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信用文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信用文化(Credit Culture)

目錄

信用文化的概述

  信用文化是指與信用相關的道德風俗、意識形態、價值觀等非正式約束。信用文化不同於法律、條例等正式約束,在大多數情況下並無明確的條文及強制力量而是通過輿論、集體價值取向、道德評判等方式來規範信用活動。

  信用文化包括與信用相關的道德風俗、意識形態、價值觀等非正式約束。信用文化往往起著不遜於信用法律的作用,可有效降低信用法律的執行成本。諾思提出,意識形態對信用法律等正式約束是一個決定因素:“信仰結構通過制度——正式和非正式規則——轉化為社會經濟結構”,甚至“有效率的政策如果被認為是不公平的,那麼將產生政治上的反映,使得(有效率的)改革停止或倒退。”

  信用文化這種特殊的意識形態也遵循意識形態的特征與發展規律。信用文化直接以一種“信用觀”的方式指導人們的決策行為,其目的是在於節省人們為保證交易公平所付出的信息費用。信用文化為達到其保護交易公平的目的,所憑藉的機制是維護契約的完備性,只是信用文化是通過意識形態、道德倫理、風俗習慣等成本較低的方式來做到這一點,而非詳細指定書面契約文本。

  在相同的外界條件下,信用文化對不同交易者的約束力不同,這種約束力又會轉化為交易者對信用文化的虔誠,即對信用文化對自己及他人的約束能力的信賴。這種信賴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接受社會價值觀的過程中,通過自我的不斷歸納與吸收形成的。所以個人信用文化來源於社會信用文化,但社會信用文化又是由個人信用文化所組成的,兩者間是個體與總體間相互影響的關係,這種關係既是迴圈,又是反饋。通過這種迴圈反饋的機制,個體信用文化與總體信用文化會趨向於統一。簡而言之,講究誠信的個人信用文化不會形成失信的社會信用文化,而失信的社會信用文化也基本無法培育出誠信的個人信用文化。

  從具體層次來說,信用文化的構建需要從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理想信念等方面來構建。

信用文化的作用

  信用文化對於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信任和信譽的建設,以及對於整個社會信用的建設,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有助於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之間的作用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

  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角度來看,市場經濟的信用關係是一種社會存在,而信用文化是一種社會意識;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設的角度來看,信用關係是經濟基礎,而信用文化是上層建築。唯物史觀原理認為,人類生活的實踐也反覆表明:不僅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且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有著十分重要的反作用,即制約與影響,甚至於有時起決定作用。這就意味著,信用文化對於社會經濟及社會其他領域的信用關係的建設,有著重要的制約與影響。但是,目前我們國家的信用文化與信用關係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狀態,總的來說處於一種惡性迴圈,作為社會存在與經濟基礎的信用關係欠佳,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信用失範現象比較普遍,因此嚴重影響信用文化建設及其健康發展;而信用文化,即信用主體的信用意識未能形成,或者薄弱,又反過來給予現實生活的信用關係以不良影響。因此,要想搞好信用關係的建設,使其健康發展。有必要加強信用文化的建設,使社會意識和上層建築給經濟生活及其他領域的信用建設以積極影響和正確引導,造成信用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也就是使信用關係與信用文化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轉為良性迴圈。

  其次,有助於信用由低層提升為高層

  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信用可分為俠義性、功利性和本原性三種類型。俠義性信用強調信用的動機在多交朋友、多得人緣、多爭名位、多拉關係。俠義。舊時指講義氣,肯冒險助人。這一點頗像武俠小說中的俠客行為。一些企業家,尤其是私營企業主一旦賺了錢便“義氣”用事,好幫忙,好出頭。好承諾。但由於對待親疏不一,圈內外有別,加之信用能力有限,至使俠義性信用往往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甚至夾雜著造假行為。因此,這是一種低層次的信用;功利性信用強調講信用的目的在於贏得客戶、贏得市場,最終的目的在於贏得更多的利潤,及在商言商。以信用求利益,這本來無可非議。但是,自古以來,就崇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這個“道”,無疑包括“誠信”在內。因此,不能見利忘義,只求發財,不擇手段。而功利性信用是把信用作為謀取儘可能多的利益的手段。這種手段性、工具性信用就必定隱含著失信的根源。這又是因為在經濟生活中很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失信的成本比較低,風險不大,使獲利的可能性大於守信。不言而喻,在這種情況下,信奉功利性信用者,便有可能違反經濟道德,背信棄義去追求不義之財。國內有不少造假企業就是這樣而陷於失信泥潭的。這說明功利性信用也是不可靠的,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功利性信用還只是中等層次的信用。

  至於本原性信用則是強調信用旨意在於重視企業生存之本。重視從業者的為人之道。經濟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往與交換。這種交往與交換應遵循公開競爭和互利互惠的規則。這種規則要求交換雙方依靠科技投入,提高經濟效益去增加經濟剩餘,把“餅”做大,從而讓對方也獲取儘可能多的利益。總之,交換雙方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既講利己,也講利他。競爭和合作共存,利己與利他兼顧,這為企業創造了最好的生存發展條件和道路。而這就要求人們在經濟交往和交換中誠實守信,自覺地講究信用。謹守信用,既利他。又利己,是雙贏上策;而如果有意失信,則既損人,又害己,是雙輸下策。因此,本原性信用才是最高層次的信用,也是我們時代和現代市場經濟所最需要的信用。但是,要把俠義性、功利性信用提升到本原性信用的高度,要有深厚的信用文化底蘊,要以信用信仰作為思想基礎與行動指南。因為本原性信用實際上是把信用作為企業的生存之本,從業者的立身之基和為人之道,也就是信奉“信用至上”的原則。當然,本原性信用的建立與堅持,還需要確定利他意識,並把這種利他意識升為互惠,雙贏的思想境界。而這種利己與利他兼顧,互惠、雙贏的思想境界。也是信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本原則。

  再次,有助於形成信用建設所需要的他律與自律相結合的治理結構和機制

  由於從主觀層面來看,信用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範疇,是源於人們內心的觀念和意識。因此,必須實行他律與己律相結合的治理結構和機制。就是說,僅靠制度保障還不夠,還必須讓誠實守信的觀念深入人心,從而使守信履約成為大多數人的自覺行動。要深刻認識和接受這個道理,重視信用自律機制的建立,首先需要消除“制度萬能說”的不良影響,破除對制度的盲目迷信。實際上,任何制度,無論怎樣健全、完善,其作用依然是有限的,難免存在局限性。2002年成為美國公司的“造假年”,就說明瞭這個道理。因為在世界範圍內。美國是公認的法制國家,是法律制度最為完備、健全的國家。在這裡還有必要強調指出,法律本身也需要道德做基礎,而道德中包含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與規範。這是因為法律以及其他一切經濟、政治和文化教育制度。都需要忠誠、信守承諾的有關機構和人員去制定、刨建、推行和執行,它們才能發揮應有的效力。

  而要讓誠信意識深入人心,讓企業和從業者。以及一切制度的有關機構和人員把誠信準則化為自己的自覺行動,按照誠通道德規範指導和約束自己,無疑要求信用文化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為信用文化向企業組織和有關人員不斷地進行各種形式的信用教育,宣傳誠通道德,這就使人們具有應有的信用知識,並逐漸強化他們的信用意識,從而使之深入人心。

  最後,有助於形成良好的信用建設氛圍

  信用建設需要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氛圍。而這種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信用文化提供。因為只有大力建設和弘揚信用文化,使企業及其他各種社會組織和各界群眾都有比較豐富的信用知識。較強的信用意識,才能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道德氛圍。同時,信用文化有助於破舊立新,就是破除一切不利於信用建設的陳舊和錯誤的觀念,引導和幫助企業和人們建立起新的有利於信用建設的觀念。這樣,也就為信用建設掃除了思想觀念上的障礙,減少了阻力。

國外信用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信用文化的動機特點:商業利益

  目前經濟學家已經認識到,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兩個體系來保障:一是社會保障體系,它向遭遇市場失意和退休的公民提供基本生活和醫療保證,解決的是生存問題;二是國家信用管理體系,它向適應市場的公民提供經濟膨脹和享受提前消費的機會,解決的是發展問題。這兩個體系相輔相成,同等重要。

  隨著經濟發展、時間的推移、信用管理技術的提高和人們觀念的變化,在以往被認為與歐美國家價值觀念有很大不同的亞洲也已經發生了變化。今天,亞洲人已經變得更加富有,更加年輕,並且受過更好的教育。所有這些因素非常有利於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文化的生長,然後這種文化又刺激了金融服務之類的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業務。亞洲銀行已經告別了“銀行的業務就是讓人存款”的歷史。而西方銀行從事消費貸款的經驗表明,消費貸款的安全性比企業貸款的安全性更高,美國花旗銀行的消費貸款超過了該行貸款總量的一半以上。

  在今天的亞洲,消費者獲得信用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容易。消費者已經被淹沒在銀行的各種推廣活動中。在過去的4年中,亞洲人無節制地舉債,他們借的錢比任何時候都要多。根據金融咨詢服務公司LAfferty集團的數據,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南韓、新加坡、香港和臺灣地區的消費者所欠的債務高達8023億美元,而且還不包括抵押。僅僅在日本一個國家,多達1200萬人,也就是說大約相當於1/8的日本成年人,發現自己身陷高利息消費貸款,總負債超過了 2000億美元。過去,亞洲的銀行常常認為與消費者做生意難,而且風險很大,但是在事實上,信用卡和良好的個人貸款是讓人為之發瘋的業務,有很高的利潤。現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這些業務是非常贏利的。信用卡行業的凈資產回報率平均為30%,個人貸款具有極大的贏利性。

  信用不僅是一種信譽和榮譽,更是一種甚至本身就可以作為資金來看待的金融資源和金融商品。從國際經驗來看,政府的作用不是直接參与信用管理公司的經營,而是建立起一種協調的市場環境市場秩序。政府壟斷徵信市場的做法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政府有時還會涉及相關利益,難免有偏見,無法承擔中介服務的責任,而且效率低。事實上,從歐美和亞洲地區著名的信用管理公司來看,絕大多數公司一直都採取民營方式。法國國營色彩很濃的徵信資料庫也已經被英國的私人公司收購。信用管理公司採取民營方式是不容質疑的。因為民營公司是中性的,無偏見的,是市場經濟中除客戶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它們為客戶提供信用報告的質量直接關係到它們在市場上的生存問題。

  二、信用文化的法律特點:尊重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以兼顧社會公共利益為前提

  西方文化的傳統是尊重人權,特別是個人隱私權。對於徵信服務來說,最重要的又是要將涉及個人隱私和公司商業機密的數據和合理的徵信數據相區分,既要保護個人隱私和公司商業機密不受侵犯,同時又要使徵信從業人員的業務工作有法可依。

  美國《公平信用報告法》主要目的是為了規範信用報告代理機構和使用者使用與信用管理有關信息時的行為,既要保證信用報告的準確和公平,又要規定信用報告的代理機構採用合理的程式,滿足商品經濟發展對市場參與者信用信息的需求,保護信用報告對象的隱私權,防止他們受到不准確或誤導性信息的影響。

  《公平信用報告法》的另一個目的是防止信用報告代理機構和使用者以各種不符合條例規定的範圍濫用信用報告。這就要求界定數據開放範圍和確定徵信數據的經營方式都需要以立法的形式進行規範。立法的核心是將與信用管理有關的數據向指定信用管理公司公開,並由後者經過授信以後以服務產品的形式提供給客戶。

  對於使用者來說,信用報告僅僅是具有提供報告對象信用情況和信用評級等內容,並且由《公平信用報告法》規定了特定用途的報告。信用報告代理機構如果將信用報告用於市場目標,就不符合《公平信用報告法》規定的合法商業目的(信用報告代理機構可以據此確定提供報告的目的和經營方式)。

  對於信用報告的代理機構來說,收集信息和準備報告的目的及手段應該是以用於《公平信用報告法》規定的報告使用範圍為準。事實上,如果報告的內容是為了該法規定的使用範圍而編製和保管的,則也會限制報告的使用者對報告的濫用。這也就規定了信用報告代理機構收集和使用有關報告對象信用管理信息的範圍。由於用於商務和專門目的的報告不屬於徵信和授信報告,因而信用報告代理機構也不能依據法律向有關部門索取超範圍的信息數據。

  《公平信用報告法》不應該限制被授權的使用者獲得信用信息,有合法目的的使用者就可以獲得信用報告。在此,我們需要註意的是,為了公平和公正,報告對象可以定期(如每年一次)免費提取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核實徵信內容,瞭解授信等級。

  公共數據可得性是發展社會化信用管理業的基本前提。《公平信用報告法》應該規定所有公共記錄信息,從正常的商業途徑可以得到的賒欠帳的信息都應該是屬於全國性的,並且應該向全國的從業機構開放。

  應該指出的是,公民享有隱私權,並不等於在任何場合、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公開其姓名、使用其肖像和與他的個人有關的信息。一些有關不法行為和不當行為的信息,特別是有關失信行為的信息,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向社會披露的。隨著現代社會經濟和法律的發展,為了更好地實現公民的各種權利,又出現了知情權、選擇權、公開化等新的要求。在西方國家,無論是立法、司法、行政機構及金融機構的銀行和普通公民,都要把自己的有關信息,包括部分相對秘密的信息向某些機構公開,並做有限披露,以供他人出於合理目的的查詢。美國、英國、法國等都有公平信用法,市場主體在取得授權以後能公平合理地取得和使用與交往對象相關的信用信息。

  個人隱私權受到法律保護,但如果涉及社會政治及公共利益,則要分別情況區別對待。一個人的信息,特別是涉及到個人隱私的信息,如果出於社會政治和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被獲取和傳播,就不存在侵犯公民隱私權問題,從而不應視為侵犯隱私權。從西方信用文化的角度看,在有關尊重、保護和侵犯隱私權問題上,需要遵循下麵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一,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原則。任何公民侵犯社會公共利益或經司法部門裁定及判決的不法行為均可有限傳播,向社會提供知悉的方便,這是為了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二,維護人格尊嚴原則。新聞報刊和單位領導對某公民或下屬一些不良行為及不法行為的揭露、批評、教育等不應被視為對其隱私權的侵犯,但應以不傷害他人人格尊嚴為條件。

  第三,利益平衡原則。公民個人受利益驅使,主動提供或授權使用個人隱私信息是合理的。公民個人在獲取某種利益或尋求某種幫助時,對方要求提供某些個人的信息,被有限合理使用,不應視為侵犯隱私權。例如:就業應聘,雇主要求應聘者提供一些合理的個人信息;在申請分期付款貸款時,也會被要求提供某種個人信息等。

  三、信用文化的實踐特點:獎勵和懲罰並重

  西方已經普遍建立個人信用制度,個人可以通過信用方式獲得支付能力而進行消費、投資和經營。個人信用可以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數據、事實和行為來標明,良好的個人信用檔案可以視作個人的第二身份證。在美國,這樣的信用檔案十分嚴密。有過不良民事記錄的人,甚至刑事記錄的,如詐騙、開空頭支票、欠款不還、破產等,在申請貸款、上保險和求職時,都比清白人麻煩得多,要多付利息或保險費率

  在亞洲,商業信用觀念遠沒有歐美國家強的原因是亞洲很多地區缺乏信用文化。亞洲的資本市場仍然是由商業銀行占據主導地位,而銀行的有關借貸並不是全部由信用驅動,其中部分是由關係驅動。這樣的市場不利於培育信用文化。銀行的關係貸款也是造成幾年前東亞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加強信用文化建設的措施

  為了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發揮信用文化對於信用建設的促進作用。需要採取下列舉措以加強信用文化建設。

  1.把信用文化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並且調動一切社會力量參與信用文化建設

  信用文化建設不能孤立進行,要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因為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必然會受到社會存在、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與影響,這就需要為信用文化創造必要的社會、經濟條件。為此,要求進行產權改革,建立有利於強化信用意識、遵守信用規則的產權制度安排;還要進行信用法律法規建設,以及社會監督機構和行業協會自律組織的建設。這一切都是信用文化形成、鞏固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還要動員一切社會力量參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總之,需要全社會都來參與;需要各個領域、各種組織互相配合,形成一股合力來推動信用文化建設與發展。

  2.信用文化建設要找準起點。並要在全社會開展“信用普教”

  要搞好信用文化建設,收到儘可能好的效果,需要找準起點。從深層次來看,信用文化、信用意識是一種人生觀、價值觀。他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們養成信守承諾的良好習慣。而一般來說,作為世界觀、人生觀與生活習慣,基本上是在人的青少年時期形成的。因此,信用文化建設的起點是青少年。百年大計,教育第一。誠信教育要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小學生抓起,在幼教和小學教育中,就要有意識的開展信用知識、信用意識的教育。這樣,也就為信用文化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在中學與大學中也要開展信用教育,那是強化和不斷提高大中學生的信用意識,因此,大中小學的德育教科書要增加有關信用文化的章節,還可以開設有關信用知識的專題講座。除此之外,還要像開展普法教育、科普教育那樣,在全社會開展“信用普教”,要對全體社會成員進行信用知識普及教育,向廣大人民群眾、幹部傳播信用文化,讓信用文化大眾化。這是發展和建設社會信用文化最主要的方法。

  3.把信用文化建設納入企業文化建設中去

  這是建設信用文化的一個重要舉措,或者說是信用文化建設的一條重要途徑。首先要指出,之所以把信用文化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去,是因為信用文化屬於企業文化範疇,是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又是由於企業文化是促進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因此,它必定包括直接或間接關係企業生存發展的誠實守信的信用意識和道德規範。目前,我國的大中型企業對於企業文化日益重視。採取多種措施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正好憑藉企業文化建設的東風,把信用文化建設推向高潮。當然,這要求企業文化建設的決策者和組織者在思想上重視信用文化,有意識、有目的地把信用文化建設納入企業文化建設中去。尤其是那些信用失範的“重災區”,以及那些被有關部門亮出信用黃牌,受到批評的企業,更應當重視信用文化建設,在一個時期內,應把信用文化建設為整個企業文化建設的重點和中心工作。這樣,也才能更好地建設和發展企業文化,讓企業文化對企業的健康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4.把信用文化建設納入精神文明建設

  近些年,我們國家十分強調精神文明建設。信用建設也應當納入到精神文明建設中去,讓它再乘精神文明建設的東風獲得更快的發展。不言而喻,信用文化是精神文明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在目前,信用意識、誠通道德無疑在我們國家整個精神文明體系中占有更為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在近些年,我們國家的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部門發生了眾多的造假現象,形成了人們所說的“信任危機”。為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減少並消除失信違約現象,已迫在眉睫。這種形勢勢必要求我們把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放在信用文化上面。而且搞好了信用文化建設,整個社會有了較強的信用意識,具有誠實守信的自覺性,精神文明建設中其他許多問題就將會迎刃而解。因為精神文明方面的不少問題,其根源就是由於缺乏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而引起的。儒學代表人物就是把守信看作是百善之首,而把失信視為萬惡之源。為此主張做人應當“謹而信”、“言而有信”。所以說,我們國家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應當註意加強信用文化建設。

  5.把信用文化建設納入信用省、市建設

  近年,一些省、市鑒於前些年企業、政府信用失範問題嚴重,對當地社會、經濟和文化教育的發展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而痛下決心,提出信用建設的總體目標。如浙江省在2002年提出要建設“信用浙江”,該省溫州市進而提出要打造“信用溫州”;又如廣東省的汕頭也制定了“信用汕頭”的信用建設計劃。但是,要搞好省、市信用建設,當然也包括企業、學校、醫院、政府等組織的信用建設,從溫州市的成功經驗來看,需要建立和強化信用制度、信用文化和信用監督三大支撐。溫州市有關部門鑒於國內外及自身在信用問題上的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在強化信用制度和信用監督建設的同時,十分重視信用文化建設。在信用文化建設方面,他們主要是加強誠通道德的宣傳教育,進行以信用為核心的商業倫理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由於溫州不僅重視信用制度和信用監督建設,並且配合以信用文化建設,因而“信用溫州”建設取得社會公認的良好效果。這表現在,“溫州製造”由前些年“假冒偽劣”的代名詞而一躍成為聲譽卓著的信得過、叫的響的品牌。

  最後,把信用文化納入先進文化及“文化大省”建設

  誠信是為人之道、治國之方、興業之本。信用文化無疑是先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國家堅持和發展先進文化,應當把信用文化包括進去;同時,近些年一些省市提出建設“文化大省”的發展目標,不言而喻,“文化大省”建設目標中的道德文化也應當包括信用文化。因此,應當把信用文化明確列入我們國家的先進文化建設及“文化大省”建設的目標與規劃中去,以此促進信用文化建設。

  在這裡還要指出,我們經常說要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信用文化的基本思想,即誠實守信,以信為本,正是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最主要的內容之一。因此,我們弘揚傳統文化也應當把其中的信用文化置於重要地位。此外,還要有意識地把信用文化的基本內容滲透到鄉規民約、廠規廠紀和軍隊紀律守則中去。這也是信用文化建設的一種有效途徑與方式。

  通過以上途徑,採取上述方法,我們國家必須將建設起發達、健全的信用文化。這樣,我們的社會信用建設,就有了更好的思想保證和道德基礎,併為他造就良好的氛圍與環境。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信用文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