構斷層。一般來說,具有完整輻射功能的城市群規模結構應該有五個層次。在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中,西安屬於超大城市,規模位居第二的寶雞市屬於大城市,缺乏特大城市,規模結構出現斷層現象,致使首位城市西安負載過重,削弱了它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大、中等城市數量少,發展水平低。城市群現有大、中等城市四座,分別為寶雞、咸陽、銅川和渭南,與同等面積的珠三角城市群以及西部的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比,大、中等城市數量明顯偏少。同時,大、中等城市發展水平偏低,就連與西安距離最近的咸陽市,其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與西安差距較大。三是小城鎮發展滯後,缺少專業化城鎮。目前,城市群內小城鎮數量偏少且缺少專業化城鎮,無法形成支撐金字塔型城市群的堅實基礎,很難承接大中城市的輻射力,也很難把農民分散的小生產和大市場有機聯繫起來。

  (二)空間結構不合理。各城市主要沿交通幹線密集分佈,特別是由西到東沿隴海鐵路和西寶、西潼高速公路兩側佈局了70%以上的城市,而南北兩側城市數量少、規模小且佈局分散。這種空間結構特征存在兩個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引起空間經濟差異。南北兩側只有銅川一座中等城市,其他都屬於小城市,而且這些城市規模較小,經濟實力較弱,難以承接中部區域的產業、技術、人才等的轉移,對其周邊地區城鎮發展的帶動作用也極其有限,致使南兩北側與中部區域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不利於中部城市發展壯大。關中中部交通幹線兩側城市分佈密集,由於區域面積和境內資源的有限性,而且城市發展的職能不夠明確,合作機制尚未完善,導致城市間合作少、競爭多,特別是中小城市之間爭游客、爭土地、爭原材料、爭人才、爭政策等現象嚴重,不利於城市的發展。

  (三)職能結構不合理。儘管城市群內單個城市的職能明確,特別是產業職能較為突出。但是,目前各城市間產業結構趨同,職能重覆嚴重,互補性較差。如電子工業在西安、咸陽、寶雞三市均為重點產業;輕紡工業在西安和咸陽均為重點產業;機械工業在西安和寶雞均為重點產業;能源工業在銅川、韓城、華陰均居重要地位。咸陽、寶雞、渭南、銅川和楊凌5座城市所處的相對位置決定了它們屬於分工第二梯度城市,它們的職能應該是接受中心城市西安的產業、產品和技術轉移,並向其它小城市和城鎮輻射。但是,目前咸陽、寶雞、渭南、銅川和楊凌具有各自相對獨立的經濟結構,在工業、農業、礦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中與西安在產業鏈上沒有明確的分工,尤其是這5座城市的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後、規模相對狹小,難以與西安進行直接對話和鏈接。而且,由於行政區劃的分割,這5座城市直接受陝西省政府的行政管轄,各自為陣,獨立發展,使得咸陽、寶雞、渭南、銅川和楊凌等城市與西安缺乏應有的內在經濟聯繫,城市群的向心作用和擴散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

  (四)缺乏統一的協調管理組織。目前,各級城市均按行政建制獨立發展,除西咸一體化取得明顯進展外,其它包括寶雞、銅川、渭南等城市之間及其與核心城市西安之間並無明顯的經濟聯繫,城市間關聯度較低,這是城市群規模結構不合理、城市職能重覆等問題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約城市群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因此,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的發展需要一個統一的協調管理組織,對各城市的發展進行統一協調、統一規劃,實現各城市間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Mis铭,Lin,Dan,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關中城市群"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