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和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为目标,以树立六大基本观念为思想基础,以调整三大教育要素关系为骨架。建构起的基本结构。全面科学的教育功能观、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整合优化的教育方法观、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观及能动发展的学生观是和谐教育对学校教育活动与教育现象的基本认识,没有这种基本认识,就不能破除陈腐教育思想对人的束缚,更不会在教育实践中有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的三大要素及其结构关系如下。
- 以教学领域的“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
- 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
- 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 。
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雅典,指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最早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应通过德、智、体、美诸因素使受教育者养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之后,亚里士多德提出适应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使和谐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19世纪50年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指出,教育“是在全面了解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自觉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以后的进步教育家都主张“实施和谐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集大成者,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育的建议中》,把和谐教育理解为认识与自我表现结合起来的教育,即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找到某种表现自己的活动领域,在积极劳动及与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培养“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人”。
就我国而言,和谐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所说的“成人”就是“仁”、“智”、“勇”,“三达德”的统一。王守仁则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内涵——教育要“开其知觉”、“发其意志”、“导之以理”,简而言之,就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情”得到协调发展。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将和谐发展理念融入教育,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
坚持以人为本是和谐教育的核心。一是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社会拥护、学生爱戴的教师队伍,为教师工作、生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坚持育人为本,就是把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教育规律,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坚持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发展中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层次,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和谐教育就是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身心诸方面协调发展,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动力。一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是靠主观臆断和想当然办事,防止教育大起大落、走弯路,贻误人才培养。二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可持续教育必须把改善人对人生、他人、社会、自然的态度放在第一位,重视培养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思维方法、乐观的生活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坚持协调发展是和谐教育的保障。教育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指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即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教育的改革、发展、稳定以及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与社会需求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另一方面,指教育自身的协调发展,即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培养他们成为既具有合理智能结构,又具有健康身心素质的合格的现代公民。
基本的办学条件和经费保障是和谐教育得以建立的基础。从现实情况看,缺乏规范完善的教育财政制度是导致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重要制度性原因,国家应该从调整宏观政策入手探索教育和谐发展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充分体现教育和谐发展要求的经费保障政策。要强化政府的责任,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力度;要建立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对教育财政的责任,明确社会及家庭应承担的责任;要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平台,建立并完善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促进教育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以和谐教育思想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激发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根本途径。要积极探索并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教育规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均衡发展,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要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和素质提高,促进人力资源优化,引导师资力量和谐发展。要构筑现代化教育信息平台,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共享,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一、和谐教育是一种民主法治的教育
二、和谐教育是一种公平正义的教育
三、和谐教育是一种诚信友爱的教育
四、和谐教育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教育
1、和谐教育的整体观.
2、和谐教育的平衡观.
3、和谐教育的发展观.
4、和谐教育的民主观.
和谐教育是个统筹的概念,上到上层建筑,下到百姓认可,具体到教育系统的每个环节。也就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各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
1、教育体制和谐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走繁荣的保障。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前途。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是“中央集权制”。教育的政策、法规,对教育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育体制的和谐,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必然因素。“中央集权制”不能演变成“教育垄断制”,例如高校招生的地方保护,剥夺了很多学子选择的权利。有人感慨的说:“学的好,不如出生的好。”这说明存在着严重的教育歧视,同是一个国家,同是一个民族,为什么不能平等的竞争。这不能不说是教育不和谐的因素。
我国中小学教师,存在着等级差异。也就是说,在小学工作的教师政治待遇与工资待遇都要少于中学教师,在中学工作的是教师,在小学工作的就不是教师了吗?他们同样为教育做着贡献,为什么是不平等的,难怪在小学队伍中留不住好教师,特别是男教师群体,没有不想跳槽的。教师的队伍不稳定,如何办好教育?又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等等现象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多多。
解决教育体制问题,首先从大局着眼,小处入手,广泛征求民主意见,体察民情,关心民怨。切实把利益放在公众的渴求上,放在教师积极性上,放在教育质量的提升上,达成人心所向,安居乐业,和谐共振,才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2、教育管理和谐
我国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分级制,从中央到地方,每级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由于管理部门分类众多,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是应该首当做到的。在基层工作的领导最深的体会是:工作头绪多,开展活动多,应付检查多。每个对口的部门都有工作指标,都必须按要求完成,有的是重复性的、形式主义的,面对这样的管理,基层学校无可奈何。例如学校面临的检查有:教学质量评估、综合治理评估、规范学校评估、体育卫生评估、科研教研评估、校园美化评估……这些交叉、重叠的管理,压得学校简直透不过气。教育系统管理的繁琐,必然导致学校分散精力,削弱教育教学质量。
从学校系统内部来看,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特殊的有机情境。在这个特殊的有机情境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类似于生态学上的“小生境”。在这个“小生境”中,学校的个性得以发育、生长。学校内部的和谐性集中表现层级管理和谐,人事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各学科教学和谐,以及各项活动的和谐。学校管理的和谐主要在于校长开明地决策,民主的管理,透明的规则。
3、教育环境和谐
教育环境和谐是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教育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环境要受到社会其他环境的制约,要完善教育环境的和谐,必须使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的和谐。例如经济环境与教育环境的和谐性,文化环境与教育环境的和谐性,城市环境与学校环境的和谐性,治安环境与校园环境的和谐性等等。
现在凸现的矛盾是,教育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学校本身没多少经济来源,还要办大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有些不良的文化环境,使教育陷入尴尬境地,例如,QQ版语文编入啼笑皆非的故事,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多起校园凶杀案的发生,严重干扰了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决不能作为独立的系统来发展,必须和社会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学校环境是教育环境的核心。学校环境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个条幅,一个栏窗,一张画像等等,都要折射出文化氛围,并且给人一种审美情趣。学校是育人的摇篮,必须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师爱生,生尊师,讲文明,讲礼仪,讲规则要形成风气。教育环境的和谐要靠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
4、教育竞争和谐
教育竞争是当前客观存在的现实。由于社会择业的需要,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教育竞争是必然。但是竞争不和谐,会成为教育发展的阻力。例如,教育产业化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们渴望建设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接受优质的教育服务,但是,由于民情的差异性很大,致使教育成了富贵人的天堂。又如,各地存在择校、择生、择招、择师等问题,城乡教育的差异问题,发达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问题。可以说我们教育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现在老百姓面临最大的压力是子女升学问题,中国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触目惊心,经济的压力必然带来生活的困惑,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如经济犯罪的人,不能不说有这方面的影响。
保持教育竞争的和谐,首先要加大政府办学的力度,教育过多的应该体现一种社会福利。缩小了各地区、各学校的教育力量的差异性,也就保证了竞争的和谐性。其次,要保证竞争的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也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未实现教育普及阶段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应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实现入学机会均等;在已经实现教育普及的阶段,教育公平则是指人人都应享有较高质量的教育质量。最后,要疏导社会心理,升学与择校是量力而行的选择。
5、教育资源和谐
教育资源是教育和谐的重要因素。教育资源包括硬资源、软资源、潜资源三类。硬资源主要是指硬件的建设、地域环境等,软资源主要是指文化的沉淀、管理的理念、应用水平、人文关系、社区服务等,潜资源是指名牌、名长、名师、名气、名果以及即将或未来形成的影响。这三类资源,好的地区、学校达到甚至超过先进国家的水平,而差的地区、学校落后到只有发展中国家最低级的水平。可见教育资源对教育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硬资源、软资源、潜资源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们不可能在一年、两年的时间内调配好让资源共享,但只要政府下决心改变这种现状,还是有办法的。可以通过加大对薄弱学校、薄弱地域的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可以通过调整人事关系,改变师资力量,可以通过对口帮扶,使教育资源均衡,从而达到改善潜件建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