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66个条目

学校教育制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学校系统)

目录

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也叫学校系统,简称学制,是反映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间的衔接、转换的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归纳起来,学制有单轨型、双轨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

  (一)单轨型

  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自下而上构成连接阶梯的统一的直线型学制,反映了民众间的教育机会均等。

  (二)双轨型

  指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以完成不同的教育任务的学制,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与上层子弟享受不平等的教育权利。

  一轨是为社会上层子弟设置的;主要为培养统治阶级的继承人服务。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弟设置的,以保证充足的具有一定文化的劳动后备力量。

  (三)中间型

  中间型是介于单轨型和双轨型之间的一种学制,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单轨制,高中教育实行双轨分流。

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一)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要求的反映。

  18世纪以前,欧洲大陆君主专制国家由地主、贵族、僧侣统治,他们按照身份等级设置等级森严的学校教育制度。其它在政治上属于“第三阶级”(包括新兴资产阶级)的子女没有资格进入等级学校。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大批没有文化的童工涌入工厂。为争夺殖民地,各国统治者开始重视童工和工人子弟的教育,并颁布义务教育法,并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0世纪中叶,亚非拉地区的一大批殖民地获得了独立,国家独立以后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建立自己的学校教育制度,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开展扫盲运动。

  (二)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一方面,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以一定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发展学校教育是不可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拓宽了教育就业的范围。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制度能与之相适应。要求有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大批社会所需要的相应的人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制度结构简单,义务教育年限短。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都有明显提高。

  (三)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

  任何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都是根治于本国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的,即使引进国外学制,也会根据国情加以改造。

  如,清政府于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虽然基本照抄日本学制,但是也有所改造,一是该学制中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保存了数千年来歧视女性的封建遗风;二是该学制将各学堂卒业者分别赐予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带上了科举制度的印痕。

  (四)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制定学校教育制度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教育的内容体系,学科的知识容量,受教育的年限等,都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但壬寅学制未实施,次年又颁布了一个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的学制。该学制分为三段七级。该学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修业年限特别长,从进蒙养院到读完通儒院,需要整整30年。辛亥革命后,"癸卯学制"被废止。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壬子学制”。该学制依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体结构分为三类三段七级。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其特点是:缩短了初中等教育年限;确立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相对提高了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地位。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该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依旧按三类三段七级设学。其特点是:

  (1) 初等教育年限缩短一年,中等教育则延长两年;

  (2)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小学修业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故称“六三三制”。“壬戌学制”后来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动,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我国近代学制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注重向发达国家学习,不是临摹日本,就是抄袭美国。

  第二,学校直系和旁系比较完备,各等各级之间相互衔接,构成升迁系列。

  第三,修业年限逐渐缩短,分段分级更符合普及教育的需要,也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的平民化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学制的确立

  1951年10月1日发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原有学制的缺点:

  (1)成人教育在学校系统没有应有的地位;

  (2)初等学校修业六年,广大的劳动人民子女难于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

  (3)技术学校没有一定的制度,不能适应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要求。于是在保留原学制中的有用部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新的学制。

  1951年学制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此外还有各级政治学校、补习学校、函授学校、盲聋哑特殊学校和各种训练班。

  1951年学制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保证工农大众有享受各级教育的机会;

  第二,确立了各类专业学校技术学校和业余学校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设置各种学校、训练班和补习班,为人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第四,没有提出义务教育,但是取消初等学校高低分级,以保证劳动人民子女能接受完全的初等教育。

  第五,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办学。

  1951年学制确立以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但是这两次变革留下的是深刻的教训。一次是1958年,要求改革学制,并提出了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改革原则:即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全面规划与与地方分权结合;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也与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并举。根据中央精神,各地对学制进行了改革,包括提早入学年龄,缩短修业年限,多种形式办学等等。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改革普遍存在急躁冒进和违背客观规律的盲目行为

  另一次是1966年-1976年期间,我国学制出现灾难性的破坏。

  一是任意缩短学制,

  二是大砍各种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盲目发展普通中学,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完全失调;

  三是高等教育结构混乱,专业设置不成体系,培养的专业人才比例极不正常。1978年以后,学制才逐步得以重建。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现状

  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为四等七级,直系旁系齐全,相互沟通衔接,已形成多种形式办学的格局。      四等是指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七级是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支系旁系齐全、相互沟通衔接是指我国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系统完善,不仅构成纵向升迁系列,而且三种教育亦可横向沟通。近十年来,形成了公办、民办、公立民办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

  1986年,我国政府首次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为提高国民的素质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我国当前学制的改革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主要有如下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市场萎缩,需要

  (1)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盘活企业,盘活市场,增加就业机会;

  (2)用人单位要改变用人观念,保证单位人才的合理结构;

  (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注意适应市场,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4)国家要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走出困境。

  对于普通中学,尤其是普通高中,注意按四种模式进行规划:有基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办成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大部分普通高中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少部分学校办成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还可以举办少量特色学校。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改革重在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一是层次结构的调整,即在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地区性专科教育,扩大研究生培养数量,同时明确各类学校的分工,保证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格、质量和特色。二是科类结构的调整,即调整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比例,稳定基础学科的规模,注意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减少专门学院,增加综合性大学。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要结合起来。第二,发展规模与提高质量要结合起来。第三,提高中间与扩展两头结合。所谓“提高中间”,即指提高专科和本科层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扩展两头”指一头向初、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延伸,一头向研究生层次延伸。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泡芙小姐,东风,林巧玲,Mis铭,苏青荇,陈cc.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学校教育制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