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中原城市群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是指河南省以鄭州市為中心,以開封市為副中心的經濟帶,其主要範圍包括中原一帶的地區,故得此名。中原城市群包括鄭州、洛陽、開封、許昌、平頂山、焦作、新鄉、漯河、濟源多個城市,是中原經濟區核心區域。區域土地面積為5.87萬平方公裡,占全省的35.1%。河南省全省60%的城市分佈在這一區域,城市佈局緊湊。

  根據2014年3月16日發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改委除老牌的三大國家級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以京津冀為核心的環渤海城市群之外,將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四大區域列入國家級城市群之列。根據該規劃,國家將加快培育這些城市群,使之成為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中原城市群的由來

  古老的中原大地,不僅是中華民族農業文明的搖籃,也是城市文明的搖籃。中國七大古都河南占其三,即洛陽、開封和安陽(最近許多專家學者提議應將鄭州也列入古都之一)。據史載,唐天寶年間,洛陽有19萬多戶、118萬人口;北宋時的開封更是街巷縱橫、店鋪林立,城市人口也在100萬人以上,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歲月更替,鬥轉星移,幾經沉浮。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古老的中原煥發了新的生機,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城市規模也不斷擴張,在以鄭州為中心百餘公裡的半徑內,形成了一個城市密集區,這個城市密集區被稱為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不僅人口相對密集,而且產業資本也比較密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都比較大,正在發展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隆起帶。

  中原城市群這個概念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已出現了,政府規劃部門和有關學者曾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並得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的認可。1995年,中共河南省六次黨代會報告中就提出:加快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發展步伐,著力培植主導產業,逐步成為亞歐大陸橋上的一個經濟密集區,在全省經濟振興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但在以後的幾年裡,中原城市群究竟應如何培育、發展和運作,卻陷入停滯狀態,也很少有人再做進一步的研究。直至2003年,在中共河南省委制定的“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中,又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概念,並作為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的重要發展思路和發展佈局,專門進行了論述。省委書記明確指出:“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是我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可以發展成為全國區域性範圍內具有獨特優勢和重要影響的經濟隆起帶。要加快這一區域的發展步伐,從整體上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使之成為帶動全省經濟發展、實現中原崛起的龍頭。”這之後,中原城市群重新引起了各方面的關註。

中原城市群的結構

  1.強化一個中心。鄭州市作為河南省省會,又處於中原城市群的中心位置,無疑將發揮核心作用。鄭州目前有許多優勢,是區域內規模最大的城市,城區人口已近250萬人,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億元,約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15%;是河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適應建設中原城市群的需要,目前鄭州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是要提高“首位度”。要以開發鄭東新區為重點,以建設特大型區域中心城市為目標,努力擴張經濟規模和城市人口。在城市發展規划上,要採取板塊發展的模式,拉大城市框架。要加快鄭州周圍衛星城鎮的發展,充分發揮衛星城鎮的作用,使之承接鄭州市的產業擴散和轉移。要通過一二十年的努力,將鄭州市建設成為一個人口500萬人以上,城區面積近千平方公裡的中西部特大城市之一。

  2.培育一個次中心。洛陽市作為河南省最大的工業城市和城區人口過百萬的大城市,應該成為中原城市群的次中心。洛陽在國內外都有較高的知名度,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具有古老悠久的歷史,洛陽為“九朝古都”,文物古跡很多,文化底蘊厚重,特別是龍門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著名的旅游勝地;二是洛陽為我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一五”時期156個重點建設項目,洛陽就有7個,改革開放以來,石化工業、電力工業和冶金工業等也迅速發展為支柱產業。洛陽的工業基礎很好,今後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加快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用先進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使之成為河南省乃至全國的先進位造業基地。要搞好洛南新區的規劃和建設,打好“龍門牌”和“河洛文化牌”,成為中原地區既有古老風韻又有現代氣息的工業城市、旅游城市。

  3.建設一條工業走廊。從鄭州市區向西,經過滎陽市、上街區(鄭州市轄區)、鞏義市、偃師市到洛陽市區,直線距離是130公裡,以兩個中心城市為支點,以鐵路公路、高速路為紐帶,在這一區域內完全有條件建設一條工業走廊,成為中原城市群乃至整個中西部的經濟隆起帶。一是該區域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鄭州和洛陽兩個市區的工業產值占全省17個地級以上城市的近三分之一,鞏義、滎陽、偃師在2002年全省各縣(市)綜合經濟實力排序中,分列第一、第五和第六位,特別是鞏義市已連續六屆躋身於全國百強縣(市),綜合實力連續11年位居全省各縣(市)首位。根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提供的資料分析,鄭洛工業走廊的工業規模和產值,相當於長沙、株洲、湘潭三角組合的130%,相當於西安、咸陽、渭南、銅川四城市的120%,相當於武漢市的75%左右。二是該區域交通十分便利。隴海鐵路、310國道和連霍高速公路橫貫東西,鄭州和洛陽不僅是鐵路樞紐,而且擁有空港和陸路口岸,具有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三是該區域資源豐富。擁有煤、鐵、鋁、耐火粘土等多種礦產資源;擁有幾十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可以提供各種人才和科技信息資源;鄭州作為區域性的金融中心,在融資、籌資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和便利條件。今後,省里在生產力佈局、項目安排、政策導向等方面若能進一步向這一區域傾斜,並註意發揮區域內各市縣的積極性,鄭洛工業走廊就會進一步凸出,成為中西部的一塊工業高地。

  4.突出三條軸線。中原城市群的9個地級市均分佈在京廣鐵路(京珠高速、107國道)、隴海鐵路(連霍高速、310國道)、焦枝鐵路三條軸線上,且北有新焦、新荷鐵路,南有漯平鐵路,形成了鐵路、公路交通網路的全方位覆蓋。三條軸線上的城市在生產力佈局方面各有側重和特色。京廣鐵路沿線有新鄉、鄭州、許昌和漯河市,由於這4個城市均處於豫東平原上,因此農副產品加工業比較發達,如食品煙草紡織醫葯等工業有良好的基礎和規模,近些年在汽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也有較快的發展。焦枝鐵路沿線有焦作、濟源、洛陽、平頂山4個城市,均處於豫西山區,能源機械冶金、化工等工業基礎較好,而且這一線地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其煤炭電力、石化工業的發展,將對全省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作用。隴海鐵路線上的鄭州、洛陽、開封市,是河南省重點推出的“三點一線”旅游品牌,特別是鄭州的少林寺、洛陽的龍門石窟和白馬寺、開封的“宋城”是聞名國內外的旅游景點。中原城市群的大部分縣和縣級市也都分佈在這三條軸線上,圍繞這三條軸線,搞好中原城市群的區域發展規劃和生產力佈局,應是必然的選擇。

中原城市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1]

  (一)城市群內各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確

  從城市群體系的內部功能來看,國內外成熟城市群中各城市定位清晰,功能性強,城市群內除中心城市外,金融中心、製造業基地、物流中心、人流中心、農副產品中心、休閑旅游區域等功能城市各司其職,使城市群內資源實現最最優的合理配置。中原城市群角色雖有所定位,但不同層級的城市對自身的定位不夠準確,出現了大城市不夠大,中等城市不夠強,小城市特色不夠鮮明,各城市爭做核心的同時,使得城市的工農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過於平衡化,導致了城市問的不平等和混亂的競爭。

  由此可見,中原城市群尚未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各城市間的資源配置不夠合理,經濟壁壘的限制束縛了城市的長遠發展。

  (二)城市群內空間佈局不合理

  從城市群的成長歷程來看,完整的城市群不僅層次分明,功能健全,而且是各司其職,共同實現自身的價值。以國外成熟城市群為例,絕大部分城市佈局結構呈金字塔式的,即以大城市為軸心,中等城市為支點,以小城市(鎮)為依托。對於中原城市群的結構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表1中所示,目前中原城市群內無特大城市,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僅有鄭州、洛陽兩市,其他屬於中小城市的5個地級市人口通常在30-100萬人,屬小城市縣城人口大多在2O萬人以下,而在340個建制鎮中絕大多數人口均在1萬人以下,普遍存在城市化程度較低的狀況。由此可見,中原城市群中城市規模結構的主要問題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比例構成不均衡,特大城市和小城鎮數量偏少,城市群內城市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扁平化結構,大城市的領頭羊作用不夠明顯,小城鎮基於自身能力有限沒有起到帶動區域經濟中心的作用。

  從城市群的空間結構佈局來看,目前中原城市群內城鎮分佈失衡,隴海鐵路和京廣鐵路延邊地帶以及城市群內中北部地區經濟較為發達,城鎮化比例較高,對於城市群的南部、西南部和東部地區城鎮化程度較低,並且佈局零散。

  (三)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

  核心城市在城市群中結構佈局中屬於第一級次,在城市群群體內起領導和帶頭作用。如果核心城市的城區經濟規模、面積和人口在區域內沒有明顯的特殊地位,那麼核心城市的領頭羊作用的優勢就將體現不出來,反而可能加劇了區域內部平衡協調發展的矛盾。

  從區域經濟的普遍發展規律的角度來分析,區域經濟的提升離不開一個核心城市的引領帶動。我國沿海的三大城市群更好地印證了這個規律。近年來河南省GDP雖然連續多年居中西部各個省份的第一位,但其經濟地位在全國範圍內不夠突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表現為作為核心發動機的鄭州輻射力較弱。

中原城市群存在問題的原因[1]

  (一)政府對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不明確

  中原城市群佈局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是由省政府長期的整體規劃中缺乏系統性和延續性,城市群中的組員彼此的功能定位模糊。例如,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體制實行市場經濟,城市群的形成與發展往往和經濟產業密不可分,城市群內各組員彼此的分工是由市場經濟和產業分工決定的,政府僅僅起到引導的作用。對於我國而言,實施市場經濟的時間相對較短,因此僅僅依靠市場的力量打破計劃經濟來實現城市群各組員的功能的準確定位是不現實。對於城市群各組員而言在行政隸屬上彼此獨立,只有各組員的上級領導部門省政府才能為各個組員城市給出明確的定位,儘量避免資源浪費和不合理的競爭,實現城市群步調一致的的協調發展。

  (二)政府公共政策的缺失

  城市群空間佈局不合理的原因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和河南省的工業薄弱、經濟落後的省情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歸咎於國家和河南省政府在城市發展中的公共政策缺陷。建國以來,國家最高領導人對城市的發展規模指示過“城市太大了不好” 、 “要多搞中小城市”。1990年的《城市規劃法》再次強調:“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髮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對於地方政府河南省政府更是嚴格貫徹國家的這種城市發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對鄭州、洛陽等基礎較好的城市的發展給予了限制,因此出現了擁有1億人口的河南省當前仍沒有一個特大型城市的局面,經濟增長缺乏核心增長級。由於長期的城鄉兩元化體制的束縛,造成了小城鎮的發育也不夠成熟和發展動力不足。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原城市群雖然重視了城鎮化發展,但是仍存在小城鎮發展佈局合理、缺乏整體規劃的弊端。

  (三)政府確定的城市支柱產業不准

  對於中原城市群內各自的產業支柱優勢不夠明顯,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沒有給與正確的指導。例如,改革開放以來,鄭州市基於四通發達的交通優勢,提倡商貿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鄭州的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也存在鄭州過於痴迷於投資建設商貿城,各項政策在傾斜於商貿業的同時,而忽略了對其他產業政策的支持,因而造成了鄭州了“商貿長腿、工業短腿”的不容樂觀的局面,對於鄭州的長遠發展卻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四)城市群政府間信息資源共用體制不健全

  當前的體制下,政府信息資源的的獲取和使用是由政府自己付費的,相應政府獲取的相關的信息資源也能為政府帶來對應的回報。政府作為理性的經濟人,絕大情況不願把獲取的信息跟別的政府主體實行信息資源共用,形成了單一政府對業務範圍內的信息獨家壟斷。為了加強政府間的合作,鑒於缺乏對信息的統一系統的規劃和組織,造成了信息資源多頭採集、多頭投資的局面。不過這些信息構建的資料庫只能在小範圍內實行資源共用。中原城市群各地市政府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彼此對信息獲取的要求規範有所差異,而實行政府間信息資源交換比較困難。

  (五)城市群區域協調機制不完善

  當前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間的合作很多都由省級領導人發起的,對於省級領導自身就比較調動,因此常常會使政府間的合作缺乏長期性和延續性;而中原城市群內的區域合作很大情況下還停留在各種會議制度中,對於會議通常採取集體協商的形式,但是卻沒有制度化組織機構,缺失了對各政府的執行監督的結構使得地方政府“各自為政”。尤其是涉及到實質性利益問題時,各地級市政府之間分歧更大,彼此間更無法形成共識。

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經濟區的關係

  (1)概念辨析

  中原經濟區:位於中國中部地區,以中原城市群為支撐,以河南為主體,以經濟為主幹,地理上涵蓋河南省全省,延及冀、魯、晉、皖的部分城市,東承長三角,西連大關中,北依京津冀,南臨長江中游經濟帶,具有自身特點、獨特優勢、經濟相聯、使命相近、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是開放性、區域性、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國家層面的經濟組織

  中原城市群是指河南省以鄭州市為中心,以洛陽市為副中心的經濟帶,其主要範圍包括中原一帶的地區,故得此名。中原城市群包括鄭州、洛陽、開封、許昌、平頂山、焦作、新鄉、漯河、濟源多個城市。

  總體說來,中原經濟區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為基礎、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也就是說,中原城市群是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支撐線。

  (2)戰略定位

  中原經濟區戰略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全國工業 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範區,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

  中原城市群採用中心城市帶動戰略,提升鄭州作為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發揮洛陽區域副中心城市作用,加強各城市間分工合作,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開放型城市群。加強鄭州與洛陽、新鄉、許昌、焦作等毗鄰城市的高效聯繫,實現融合發展。推進城市群內多層次城際快速交通網路建設,促進城際功能對接、聯動發展,建成沿隴海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和全國重要的城鎮密集區。

  (3)重合和聯動效應

  充分發揮鄭州引領區域發展的重心作用,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加強與周邊經濟區的合作聯繫,主動融入沿海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內部融合、聯動周邊、貫通東西的發展態勢。

  1.強化核心,拓展外延。高起點建設鄭汴新區,強化交通樞紐、金融貿易、物流等綜合服務功能,提升鄭州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增強鄭州省會中心城市輻射作用。推進鄭汴一體化發展,實現鄭州與洛陽、新鄉、許昌、焦作對接聯動。建設高效便捷交通網路,密切經濟聯繫,拓展輻射範圍,促進中原經濟區“核心區、主體區、合作區”優勢互補、協調互動、融合發展。

  2.提升兩軸,對接周邊。按照國家“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依托陸橋通道,強化鄭州、洛陽、開封的重要支撐作用,發揮商丘、三門峽等城市的支撐作用,形成沿隴海發展軸。依托京廣通道,發揮安陽、鶴壁、新鄉、許昌、漯河、平頂山、駐馬店、信陽等城市的支撐作用,形成沿京廣發展軸。發揮濮陽、周口、南陽、焦作、濟源等連接周邊的重要作用,依托出省通道,拓展對外聯繫。提升商丘、周口等在淮海經濟協作區中的地位,增強三門峽在黃河金三角地區的影響力,凸顯安陽、濮陽、焦作、濟源等在晉冀魯豫毗鄰地區的作用,密切區域合作。推動與長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經濟帶、關中——天水等周邊經濟區有效對接,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聯動發展,增強中原經濟區戰略腹地和核心樞紐效應。

  3.貫通東西,服務全局。完善四縱五橫大能力鐵路貨運通道、“米”字形高速鐵路、四縱三橫國家高速公路網和現代航空網路,加強樞紐建設,形成東融西拓、服務全國的戰略大通道和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推動與東部主要出海口和西部陸橋通道多方式便捷高效銜接,加強與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往來和技術交流,提升開放層次,提高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為服務全國擴大內需和對外開放大局做出更大貢獻。

  4、中原城市群。按照向心佈局、集群發展的要求,提升鄭州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鞏固提高洛陽副中心城市地位,聯動周邊城市,增強地區性中心城市綜合承載帶動能力,推進城際軌道交通體系和高速鐵路建設,加強城市功能互補和產業分工,加快產業集聚,實現交通一體、產業鏈接、服務共用、生態共建,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建設輻射帶動能力強、經濟聯繫緊密、城市層級分明、體繫結構合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城市群。

參考文獻

  1. 1.0 1.1 梁昊,李戰奎.中原城市群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A).現代商業.2012,17:188~18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Mis铭,y桑,寒曦,Lin,陈cc,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中原城市群"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