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科技興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科技興農

  科技興農是指在農業發展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根據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內在要求,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發展農業生產,實現農業科技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根本性戰略抉擇。

科技興農的發展模式[1]

  1. 市場農業

  科技含量決定了農業發展市場價值,而大市場的引力又為科技興農增添了活力。市場農業已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應。雲南煙草集團與數十萬煙農的長期合作,創造了玉溪等一大批國際知名品牌;湖北新建成的十萬公頃雙低油菜基地,遠銷國內十多個省市,致富240多萬農民

  2. 優質農業

  古典經濟增長模式的核心是資本積累勞動力增加,而以知識技術開發為核心的模式鼓勵創新。知識經濟的目標是研究與應用新技術。我國甲魚、黃鱔、黃薑、富硒茶、生物農藥、中草藥業等新興產業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都是知識經濟在農業方面的經典之作。

  3. 特色農業

  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季節性與非閉合性等特點。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各地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建立了一大批特色農業基地。新疆長絨棉、湖北瘦肉豬、上海珍珠、江浙烏龍茶等都是特色農業的樣板。

  4. 生態農業

  風靡全球的無公害農業、有機農業綠色食品開發、生態耕作法、生物防治法、以蟲治草、電流除草、各種物理肥料、立體農業開發等都屬於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態農業模式發展的“傑作”。山東禹城以67萬hm2玉米、26萬頭黃牛為主體形成了迴圈經濟模式。它開拓了“玉米一黃牛”、“玉米蕊一木糖醇開發”、“木糖醇廢渣一蘑菇”、“蘑菇一改良鹽鹼地”的4大迴圈經濟模式,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木糖醇出口基地,形成了農業增值、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典範。

  5. 農工商一體化農業

  隨著資本和技術集約化,全國各地紛紛建立起農工商或產供銷一體化體系,垂直進行產品生產資料的交易。在高科技管理條件下,楊樹、大米、仔雞、蔬菜、養豬、大豆、煙草等行業相繼出現了“垂直合併”的產業化發展趨勢。華英鴨集團年加工肉鴨2 400萬隻,成為全球最大的鴨產業綜合開發企業;雙彙集團年加工2 000萬頭生豬,致富100多萬農民,獲得雙百億元的經濟效益

  6. 專業化、工廠化農業

  農業生產是自然與經濟再生產的非閉合性的綜合體,它受土地、氣候和市場的影響。隨著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農業生產走上了工廠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20世紀80年代,工廠化農業解決了“設施、供養、高管”三大技術難關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截止2005年,我國各類工廠化生產面積已近2萬 ,示範區比露地產量提高40% ~50% ,商品率提高20% ,勞動生產率提高35% ,用藥量減少4|D% 。

  7. 觀光農業

  該模式是伴隨國內外科技興農大潮發展起來的時尚農業,西歐稱之為都市農業,美國稱之為旅游農業,日本稱之為農業公園,我國臺灣稱之為休閑農業,我國大陸稱之為觀光農業。它主要是應用生態經濟學、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在城市近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農業發展模式。如,南京秦淮河濕地農業公園、湖北洪湖濕地生態園、石首濕地生物多樣化自然保護區等,其發展速度之快、景觀效應之好、經濟效益之高均展示了該模式的發展前景。

  8. 創匯農業

  我國與美國、法國、荷蘭、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亞等農業進出口貿易大國開展了廣泛地貿易、科技、農業交流,建立了一大批創匯農業基地,開拓了新的市場資源。如,我國江浙的茶葉、山東的大蒜、湖北的香菇、洪湖的鱔魚、小港的藺草、恩施的中草藥等都相繼建立了一批出口創匯的農業發展基地。

  9. 高科技農業

  主要指的是以生物農業物理農業與3S農業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在農業上的應用,特別是花粉培養、種苗快速技術、克隆技術、納米技術、信息技術、物理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這將導致21世紀農業技術上重大的、革命性的突破。目前雖然在生產上大範圍推廣研究成果尚待時日,但是帶頭學科的發展具有廣譜性、多方向性,其從科研到技術開發、到大面積生產的應用速度將是驚人的。

科技興農存在的主要問題[1]

  1. 小農經濟體制

  當前,我國農村的小生產與大科技、大農業、大市場間的矛盾突出。我國人均耕地少且分散,極大地阻礙了農業的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而發達國家人均耕地水平都較高,而且這些國家經營規模大,機械化、現代化、經營化程度高,社會化服務水平高。

  2. 運作機制

  市場農業使得計劃體制下億萬乾群表現出種種的不適應症。這些不適應市場機制的種種負面效應干擾著科技興農的正常運行。

  3. 文化、教育、衛生體系

  醫療、土地、教育是農民頭上的新“三座大山”。曾經轟動一時的赤腳醫生制度被取消;教育亂收費積重難返;在打工經濟的利誘下,l億農民到全國各地打工、經商。農村成為了一個文盲、科盲、法盲及老人多的社會。我國農村總體文化水平在下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約占總人口的9l%。而發達國家農民受教育情況相反,5% ~8%農民受過大學教育,75%農民受過職業教育

  4. 技術推廣系統

  農業是一個弱勢產業、風險產業、微利產業、遲效產業。發達國家的技術推廣體系都是由國家財政強力支持的,農業推廣、培訓體系的人員工資均由財政負擔。而我國辛苦建起的農技隊伍總是改革衝擊對象。所以,將農業科技推廣系統推上市場的做法值得慎重考慮。

  5. 工作環境

  “多收”是指稅、費一事。目前雖已免了稅費,但仍不全面,不徹底,而且由於生產、生活資料漲價,農民利益抵消了。“少予”是指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投入少。同時,由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脆弱,無力對農業進行直接投入,農民私人收入的40% ~60%來自打工,導致農民種田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喪失。“貧困、貧乏”是指村級集體負債量大、面廣、不良債務多、高息借貸多,根本不可能有資金用於農業擴大再生產。

  6. 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發達國家、次發達國家都有著各種類型的合作社、農民協會,農業合作組織;另一方面,產前、產中、產後都有一批高度專業化、機械化、現代化的服務公司。而我國的廣大農村,社會化科技興農服務機構少,且組織化程度低,服務質量差,甚至出現了“社會化”誤農、坑農的現象。

科技興農問題解決對策[1]

  1. 完善農業合作組織

  為了彌補我國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低、集體經濟薄弱、經營風險大、承載科技成果能力低等不足,應儘快成立多類型、多層次的農業合作組織。縱觀各發達國家甚至次發達國家,農業合作化、組織化程度都非常高,而且多層次合作組織均吸收農戶參與。在歐、美、日等國,一般有77% ~100%農戶參加了合作組織,有的一個農戶甚至參加幾個合作組織。合作組織的功能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專業的,如採購、技術服務銷售、加工、信貸國際貿易等。

  2. 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業技術協會

  農業技術協會應成為廣大農民政治、經濟、科技與社會發展的民辦公助組織。這是當前我國發展最快、最有活力、最具中國特色的運行模式,但其普及率、活動效率不高,組織結構鬆散。所以,應提高專業技術協會的活動質量,促使其向各類互助合作社的高級形式過渡。

  3. 建立農業生產中各種專業化服務公司

  這是直接服務於農民的社會化組織。目前的主要任務:①提高種子、化肥、農藥公司的服務水平;② 儘快建立田間作業、乾燥、銷售等多環節的專業化服務公司。

  4. 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應儘快將鬆散的“公司+農戶”模式提高到“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銀行”的模式,最後發展成農工商聯合體。

  5. 加強建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網路

  我國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緩慢,所以應加強主管部門的垂直作用,建立“行政+大學+公司”聯合的、財政支撐的、公益為主體的農業技術推廣、農業人才培訓體系。

  6. 制定、執行農業保護政策

  為了將我國農業演變成全球農業強國的強勢產業,必須出台一系列保護政策。保護政策的主要手段是補貼。總體上看,在目前費改稅減免稅的基礎上,還必須儘早出台對生產過程、交換過程、消費過程等的保護政策。同時,還應出台一些有利於農業長期發展的特殊補貼,如限產、休耕、災害補貼、科技開發等。

  7. 提高雙層經營主體的科技承載力與綜合生產力

  提高各類專業戶水平,並加快農業水利化、農田大塊化、農戶集中化、田塊聯片化、經營合作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李興祥,蔣祥新.科技興農發展模式及服務體系建設(A).安徽農業科學.2007,1:266~26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寒曦,苏青荇,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科技興農"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