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經濟區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區域(Economic Area)

目錄

什麼是經濟區域

  經濟區域是指位於具有豐富資源和優越交通條件的經濟核心區內的某一城市為市場中心地,通過交通渠道不斷向四周擴展其貿易範圍,在以它為中心連接周圍各級市場所組成的市場網路的長期結合下形成的。

經濟區域和行政區域[1]

  經濟區域是現實中客觀存在的空間實體,是由社會分工和經濟聯繫所決定的空間地域。由勞動分工而產生的專業化經濟交易成本節約是經濟區域形成的兩個最根本的因素,也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兩個最根本的因素;同時,由於技術進步的作用和人類經濟行為的不確定性,經濟區域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經濟區域的重新分化和組合是一個永續的運動過程。一般意義上講,由點(城市)和麵(鄉村)所組成的區域可稱為經典的經濟區域,是一種以城市為核心的極化區域。它以極化作用和輻射作用為主線,腹地範圍輔之以行政管理之便,區際貿易與區際要素流動為其外在表現,區際分工與區際協調為其內在特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中各行為主體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為追求效用最大化、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的各種經濟活動成為塑造經濟區域空間形態的主導力量。

  雖然極化區域方法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區域方法,但因極化區域的空間範圍隨時間而變化,為區域的管理和資料積累帶來很大困難。所以,出於政治統治和行政管理上的需要,世界各個國家一般都將其國土分成具有不同層次的、不同規模的行政區域管理系統。這種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創造的計劃區域——行政區系統成為各個國家管理區域的有效手段。行政區域作為計劃經濟的空間或政策運用的空問,更富有政治性。在一定時段,行政區域與經濟區域是大致協調的,但由於行政區的邊界是比較穩定的,經濟區的邊界是運動變化的,所以,在時間尺度上,行政區和經濟區無法保持一致。這樣就容易產生一定的弊端,倘若政府干預經濟的力度過大,那麼,就造成政府干預的試錯成本過高,對經濟發展易產生不利影響。

經濟區域的再形成[1]

  經濟區域是一個永遠運動著的區域。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機制是其運動的內源動力,區域外部環境變化是其運動的外源動力。市場經濟體制中,政府不具有經濟行為,市場中各經濟行為主體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產生的各種經濟聯繫而形成的經濟區域隨外部環境變化(如國際貿易、信息時代、經濟全球化等)而不斷地分化與組合,我們稱之為經濟區域的再形成過程。

  20世紀50年代以來,工業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人口資金技術生產要素以更快的速度在世界範圍內流動,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國際產業分工體系進一步深化,從各個方面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空間組織形態,使得以城市為核心的經濟區域不斷發展,如西方國家大都市區的發展、大都市連綿帶的出現等都是經濟區域不斷運動的結果。由於經濟活動的無國界化,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家主權呈現淡化趨勢,代之 城市和區域為單元直接參与國際分工,城市和區域的作用不斷加強,進而影響主權國家內以城市為核心的經濟區域的發展及其格局,世界範圍內經濟區域的再形成已經進人了一個新的發艮時期。

  市場機製作用下形成的經濟區域是一個永遠運動著的區域,其空間形態在不斷地分化組合著,但在某一時段,它又表現為一定的較穩定的空間範圍,使我們對其進行深人研究成為可能。宋棟博士對這種經濟區域作了進一步的闡釋,並稱之為“合理經濟區”,他指出“所謂合理經濟區,是指在市場優化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下,尊重一定自然地理和人文歷史特點,承認‘核心一邊緣’地域二元結構基礎上,按照比較優勢專業化協作分工和共同利益等經濟發展內在聯繫的要求,依托城市網路和交通要道,適應產業結構高度化演進,突破行政區域界限,在一定的範圍內‘自下而上’形成的具有合理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的開放的經濟區域系統。

  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實行的是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特定的傳統經濟體制下,作為一種制度安排,處於一定等級的行政區在我國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功能不僅僅包括政治功能,而且因各級政府作為經濟主體直接參与經濟過程表現出了直接的經濟功能。經濟區必須服從於行政區,行政區代替了經濟區,使一定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活動因強有力的行政命令和權力干預而表現出一定的隨意性,形成了以行政區域為單元的地區經濟利益格局,行政區與經濟區非整體重合現象十分突出。“傳統體制下我國根本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區,而是在行政區與經濟區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耦合體,即行政經濟區。......隨著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行政經濟區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因此,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在更大地域範圍內組織社會生產,從而形成跨行政區的經濟區,就成為一種與改革開放相適應的必然趨勢。”可見,中國經濟區域的再形成也已進人新的時期。

我國經濟區域的概況[2]

  1.長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北起通揚運河,南抵杭州灣,西至鎮江,東到海邊,包括江蘇、浙江兩省部分地區和整個上海市,是一片坦蕩的大平原。長江三角洲人文薈萃、城市密集、經濟發達,它以只占全國1%的土地面積,承載了全國6.2%的人口。長江三角洲地區所有城市都已取得長足發展,其經濟基礎和發展後勁都有相當實力,為海內外所矚目。

  2.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指由珠江沖刷出來的一塊平原,北起廣州,呈扇形向東南和西南放射,東面有經濟特區城市深圳和與之相鄰的東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門、中山以及與澳門接壤的經濟特區珠海市。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主要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等l4個縣市,其土地面積為4.17萬平方千米,人口總數為2 365萬人(2002年)。“泛珠三角”叉叫“9+2”,“泛珠三角”計劃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9個省(區),加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在內的11個地區合作,共謀發展。“泛珠三角”地區陸地面積為199.45萬平方千米,人口4.46億人,占全國面積的2O.78% ,人口的34.76%。

  3.東北經濟圈:東北三省均為農業大省,是中國糧食生產的重要基地。此外,石油、森林、藥材等自然資源豐富亦是其主要特點。東北老工業基地曾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佈局在東北三省的鋼鐵能源化工、重型機械、汽車、造船、飛機、軍工等重大工業項目,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目前,東北原油產量占全國的2/5 ,木材產量占全國的1/2,汽車產量占全國的1/4,造船產量占全國的1/3。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由於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日趨顯現,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競爭力下降,就業矛盾突出,資源性城市主導產業衰退,經濟發展步伐相對仍較緩慢,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擴大。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與實施西部大開發是我國東西互動的兩個輪子,如何利用老工業基地的優勢,加快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4.環渤海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占據中國國土面積的12%和人口的20%。環渤海經濟圈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北方最活躍的地區,從國際上來看,它屬於中國北方三大接合部,改革開放以來,環渤海已經形成了發達便捷的交通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教育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密集的骨幹城市群等五大優勢。這些優勢集中表現為環渤海地區加強東北亞地區國際開發合作的獨特優勢。環渤海區域一體化的口號提得早,但進展一直緩慢。同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比較,這一區域發展滯後狀況也顯而易見。統計資料顯示,2003年環渤海經濟圈的經濟總量相當於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45.3%,比珠三角經濟圈低10%。在中國經濟總量中,長江三角洲占到17%,珠三角占9%,而京津冀地區僅占8%。經濟學家們從統計數字的對比中看到了差距,同時也看到了以京津冀為代表的環渤海區域擁有的巨大發展空間和廣闊合作潛力。

我國經濟區域建設和開發的對策[2]

  1.加強規劃抓統籌

  加強區域規劃,抓好統籌發展是經濟區域建設和開發的一項基礎工作。抓好這項工作的關鍵是政府要有所作為,要建立區域合作組織或領導小組,建立區域協調機制。如果缺少規劃,缺乏統籌,那麼整個經濟區域的建設勢必缺乏長遠目標,就會出現重覆建設,盲目發展。特別是基礎行業,如交通通信、用電、用水、用地等方面會問題凸現,形成經濟發展的瓶頸,影響整個經濟區域的建設。如在規劃長江三角洲這一經濟區域時,規劃成“飛鳥”形態勢。以上海為鳥頭,江蘇、浙江為兩翼,江西、安徽等省區為鳥身,整個經濟區域做到一盤棋考慮,要突出上海,以上海為龍頭。建立三小時經濟圈,建立相關產業鏈,建立具有長三角特色的城市帶或城市群。既要避免一哄而起,搞小而全;又要防止各自為政,我行我素,搞地方保護主義。

  2.提升產業創特色

  提升產業,創建區域特色是經濟區域建設和開發的重中之重和關鍵所在。所謂提升產業,含有兩層意思:一是區域內產業整合。即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佈局,發揮區域優勢,形成優勢產業鏈。增強國際競爭力。如對長江三角洲紡織業的整合,要做好紡織、印染、服裝等產業的分工與協作,加快技術改造,推進產業升級。二是區域內產業轉型。即以高新技術為主的產業或第三產業取代那些成本高、能耗大、技術含量低的產業。如我國的東北老工業區,以煤炭、石油、鐵礦為主的礦產業,以及與此相關的鋼鐵、機械等產業,出現了資源衰竭徵兆,要儘快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加快經濟轉型,走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拓展市場謀發展

  從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來看,拓展市場,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是經濟區域建設和開發的必由之路。從四個經濟區域來看,都要做好對內對外發展兩個方面,珠江三角洲要側重於“泛珠三角”又叫“9+2”的發展,對內要依托沿珠江流域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9個省(區);對外要積極利用好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加強地區合作,共謀發展。長江三角洲對內要充分利用長江中下游廣大經濟腹地;對外要以上海浦東新區的開放、開發為典範,進一步吸引外資,帶動沿江、沿海產業帶的發展。環渤海經濟圈對內要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帶動整個北方經濟的發展;對外要加強與東北亞地區的國際開發與合作,特別要加強與南韓、日本的經貿關係。東北地區對內應建立自由貿易區,調整產業,搞活市場;對外要積极參与東北亞區域的經濟合作,發揮好區域合作中的主體作用、紐帶作用,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振興東北經濟。

參考文獻

  1. 1.0 1.1 馬彥琳,馬彥華.論中國經濟區域的再形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1(3)
  2. 2.0 2.1 南韓元.我國經濟區域的建設和開發[J].地理教育,2006(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y桑,Lin,寒曦,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經濟區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