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經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城鄉經濟是指在縣級行政區劃的地域和空間內統籌安排經濟社會資源而形成的以城市為中心、集鎮為紐帶、鄉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區域性經濟系統。
城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地位,它既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結合部.又是工業經濟和農村經濟的交匯點。在新的形勢下,理清發展思路,加快振興城鄉經濟,對於統籌城鄉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動力輪子,本來處於一個經濟體中,但在發展中由於諸多原因被分割開來。
城鄉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城鄉一體化,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變化的過程,是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協調發展的過程。 城鄉一體化,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是思想觀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變化;不僅是發展思路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是產業佈局和利益關係的調整;不僅是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也是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進。
城鄉經濟的差距[1]
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劃分是根據依托載體的不同來劃分的。城市經濟就是以城市為載體,以生產生產資料和知識的再生產為主要內容,在知識、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方面高度集中的經濟。城市經濟專業性強、壟斷經營容易、極具有擴散和集聚效應的特點,特別適合社會化大生產。現在的城市經濟一般與貨幣符號的關係比較密切。農村經濟是以農村為載體,以自然物為勞動對象,以生產消費資料為主要依托,具有替代性強、分散性廣和地域性限制多等特點,特別適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發展方式,農村經濟與勞動力關係密切。
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市場上的差距明顯:
(1)信息滯後,農民的生產很迷茫,經常生產跟風。產品忽多忽少、經濟存在忽熱忽冷。生產產品常常滯銷或者短缺。
(2)農村市場人氣積累少,市場意識差。鄉鎮經濟規模小、商品化率低、產業結構維持計劃經濟時期的小農經濟結構模式,據資料表明,農業的商品化率僅為5% ,而發達國家達到95%。
(3)農業技術缺乏競爭力。面臨外界低成本、高技術、大批量生產的產業衝擊,落後的生產方式難淘汰,先進的生產技術缺乏資金支持得不到提升,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4)產品競爭力弱,產品缺乏定價權。國家掌控著與此有關的產品的定價權,農村的產品低於成本供應市場。
(5)農村勞動力中人的勞動力價格低。
(6)社會分工不明顯,社會生產力能力低。存在經濟弱、消費品供給緊張。
(7)農民消費預期差,經濟發展不平衡。人與人之間通過相互勞動取得最大經濟效用的發展方式在農村發展艱難。
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在發展潛力上的差距:
(1)農村找不到市場。農農村經濟為了城市產品的銷售,在人口多、交通便利、經濟最繁華的地段設立集市,在特定的日子里聚集在一起消費城市產品。
(2)生產要素無組織。農村的資金、管理、技術、勞動力都沒有組織。現在生產要素由沿產品方向進行的水平分工向生產要素按垂直方向的分工轉變,尤其是資金組織的社會化生產在城市已經相當普遍。
(3)產業鏈不完整,主要產品接不到產業鏈條上。
- ↑ 陳旺俊.從城鄉經濟對比看農村經濟改革得失[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