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Enterprise Information Ecosystem)

目錄

什麼是企業信息生態系統[1]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是指由企業中的人、信息技術、實踐構成的一個系統,它是企業各部門的信息與企業的各個部門之間相互影響以及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一個健康的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應是處於協調動態平衡之中,能創造出核心競爭力,煥發企業的生命力,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統一體。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2]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包括:①信息。信息是信息生態系統的客體,也是信息生態系統的粘合劑。②信息人。信息人是信息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信息的生產者、傳遞者、分解者和消費者。信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所有信息關係的總和。③信息環境。信息環境不僅是生態的背景和場所,而且也是所有與信息相互關聯的外在因素之和。信息環境既可以是企業微觀和局部的組織內部區域,也可以是企業巨集觀的生態空間。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支撐要素包括:①信息技術。它可以加速工作流程,提高服務質量改善各部門之間及其與外界的相互協調關係,以提高企業效率及效益。②信息組織結構。在企業的信息組織中,需要建立一種結構以便更有效地幫助企業實現信息化建設績效。③信息的基礎設施。它可以降低信息存儲的空間成本,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提供更好的服務。④信息制度。可以保證企業信息的發展方向、信息系統的合理開發利用、信息環境的健康發展,形成有利的信息管理氛圍。⑤信息文化。它涉及企業群體和組織的信息價值觀信念,反映組織對信息取向的行為模式態度,直接影響到信息人的行為,同時也牽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進程。⑥信息戰略。它是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關鍵要素,意味著對企業中的信息本身的某些問題作出戰略性選擇。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起源與發展[3]

  關於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理論體系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信息生態學依附於其他學科而存在;第二階段,以獨立的信息生態學出現;第三階段,信息生態學的理念被引用至企業信息系統的研究,產生出了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研究方向。第三階段的研究,確立了以生態學理念指導建設信息生態系統的基本原則。

  1989年,德國學者Rafael Capurro於哥本哈根舉行的“信息與質量”研討會上發表文章。最早正式提出“信息生態”概念。信息生態學的目的在於利用生態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人與信息環境的關係,解決信息生態失調現象,保持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其基本理念便是通過將基本概念進行類比,在信息生態中尋找與生態學中相似的地方,通過對理論進行加工遷移,來指導信息生態的構建,發展和管理。

  基於信息生態的概念,近年來新生的一種企業運作系統名為企業信息生態系統。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是由企業中的人、信息、技術、實踐構成的,以企業為個體元素進行各種商業活動信息交流。企業有它自己的新陳代謝,圍繞著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企業內部及其與外界環境之間的能量、物質、信息交換和轉移的過程。國內外學者圍繞企業信息系統這一熱點問題開展研究,對信息生態學、企業信息化生態系統理論進行了系統性和全面性的闡述.但關於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研究成果仍然非常稀缺。本文將主要分析目前國內外對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已有研究,並對其進行分類,對企業信息生態的研究分成基本元素、組織模式、生態特性、生態鏈、運行機制和生長演化等幾個方面來進行總結。

構建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理論依據[1]

  (一)信息生態學

  信息生態學是以信息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研究它的構成、特點和發生髮展規律。信息生態學是管理實踐領域的一門交叉學科,至少與認知科學信息科學、信息社會學、生態學、信息網路、信息設計與構建等25個學科和研究領域有關。

  信息生態學又是將生態理念引入信息管理領域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眾所周知,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個體或群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人類在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也不得不承受由於過度生產和資源利用導致環境污染而造成的自然生態失衡的嚴重後果。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使人類終於認識到人不是整個世界的主宰者和統治者。認識到我們生存的空間的有限性,可使用資源的極限性;如果人類不重視生態,或者破環生態環境必然得到懲罰。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同樣,信息作為人與自然溝通的載體,在人們不斷改進技術、提高生活水平、改造自然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但是,信息的多樣性、複雜性,傳播方式不受時空限制等特征,使人們在享受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要面對人類對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管理不當而導致人與信息環境、自然環境衝突日益凸現,信息泛濫信息污染信息壟斷、信息垃圾、信息綜合症等問題。由此,研究對象是信息與人及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其目標是通過合理的管理戰略促使信息生態系統平衡協調發展的信息生態學由此產生,並日益顯示其重要的作用。

  (二)系統動力學

  系統動力學方法是一種以反饋控制理論為基礎,以電腦模擬技術為手段,通常用以研究複雜的社會經濟系統的定量方法。它強調系統之問的正向反饋與負向反饋雙重作用機制的影響,對於城市生態經濟系統而言,前者可導致系統的無止境增長或衰退,後者則促使系統在穩態附近維持穩定。這是由於企業信息生態經濟系統中各要素均相互銜接、相互促進造成的。在整個信息生態系統中,信息不僅以某種方式維繫有機體或任何人,而且它還是連接有機體和無機環境的橋梁。無論它外呈信息子,還是信息素、信息場、信息鏈、信息網、信息域或信息圈的形式,其中的信息因數與其它生態因數——諸如生物因數、環境因數和人為因數等一起,相互交織和共同組合成上述的信息生態系統。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是由企業中的人、信息、技術、實踐構成的一個系統,它是企業各部門的信息與企業的各個部門之間相互影響以及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一個健康的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應是處於協調的動態平衡之中,能創造出核心競爭力,煥發企業的生命力,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統一體。企業信息是企業在創立、成長、發展、衰亡過程中所生成和擁有的多目標、多層次、多方向地反映企業需求和資源代謝的全部信息。在一個良好的企業信息生態系統中,信息的輸入和輸出之間存在一個相對動態平衡的關係,該系統中的各部分都處在相互適應和協調的動態平衡之中,而如果系統中的各個部分之間無法相互協調,就會出現企業中信息、人、環境的不相適應。

  (三)複雜系統理論

  複雜性科學認為系統是由大量、不同、相互作用的單元構成的網路 ,探求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將生態系統納人整個生產活動的複雜巨系統中,註重資源再生,研究清潔生產、生態工程等的科學原理,力圖探求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途徑。

  複雜性科學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最早與非線性科學及混沌動力學研究結合在一起展開,後又不斷與各學科和領域交叉、融合。邁因策爾認為複雜性是“複雜系統中通過微觀元素的非線性相互作用造成的一定的巨集觀現象。普利高津、哈肯等認為複雜性是物質世界自組織運動的產物,非線性是其必要條件,是它的數學本質。作為”確定性系統的內在隨機性“,當系統某參數變化達到一定臨界值時,通過漲落系統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就可能從混亂無序轉變到一種在時空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狀態。Lorenz提出”蝴蝶效應”模型。認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意味著某一過程初始狀態的微小改變會引起指數級的變化,並決定整個過程的行為模式。分析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複雜特性,可揭示和預測系統狀態與過程在各種變換作用下的演化方向。如果能掌握一些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演化現象和演化機理,就可進行預防和治理,並造福人類。

  (四)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本世紀50到60年代,人們在經濟增長城市化、人口、資源等所形成的環境壓力下,對增長=發展的模式產生懷疑並展開講座。1962年,美國女生物學家萊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發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轟動的環境科普著作《寂靜的春天》,作者描繪了一幅由於農藥污染所引發的可怕景象,驚呼人們將會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人類關於發展觀念上的爭論。10年後,兩位著名美國學者巴巴拉·沃德(BarbaraWard)和雷內·杜博斯(Rene Dubos)的《只有一個地球》問世,把人類生存與對環境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境界。同年,一個非正式國際著名學術團體素羅馬俱樂部發表了有名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明確提出”持續增長“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發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為主席的聯合國世界與環境發展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並以此為主題對人類共同關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進行了全面論述,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組織和輿論的極大重視,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可持續發展要領得到與會者共識與承認。

  可持續發展理論中又尤其以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理論對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研究有著關鍵性意義。所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理論是指根據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要求,人類的經濟社會發展要遵循生態學三個定律:一是高效原理,即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廢棄物的迴圈再生產;二是和諧原理,即系統中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和睦共生,協同進化;三是自我調節原理,即協同的演化著眼於其內部各組織的自我調節功能的完善和持續性,而非外部的控制或結構的單純增長。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構建的實施策略[1]

  如何在現有的信息化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最大地實現企業信息化的價值,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構建健康的企業信息生態系統。

  (一)效益與生態並重

  從長遠的發展眼光來看,企業的效益與生態對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影響作用。為此,企業生態效益必須納入企業的財務核算體系。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建立與維護也必須以企業經濟基礎為前提,並且應該滿足企業的現有需求和未來發展的趨勢要求。企業信息生態系統中的生態指標、經濟指標以及社會指標對於整個系統均具有反饋與延遲作用,而各指標之間是如何影響或關聯影響整個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或者說企業的效益、生態以及社會如何有效合理地配置才能維護和促進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穩定,則需要根據指標問的因果關係建立系統動力學模型,並通過對模型的求解來尋找企業、生態、效益與社會的邏輯關係和演變機理,從而保證企業在效益增長的同時並不會損失生態利益。

  (二)建立學習型企業

  學習型企業的建立必須以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開放式系統為前提。一方面需要借鑒和學習在企業信息生態系統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國內外企業的先進經驗;另一方面,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本身應該是一個具有自我反饋性的系統,不斷總結和自我學習。這將有助於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構建。學習型企業的具體評價標準可以歸結為:形成一個企業信息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與迴圈發展的理念,培育整個企業自覺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積極促進建立一個企業良性迴圈的氛圍。一套生態與經濟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保障體系,塑造一個以綠色、環保創新、活力為特征的現代企業新形象。

  (三)遵循系統規律

  在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構建中,應遵循如下原則:第一,及時性原則,即針對單個子系統的問題,及時查找其關聯影響因素,反饋並最終指導該系統的運行。第二,適時性原則,即各子系統相互關聯,相互耦合,不可分割。互為參照,互為依據。第三,綜合性原則,即前饋與反饋對於企業信息生態系統同等重要,前饋在於降低整個系統的事前風險,而反饋在於降低整個系統的事後風險。

  (四)培養生態意識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建設並不僅是社會、企業或某個部門的事情,而必須以企業員工的生態意識和企業的重視、投入為基礎,群策群力。這樣才可能有效促進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建設。值得說明的是,在生態意識不強的前提下,企業相應規章制度的完善與監督機制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主要研究方向[3]

  1.基本元素

  美國的WIENER N認為,信息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有三個元素:(1)信息:是人類在適應外部世界並且使這種適應作用於外部世界過程中,與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和名稱;(2)信息人:是信息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信息的需求、生產、傳遞、分解者。信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所有信息關係的總和;(3)信息環境:不僅是生態的背景和場所,而且也是所有與信息相互關聯的外在因素之和。信息環境既可以是微觀和局部的區域,也可是巨集觀的生態空間。王晰巍、劉鐸在研究中擴展了這個概念,認為信息是信息生態系統的客體,也是信息生態系統的粘合劑。

  信息人作為企業信息系統中的重要因素不可被忽視。在生態學中,人類的干擾已經被認為是環境干擾當中的一種。而在信息生態系統中,人作為企業信息價值的體現和在現實世界中的載體,其重要性同樣不可小視。很多人的研究中強調了人的作用,與以往片面強調技術的作用不同.信息生態需要對人、技術、信息和環境進行綜合考慮。

  2.組織模式

  FEDOROWICZ J等人專門研究了組織間的信息生態,探討了信息共用在組織問信息生態進化中的作用,並強調信息共用應該是組織間信息生態中的主導性信息活動.並指出:“組織間的信息生態是多個組織共用信息的結果。它影響著成員、技術、信息和過程相互間的動態適應過程,同時也被這個過程影響著”。FEDOROWICZ J等人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確立了信息共用行為在信息生態進化中的重要地位。

  馬捷、靖繼鵬在研究中按照企業信息、政府信息和科技信息三種信息群落的分類方式分別分析了信息生態系統的組織模式。其中,企業信息群落的分析指出:“企業信息群落的信息組織以企業內部的知識發現知識創新為目標,同時重視業務流程中隱性知識的發掘”資料庫的集合通過功能與不同的任務模塊與領域模塊相連接,這些信息系統的綜合即為企業知識庫。企業知識庫與網路技術結合形成語義網路,並通過基於信息構建思想的交互界面與企業信息群落的具體信息活動進行交互。信息流是基於各種業務流程產生的,如某一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營銷、售後構成整個業務流程,其中的研發等具體的專業業務構成局部的專業業務流程。知識庫中的財務信息、人才信息、技術信息等為各個流程服務群落中的各種群在不同的業務流程中積極活動,通過語義網的交互界面向知識庫索取知識和信息,並隨時將流程中產生的新信息導入知識庫,整個群落在動態的信息環境中進行活躍、複雜、交互的信息活動,其中信息組織者種群管理和維護整個信息組織系統。

  張海濤、閏奕文㈣也構建了一個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邏輯模型。在模型中,一個生態信息管理子系統分管生態資源調度子系統、生態因數自我調節子系統和生態決策評價子系統。生態信息管理子系統通過與企業基礎網路進行連接與外部社會的知識交流,例如企業部門信息、國家質量要求等,而與信息管理資料庫的信息交換則保證了信息的流動性以及信息養分的輸人和輸出。這些信息通過加工優化後會通過特定渠道傳遞給管理決策層,而決策層通過這些信息作出決策,反饋給資料庫和各個子系統。

  3.企業信息生態特性

  Nardi、0’Day專門研究了使用技術的環境的信息生態,突出了信息生態中人的核心作用。他們把信息生態定義為在一個特定環境中,由人員、工作、價值和技術構成的系統。他們提出了使用技術的環境的信息生態的一些關鍵性特征:(1)信息生態是一個部分及其之間的各種聯繫所構成的複雜系統;(2)信息生態具有多樣性和持續進化的特點;(3)信息生態中的不同部分依據系統中的各種聯繫共同改變和協同進化;(4)信息生態中存在維持生態生存所必須的幾個關鍵性物種;(5)信息生態具有地域性,在他們的研究結論中首次增加了對地域性和關鍵物種的信息生態特征的關註。

  王晰巍、劉鐸從另外的角度分析了信息生態系統的三個特性:(1)等級結構和系統性。企業信息生態系統具有等級組織結構,其中每一個生態要素都包含在一個更大的信息生態系統中,同時又含有更小的信息生態系統;(2)複雜性和多樣性。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組成種類繁多,不同層次的組成之間相互聯繫,系統與外界環境還存在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3)動態演化性。一個健康的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是動態發展、螺旋上升的,處於不斷的演化當中,具有自適應和演化能力。

  4.信息生態鏈

  信息生態鏈概念的提出是以信息生態學的觀點作為理論基礎,並借鑒了價值鏈理論的分析方法,將信息的傳播過程與企業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基本要素和各種環境因數聯繫起來。分析信息的流動過程,其流動過程中所帶來的效應和所改變的條件。信息生態鏈的搭建對於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搭建具有巨集觀和微觀上的重要指導意義。

  Sun、Yen首次提出了一個制定信息共用策略的方法框架:信息供應鏈(ISC)。信息供應鏈用來平衡信息的需求與供給,它運用信息需求計劃(IRP)方法來推斷、計劃和滿足對有用信息的需求,可以作為信息共用管理的基本方法。

  徐緒堪、李曉東認為:利用食物鏈原理,研究企業信息系統中各個生態因數之間的上下游關係,是構建基於生態理論的企業信息系統生長模型的前提。企業信息系統建設主要包含企業信息需求、信息吸收、信息消化、信息擴張以及信息利用,形成信息生產者、信息傳播者、信息消費者、信息分解者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在企業信息系統內外驅動力作用下形成整個信息生態鏈。

  馬捷在生產者、傳播者、消費者、分解者四階段的基礎上,加入了信息組織者這一環節,並將信息組織者的概念定義為通過一定方法使信息有序化,便於用戶查詢和專業人員的使用;信息組織者處於信息節點的核心環節。起到調整信息流量和方向併進而調整能量流動的作用。

  韓剛、覃正等人的研究指出:信息生態鏈具有空間結構特征、時序變動特征和管理特征,並認為“牛鞭效應”本質上就是信息生態鏈管理的失敗。而通過搭建正確的信息生態鏈併進行合理的管理,使得信息的共用更加全面和細緻,也就能很大程度上抑制甚至根除“牛鞭效應”。

  5.運行機制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有六個運行機制:(1)形成機制。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生成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而是在資金和技術的推動下,以提高企業競爭能力為動力,由企業信息化來提供索引作用的過程。只有這個形成機制建立以後,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才能正常運行;(2)合作共用機制。信息生態環境是一個企業間協調發展、共同進步的平衡環境,而企業間信息生態系統是存在相似性的系統。合作共用應在企業相互合作的情況下完成,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3)決策機制。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所提供的信息平臺可以支持提供企業相關信息,在轉化並分析後進行相關知識的優化創新,讓企業決策者據此實施戰略行動;(4)協同機制。企業信息生態系統中信息生態元素按照某種規則自動與多種資源相結合,形成內驅動力。促使系統的演化維持動態平衡,最終自發呈現出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特有的有序化結構和功能模式。協同機制是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運行機制;(5)競爭機制。企業應通過信息生態系統的運行進行知識更新,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實現企業增值,為企業間的合作性演奏培育實力。信息價值鏈增值是提高競爭機制的根本因素;(6)迴圈機制。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其周邊的社會系統形成了功能協調、優勢互補的關係,從而促進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進程,形成了動態、平衡的信息生態環境。

  6.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生長演化

  企業信息系統是企業信息化核心部門之一,巨集觀上作為一種戰略手段幫助企業實現戰略目標,提升競爭優勢,微觀上實現和支持業務自動化。而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是一個人機合一的有層次的系統工程。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生長模型的構建過程是以企業最終的組織模式、生態特性、生態鏈以及運行機製為理論基礎,反過來推演從無到有的對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搭建過程。

  Mische認為信息系統的生長是具有階段性和層次的。並把把信息系統生長的階段分為起步階段、增長階段、成熟階段以及更新階段,認為決定這些階段的特征有五個方面:(1)技術狀況;(2)代表性應用和集成程度;(3)資料庫和存取能力;(4)信息技術融入企業文化;(5)全員素質、態度和信息技術視野。Mische還為每個階段定義了多達100多個不同屬性,以幫助企業對信息化程度進行定位,但太多的特征屬性使階段特征喪失簡明性與典型性。

  李北偉、靖繼鵬以社會信息學、協同學系統論突變論等為理論基礎,從信息生態群落的角度來分析群落演化中的主要運行機理,並認為信息生態系統的演化是信息環境對信息系統主體的“自然選擇”過程。其中包括的演化機理有:信息生態群落社會傳播機理、支配機理、協同機理、互動機理和突變機理。這些機理通過信息的交流,以互為基礎,合作影響的方式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相互作用。並以此推動著整個信息生態系統的演化,實現由低級向高級的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袁燁,王萍,張衛東.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構建的理論基礎與實施策略[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2. 王晰巍,劉鐸.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要素及評價指標構建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16)
  3. 3.0 3.1 郭樹行,宋辰,陳俊偉.企業信息生態系統形成與發展研究[J].微型機與應用,2011(2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Mis铭,Lin,寒曦,刘维燎,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企業信息生態系統"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