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萌經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萌經濟

  萌經濟,就是通過萌系列產品(“萌文化”)而催生的經濟行為

萌經濟的由來

  萌經濟來源於萌文化。

  “萌”最初是動漫迷的通用語。[1]

  最初,“萌”是日本動漫族之間的通用語,“萌”的對象特指動漫作品里那些年幼、單純而漂亮的小女孩即所謂“小蘿莉”。她們的特點是“猶如萌芽般”的嬌嫩、單純和可愛,並以大眼睛、制服、超短裙、長筒襪、兔耳朵等為特征。這種“萌”的感情既包括憐惜的愛,也有性的欲求,甚至可以演化成畸形的戀幼情結。後來,日本人“萌”的範圍擴大到一切美少女和美少男的形象,而且不再限於可愛、帥氣者。頑皮、呆板、冷酷甚至說話帶口音(特別是關西口音)等都被統統歸到“萌”的譜系裡。“萌”最初僅限於形容“虛擬角色”,後來又被形容真人、小動物、物件等等。到最後,“萌”被人們用來形容一切能讓自己產生喜歡、傾倒、興奮或執著等感情的東西。只要你覺得什麼東西好,好得“打動人心”,就可以來一句:“好萌啊!”日本社會廣泛流傳的“萌文化”的對象應當是人或者擬人化的動物或物品,它所包含的也是一種“內心燃燒”般的共鳴。“萌”與“可愛”不等價,因為除了“可愛”外,也可以由其他特點引發萌的感覺。從這一點上說,“萌文化”在中國多少偏離了本意。一些日本學者心理學角度研究“萌”現象,並稱之為“萌學”。有些學者認為,在傳統日本社會,各種限制和約束使得人的情愛受到了壓抑,這使得他們反而對於刺激的、有吸引力的東西更加渴望,換言之,“萌”是一種“希望得到刺激和激發的願望”。

  “萌文化”約在2003年,以東京秋葉原為中心開始流行開來。2004年和2005年,“萌”當選為當年日本全國第一新潮用語。很多日本年輕人不再用“喜歡”、“可愛”、“精彩”之類的辭彙,而一概代之以“萌”。2006年時,20歲-24歲的男生,15歲-19歲的女生中不少人表示自己“言必稱萌”。有年長的日本人抱怨,“萌”在古日語中是高雅辭彙,而現在卻是“最被濫用的俗語”,用起來沒有任何章法,還衍生出一系列如“萌系”、“萌點”、“萌戰”等五花八門,卻讓人迷惑的“萌辭彙”。

  有人說,“萌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是一種調味劑,從某種意義上說能給人們“減壓”,讓他們對於枯燥、痛苦的事情一笑了之。日本老牌政治家龜井靜香出了本書,一看封面就知道是專找“萌點”販賣,連自衛隊招募新兵也用“萌”來做宣傳,號稱自衛隊是最“萌”的上班地方。可見,日本文化大有泛萌的趨勢

  在日本歷次政治選舉中,為了讓對政治冷淡的民眾關註,一些娛樂雜誌通常會將明星候選人過去的“囧人囧事”列出,並評選出誰的故事最有意思,誰的長相和性格最“萌”。前首相小泉純一郎、麻生太郎和鳩山由紀夫都曾被冠以“萌”的稱號。在日本大地震後,日本一家游戲公司特別推出一個超萌卡通形象:一個可愛的小姑娘頭上頂著一節黑炭,鼓勵首都圈的民眾要自覺節電,民眾反映說,這個“萌形象”調節了氣氛,讓人們暫時忘卻了地震的痛苦。同時,日本也有很多“萌法律研究所”、“萌經濟研究所”,這些機構通常用漫畫、戲劇等生動的方式向人們傳播相關知識,讓人們省去理解和學習複雜專業概念的痛苦。在日本商界,找民眾的“萌點”被視為是一條基本原則。日本人森川嘉一郎在其《萌的都市秋葉原》一書中寫道,在未來,東京等城市的佈局將不能再用景觀論、規劃論和共同體論來解釋,而將按照人們的興奮點,用“萌”的原則來組織城市。

  “萌”產業經濟效益

  日本御宅族和動漫迷們已經將“萌文化”逐步推向社會主流,甚至出現了“萌產業”、“萌商標”、“萌經濟”、“萌股票”等等說法。大量“萌”系漫畫、雜誌,給低迷的日本出版業帶來巨大效益。不光中小企業爭相投資“萌產業”,日本各地都迫不及待地將“萌”與觀光緊密結合,“萌寺廟”、“萌神社”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此外,日本大型電器公司正在開發“萌家電”,將電視、風扇、空調、音響等擬人化,使“主人”一到家便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愛意。據統計,日本“萌市場”規模已經達到888億日元。還有專家表示,‘萌’市場的總規模會達到數萬億日元。

萌經濟盛行的原因[2]

  市民坦言:萌物帶來開心和快樂 願為其“買單”

  “每次拿手機的時候都能看到布朗熊萌萌憨憨的表情,心情就很開心,我覺得很值得”      在Line Friends主題店內,市民張女士正在挑選一款“布朗熊”的手機殼,價格為156元的價格。張女士告訴天府早報記者,“雖然十多二十塊也能手機殼,但用這個手機殼帶來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每次拿手機的時候都能看到布朗熊萌萌憨憨的表情,心情就很開心,我覺得很值得。”

  在銀行工作的郭女士,是一個三歲寶寶的媽媽。周末時,她與家人經常會帶著寶寶去近郊的兒童樂園。她說,“小朋友就很喜歡各種卡通形象,所以我們更喜歡帶他去一些主題樂園,比如阿狸田野農場、哆吶星球等等。”在她看來,主打萌物的這些主題樂園,不僅可以滿足孩子游玩的基本需求,大人也能從中得到放鬆。

  商場也愛“萌經濟”:拉近與消費者距離 帶動銷售

  “呆萌的卡通形象,是消費場景與消費者迅速拉近距離的最佳渠道,增加了娛樂元素”   喜歡逛街的你,一定也註意到了,在成都不少大型商場,呆萌的卡通形象是帶動客流最好的方式之一。IFS、太古里、以及南門的眾多商場中,哆啦A夢、藍精靈辛普森皮克斯經典動畫、萌貓“吾皇”、蠟筆小新等卡通形象,吸引不少人前去打卡。

  有業內人士表示,呆萌的卡通形象,是消費場景與消費者迅速拉近距離的最佳渠道,增加了娛樂元素,增加粉絲社交互動,與電商的便捷性營銷構成了有差異化競爭力

  去年年中,成都伊藤洋華堂曾舉行為期一個月的蠟筆小新主題展,反響熱烈。老少通吃的蠟筆小新,依然還是賣萌耍賤的形象,他以兒童純真的眼光略帶調侃的看待大人的世界,很難讓人不喜歡。成都伊藤洋華堂相關負責人告訴天府早報記者,因為公司是日企的緣故,讓伊藤對日本的動漫IP更加關註,也想通過自身的資源帶入成都市場。就那一次蠟筆小新主題展來看,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對我們的銷售切實地產生了影響,蠟筆小新處於年中慶期間,其關聯商品呈雙位數增長。”

  專家解讀:“萌”帶來親近與放鬆 會增加人們的消費欲望

  有媒體報道,小豬佩奇在2016財年創造了11億美元零售額,而日本熊本縣的吉祥熊本熊,在2011年到2013年間,貢獻了68億元人民幣經濟收益。為什麼人們會心甘情願為“萌”買單?

  在四川省社會科學專家胡光偉教授看來,主要在於萌物帶來的輕鬆和快樂,“現在我們說的很萌,其實就是過去說的很乖,很活潑的東西。現在大家的工作壓力比較大,這樣很萌的東西就能夠吸引大家的註意。”

  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市場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蔣玉石告訴天府早報記者,“‘萌’是用擬人化的手段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它是新穎的、讓人感到好奇、放鬆和愉悅的。一旦萌物能跟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吻合,就容易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萌經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