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9个条目

和諧教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和諧教育

  和諧教育是從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統一實現出發,調控教育場中諸教育要素的關係,使教育的節奏符合學生髮展的節律,進而使“教”與“學”產生諧振效應,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獲得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的教育。

和諧教育基本模式

  和諧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模式,是以促進學生基本素質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為目標,以樹立六大基本觀念為思想基礎,以調整三大教育要素關係為骨架。建構起的基本結構。全面科學的教育功能觀、和諧共振的教育過程觀、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整合優化的教育方法觀、民主融洽的師生關係觀及能動發展的學生觀是和諧教育對學校教育活動教育現象的基本認識,沒有這種基本認識,就不能破除陳腐教育思想對人的束縛,更不會在教育實踐中有和諧的教育。和諧教育的三大要素及其結構關係如下。

  • 以教學領域的“教”與“學”關係為主的學校諸教育活動與學生身心發展關係的和諧;
  • 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關係為主的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教育關係的和諧 。

和諧教育起源

  和諧教育起源於古希臘的雅典,指健美體格和高尚道德的結合。最早全面闡述和諧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柏拉圖認為應通過德、智、體、美諸因素使受教育者養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之後,亞里士多德提出適應自然的和諧發展思想,使和諧教育思想得到進一步提升。19世紀50年代,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對象》一書中指出,教育“是在全面瞭解人的基礎上,有目的地自覺培養和諧發展的人的過程”。以後的進步教育家都主張“實施和諧發展的教育”。和諧教育集大成者,蘇聯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育的建議中》,把和諧教育理解為認識與自我表現結合起來的教育,即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天賦,找到某種表現自己的活動領域,在積極勞動及與集體成員的相互關係中,培養“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人”。

  就我國而言,和諧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孔子,孔子所說的“成人”就是“仁”、“智”、“勇”,“三達德”的統一。王守仁則較為明確地提出了和諧教育的內涵——教育要“開其知覺”、“發其意志”、“導之以理”,簡而言之,就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情”得到協調發展。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確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觀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要進行體、智、德、美四育和諧發展的教育”。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教育作為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作用,如何將和諧發展理念融入教育,使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出應有的重要作用,是一個重大而嶄新的課題,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不斷探索。

和諧教育核心

  堅持以人為本是和諧教育的核心。一是堅持辦學以教師為本。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社會擁護、學生愛戴的教師隊伍,為教師工作、生活、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二是堅持育人為本,就是把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研究教育規律,轉變落後的教育觀念,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保證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和諧教育目的

  堅持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是和諧教育的目的。人的全面發展是人在發展中的最高階段和理想層次,教育必須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的最終目的。和諧教育就是遵循人的發展規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身心諸方面協調發展,促進學生個體與群體全面和諧發展,促進學生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

和諧教育動力

  堅持可持續發展是和諧教育的動力。一是堅持遵循教育規律,按教育規律辦事,不是靠主觀臆斷和想當然辦事,防止教育大起大落、走彎路,貽誤人才培養。二是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念,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可持續教育必須把改善人對人生、他人、社會、自然的態度放在第一位,重視培養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科學的思維方法、樂觀的生活態度、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和諧教育保障

  堅持協調發展是和諧教育的保障。教育的協調發展一方面指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即教育的規模、質量、結構、效益,教育的改革、發展、穩定以及人才培養的數量、質量與社會需求相互協調,相互適應。另一方面,指教育自身的協調發展,即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培養他們成為既具有合理智能結構,又具有健康身心素質的合格的現代公民。

和諧教育基礎

  基本的辦學條件和經費保障是和諧教育得以建立的基礎。從現實情況看,缺乏規範完善的教育財政制度是導致我國教育財政投入不足的重要制度性原因,國家應該從調整巨集觀政策入手探索教育和諧發展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充分體現教育和諧發展要求的經費保障政策。要強化政府的責任,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力度;要建立教育經費分擔機制,明確各級政府對教育財政的責任,明確社會及家庭應承擔的責任;要建立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平臺,建立並完善教育經費的監督管理制度,促進教育持續穩定和諧發展。

和諧教育基本途徑

  以和諧教育思想推進教育體制改革,激發教育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有效促進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教育的根本途徑。要積極探索並加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教育規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育質量,規範辦學行為,促進城鄉、區域、校際間教育均衡發展,為學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要加強教師隊伍師德建設和素質提高,促進人力資源優化,引導師資力量和諧發展。要構築現代化教育信息平臺,努力實現教育信息共用,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的現代化。

和諧教育意義

  一、和諧教育是一種民主法治的教育

  二、和諧教育是一種公平正義的教育

  三、和諧教育是一種誠信友愛的教育

  四、和諧教育是一種充滿活力的教育

和諧教育基本特征

  1、和諧教育的整體觀.

  2、和諧教育的平衡觀.

  3、和諧教育的發展觀.

  4、和諧教育的民主觀.

和諧教育基本方法

  和諧教育是個統籌的概念,上到上層建築,下到百姓認可,具體到教育系統的每個環節。也就從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統一實現出發,調控教育場中各教育要素的關係,使教育的節奏符合學生髮展的節律,進而使“教”與“學”產生諧振效應,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獲得全面充分發展的教育。

   1、教育體制和諧

  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是一個國家走繁榮的保障。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決定著教育發展的前途。我國的教育體制基本是“中央集權制”。教育的政策、法規,對教育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教育體制的和諧,是促進教育發展的必然因素。“中央集權制”不能演變成“教育壟斷制”,例如高校招生的地方保護,剝奪了很多學子選擇的權利。有人感慨的說:“學的好,不如出生的好。”這說明存在著嚴重的教育歧視,同是一個國家,同是一個民族,為什麼不能平等的競爭。這不能不說是教育不和諧的因素。

  我國中小學教師,存在著等級差異。也就是說,在小學工作的教師政治待遇與工資待遇都要少於中學教師,在中學工作的是教師,在小學工作的就不是教師了嗎?他們同樣為教育做著貢獻,為什麼是不平等的,難怪在小學隊伍中留不住好教師,特別是男教師群體,沒有不想跳槽的。教師的隊伍不穩定,如何辦好教育?又如何實現素質教育?等等現象說明,我們的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多多。

  解決教育體制問題,首先從大局著眼,小處入手,廣泛征求民主意見,體察民情,關心民怨。切實把利益放在公眾的渴求上,放在教師積極性上,放在教育質量的提升上,達成人心所向,安居樂業,和諧共振,才是教育成功的標誌。

   2、教育管理和諧

   我國教育管理的特點是分級制,從中央到地方,每級都有嚴格的管理制度。由於管理部門分類眾多,相互協調,共同促進,是應該首當做到的。在基層工作的領導最深的體會是:工作頭緒多,開展活動多,應付檢查多。每個對口的部門都有工作指標,都必須按要求完成,有的是重覆性的、形式主義的,面對這樣的管理,基層學校無可奈何。例如學校面臨的檢查有:教學質量評估、綜合治理評估、規範學校評估、體育衛生評估、科研教研評估、校園美化評估……這些交叉、重疊的管理,壓得學校簡直透不過氣。教育系統管理的繁瑣,必然導致學校分散精力,削弱教育教學質量。

  從學校系統內部來看,每一所學校都是一個特殊的有機情境。在這個特殊的有機情境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環境交互作用,形成一個微型“生態系統”,類似於生態學上的“小生境”。在這個“小生境”中,學校的個性得以發育、生長。學校內部的和諧性集中表現層級管理和諧,人事關係和諧,師生關係和諧,各學科教學和諧,以及各項活動的和諧。學校管理的和諧主要在於校長開明地決策,民主的管理,透明的規則。

   3、教育環境和諧

   教育環境和諧是教育發展不竭的動力。教育是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育環境要受到社會其他環境的制約,要完善教育環境的和諧,必須使教育內部與教育外部的和諧。例如經濟環境與教育環境的和諧性,文化環境與教育環境的和諧性,城市環境與學校環境的和諧性,治安環境與校園環境的和諧性等等。

  現在凸現的矛盾是,教育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不協調,學校本身沒多少經濟來源,還要辦大教育,顯然力不從心。有些不良的文化環境,使教育陷入尷尬境地,例如,QQ版語文編入啼笑皆非的故事,嚴重影響了傳統文化教育。多起校園凶殺案的發生,嚴重干擾了教育教學工作。教育決不能作為獨立的系統來發展,必須和社會環境達到和諧統一。

   學校環境是教育環境的核心。學校環境主要體現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上,校園的一草一木,一個條幅,一個欄窗,一張畫像等等,都要折射出文化氛圍,並且給人一種審美情趣。學校是育人的搖籃,必須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師愛生,生尊師,講文明,講禮儀,講規則要形成風氣。教育環境的和諧要靠社會和學校共同努力。

   4、教育競爭和諧

  教育競爭是當前客觀存在的現實。由於社會擇業的需要,教育要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教育競爭是必然。但是競爭不和諧,會成為教育發展的阻力。例如,教育產業化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人們渴望建設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接受優質的教育服務,但是,由於民情的差異性很大,致使教育成了富貴人的天堂。又如,各地存在擇校、擇生、擇招、擇師等問題,城鄉教育的差異問題,發達地區教育優先發展的問題。可以說我們教育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現在老百姓面臨最大的壓力是子女升學問題,中國家庭對子女教育的投入觸目驚心,經濟的壓力必然帶來生活的困惑,進而引發社會矛盾。如經濟犯罪的人,不能不說有這方面的影響。

  保持教育競爭的和諧,首先要加大政府辦學的力度,教育過多的應該體現一種社會福利。縮小了各地區、各學校的教育力量的差異性,也就保證了競爭的和諧性。其次,要保證競爭的公平性。教育機會均等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理想,也是人們普遍接受的一種原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公平的標準是不同的。在未實現教育普及階段教育公平是指每個人都應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實現入學機會均等;在已經實現教育普及的階段,教育公平則是指人人都應享有較高質量的教育質量。最後,要疏導社會心理,升學與擇校是量力而行的選擇。

   5、教育資源和諧

  教育資源是教育和諧的重要因素。教育資源包括硬資源、軟資源、潛資源三類。硬資源主要是指硬體的建設、地域環境等,軟資源主要是指文化的沉澱、管理的理念、應用水平、人文關係、社區服務等,潛資源是指名牌、名長、名師、名氣、名果以及即將或未來形成的影響。這三類資源,好的地區、學校達到甚至超過先進國家的水平,而差的地區、學校落後到只有發展中國家最低級的水平。可見教育資源對教育和諧起著重要的作用。 硬資源、軟資源、潛資源雖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們不可能在一年、兩年的時間內調配好讓資源共用,但只要政府下決心改變這種現狀,還是有辦法的。可以通過加大對薄弱學校、薄弱地域的投入,加強硬體建設。可以通過調整人事關係,改變師資力量,可以通過對口幫扶,使教育資源均衡,從而達到改善潛件建設的目的。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和諧教育"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