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中原城市群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是指河南省以郑州市为中心,以开封市为副中心的经济带,其主要范围包括中原一带的地区,故得此名。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许昌、平顶山、焦作、新乡、漯河、济源多个城市,是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域。区域土地面积为5.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5.1%。河南省全省60%的城市分布在这一区域,城市布局紧凑。

  根据2014年3月16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改委除老牌的三大国家级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之外,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四大区域列入国家级城市群之列。根据该规划,国家将加快培育这些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的由来

  古老的中原大地,不仅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摇篮,也是城市文明的摇篮。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占其三,即洛阳、开封和安阳(最近许多专家学者提议应将郑州也列入古都之一)。据史载,唐天宝年间,洛阳有19万多户、118万人口;北宋时的开封更是街巷纵横、店铺林立,城市人口也在100万人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岁月更替,斗转星移,几经沉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中原焕发了新的生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张,在以郑州为中心百余公里的半径内,形成了一个城市密集区,这个城市密集区被称为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不仅人口相对密集,而且产业资本也比较密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都比较大,正在发展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隆起带。

  中原城市群这个概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了,政府规划部门和有关学者曾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得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的认可。1995年,中共河南省六次党代会报告中就提出:加快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步伐,着力培植主导产业,逐步成为亚欧大陆桥上的一个经济密集区,在全省经济振兴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但在以后的几年里,中原城市群究竟应如何培育、发展和运作,却陷入停滞状态,也很少有人再做进一步的研究。直至2003年,在中共河南省委制定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又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概念,并作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重要发展思路和发展布局,专门进行了论述。省委书记明确指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可以发展成为全国区域性范围内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影响的经济隆起带。要加快这一区域的发展步伐,从整体上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之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龙头。”这之后,中原城市群重新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中原城市群的结构

  1.强化一个中心。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又处于中原城市群的中心位置,无疑将发挥核心作用。郑州目前有许多优势,是区域内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区人口已近25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亿元,约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5%;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适应建设中原城市群的需要,目前郑州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要提高“首位度”。要以开发郑东新区为重点,以建设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努力扩张经济规模和城市人口。在城市发展规划上,要采取板块发展的模式,拉大城市框架。要加快郑州周围卫星城镇的发展,充分发挥卫星城镇的作用,使之承接郑州市的产业扩散和转移。要通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将郑州市建设成为一个人口500万人以上,城区面积近千平方公里的中西部特大城市之一。

  2.培育一个次中心。洛阳市作为河南省最大的工业城市和城区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应该成为中原城市群的次中心。洛阳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具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洛阳为“九朝古都”,文物古迹很多,文化底蕴厚重,特别是龙门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二是洛阳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洛阳就有7个,改革开放以来,石化工业、电力工业和冶金工业等也迅速发展为支柱产业。洛阳的工业基础很好,今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使之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要搞好洛南新区的规划和建设,打好“龙门牌”和“河洛文化牌”,成为中原地区既有古老风韵又有现代气息的工业城市、旅游城市。

  3.建设一条工业走廊。从郑州市区向西,经过荥阳市、上街区(郑州市辖区)、巩义市、偃师市到洛阳市区,直线距离是130公里,以两个中心城市为支点,以铁路公路、高速路为纽带,在这一区域内完全有条件建设一条工业走廊,成为中原城市群乃至整个中西部的经济隆起带。一是该区域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郑州和洛阳两个市区的工业产值占全省1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近三分之一,巩义、荥阳、偃师在2002年全省各县(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分列第一、第五和第六位,特别是巩义市已连续六届跻身于全国百强县(市),综合实力连续11年位居全省各县(市)首位。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分析,郑洛工业走廊的工业规模和产值,相当于长沙、株洲、湘潭三角组合的130%,相当于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四城市的120%,相当于武汉市的75%左右。二是该区域交通十分便利。陇海铁路、310国道和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郑州和洛阳不仅是铁路枢纽,而且拥有空港和陆路口岸,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三是该区域资源丰富。拥有煤、铁、铝、耐火粘土等多种矿产资源;拥有几十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可以提供各种人才和科技信息资源;郑州作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在融资、筹资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便利条件。今后,省里在生产力布局、项目安排、政策导向等方面若能进一步向这一区域倾斜,并注意发挥区域内各市县的积极性,郑洛工业走廊就会进一步凸出,成为中西部的一块工业高地。

  4.突出三条轴线。中原城市群的9个地级市均分布在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0国道)、焦枝铁路三条轴线上,且北有新焦、新荷铁路,南有漯平铁路,形成了铁路、公路交通网络的全方位覆盖。三条轴线上的城市在生产力布局方面各有侧重和特色。京广铁路沿线有新乡、郑州、许昌和漯河市,由于这4个城市均处于豫东平原上,因此农副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如食品烟草纺织医药等工业有良好的基础和规模,近些年在汽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也有较快的发展。焦枝铁路沿线有焦作、济源、洛阳、平顶山4个城市,均处于豫西山区,能源机械冶金、化工等工业基础较好,而且这一线地下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其煤炭电力、石化工业的发展,将对全省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陇海铁路线上的郑州、洛阳、开封市,是河南省重点推出的“三点一线”旅游品牌,特别是郑州的少林寺、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开封的“宋城”是闻名国内外的旅游景点。中原城市群的大部分县和县级市也都分布在这三条轴线上,围绕这三条轴线,搞好中原城市群的区域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应是必然的选择。

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

  (一)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

  从城市群体系的内部功能来看,国内外成熟城市群中各城市定位清晰,功能性强,城市群内除中心城市外,金融中心、制造业基地、物流中心、人流中心、农副产品中心、休闲旅游区域等功能城市各司其职,使城市群内资源实现最最优的合理配置。中原城市群角色虽有所定位,但不同层级的城市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出现了大城市不够大,中等城市不够强,小城市特色不够鲜明,各城市争做核心的同时,使得城市的工农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过于平衡化,导致了城市问的不平等和混乱的竞争。

  由此可见,中原城市群尚未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城市间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经济壁垒的限制束缚了城市的长远发展。

  (二)城市群内空间布局不合理

  从城市群的成长历程来看,完整的城市群不仅层次分明,功能健全,而且是各司其职,共同实现自身的价值。以国外成熟城市群为例,绝大部分城市布局结构呈金字塔式的,即以大城市为轴心,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市(镇)为依托。对于中原城市群的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表1中所示,目前中原城市群内无特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仅有郑州、洛阳两市,其他属于中小城市的5个地级市人口通常在30-100万人,属小城市县城人口大多在2O万人以下,而在340个建制镇中绝大多数人口均在1万人以下,普遍存在城市化程度较低的状况。由此可见,中原城市群中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问题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比例构成不均衡,特大城市和小城镇数量偏少,城市群内城市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扁平化结构,大城市的领头羊作用不够明显,小城镇基于自身能力有限没有起到带动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

  从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布局来看,目前中原城市群内城镇分布失衡,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延边地带以及城市群内中北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城镇化比例较高,对于城市群的南部、西南部和东部地区城镇化程度较低,并且布局零散。

  (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核心城市在城市群中结构布局中属于第一级次,在城市群群体内起领导和带头作用。如果核心城市的城区经济规模、面积和人口在区域内没有明显的特殊地位,那么核心城市的领头羊作用的优势就将体现不出来,反而可能加剧了区域内部平衡协调发展的矛盾。

  从区域经济的普遍发展规律的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的提升离不开一个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我国沿海的三大城市群更好地印证了这个规律。近年来河南省GDP虽然连续多年居中西部各个省份的第一位,但其经济地位在全国范围内不够突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表现为作为核心发动机的郑州辐射力较弱。

中原城市群存在问题的原因[1]

  (一)政府对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不明确

  中原城市群布局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是由省政府长期的整体规划中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城市群中的组员彼此的功能定位模糊。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往往和经济产业密不可分,城市群内各组员彼此的分工是由市场经济和产业分工决定的,政府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对于我国而言,实施市场经济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打破计划经济来实现城市群各组员的功能的准确定位是不现实。对于城市群各组员而言在行政隶属上彼此独立,只有各组员的上级领导部门省政府才能为各个组员城市给出明确的定位,尽量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的竞争,实现城市群步调一致的的协调发展。

  (二)政府公共政策的缺失

  城市群空间布局不合理的原因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和河南省的工业薄弱、经济落后的省情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归咎于国家和河南省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公共政策缺陷。建国以来,国家最高领导人对城市的发展规模指示过“城市太大了不好” 、 “要多搞中小城市”。1990年的《城市规划法》再次强调:“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对于地方政府河南省政府更是严格贯彻国家的这种城市发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对郑州、洛阳等基础较好的城市的发展给予了限制,因此出现了拥有1亿人口的河南省当前仍没有一个特大型城市的局面,经济增长缺乏核心增长级。由于长期的城乡两元化体制的束缚,造成了小城镇的发育也不够成熟和发展动力不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原城市群虽然重视了城镇化发展,但是仍存在小城镇发展布局合理、缺乏整体规划的弊端。

  (三)政府确定的城市支柱产业不准

  对于中原城市群内各自的产业支柱优势不够明显,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没有给与正确的指导。例如,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基于四通发达的交通优势,提倡商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郑州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郑州过于痴迷于投资建设商贸城,各项政策在倾斜于商贸业的同时,而忽略了对其他产业政策的支持,因而造成了郑州了“商贸长腿、工业短腿”的不容乐观的局面,对于郑州的长远发展却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四)城市群政府间信息资源共享体制不健全

  当前的体制下,政府信息资源的的获取和使用是由政府自己付费的,相应政府获取的相关的信息资源也能为政府带来对应的回报。政府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绝大情况不愿把获取的信息跟别的政府主体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单一政府对业务范围内的信息独家垄断。为了加强政府间的合作,鉴于缺乏对信息的统一系统的规划和组织,造成了信息资源多头采集、多头投资的局面。不过这些信息构建的数据库只能在小范围内实行资源共享。中原城市群各地市政府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彼此对信息获取的要求规范有所差异,而实行政府间信息资源交换比较困难。

  (五)城市群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

  当前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合作很多都由省级领导人发起的,对于省级领导自身就比较调动,因此常常会使政府间的合作缺乏长期性和延续性;而中原城市群内的区域合作很大情况下还停留在各种会议制度中,对于会议通常采取集体协商的形式,但是却没有制度化组织机构,缺失了对各政府的执行监督的结构使得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尤其是涉及到实质性利益问题时,各地级市政府之间分歧更大,彼此间更无法形成共识。

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的关系

  (1)概念辨析

  中原经济区:位于中国中部地区,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以河南为主体,以经济为主干,地理上涵盖河南省全省,延及冀、鲁、晋、皖的部分城市,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是开放性、区域性、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国家层面的经济组织

  中原城市群是指河南省以郑州市为中心,以洛阳市为副中心的经济带,其主要范围包括中原一带的地区,故得此名。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许昌、平顶山、焦作、新乡、漯河、济源多个城市。

  总体说来,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也就是说,中原城市群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撑线。

  (2)战略定位

  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 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中原城市群采用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升郑州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发挥洛阳区域副中心城市作用,加强各城市间分工合作,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加强郑州与洛阳、新乡、许昌、焦作等毗邻城市的高效联系,实现融合发展。推进城市群内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城际功能对接、联动发展,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城镇密集区。

  (3)重合和联动效应

  充分发挥郑州引领区域发展的重心作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联系,主动融入沿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内部融合、联动周边、贯通东西的发展态势。

  1.强化核心,拓展外延。高起点建设郑汴新区,强化交通枢纽、金融贸易、物流等综合服务功能,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增强郑州省会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实现郑州与洛阳、新乡、许昌、焦作对接联动。建设高效便捷交通网络,密切经济联系,拓展辐射范围,促进中原经济区“核心区、主体区、合作区”优势互补、协调互动、融合发展。

  2.提升两轴,对接周边。按照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依托陆桥通道,强化郑州、洛阳、开封的重要支撑作用,发挥商丘、三门峡等城市的支撑作用,形成沿陇海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发挥安阳、鹤壁、新乡、许昌、漯河、平顶山、驻马店、信阳等城市的支撑作用,形成沿京广发展轴。发挥濮阳、周口、南阳、焦作、济源等连接周边的重要作用,依托出省通道,拓展对外联系。提升商丘、周口等在淮海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增强三门峡在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影响力,凸显安阳、濮阳、焦作、济源等在晋冀鲁豫毗邻地区的作用,密切区域合作。推动与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经济带、关中——天水等周边经济区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增强中原经济区战略腹地和核心枢纽效应。

  3.贯通东西,服务全局。完善四纵五横大能力铁路货运通道、“米”字形高速铁路、四纵三横国家高速公路网和现代航空网络,加强枢纽建设,形成东融西拓、服务全国的战略大通道和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推动与东部主要出海口和西部陆桥通道多方式便捷高效衔接,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和技术交流,提升开放层次,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为服务全国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4、中原城市群。按照向心布局、集群发展的要求,提升郑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巩固提高洛阳副中心城市地位,联动周边城市,增强地区性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带动能力,推进城际轨道交通体系和高速铁路建设,加强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分工,加快产业集聚,实现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联系紧密、城市层级分明、体系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

参考文献

  1. 1.0 1.1 梁昊,李战奎.中原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A).现代商业.2012,17:188~189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Mis铭,y桑,寒曦,Lin,陈cc,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中原城市群"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