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技術追隨戰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技術追隨戰略[1]

  技術追隨戰略是指企業不以搶先研究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為技術戰略中心。而是採取追隨方式,對市場上已出現的新技術、新產品進行迅速模仿和改進,並迅速占領市場,以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減少技術領先企業對其造成的威脅。

技術追隨戰略的主要特征[2]

  技術追隨戰略作為企業整體競爭戰略的基本組成部分, 既具有其整體競爭戰略的一些共性特征, 又具有其顯著的個性特征。

  1. 目標的追隨性和趕超性。技術追隨戰略的初始目標具有明顯的追隨性, 在一段內, 就技術的整體水平而言往往處於從屬的位置。在這期間企業將瞄準國際國內的先進技術或新技術, 通過技術吸收、消化、創新, 使本企業跟上世界技術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但企業實施技術追隨戰略, 其終極目標是逐步縮小本企業的技術水平同國內甚至國際同行業的差距, 最終達到趕上和超過國內外同行的先進技術水平的目標。可以說, 企業實施技術追隨戰略的目標是明確的、積極的、有為的。

  2. 過程的適應性和跳躍性。由於實施技術追隨戰略的企業和率先行動者在技術上存在差距, 因此,企業實施技術追隨戰略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縮短距離, 不斷適應的過程。過程的適應性主要體現在, 企業逐步適應率先行動者的技術標準、技術要求、制度壁壘、相關工藝技能, 融合原有技術和新技術, 優化技術結構。過程的跳躍性同目標的趕超性是一致的。所謂跳躍, 指的是從一種低水平的技術體系向技術上有重要突破和根本變化因而有更高水平的另一種技術體系跨越的過程。過程的跳躍性是以過程中技術的連續性發展為基礎的, 是通過企業技術體系內部, 依次繼起的一系列不間斷的進步發展, 求得技術結構總體的最迅速和最大幅度的進步。

  3. 方法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實施技術追隨戰略,企業應該是主動的、自覺的。企業將通過採取一系列有效的、主動的、積極的方式方法, 諸如明確階段性的戰略目標, 推進技術改造的步伐, 加強產科研結合, 建立相關的保障機制等來實現技術追隨的目標要求。企業在吸收、消化新技術的基礎上,要著眼於創新, 創新出更符合本企業技術發展要求的或是在國內外具有領先地位的技術。

技術追隨戰略的功能體現[2]

  在我國當前, 大多數企業之所以要選擇技術追隨戰略, 是因為技術追隨戰略具有很強的功能性, 能夠為企業帶來較大的收益

  第一, 有利於減少風險。率先行動者面臨著技術創新能否成功, 技術轉化為產品是否具有市場或市場不穩定, 產品或工藝反映的要素質量發生了變化,技術突變等方面的危險。而技術追隨者則可以避免這些風險或減少此類風險的機率。

  第二, 有利於節約成本。追隨者企業可以把用於新技術研究開發的部分費用用於支付率先行動者的技術轉讓費用, 購買同類技術比創新同類技術更便宜、便捷。追隨才企業也可以通過低成本的技術交流或技術信息模仿某些新技術。

  第三, 有利地改善技術結構。追隨者企業通過購買吸收尖端技術和先進技術, 改變原有技術結構中各種技術的含量和分佈, 拉動技術結構的升級。

  第四, 有利於根據市場情況, 確定生產規模。若買方需要某一產品, 市場需求供應較為明朗, 追隨者企業可以通過引進的技術, 考慮本企業的生產能力, 迅速生產。一旦率先行動者的技術老化, 追隨者可以通過技術市場來引進新的技術, 從而確定生產規模

技術追隨戰略的條件[1]

  實施技術追隨戰略,有許多限制條件:

  1.企業要有很強的技術和市場情報力量,能夠迅速瞭解其它企業的研究動向和最新成果。

  2.具有較強的吸收、消化和創新技術的能力,能夠在分析他人技術成果的基礎上,因時、因地制宜地進行改進和創新,不至落人“亦步亦趨”的被動境地。

  3.技術追隨戰略易於受專利保護的制約,受專利保護的技術在相當長時期內不允許隨便仿製。

  4.企業實施技術追隨戰略,由於“落後”一步,其產品進入市場會面臨較大的進入障礙,能夠占有的市場容量也很有限。

技術追隨戰略的組合[2]

  技術追隨戰略的組合探求的重點是一定技術體系由哪些因素構成, 怎樣構成, 怎樣排列分佈, 遵循什麼樣的原則排列起來的組合才是最佳組合。技術追隨戰略組合的作用是不同的技術因素得以聚集在同一技術體系中, 使各種要素合理而適當地配置在一起, 形成優質高效的技術能量。一般而言, 技術追隨戰略最基本的組合方式有四種, 即質態組合、量態組合、空間組合和時間組合。

  1. 質態組合。質態組合, 指的是技術結構由哪些因素構成, 這些因素在物質屬性或品質規格上互相適應的那種聯繫狀態。質態組合的目標是求得技術體系發展的協調性, 質態組合就是為了實現協調性而對技術因素進行屬性和品質的選擇和匹配。無論就客觀趨勢而言, 還是就主觀願望而言, 質態組合的精義都在於對技術因素擇其所能, 敷其所需。若如此, 是為優質。質態組合講究的適應性主要是技術體系內不同類型的技術間的適應, 以及技術同人員、設施之間的適應。如先進技術、中等技術、低層次技術,或不同種類的生產技術之間的相互適應。

  2. 量態組合。量態組合, 指技術因素在構成技術體系時的數量配比。當前, 產品的產出, 普遍都離不開技術體系諸因素在特定的質態組合方式下共同作用, 而要充分地發揮這種共同作用並獲得最佳產出,技術體系諸因素之間就必須有某種適當的最佳的配比, 即數量規定性。這種規定性, 從“分”的角度看, 是“比例”,而從“合”的角度看, 是“規模”。或者說, 技術體系的數量規定性有兩種表現形式: 一種是不同的技術為形成一定的技術體系所需要的比例關係; 另一種是諸種技術所形成的技術體系的規模。準確把握量態組合, 對於技術追隨者企業配備科學合理的技術比例, 明確諸種技術所形成的技術體系在一定企業得以有效運轉所就具備的數量範圍是大有裨益的。

  3. 空間組合。空間組合, 指的是諸種技術在構成技術體系時, 呈現在地域空間上的狀態和關聯狀態。不言而喻, 若幹種一定屬性、一定數量的技術之間,要實現技術性聯繫, 必須依托於一定的地域空間。企業空間組合的現實形態就是企業的生產佈局。在大中型企業集團不斷組建, 企業跨地區、跨部門聯合生產經營不斷擴大的背景下, 企業要實施好技術追隨戰略空間組合, 一要追求合作者之間的互補性, 二要比較不同區域的技術投入所獲得的收益, 三要力爭達到“乘數效應”。

  4. 時間組合。時間組合, 指的是諸種技術在構成技術體系時, 即進入或退出技術體系運行過程中的先後順序, 以及它們各自在體系運行過程中所持續的時間長短。技術經濟學中的時間, 是使用價值時間。在技術使用周期不斷縮短的現狀下, 企業實施技術追隨者戰略, 既要考慮所引進的技術的生命周期,又要考慮本企業技術體系內各種技術的使用周期,以備使技術研究、開發、生產、儲備達到最佳組合。當然, 技術追隨戰略組合的理論, 在企業的發展中, 有著重大意義。但技術追隨戰略的組合不是隨心所欲的, 而是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的。

  第一, 社會需求原則。社會需求是技術體系組合的根本動力, 向市場經濟轉軌, 是技術體系發展的基本出發點。無論是質態組合、量態組合, 還是空間組合和時間組合, 都必須考慮社會需求, 以社會需求來決定技術體系的組合。

  第二, 整體性原則。技術體系具有鮮明的整體性, 這種整體性是技術體系四種基本組合方式的綜合表現。我們知道, 質態組合、量態組合、空間組合、時間組合的合理化, 不直接等於總體組合的合理化,其中有一致也有矛盾。這就要人們對全部技術, 從各個方面進行統一運籌, 實現諸種技術的整合, 求得最佳的總體功能和綜合效益。

  第三, 最優化原則。要按照“高水平、高素質、高效率”的標準來優化組合, 避免技術的閑置和浪費。實踐表明, 凡是遵循上述原則來進行技術體系的組合, 技術追隨戰略的效果就比較明顯。江蘇中大集團的主產品汽車烤漆房參照國際先進的歐洲標準進行改進設計和製造, 不僅獲得國家三項專利, 而且通過質量體系產品質量的雙重方圓論證, 其技術水平處於國內外同行業領先地位, 依靠其技術優勢,聯合、兼併了一批國有、集體、民營企業, 把中大牌ZD—701—C 汽車烤漆房技術和聯合、兼併的企業技術結合起來, 形成適應的相關的技術鏈。通過大力發展關聯產業, 使產品門類增多、結構明顯優化, 烤漆房、舉升機自成系列, 汽保檢測設備向成套化、系列化過渡, 塗裝工程已經起步。這樣既改善了技術體系的質態組合、量態組合、空間和時間分佈, 又擴大了企業的技術規模, 收到了極好的技術效益和經濟效益

技術追隨戰略的範圍定位[2]

  對於許多企業而言, 選擇恰當的範圍來實施技術追隨戰略, 則是比較艱難的事情。企業進行技術追隨切忌同時全方位的引進和追趕, 必須考慮到企業的現狀來確定範圍, 這是由於企業技術追隨戰略的範圍往往受以下因素影響:

  1. 主體特質的定位。除了率先行動者和不願從事技術追隨的企業外, 其餘企業都可以作為技術追隨的主體。這些主體在什麼樣的範圍來實施技術追隨則受到資金力量、技術水平、產品結構競爭力等因素的制約, 因此, 企業在進行技術追隨時, 不宜片面追求先進和高檔的技術或大批量的引進, 應切合實際, 註意實用和改進, 量力而行。

  2. 主體類型的定位。對於競爭性行業的企業、壟斷性行業的企業、衰退性行業的企業所引進的技術重點應有所側重; 對工業型企業、商業型企業、外貿型企業、農業型企業所引進的技術要求也應有所差別, 引進不能不講類別。

  3. 階段的定位。技術追隨戰略按技術貿易收支狀態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 為引進技術建立產業時期。在這時期, 企業技術水平尚低, 競爭力不強,技術貿易呈入超狀態。第二階段, 為建立標準技術競爭優勢時期。在這時期, 由於新技術開發能力仍處於劣勢, 技術引進仍大量進行, 技術貿易仍為和超。第三階段, 為技術開發能力和尖端技術競爭優勢的確定時期。在這一時期, 不僅標準技術具有競爭優勢,高新技術開發能力和尖端技術產品的競爭力也成為優勢, 這時技術貿易變成出超。第四階段, 為熟化期。由於受到後起企業的追趕, 競爭力逐漸喪失, 但還尚有技術遺產, 技術貿易仍勉強維持出超狀態。第五階段, 為複活期。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一度熟化而喪失競爭力的產業為了開拓新的需求, 進一步追求高附加值的高檔商品的開發和生產, 這時新的需求又增加了, 自己來不及開發的技術便需引進, 技術貿易再次變為出超。通過對技術追隨戰略發展階段的分析, 我們知道, 技術追隨戰略的範圍是不確定的, 在不同的階段, 技術引進或輸出的重點、數量、範圍始終是一個變數。

  4. 地域形式的定位。企業實施技術追隨戰略的範圍也要受到本企業所在區域的自然因素、經濟因素主要是經濟總體水平、產業佈局產業結構、科技政策以及技術水平的影響, 因而在不同的地區, 技術結構必須以不同的地域形式出現, 呈現出區域差異性。

  分析主體特質的定位、主體類型的定位、階段的定位、地域形式的定位作用就在於, 使實施技術追隨戰略的企業清楚本企業是何種類型的企業, 企業的特色和優勢是什麼, 企業正處於技術追隨的什麼階段, 企業所在區域的總體情況以及形式表現如何, 從而使一定時期選擇的技術追隨的範圍更合理可行。

技術追隨戰略的機制保障[2]

  企業要實現技術追隨戰略, 就必須在企業制度的創新、決策實施、工作運行過程中建構起有效的保障機制, 從而使企業技術追隨戰略真正落到實處。離開了體制、機制上的保證, 企業技術追隨戰略必定缺乏持續的動力。

  1. 堅持技術追隨和制度創新相結合。通過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現代企業制度, 資產所有者代表進入企業, 所有者從資本收益最大化和減少風險的角度, 使企業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標, 從而提供了技術追隨的原動力, 確立了技術追隨的動力機制; 通過建立規範化公司治理結構, 企業內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執行機構形成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之間的相互激勵和相互制衡, 形成技術追隨的決策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沒有現代企業制度, 企業的技術追隨只能依賴於領導者個人的創新意識、經營思路、覺悟和水平,而這些因素是難以持久的。江蘇中大集團通過制度創新, 形成符合自身實際, 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基本管理體系——即集中決策、分層管理的領導體制; 業績優先、鼓勵競爭的激勵機制; 主動靈活、駕馭市場的營銷體制; 一個頭、一條龍、一體化運行機制的動態管理法。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 企業就基本實現了技術追隨戰略的初中期目標。

  2. 堅持技術引進、吸收、消化、改造、開發、創新相結合。在一段時期內, 技術引進的數量是有限的,引進的技術必須和原有技術相融合、吸收、消化後,才能發揮最大作用。技術改造、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都是技術進步的重要內容。技術改造是創新首次商品化一的批量生產, 是技術創新的擴張。技術開發一是為了增加技術儲備, 二是為技術創新創造條件。技術創新是提高生產力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它已成為衡量一個企業科技水平高低和經濟實力強弱的重要標誌。進行技術創新要把適應型創新和超前型創新相結合。所謂適應型創新指的是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 不協調現象已經產生, 自身必須採取新措施、新方法來適應已經發生的變化; 所謂超前型創新, 指的是根據環境可能發生變化的預測分析, 充分發揮自身內在主動性、創造性, 引導技術向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技術改造、開發、創新後必須迅速擴散, 迅速用於生產。

  3. 金融資本、工業資本和科技資本相結合, 建立技術聯盟。為了開發和推廣創新技術, 必須建立能把金融資本、工業資本和科技資本結合在一起的金融工業集團, 或者企業要加大技術開發經費的投入, 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 多渠道、全方位的資金支持及投入保障體系。為了完成一些高投入的研究開發項目或創新項目, 企業可以聯合起來組建技術聯盟進行研究開發, 這已經成為新技術、新產品研究開發的最新形式。

  4. 開展產學研聯合。要積極創造條件, 大力推進科研機構與高等學校和企業之間聯合與協作, 提供系統性、配套性的工程技術開發能力; 要吸收國內外科技力量進入企業, 與企業建立多種形式、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 促進企業的技術開發與創新活動; 要逐步推動和吸引開髮型科研機構進入大中型企業集團, 成為企業的開發中心。

  5. 建立技術信息中心和科技進步監測系統。技術信息中心主要負責收集各種技術信息, 包括最新的先進技術, 技術的預期壽命, 它的最佳短期、中期、長期償付辦法, 技術所需的材料和中間材料, 技術的基礎設施的要求, 技術轉讓的法律規章各是什麼等等。有條件的企業要建立科技進步監測系統, 這是一個信息系統, 它能夠提供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及發展方向等信息, 綜合度量二者的活動狀況和發展趨勢。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鄧海濤主編 陳湘綺副主編.企業戰略管理.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
  2. 2.0 2.1 2.2 2.3 2.4 倪峰,徐必久.略論技術追隨戰略的運用[J].地方政府管理,1998,(第7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技術追隨戰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