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供應鏈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現代農業供應鏈管理(Modern Agriculture Surpply Chain Management,MASCM)
目錄 |
“供應鏈管理”的涵義:在20世紀50年代物流研究的基礎上,“供應鏈管理”(SCM)概念更是深入人心。據中外有關專家研究,SCM是對相互關聯的部門或業務伙伴之間所發生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科學管理,覆蓋從產品(服務)設計、原材料採購、生產(製造)、包裝到支付給最終用戶(消費者)的全過程。有關權威學者、專家最新的研究表明:SCM是面向客戶、終端用戶或消費者的商業營運方式,是組織、集成、優化“物流”的有效方法。運用SCM的公司可以顯著節約成本和縮短時間。
突出的優點有七點:
①有能力縮短需求響應時間和市場變化時間;
②大大減少需求預測偏差;
③改善送貨可靠性和客戶服務;
④縮短提前期;
⑤有效減低成本;
⑥增加庫存周轉率;
⑦強化競爭優勢。
“物流”,則是SCM的一個實體組成部分,是人們為滿足顧客(用戶)需要而設計安排的具體物質流通和社會服務內容。
供應鏈,物流,自古有之。但基於現代物流基礎上的供應鏈管理方式,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規律,具有高效、節本和科學利用資源、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特點。基於供應鏈上的管理,是在總結現代科學管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全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它從“生產”(製造)入手,既研究“上游”的流入要素的最佳配置,又探討“下游”的流出要素優化配置,將物質流動過程系統的、整體的聯結(連接)起來進行研究,充分吸收了人類數千年的科學研究成果,更加符合自然辯證法原理。從供應鏈角度制訂計劃、協調運作、量化管理,非常貼近現實世界和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需要。
現代農業供應鏈管理(MASCM)的涵義:基於研究現代農業物流之上產生的現代農業的先進管理模式。它既研究農業生產本身的物流配置,又研究農業產前、產後物流的科學流動,達到供、產、運、加、銷有機銜接,使產前、產中、產後與市場之間聯結成滿意的系統優化運轉狀態。
現代農業供應鏈管理的模型:MASCM是由各種實體和信息構成的網路,網路上流動著農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這些實體包括一些農業公司、子公司、農場、加工廠、製造廠、倉庫、外部供應商、運輸公司、配送中心、零售商和用戶、農戶。一條完整的MASCM始於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商,止於農產品(含加工製成品)的最終用戶。
(完整的MASCM模型)
從上圖可以看出,一個完整的MASCM由農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組成,且流動方向不同。物流向一方流動而資金流向相反的方向流動(退貨或賒購除外);信息流是雙向流動的,需求信息流自下而上流動,而供應信息流則相反;定單是從用戶向供應商移動,而定單收到通知、貨運通知和發票則是以相反的方向流動(即由供應商流向用戶)。供應鏈管理就是在研究這樣一種供應鏈基礎上進行的科學管理。
現代農業供應鏈管理的分類:從供應鏈角度看,可分為四類:
一是農業公司(企業)內部的SCM;
二是農業大集團的SCM;
三是擴展的SCM(即對公司的供應商和客戶的管理);
四是SCM與第三方管理(即為發揮外部資源的作用把第三方活動與公司內部的業務流程集成在一起當作SCM的成員進行管理,第三方一般為物流企業提供運輸服務或倉儲服務)。
1、加入WTO對我國農業的影響不可低估
從加入WTO一年來的實踐看,開展世界貿易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錶面的影響雖然不大,但長期的實質性的影響絕不可低估。我們既要看到新的發展機遇,又要看到嚴峻挑戰。機遇主要體現在增強我國農民和農業的質量、競爭、安全、保護意識,挑戰主要表現在我國某些農產品確實面臨國際市場的衝擊。由衝擊帶來我國某些農業產品“賣難”的問題會進一步加重,從而引起價格下跌市場波動,而農業巨集觀調控手段和農戶利益保護措施難以及時到位;以新技術、新品種為主的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的競爭會進一步加劇,而獨立擁有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又不夠;因農業產品市場發育不完善、流通渠道不暢引發的矛盾會進一步加深,由此直接影響一些地區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生產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農產品市場的供求平衡。
2、重生產輕流通的現象依然存在
我國多數農戶的生產經營是單戶經營的形式,這種單戶“物流”很難達到經濟規模,與國外相比,競爭力很弱。目前,我國農業生產資料,如種子、農藥、化肥與農用設備的採購,以及農產品的銷售多為分散方式。這種分散採購和銷售的方式具有自發的盲目性,很容易導致設施利用率低,生產要素的供應時間長而不穩定,物流成本過高。物流成本是除了種子、農藥、化肥等結構成本以外的支付項目,屬於農業總成本的範疇。據調查,我國物流成本一般占總成本的30%—40%,而鮮活產品則占60%左右,甚至更多。而世界發達國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其中:農業發達的美國、日本、加拿大以及歐盟國家有些農產品的到岸價遠低於我國農產品的產價。一些農產品在儲、運、加工和銷售等環節中的成本過高是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農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的大流通、大市場、大公司體系尚未形成。
一些農業物流和供應鏈不是按經濟區劃設計,而是按行政區劃安排,甚至在地方保護主義的驅使下,人為割裂物流,使流通和供應鏈渠道不暢。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商人為牟取暴利,利用農民自我保護意識較差,生產和組織一些偽劣假冒產品向農村傾銷,導致坑農害農的事件時有發生。
3、農產品市場機制不完善
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沒有形成,一些農產品的價格不能依靠市場機制形成,有的產品還在實行專營,開放度不夠。多渠道經營,市場管理不到位,給流通造成一定的困難,如國有商業企業、供銷合作社、鄉村企業,各種經濟聯合體及個體商販,在商品緊俏時多頭搶購,人為抬高物價,造成虛假短缺;在商品滯銷時又退避三舍,造成產品不正常的庫存,甚至積壓。儘管流通渠道看似很多,但是,由於巨集觀調控手段不強,“種田難”和“賣糧難”的現象仍可相繼發生,使流通受阻。我國農業市場管理法規不健全,法制管理難以到位,在很多方面、很多問題上仍存在有法不依、無法可依、違法不究的現象。為了應付,有時制定臨時性的原則性指導政策,但由於隨機性較大,法律效力較差,適用期和適用範圍受到限制,甚至難以執行,極易造成管理行為的短期化。各種農業物流不標準,不規範,不統一,各物流職能部門難以協調,不能形成一個具有內在聯繫的有法律約束力的物流大系統,從而降低了物流效益。
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不少產品的分類、分級、分等大多憑人工感覺,誤差過大;產品包裝從材料到包裝管理都沒有統一標準,給農產品的儲存、運輸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難。
4、物流手段相對落後
一是交通運力不足。
①一些地方的交通不發達,有些偏遠的農村甚至沒有公路,處在與世隔絕的狀況。
②交通運輸線路短少,農用專用線配備欠缺,總運力不足,農村機動力運輸量約占總運輸量的20%,這樣的運力結構明顯不能適應農業運輸的需要。
③缺乏農業運輸專用技術設備,技術裝備落後。農業運輸需要大量專門針對農產品和農用物資特性的專業運輸工具,而我國農業專用運輸工具卻極為缺乏。農產品多為鮮活易腐貨物,貨運量較大,對運輸設備的要求高,需要大量的專用運輸工具。目前,專用運輸工具極為缺乏,致使一部分易腐貨物積壓在產地,造成20%的貨物交付前腐爛變質,高的達50%,僅此一項每年就造成損失6億多元。集裝箱運輸是一種較好的運輸方式,適宜於農產品運輸,但我國缺乏相應的配套設備,無法大規模運用。
④從原材料採購到農產品銷售整個農業物流環節中,由於管理分散,多頭操作,難以適時適量滿足市場需求。
二是儲存條件不足。
有些農產品從採購到終端消費者需要多次儲存,以調節產需和供求平衡。目前,我國農業倉儲容量不足,庫點分佈不科學、不合理,規模小,且倉型與機械裝備水平低,儲存方式與運輸方式不適應,統一調度管理難度大。
三是加工處理水平低。
①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大多需要進行整理、分級、分類、烘乾、散熱、消毒、防腐包裝等處理,而我國這些方面的作業能力明顯不足。以烘乾為例,國家每年收購的高水分原糧,利用乾燥設備僅能處理1/4,大部分原糧依靠人工晾曬,耗費大量的人工費用。
②設備陳舊,加工技術落後是造成加工處理能力不足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③農產品加工處理能力缺乏,裝備水平更為落後。由於缺乏農產品的深加工能力,農產品多以初級產品形式進入流通或終端消費,不少農產品的附加值收益流出體外,影響農業行業積累和農民收入增長,極易挫傷農業生產者、農業工作者的積極性。
5、信息化手段不能適應需要
信息是農業物流的神經系統,從產前、產中到產後的儲存、運輸、加工及銷售,每一個環節的物流信息應作及時處理,方能應對市場變化。目前,農業信息網路不健全,農戶居住分散,溝通渠道不暢,許多信息難以收集、傳遞,信息化體系建設明顯滯後。
創建現代農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體系的構想
縱觀世界農業發展史,在我國建設現代農業,必須儘快建設符合當代社會需求和市場規則要求的農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體系。總的構想是政府統籌,市場導向,企業運作,環境支撐,行業主管。當前,要以“(公司+協會)+農戶”的模式為重點,以農產品加工、儲運、銷售為突破口,大力整合現有各類農業資產,充分挖掘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潛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物流,力爭在未來5-10年內,建立起功能基本完善的農業物流與農業供應鏈管理體系。
1、政府統籌
充分認識創建現代農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體系的重要性,樹立物流體系、公司體系、市場體系和現代農業競爭在供應鏈之間展開的觀念。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依法領導、組織農村社會和農業行業工作,依法管理、保護“三農”。儘快研究、制訂構建農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體系的規劃方案和實施辦法,分大區推進。
2、市場導向
所有農業物流活動與農業供應鏈的各個鏈接點(節點)企業(含個體農戶),均應面向市場公開、公正、公平運作,以價格、效率、效益和市場信息作為行動的指南。
3、企業運作
切實提升農戶的法律地位,視從事農業商品生產的農戶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企業,將農業勞動者(農民)和農村科技人員當國有或民營企事業單位的科技人員、生產勞動者一樣看待,全面推進個體農戶與農業(食品)類大中型企業及國家農業事業機構的聯盟與合作。
4、環境支撐
農業物流市場的開發與現代農業供應鏈體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創造寬鬆適度的環境,特別需要有利於促進強強聯合、資產重組和規模經營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保障市場運作逐步走向規範化、法制化、科學化。實現農業生產與市場的緊密對接,形成大生產、大公司、大流通、大市場的一體化運行格局。構建基於電子商務的農業信息支撐平臺。電子商務表現出的強大優勢,客觀要求農業物流與之對接,形成電子商務下的農業物流與供應鏈信息支持體系。
5、行業主管
將農業作為一個完整的基礎產業與競爭行業來運營,依新頒的《農業法》、《農村土地承包法》賦予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統一歸口管理、監控農業資金投入、農業土地要素投入和農業投入品、農業產出品、農產品加工製成品,規範調控農業市場運作,發現違規操作及時糾正,切實真正發揮農業行業主管部門發展農業、保護“三農”的整體職能(功能)作用。
- 現代農業物流管理(Modern Agriculture Logistics Management,MALM)
謝謝,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