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指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运行方式和管理体制。具体地讲,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为目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旅游经济运行方式和管理体制。由于旅游经济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及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因此世界各国在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使世界各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1]

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2]

  决定和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一方面使得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比较完善,另一方面又促成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两者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旅游业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之,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必然与前者有所不同。

  (2)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模式不同。从社会经济制度来说,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大类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同的经济制度,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同的,对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会产生重大影响。从经济模式而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模式中,又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所有制形式,这对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其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又有不同的模式,比如美国的垄断主导的市场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经济及瑞典的福利市场经济等。这些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对本国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旅游业形成时期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果旅游业形成时期早,其发展就具有较好的基础,而形成时期晚,则基础薄弱,从而决定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欧美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旅游业发展时间较长,加上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好,他们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就比较顺其自然,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加上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所以选择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2]

  1.超前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滞后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从旅游业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出发,可分为超前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滞后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1)超前型发展模式

  是指旅游业的形成与发展超越了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一定阶段,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中与其相关联的其他产业和地区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一般发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利用自己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本国政府的支持下首先发展入境旅游业,以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外汇和推动相关产业和地区的发展。采取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拥有足以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它是确定发展模式的内部条件;第二,在境外存在着对其旅游资源相应的旅游需求,并有必要的外部资金的注入,这是确定发展模式的外部条件;第三,政府的政策支持,它是确定发展模式的前提条件。

  (2)滞后型发展模式

  又称自然发展型模式,它是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旅游业便顺其自然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发展模式。由于这种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也随之增多,这样一方面在居民当中产生了对旅游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也具备了适应这种需要的条件,因而滞后型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常规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也反映了旅游经济活动发展的客观规律。

  2.市场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从旅游业发展的调节机制出发,可分为市场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1)市场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是指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机制来推动的一种发展模式。市场调节机制主要包括价格供求关系竞争等。在这些机制的作用下,实现旅游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旅游产业内部的自行调节和自行均衡,在供求不均衡—均衡—不均衡的适应和不适应的矛盾运动中实现发展。所以这种发展模式具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旅游产业内部的自行调节和自行均衡:第二,政府的作用是间接的,主要通过一定的市场参数来实现调节;第三,国家产业政策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侧重于市场需求

  (2)政府主导型旅游产发展模式

  是指以各个时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或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来实现其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它通过制定旅游规划旅游产业政策来制定各个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各种对策和措施,从而达到干预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这些对策和措施既有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也不排除利用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然而相对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市场调节居于辅助地位。一般来说,这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发生在下面两种情况:一种是具有传统干预和控制经济的国家或地区,另外一种是需要在短期内推进旅游经济速度发展的国家或地区。

  3.延伸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推进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从旅游产业发展类别的先后顺序出发,可划分为延伸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推进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1)延伸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是指旅游业的发展先以发展国内旅游为先导,在国内形成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再发展入境和出境旅游,最终实现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全方位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它的发展是由境内向境外延伸的,而且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

  (2)推进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是指先以发展入境旅游为主,在由初级入境旅游产业基本形成的基础上,逐步规范、扩大入境旅游产业,直接激活和发展国内旅游,最终实现入境旅游的规模化和效益化,进而推动国内旅游和适度出境旅游的全面发展。

  4.经济发展导向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创汇型创收导向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从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基本任务出发,可划分为经济发展导向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创汇型创收导向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1)经济发展导向型模式

  是指把促进本地区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作为发展旅游业基本考虑的目标和任务。

  (2)创汇创收导向型模式

  是指以获取旅游业的直接收入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考虑的目标和任务。

  上述两种模式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带动相关行业的能力非常强,带动的产业越多,创汇创收越多,也必将对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大。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2]

  上述从不同角度划分的不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必然选择。它在客观上反映了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产业所走的不同道路。

  首先,从旅游学的角度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为不同旅游类别发展先后顺序上的差异。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旅游业的发展首先从国内旅游开始,而且由于社会经济体系比较完善,国内旅游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随之形成,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旅游产业水平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发展只不过是地域的延伸而已。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国际游客,其服务质量和消费水平并无多大差异,因而国内旅游产业体系和国际旅游产业体系是合二而一的。这种旅游经济发展格局主要是依靠市场力量推动的延伸型发展模式。相反,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国内旅游还未形成大量的需求。为了获取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外汇和促进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往往在政府的主导下首先发展入境旅游,并建立相应的国际旅游产业体系。在国际入境旅游的影响和带动下,一部分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率先产生了国内旅游的需求,在这种需求推动下,国内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形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进而产生了出境旅游的需要,从而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这种旅游经济发展格局是一种在政府主导下推进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其次,从经济学的角度比较,由市场力量推动的延伸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旅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居民的消费需求推动的。因此,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不需要国家或地方政府大量投资,国家或地方政府也并不以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从中获取特定的经济效益。政府的支持更多地侧重于社会效益上,如提供就业渠道、维持社会稳定等。由于这种发展模式是以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已准备就绪,旅游产业的发展只增加适当的投资用于完善设施即可,因此,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

  政府主导的推进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由于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较低发展水平之上的,旅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由于本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推动,而是由于经济建设需要大量外汇,以及旅游业可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特点,因而采取首先发展国际入境旅游的超前战略,促使国际旅游产业体系率先形成和发展,然后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适时地发展国内旅游。所以,这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在其初期阶段是完全建立在境外居民的旅游需求之上的,政府支持旅游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特定的经济效益。随着国际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发展,政府也越来越重视从中获取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社会综合效益。由于这种发展模式是建立在较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之上,发展国际入境旅游所需的较高标准的旅游基础设施、地面设施和相应的公共设施都要新建或改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所以,在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高投入、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益”的特点。

国外主要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1]

  由于各个国家在政策、经济上存在差别,导致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差异较大。但从总的情况来看,这些国家的旅游业发展与其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根据这些国家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模式、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旅游发达国家模式、以印度为代表的欠发达国家模式、以斐济为代表的岛国模式。

  1.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是经济发达国家旅游发展的模式。属于这一模式的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服务业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高,大约在50%以上;旅游收入占商品出口总收入的比重为10%左右;国际旅游收入小于旅游支出,旅游国际收支平衡呈逆差。属于美国模式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比利时、荷兰、挪威、日本等。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①旅游事业开展比较早,国内与国际旅游都比较发达。在这些国家中,旅游业是随着本国经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般都经历了由国内旅游到邻国旅游、国际旅游的常规发展过程,它们的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都发展到成熟阶段,国内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

  ②发展旅游业是以扩大就业、稳定经济为主要目标。虽然旅游业在这些国家中是重要的经济活动,但追求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并非是它们发展旅游的主要目标,而是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稳定、改善国家形象、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友谊与了解的手段。

  ③旅游管理体制以半官方旅游机构为主,而管理职能主要是推销协调。由于旅游开展的历史比较长,旅游业比较成熟,各方面法规比较健全,因此相比之下旅游行政管理比较松散,不直接从事或干预旅游企业经营

  ④旅游经营体制以公司为主导,小企业为基础,行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些国家中,由于多年的竞争形成了一些大的旅游公司跨国公司,在旅游业经营中起主导作用,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比较均衡,旅游业又是由为数众多的小企业组成,有着灵活的经营方式

  2.西班牙模式

  西班牙模式是旅游发达国家的模式。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与主要旅游客源国相毗邻;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或是度假胜地,或是历史遗迹与风土人情旅游地;国民经济比较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000美元以上;服务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50%以上。除西班牙外,属于这一模式的国家有奥地利、瑞士、葡萄牙、希腊、意大利、摩洛哥、突尼斯、泰国、土耳其、墨西哥、新加坡、以色列等。西班牙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些国家,依托其地理位置与旅游资源的优势,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般国际旅游收入占其商品出口收入的10%以上,旅游业的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10%。

  ②旅游发展速度快。在这些国家中,虽然有的国家早就是驰名世界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但大多数国家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无论在国际旅游者接待人次数上还是国际旅游收入上,其发展速度都高于世界旅游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美国模式国家的平均速度。

  ③以大众市场为目标。由于这些国家的旅游资源集中,特点突出,而且又多靠近主要客源国,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因此这些国家的旅游业务多以邻国的大众旅游市场为主要目标,特别是邻国与本区域内的驾车旅游、周末旅游或短期度假旅游等。

  3.印度模式

  印度模式是欠发达国家发展旅游的模式。在为数众多的欠发达国家中,也有一些国家正致力于发展旅游业,以期通过开展国际旅游业赚取#I-?K,活跃经济,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500美元以下,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与服务业均处于较低水平。除印度外,属于印度模式的国家包括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国、肯尼亚、坦桑尼亚、卢旺达与不丹等国家。从旅游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具有下列特点。

  ①有特殊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受其经济落后的制约。这些欠发达的国家中致力于旅游业发展的国家多是拥有一些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力,但由于国家资金短缺、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缺乏等制约,旅游资源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②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这些国家虽设立了不同的管理机构,有的成立了独立或混合的部门或其他形式的旅游组织,但由于对旅游业的认识不一致,旅游业的发展不稳定,因而往往得不到各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与支持。

  ③国有企业发挥着主要作用。这些国家为了发展旅游业,国家专门成立旅游开发公司,从事资源开发和旅游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与经营,由于旅游业规模小、范围窄,又涉及外汇收入与外国人的活动,这些国有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垄断的地位。

  4.斐济模式

  斐济模式代表着岛国发展旅游的模式。这里的岛国不包括上面曾提及的诸如澳大利亚、日本、英国、新西兰等经济发达、面积比较大的岛国,而是指那些面积比较小、人口比较少、在历史上曾是西方某个国家殖民地的岛国。这些岛国经济状况差异也很大,但一般为中等或偏上,有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4000多美元。属于岛国模式的国家除斐济外,还有塞舌尔、马耳他、巴哈马、百慕大、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塞浦路斯、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多米尼加与海地等国家。斐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着发展旅游业的优越条件。岛国大多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比较典型的阳光、沙滩和海水型的目的地。由于它靠近旅游客源国或地处交通要冲,又与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种族等方面存在着长期、紧密的联系,有着比较充裕的客源市场。

  ②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虽然有些岛国早在殖民主义占领时期就已是旅游胜地,但大部分国家的旅游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发展起来的。现在旅游业在这些岛国中已经成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产业部门;旅游收入一般都占国家外汇收入的20%以上,旅游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和最大的产业。

  ③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地位高。由于旅游业对国家经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国家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在政府中的地位一般都比较高,权限比较大,而且多由国家首脑和政府要员直接管辖。

  ④在旅游业的经营中外国公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岛国地域狭小、人才缺乏,他们在发展旅游业中利用大批外资引进了外国的管理,有的国家的旅游业主要靠外国企业来经营。特别是旅馆业,外国的旅馆联号、旅馆管理公司或外籍人员起支配作用。

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1]

  通过分析世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应选择以下几种。

  1.旅游经济的超前发展模式

  世界旅游经济实践表明,各国在旅游发展模式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超前型发展战略模式;另一种是滞后型发展战略模式。超前型和滞后型发展战略模式,是不同经济条件下的世界各国在旅游发展道路上的两种选择,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与此同时,两种发展战略模式的运行环境和经济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超前型发展战略模式的适应条件是:旅游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旅游资源拥有量大且旅游产品吸引力强。适应范围主要是:经济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区和旅游资源丰厚且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由于超前型发展战略模式是建立在国民经济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该战略追求的不是本行业内在的经济效益而是旅游经济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游经济的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旅游业的高强度投入,全面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兴衰,已经不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国民经济全行业发展的问题。旅游业的作用不仅是获取外汇和回笼货币,而且已成为经济腾飞的突破口。人们常说的“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就是这种战略下旅游业功能的形象化说明。

  我国旅游业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从产业运行环境来看,这种产业是建立在较弱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要使旅游业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产业体系,就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因此,从短期效益分析,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经济特性难以充分体现。如果仅从旅游产业自身效益分析,在国民经济基础较弱的条件下,旅游产业的投入似乎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旅游产业的宏观功能去分析,以下三点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从1978年以后,我国逐渐改变对外封闭的政策,打开国门,向全世界开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须寻找一个开放的“切人点”,而这个“切人点”就是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具有特殊优势的外向型国际性产业,它的运行依赖于世界范围的客源不断地注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广泛地吸引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向他们提供产品服务。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通过旅游这个对外窗口,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及投资的各种有利环境,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

  其次,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涉及众多的相关产业,对旅游业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可以带动一定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对那些拥有较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

  最后,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里,需要借助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从国外引进技术与设备,就必须建立一大批创汇能力大、见效快的产业,以满足技术与设备引进对外汇资金的需要。与其他产业相比较,作为外向型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在获取外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外汇流人,对于亟需外汇又缺乏强有力创汇产业的国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

  综上所述,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使得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必须采取超前型发展战略。按照这种发展战略模式,在评价中国旅游产业运行质量时,不能就其产业内在效益去评价,而应从旅游产业外部效益,特别是从波及与连带效益方面去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提高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

  2.旅游经济的推进式发展模式

  世界旅游业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的常规发展模式;一种是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的非常规发展模式。所谓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发展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内旅游,通过国内旅游的发展、旅游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境旅游,然后再发展国际接待旅游的模式。从社会经济背景来看,延伸发展模式的引入是内聚式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在一些国家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变。在紧张工作和生活环境压抑下,人们需要暂时摆脱枯燥的城市生活环境,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调整和体力上的恢复,于是旅游消费就成为这些国家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游活动仅限于国内地域范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改善和旅游需求力度的增强,国内地域已不能适应旅游活动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走出国门,去领略异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发达国家以国内旅游为主的旅游结构,不仅充分满足了国内居民的旅游需要;而且伴随着国际旅游需求的增长,原先用于本国居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也逐渐用于接待外国旅游者,从而出现了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局面。

  所谓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然后发展国内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发展出境旅游,最终形成以国内旅游为主、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模式。这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通过国际接待旅游的发展,来全面带动以城市为主体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重心的国际旅游体系。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居民的旅游活动开始引入,成为这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消费条件决定,我国旅游业发展只能采用推进发展战略模式。采用这一模式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旅游业发展以基础和资源条件较好的城市为中心,由旅游城市向其他地区推进,逐渐形成我国的旅游业体系。因此,旅游城市便构成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框架。不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施的建设,还是线路的设置、区域的划分,都是以旅游城市为依托的。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以现存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基础,由观光型旅游资源为主向混合型旅游资源推进。因此,目前中国旅游目的地大多是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较为丰富的地区所构成的。三是旅游的组织方式,是以全程旅游路线为主体,由路线型产品向板块型产品推进,逐步形成路线型产品为基础,主题型产品与特种型产品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四是旅游设施的建设以高等级为主体,由高档设施向中、低档设施推进,最终形成以中档旅游设施为主体,高、中、低相结合的旅游设施体系。

  3.旅游经济跳跃式非均衡发展模式

  旅游经济的跳跃式非均衡发展包含两层含义:跳跃式发展和非均衡发展。所谓跳跃式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历史阶段上的超越性,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常规发展的历程,这是在时间意义上的发展;所谓非均衡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地区布局上的不均匀状态,使旅游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位与作用不同,这是在空间意义上的发展。

  从时间发展的意义上而言,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应充分利用国情特点,选择跳跃式发展战略,有可能较快地跨越单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阶段,而进入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和接待国内旅游者共同发展的阶段,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这一判断的依据:一是中国的旅游经济基础国情兼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诸多指标在世界各国排序中处于较低水平,表现出不发达的特点;但是另一方面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并不弱,1988年已居世界第8位,产业门类齐全,特别是旅游所依托的相关部门已初具规模。旅游业是天然的外向型产业,国家总体对外的实力水平至关重要,我国的国家经济实力完全能够支撑我国成为入境旅游业的接待大国。二是中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广阔丰富。目前中国远离欧美等主要国外旅游客源产出地,使入境旅游规模受限且风险较大。但从长远来看,我国拥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场:表现在拥有大量具有血统亲缘的华裔客源;拥有以日本、东南亚等为代表的邻近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再加上国内发达地区自然产生和“示范效应”激发的国内旅游者数量可观。多层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场,将促使我国旅游业实行跳跃式发展。

  从空间意义上而言,国际上拥有旅游发达城市或国土面积相对狭小的国家,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甚至主体产业者不乏其例,如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泰国、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或旅游接待大国,旅游业都未成为支柱产业。在中国这样现代交通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广大的国度中,加上旅游业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旅游业很难成为支撑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从旅游业在国家总体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进行判断,并不妨碍旅游业在我国某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城市可以大有作为。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旅游业完全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可以肯定,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旅游业同样可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持局部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并将对国民经济的全局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杨爱华,苗长川.旅游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8
  2. 2.0 2.1 2.2 李辉作.旅游经济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方小莉,Gaoshan2013,y桑,Mis铭.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