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旅游經濟發展模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旅游經濟發展模式

  旅游經濟發展模式是指旅游經濟發展的基本運行方式和管理體制。具體地講,旅游經濟發展模式是以旅游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為目標,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所形成的旅游經濟運行方式和管理體制。由於旅游經濟發展是與社會經濟的發達程度及發展水平密切聯繫的,因此世界各國在地理位置、資源條件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必然使世界各國旅游經濟的發展模式不盡相同。[1]

影響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因素[2]

  決定和影響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經濟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科技發達,一方面使得社會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比較完善,另一方面又促成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兩者為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使旅游業的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反之,在經濟欠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其旅游業的發展方式必然與前者有所不同。

  (2)社會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模式。不同國家的經濟制度經濟模式不同。從社會經濟制度來說,當前世界上主要有兩大類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不同的經濟制度,其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不同的,對旅游業的發展模式會產生重大影響。從經濟模式而言,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實行的是市場經濟模式。在市場經濟模式中,又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別對應於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這對旅游業的發展模式也會產生重大影響。其中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又有不同的模式,比如美國的壟斷主導的市場經濟、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日本的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法國的計劃經濟及瑞典的福利市場經濟等。這些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模式對本國的旅游經濟發展模式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3)旅游業形成時期和所處的發展階段。如果旅游業形成時期早,其發展就具有較好的基礎,而形成時期晚,則基礎薄弱,從而決定不同的發展模式。在歐美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旅游業發展時間較長,加上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和社會經濟條件較好,他們的旅游業發展模式就比較順其自然,遵循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而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由於旅游業起步較晚,加上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所以選擇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旅游發展模式。

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類型[2]

  1.超前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和滯後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從旅游業的形成、發展及其與國民經濟的關係出發,可分為超前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和滯後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1)超前型發展模式

  是指旅游業的形成與發展超越了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的一定階段,通過發展旅游業來帶動和促進國民經濟中與其相關聯的其他產業和地區發展的一種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一般發生在經濟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他們利用自己擁有的豐富的旅游資源,在本國政府的支持下首先發展入境旅游業,以獲取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外匯和推動相關產業和地區的發展。採取這種發展模式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擁有足以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它是確定發展模式的內部條件;第二,在境外存在著對其旅游資源相應的旅游需求,並有必要的外部資金的註入,這是確定發展模式的外部條件;第三,政府的政策支持,它是確定發展模式的前提條件。

  (2)滯後型發展模式

  又稱自然發展型模式,它是由於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旅游業便順其自然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發展模式。由於這種發展模式是建立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閑暇時間也隨之增多,這樣一方面在居民當中產生了對旅游的需求,另一方面社會也具備了適應這種需要的條件,因而滯後型旅游發展模式是一種常規的旅游產業發展模式,也反映了旅游經濟活動發展的客觀規律。

  2.市場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和政府主導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從旅游業發展的調節機制出發,可分為市場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和政府主導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1)市場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是指旅游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市場調節機制來推動的一種發展模式。市場調節機制主要包括價格供求關係競爭等。在這些機制的作用下,實現旅游產業資源的有效配置,推動旅游產業內部的自行調節和自行均衡,在供求不均衡—均衡—不均衡的適應和不適應的矛盾運動中實現發展。所以這種發展模式具有如下三個特點:第一,旅游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來實現旅游產業內部的自行調節和自行均衡:第二,政府的作用是間接的,主要通過一定的市場參數來實現調節;第三,國家產業政策對旅游產業的影響主要側重於市場需求

  (2)政府主導型旅游產發展模式

  是指以各個時期旅游產業發展規劃或通過制定旅游產業政策來實現其發展的一種發展模式。它通過制定旅游規劃旅游產業政策來制定各個時期旅游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實現戰略目標的各種對策和措施,從而達到干預旅游產業發展的目標。這些對策和措施既有行政的、經濟的和法律的,也不排除利用市場調節機製作用,然而相對於政府巨集觀調控來說,市場調節居於輔助地位。一般來說,這種旅游產業發展模式主要發生在下麵兩種情況:一種是具有傳統干預和控制經濟的國家或地區,另外一種是需要在短期內推進旅游經濟速度發展的國家或地區。

  3.延伸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和推進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從旅游產業發展類別的先後順序出發,可劃分為延伸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和推進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1)延伸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是指旅游業的發展先以發展國內旅游為先導,在國內形成旅游產業的基礎上,再發展入境和出境旅游,最終實現國內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全方位發展的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它的發展是由境內向境外延伸的,而且它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

  (2)推進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是指先以發展入境旅游為主,在由初級入境旅游產業基本形成的基礎上,逐步規範、擴大入境旅游產業,直接激活和發展國內旅游,最終實現入境旅游的規模化和效益化,進而推動國內旅游和適度出境旅游的全面發展。

  4.經濟發展導向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和創匯型創收導向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從旅游業發展的目標和基本任務出發,可劃分為經濟發展導向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和創匯型創收導向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1)經濟發展導向型模式

  是指把促進本地區國民經濟總體發展,作為發展旅游業基本考慮的目標和任務。

  (2)創匯創收導向型模式

  是指以獲取旅游業的直接收入作為發展旅游業的基本考慮的目標和任務。

  上述兩種模式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帶動相關行業的能力非常強,帶動的產業越多,創匯創收越多,也必將對國家和地區的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越大。

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比較[2]

  上述從不同角度劃分的不同旅游經濟發展模式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必然選擇。它在客觀上反映了經濟發達國家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低下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旅游產業所走的不同道路。

  首先,從旅游學的角度比較,這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表現為不同旅游類別發展先後順序上的差異。在發達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水平高,旅游業的發展首先從國內旅游開始,而且由於社會經濟體系比較完善,國內旅游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隨之形成,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內旅游產業水平也不斷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發展只不過是地域的延伸而已。無論是國內游客還是國際游客,其服務質量和消費水平並無多大差異,因而國內旅游產業體系和國際旅游產業體系是合二而一的。這種旅游經濟發展格局主要是依靠市場力量推動的延伸型發展模式。相反,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由於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後,居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國內旅游還未形成大量的需求。為了獲取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外匯和促進與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往往在政府的主導下首先發展入境旅游,並建立相應的國際旅游產業體系。在國際入境旅游的影響和帶動下,一部分收入水平較高的居民率先產生了國內旅游的需求,在這種需求推動下,國內旅游產業體系逐步形成。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國內旅游的進一步發展,人們進而產生了出境旅游的需要,從而建立起比較完整的旅游產業體系。這種旅游經濟發展格局是一種在政府主導下推進型的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其次,從經濟學的角度比較,由市場力量推動的延伸型旅游經濟發展模式是建立在較高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基礎之上的,旅游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是由居民的消費需求推動的。因此,在其整個發展過程中,不需要國家或地方政府大量投資,國家或地方政府也並不以支持旅游產業的發展而從中獲取特定的經濟效益。政府的支持更多地側重於社會效益上,如提供就業渠道、維持社會穩定等。由於這種發展模式是以較高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的,旅游產業發展所需的各種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已準備就緒,旅游產業的發展只增加適當的投資用於完善設施即可,因此,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的特點。

  政府主導的推進型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由於是建立在社會經濟較低發展水平之上的,旅游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不是由於本國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推動,而是由於經濟建設需要大量外匯,以及旅游業可以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的特點,因而採取首先發展國際入境旅游的超前戰略,促使國際旅游產業體系率先形成和發展,然後隨著國內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適時地發展國內旅游。所以,這種旅游經濟發展模式在其初期階段是完全建立在境外居民的旅游需求之上的,政府支持旅游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特定的經濟效益。隨著國際入境旅游和國內旅游的發展,政府也越來越重視從中獲取包括經濟效益在內的社會綜合效益。由於這種發展模式是建立在較低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基礎之上,發展國際入境旅游所需的較高標準的旅游基礎設施、地面設施和相應的公共設施都要新建或改建,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所以,在其旅游產業發展的初期階段,具有“高投入、高速度、低質量、低效益”的特點。

國外主要的旅游經濟發展模式[1]

  由於各個國家在政策、經濟上存在差別,導致旅游業發展的情況差異較大。但從總的情況來看,這些國家的旅游業發展與其經濟基礎、經濟發達程度有十分密切的聯繫。根據這些國家旅游業發展的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國家模式、以西班牙為代表的旅游發達國家模式、以印度為代表的欠發達國家模式、以斐濟為代表的島國模式。

  1.美國模式

  美國模式是經濟發達國家旅游發展的模式。屬於這一模式的國家的基本特征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服務業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高,大約在50%以上;旅游收入占商品出口總收入的比重為10%左右;國際旅游收入小於旅游支出,旅游國際收支平衡呈逆差。屬於美國模式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比利時、荷蘭、挪威、日本等。美國模式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

  ①旅游事業開展比較早,國內與國際旅游都比較發達。在這些國家中,旅游業是隨著本國經濟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般都經歷了由國內旅游到鄰國旅游、國際旅游的常規發展過程,它們的國內旅游與國際旅游都發展到成熟階段,國內旅游是整個旅游業的基礎。

  ②發展旅游業是以擴大就業、穩定經濟為主要目標。雖然旅游業在這些國家中是重要的經濟活動,但追求外匯收入、平衡國際收支並非是它們發展旅游的主要目標,而是把發展旅游業作為促進經濟穩定、改善國家形象、擴大就業機會、促進友誼與瞭解的手段。

  ③旅游管理體制以半官方旅游機構為主,而管理職能主要是推銷協調。由於旅游開展的歷史比較長,旅游業比較成熟,各方面法規比較健全,因此相比之下旅游行政管理比較鬆散,不直接從事或干預旅游企業經營

  ④旅游經營體制以公司為主導,小企業為基礎,行業組織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這些國家中,由於多年的競爭形成了一些大的旅游公司跨國公司,在旅游業經營中起主導作用,由於旅游業的發展比較均衡,旅游業又是由為數眾多的小企業組成,有著靈活的經營方式

  2.西班牙模式

  西班牙模式是旅游發達國家的模式。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與主要旅游客源國相毗鄰;旅游資源豐富而獨特,或是度假勝地,或是歷史遺跡與風土人情旅游地;國民經濟比較發達,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般在1000美元以上;服務業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在50%以上。除西班牙外,屬於這一模式的國家有奧地利、瑞士、葡萄牙、希臘、義大利、摩洛哥、突尼西亞、泰國、土耳其、墨西哥、新加坡、以色列等。西班牙模式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把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這些國家,依托其地理位置與旅游資源的優勢,旅游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一般國際旅游收入占其商品出口收入的10%以上,旅游業的收入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5%~10%。

  ②旅游發展速度快。在這些國家中,雖然有的國家早就是馳名世界的旅游目的地國家,但大多數國家都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才發展起來,20世紀70年代以來旅游業持續高速發展,無論在國際旅游者接待人次數上還是國際旅游收入上,其發展速度都高於世界旅游平均增長速度,也高於美國模式國家的平均速度。

  ③以大眾市場為目標。由於這些國家的旅游資源集中,特點突出,而且又多靠近主要客源國,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因此這些國家的旅游業務多以鄰國的大眾旅游市場為主要目標,特別是鄰國與本區域內的駕車旅游、周末旅游或短期度假旅游等。

  3.印度模式

  印度模式是欠發達國家發展旅游的模式。在為數眾多的欠發達國家中,也有一些國家正致力於發展旅游業,以期通過開展國際旅游業賺取#I-?K,活躍經濟,改變經濟落後的狀況。這些國家的國民經濟相對落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500美元以下,農業仍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工業與服務業均處於較低水平。除印度外,屬於印度模式的國家包括巴基斯坦、斯裡蘭卡、尼泊爾、孟加拉國、肯亞、坦尚尼亞、盧安達與不丹等國家。從旅游業發展的情況來看,其具有下列特點。

  ①有特殊的旅游資源,但旅游業的發展受其經濟落後的制約。這些欠發達的國家中致力於旅游業發展的國家多是擁有一些獨特的旅游資源,有發展旅游業的潛力,但由於國家資金短缺、旅游基礎設施薄弱、人才缺乏等制約,旅游資源的潛力難以充分發揮出來。

  ②旅游管理體制不完善。這些國家雖設立了不同的管理機構,有的成立了獨立或混合的部門或其他形式的旅游組織,但由於對旅游業的認識不一致,旅游業的發展不穩定,因而往往得不到各有關部門應有的重視與支持。

  ③國有企業發揮著主要作用。這些國家為了發展旅游業,國家專門成立旅游開發公司,從事資源開發和旅游服務設施的投資、建設與經營,由於旅游業規模小、範圍窄,又涉及外匯收入與外國人的活動,這些國有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占據著壟斷的地位。

  4.斐濟模式

  斐濟模式代表著島國發展旅游的模式。這裡的島國不包括上面曾提及的諸如澳大利亞、日本、英國、紐西蘭等經濟發達、面積比較大的島國,而是指那些面積比較小、人口比較少、在歷史上曾是西方某個國家殖民地的島國。這些島國經濟狀況差異也很大,但一般為中等或偏上,有的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4000多美元。屬於島國模式的國家除斐濟外,還有塞席爾、馬爾他、巴哈馬、百慕大、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塞普勒斯、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多明尼加與海地等國家。斐濟模式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有著發展旅游業的優越條件。島國大多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是比較典型的陽光、沙灘和海水型的目的地。由於它靠近旅游客源國或地處交通要衝,又與西方發達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與種族等方面存在著長期、緊密的聯繫,有著比較充裕的客源市場。

  ②旅游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雖然有些島國早在殖民主義占領時期就已是旅游勝地,但大部分國家的旅游業是在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發展起來的。現在旅游業在這些島國中已經成為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國民經濟最重要的產業部門;旅游收入一般都占國家外匯收入的20%以上,旅游業是國家經濟的支柱和最大的產業。

  ③旅游行政管理機構地位高。由於旅游業對國家經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國家的旅游行政管理機構在政府中的地位一般都比較高,許可權比較大,而且多由國家首腦和政府要員直接管轄。

  ④在旅游業的經營中外國公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於這些島國地域狹小、人才缺乏,他們在發展旅游業中利用大批外資引進了外國的管理,有的國家的旅游業主要靠外國企業來經營。特別是旅館業,外國的旅館聯號、旅館管理公司或外籍人員起支配作用。

我國的旅游經濟發展模式[1]

  通過分析世界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結合我國旅游業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模式應選擇以下幾種。

  1.旅游經濟的超前發展模式

  世界旅游經濟實踐表明,各國在旅游發展模式上,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超前型發展戰略模式;另一種是滯後型發展戰略模式。超前型和滯後型發展戰略模式,是不同經濟條件下的世界各國在旅游發展道路上的兩種選擇,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與此同時,兩種發展戰略模式的運行環境和經濟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超前型發展戰略模式的適應條件是:旅游的自然環境條件較好,旅游資源擁有量大且旅游產品吸引力強。適應範圍主要是:經濟基礎較好的沿海地區和旅游資源豐厚且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由於超前型發展戰略模式是建立在國民經濟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該戰略追求的不是本行業內在的經濟效益而是旅游經濟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游經濟的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對旅游業的高強度投入,全面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旅游業發展的興衰,已經不是旅游業本身的問題,而是國民經濟全行業發展的問題。旅游業的作用不僅是獲取外匯和回籠貨幣,而且已成為經濟騰飛的突破口。人們常說的“旅游搭台,經貿唱戲”就是這種戰略下旅游業功能的形象化說明。

  我國旅游業是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產業。從產業運行環境來看,這種產業是建立在較弱的經濟基礎之上的,要使旅游業在短期內形成較強的產業體系,就要加大對旅游業的資金投入。因此,從短期效益分析,產業的投入與產出嚴重失衡,在這種情況下,旅游業本身所具有的“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的經濟特性難以充分體現。如果僅從旅游產業自身效益分析,在國民經濟基礎較弱的條件下,旅游產業的投入似乎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從旅游產業的巨集觀功能去分析,以下三點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從1978年以後,我國逐漸改變對外封閉的政策,打開國門,向全世界開放。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必須尋找一個開放的“切人點”,而這個“切人點”就是旅游業。旅游業是一個具有特殊優勢的外向型國際性產業,它的運行依賴於世界範圍的客源不斷地註入,通過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廣泛地吸引世界各國的旅游者,向他們提供產品服務。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旅游者通過旅游這個對外視窗,瞭解我國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及投資的各種有利環境,有利於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

  其次,旅游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點。旅游產業體系的形成,涉及眾多的相關產業,對旅游業高強度的資金投入,可以帶動一定區域範圍內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尤其對那些擁有較豐富旅游資源的地區,旅游業的帶動作用更為顯著。

  最後,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歷史時期里,需要藉助國外的先進技術與設備。從國外引進技術與設備,就必須建立一大批創匯能力大、見效快的產業,以滿足技術與設備引進對外匯資金的需要。與其他產業相比較,作為外向型產業之一的旅游業,在獲取外匯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外匯流人,對於亟需外匯又缺乏強有力創匯產業的國家,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舉措。

  綜上所述,中國旅游經濟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使得中國的旅游業發展必須採取超前型發展戰略。按照這種發展戰略模式,在評價中國旅游產業運行質量時,不能就其產業內在效益去評價,而應從旅游產業外部效益,特別是從波及與連帶效益方面去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對中國旅游業發展作出客觀的評價,提高對發展旅游業的認識。

  2.旅游經濟的推進式發展模式

  世界旅游業有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國內旅游向國際旅游延伸的常規發展模式;一種是國際旅游向國內旅游推進的非常規發展模式。所謂國內旅游向國際旅游延伸發展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內旅游,通過國內旅游的發展、旅游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境旅游,然後再發展國際接待旅游的模式。從社會經濟背景來看,延伸發展模式的引入是內聚式生活消費方式的變化。在一些國家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變。在緊張工作和生活環境壓抑下,人們需要暫時擺脫枯燥的城市生活環境,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上的調整和體力上的恢復,於是旅游消費就成為這些國家居民生活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游活動僅限於國內地域範圍,隨著國際政治經濟關係的改善和旅游需求力度的增強,國內地域已不能適應旅游活動發展的需要,人們開始走出國門,去領略異國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發達國家以國內旅游為主的旅游結構,不僅充分滿足了國內居民的旅游需要;而且伴隨著國際旅游需求的增長,原先用於本國居民的旅游資源和旅游設施,也逐漸用於接待外國旅游者,從而出現了國內旅游與國際旅游協調發展的局面。

  所謂國際旅游向國內旅游推進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游,然後發展國內旅游,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發展出境旅游,最終形成以國內旅游為主、國內旅游與國際旅游協調發展的模式。這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游,通過國際接待旅游的發展,來全面帶動以城市為主體範圍內的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設施的建設,逐漸形成以中心城市為重心的國際旅游體系。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居民的旅游活動開始引入,成為這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的社會條件、經濟條件和消費條件決定,我國旅游業發展只能採用推進發展戰略模式。採用這一模式使得我國旅游業發展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特點:一是旅游業發展以基礎和資源條件較好的城市為中心,由旅游城市向其他地區推進,逐漸形成我國的旅游業體系。因此,旅游城市便構成中國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框架。不論是旅游資源的開發、設施的建設,還是線路的設置、區域的劃分,都是以旅游城市為依托的。二是旅游資源的開發是以現存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為基礎,由觀光型旅游資源為主向混合型旅游資源推進。因此,目前中國旅游目的地大多是由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較為豐富的地區所構成的。三是旅游的組織方式,是以全程旅游路線為主體,由路線型產品向板塊型產品推進,逐步形成路線型產品為基礎,主題型產品與特種型產品為主體的旅游產品體系。四是旅游設施的建設以高等級為主體,由高檔設施向中、低檔設施推進,最終形成以中檔旅游設施為主體,高、中、低相結合的旅游設施體系。

  3.旅游經濟跳躍式非均衡發展模式

  旅游經濟的跳躍式非均衡發展包含兩層含義:跳躍式發展和非均衡發展。所謂跳躍式發展是指旅游業發展在歷史階段上的超越性,在較短的時間內走完常規發展的歷程,這是在時間意義上的發展;所謂非均衡發展是指旅游業發展在地區佈局上的不均勻狀態,使旅游業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地位與作用不同,這是在空間意義上的發展。

  從時間發展的意義上而言,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應充分利用國情特點,選擇跳躍式發展戰略,有可能較快地跨越單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階段,而進入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和接待國內旅游者共同發展的階段,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產業發展道路。這一判斷的依據:一是中國的旅游經濟基礎國情兼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特征。一方面由於人口眾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諸多指標在世界各國排序中處於較低水平,表現出不發達的特點;但是另一方面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並不弱,1988年已居世界第8位,產業門類齊全,特別是旅游所依托的相關部門已初具規模。旅游業是天然的外向型產業,國家總體對外的實力水平至關重要,我國的國家經濟實力完全能夠支撐我國成為入境旅游業的接待大國。二是中國旅游業的客源市場廣闊豐富。目前中國遠離歐美等主要國外旅游客源產出地,使入境旅游規模受限且風險較大。但從長遠來看,我國擁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場:表現在擁有大量具有血統親緣的華裔客源;擁有以日本、東南亞等為代表的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旅游客源市場;再加上國內發達地區自然產生和“示範效應”激發的國內旅游者數量可觀。多層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場,將促使我國旅游業實行跳躍式發展。

  從空間意義上而言,國際上擁有旅游發達城市或國土面積相對狹小的國家,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甚至主體產業者不乏其例,如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泰國、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或旅游接待大國,旅游業都未成為支柱產業。在中國這樣現代交通水平相對較低、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域廣大的國度中,加上旅游業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旅游業很難成為支撐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從旅游業在國家總體發展中所處的地位進行判斷,並不妨礙旅游業在我國某些具備條件的地區和城市可以大有作為。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旅游業完全可能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可以肯定,經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旅游業同樣可以成為主導產業或支持局部地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並將對國民經濟的全局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楊愛華,苗長川.旅游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08
  2. 2.0 2.1 2.2 李輝作.旅游經濟學.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0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方小莉,Gaoshan2013,y桑,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旅游經濟發展模式"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