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上海外國語大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上海外國語大學(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shisu.edu.cn/

目錄

上海外國語大學簡介

  上海外國語大學簡稱“上外”、“SISU”,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學校創建於1949年12月,是新中國成立後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首任校長是著名俄語翻譯家、出版家、中國百科全書事業的奠基者薑椿芳。後歷經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外文專修學校、上海俄文專(修)科學校、上海外國語學院等傳承變革,於1994年正式更為上海外國語大學。擁有完備的本科、研究生、專科(高職)、成人教育網路教育、留學生等各級各類的教學體系。

  截至2014年4月,學校有虹口與松江兩座校區,總占地面積約為74.7公頃。學校圖書館是全國外語院校圖書館聯盟中心館之一,有館藏紙本文獻約92萬冊(其中逾半數為外文原版書籍)。已建成具有相當規模的數字音像教育資源庫。學校擁有世界一流的同聲傳譯系統,以及衛星地面接收裝置、閉路電視系統、無線網路系統、語言實驗室等辦學設施。

  學校設有20個二級學院,38個本科專業,包括25個語言類專業和13個非語言類專業; 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教職員工1305人,在校學生10063人,其中本科生5972人,研究生2827人,留學生757人。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歷史沿革

  •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上海俄文學校(1949年—1950年)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學習和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在急需大批俄語人才的情況下,經中共中央華東局、上海市委決定,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第四部為基礎,在上海創辦一所培養俄語人才的學校,“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上海俄文學校”由此於1949年12月宣告成立,這是新中國成立伊始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校。上海市委任命多年從事俄語新聞和文學翻譯出版工作、在文化界頗有知名度的時代出版社社長薑椿芳同志為第一任校長,最初校舍位於寶山路(原暨南大學二院)。

  當時的上海俄文學校還只是一所專業結構單一、以學習俄語和俄羅斯蘇聯文學為主的外語類高校,培養的學生主要是俄語口筆譯人員和俄語教學師資。

  •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外文專修學校(1950年—1952年)

  為配合國家外交外貿工作需要,學校於1950年增設英語班,更名為“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外文專修學校”,校址遷至東體育會路(原暨南大學一院),即現虹口校區校址。1951年4月,學校又建立東方語言文學系,增設緬甸語、越南語和印尼語專業。1952年3月,南京華東軍區政治部附設外文專修學校學員150餘人併入我校。至1952年8月,學校已初具規模,設俄語、英語、緬甸語、越南語和印度尼西亞語5個語種。

  • 上海俄文專修(科)學校(1952年—1956年)

  1952年下半年起,全國高等院校實行統一招生並開始院系調整。根據教育部指示,我校東方語言文學系師生全部併入北京大學,只設俄語專業。同年9月,學校遂改名為“上海俄文專修學校”,又於11月再度更名為“上海俄文專科學校”,學制固定為3年。當年學校首次聘請蘇聯專家畢里金斯卡婭來校工作,指導編撰《俄語讀本》和會話教材。

  這一時期,學校的教學工作從培訓式教學走向正規化教學,梳理了正規教學的觀念,建立和完善了教學組織,取消了綜合性的俄語教研室,成立了實踐課、翻譯、文學史、語言學等10個教研組,制定了統一的教學大綱,建立了學籍管理制度並取得較好的效果。

  至1956年6月,在校教師人數達241名(蘇僑教師90人,中國教師151人),先後招收七期學生共3998人,其中畢業2087人,為國家各條戰線輸送了一批急需的俄語人才。

  • 上海外國語學院(1956年—1994年)

  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更名為“上海外國語學院”,增設英語、法語、德語專業,學制改為四年。當年,學校俄語專業仍招收新生,英語、法語、德語專業積極準備辦學工作,定於1957年招生。

  與此同時,山東大學等院校的學生轉來學習(1957年),上海第一師範學院外語系英語專業併入我校(1958年)。學校於1958年開辦夜校部,設英語、德語、法語、俄語4個語種,第一批學員2200人入學。同年又接受上海市委財貿部和上海市外貿局的委托,開設外貿外語系,設英語、德語、法語、日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等6個語種(外貿外語系最終於1978年轉入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1961年4月,中央召開了文科教材會議,規定了文科的教學方針、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以及外語等7個專業的教學方案及教材選編計劃。在這次會議之後,全國高校的文科教育恢復了正常秩序,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1963年9月12日,經中央批准,上海外國語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直屬教育部領導。

  這一時期,學校還新增出國留學預備人員培訓部,並與上海市教育局共建了附屬外國語學校(即上外附中)、附屬外國語小學(即上外附小)等教學部門。至此,學校的專業設置已從單一的俄語專業發展為俄語、英語、法語、德語、日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等7個外語專業,較為順利地從培養單一的俄語人才發展為培養高層次多語種外語人才。

  隨著國家外交工作逐漸打開局面和對外交往的有所擴大,國家對高層次外語人才的需求顯得十分突出和緊迫。1970年,學校開辦試點班,共招收學員32名(設有英語、德語兩個語種)。隨後,根據教育部的指示,學校於1972年5月正式恢復招生,從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招收了536名工農兵學員,編入英語、俄語、德語、法語、日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希臘語、義大利語等9個專業學習,學制3年。從1973年起,又增設了阿爾巴尼亞語專業。由此,上外剋服重重困難,開始了教學秩序的重建和教學工作的恢復。

  學校首先恢復了系的建制,重建了教研室和教學組,開放圖書館,等等。上外儘可能地為當時的工農兵學員三年專業學習提供較為扎實的系統教學與精心培養,包括開設6門課:專業外語課、漢語課、政治課、體育課、第二外語、知識講座等等;其間,還組織工農兵學員走出校門“開門辦學”,將學到的外語專業知識與技能運用於實踐中。與此同時,上外還承接和完成了一些外語人才的培訓教學任務,如在1972年,培訓了75名上外出國師資培訓班學員;從1972年至1974年,連續3年在當時上海各中學畢業生里選拔3批約300名左右的學員進入為期4年的“外語培訓班”。他們分批編成英語、俄語、日語、德語、法語和阿拉伯語專業,赴安徽鳳陽的“五七幹校”一邊勞動,一邊學習外語。在此期間,還舉辦了黑龍江俄語函授班、雲南西雙版納英語短訓班和有1400多人參加的各類外語短訓班等。

  1979年,學校的學制恢復為四年,並開始招收學位研究生,學校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規。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學校於同年恢復出國培訓部,併成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及各類研究機構、圖書資料中心和外語考試中心等。同年又與徐匯區區政府共同創辦分校(後為上海大學國際商業學院)。

  自1982年起,學校著手準備由單科的外國語學院向多科性應用學科外國語大學方向發展的諸種努力。1983年起,陸續增設了國際新聞國際貿易國際經濟法國際會計、對外漢語、外事管理、新聞傳播技術等新專業。這些新專業旨在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既能掌握一至兩門外語,又具備應用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學校各學科的辦學內涵也在不斷深入和拓展。1983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我校英語、俄語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1985年5月,經教育部同意,我校英文譯名由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改為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1993年,在國家教委、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我校在全國高校率先實行了新生入學收費和獎學金、貸學金相結合的制度。上外招生制度改革一經推出,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併成為人們共同關註的“熱點”。在進行招生改革的同時,上外進一步深化了教育改革,調整專業設置,增加新的語種和新的應用學科專業,相繼開設了國際會計、涉外秘書廣告學信息技術、廣播電視、國際政治、外交事務、公共關係等一批旨在改善學生知識結構,有利於培養高質量、複合型外語人才的專業和課程,使高等外語教育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國家外交外事外貿和對外文化交流等項工作的需求服務。

  • 上海外國語大學(1994年—至今)

  1994年,經國家教委批准,學校正式更名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同時被列為國家教委和上海市共同建設的首批學校之一。

  1996年,學校通過教育部審核,成為進入“211工程”的全國重點大學。

  進入新世紀,學校於2000年新建了位於上海松江大學城的新校區,本科生及研究生一年級也隨之陸續遷入。匯聚著各國風情的松江校區,已日益成為上外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的基地和搖籃。

  2007年1月,凝聚著上外精神的新校訓“格高志遠,學貫中外”正式確立。

  建校六十餘年來,從成立初期單語種單科性學校到後來的多語種多學科學院再到現在的向國際化高水平大學邁進,學校現已發展為以語言文學類學科見長,文、教、經、管、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外國語大學,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他們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增進我國同各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貢獻。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辦學優勢

  自建校以來,上海外國語大學始終保持著領先的學科優勢和高水平的教學質量,是同類院校中唯一擁有兩個一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政治學)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高校。目前,學校已充分形成以語言文學類學科見長,文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五大門類協調發展的學科格局,多元並舉,特色鮮明,共設有19個教學院(系)和3個直屬教學部。

  近年來,學校辦學特色進一步強化,在現有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培育])和1個國家級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西歐語種群:義大利語、葡萄牙語、希臘語、荷蘭語)的基礎上,又獲准設立了10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有6個學科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學科(其中外國語言文學為A類)。此外,學校還擁有全亞洲首屈一指的高級翻譯學院,獲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的全球最高評級,是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中國唯一位列世界15強的專業會議口譯辦學機構。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人才培養

  學校的人才培養體系層次齊備,現有38個本科專業,包括25個語言類專業(共22個語種課程)和13個非語言類專業; 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外國語言文學、政治學、應用經濟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工商管理,下設3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工商管理碩士(MBA)、翻譯碩士(MTI)、漢語國際教育碩士(MTCSOL)、金融碩士(MF)、法律碩士(JM);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外國語言文學、政治學,下設1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外國語言文學、政治學。

  學校正積極打造“國際化特色人才培養創新平臺”,開設外語專業卓越人才培養實驗班,推動多語種高端翻譯人才、多語種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無國界工商管理創新人才、應用經濟學國際創新人才、涉外法律人才的培養。學校已陸續與新華通訊社、中國日報社、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第一財經傳媒(CBN)、上海外語頻道(ICS)等建立聯合辦學體系,並實施長三角高校學分互認計劃。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對外合作

  上海外國語大學是新中國最早開展對外交流的高校之一,建校之初就有外國專家在校工作。學校將國際化辦學視為核心發展戰略,既“請進來”又“走出去”,積極開展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鼓勵青年學子放眼世界,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砥礪成長,充分吸收世界高等教育的優秀成果與先進經驗。學校已先後與5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所大學和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與聯合國歐盟國際組織保持了密切的交流往來。

  學校依托長期教學實踐與研究,編寫出版對外漢語教材,積極推動全球文化交融。近五年來,每年有約4000名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來我校學習漢語和相關學位課程,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學校分別與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日本大阪產業大學、秘魯天主教大學、匈牙利塞格德大學、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哈桑二世大學、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國立外國語學院合作開設了7所海外孔子學院,遍及亞洲、非洲、歐洲和南美,致力推廣中國文化,溝通世界文明。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校園設施

  上海外國語大學現有虹口與松江兩座校區,總占地面積約為74.7公頃,文脈相承,又各具特色。學校圖書館是全國外語院校圖書館聯盟中心館之一,共設兩個分部,現有館藏紙本文獻100餘萬冊(其中逾半數為外文原版書籍)、電子圖書110餘萬冊、中外文紙本報刊2366種、電子期刊44722種、各類資料庫50餘個、自建特色文獻庫9個。為滿足教學與研究所需,信息技術中心整合傳媒資源及外語視聽資料,已建成具有相當規模的數字音像教育資源庫。學校擁有先進的辦學設施,包括世界一流的同聲傳譯系統,以及衛星地面接收裝置、閉路電視系統、無線網路系統、語言實驗室等。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社會服務

  長期以來,學校始終關註知識的習得、應用與傳播,以引領和推動中國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為己任。2012年,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外教社)編輯出版各類著作教材1268種,其中重印書890種,重印率高達70.1%。《中國高被引指數分析》公佈的2010年語言文字領域高被引頻次最多十本圖書中,就有五種出自我校出版社,社會影響廣泛。此外,上外師生的身影還經常出現在各類高端國際會議、體育賽事、藝術展演等重大涉外活動中,弘揚志願精神,發揮學科特長,提供專業的多語言服務。

  作為一所以多元文化見長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始終致力於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人文情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外語特長,並能夠暢達進行跨文化溝通和交流的高端國際型特色人才,使其成為面向未來的世界公民。建校六十餘年來,上外學子的足跡遍佈全球各地,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增進我國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做出了貢獻。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知名校友

政治外交界

王冶坪: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夫人

李鐘英: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秘書長

王國慶: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副主任

李進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

顧錦屏:中共中央馬列著作編譯局特邀顧問、原常務副局長

趙章雲: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聯合國外交官,聯合國難民署項目執行官

張亞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高級項目官員

劉貴今: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曾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長

魏建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曾任商務部副部長

郭曉勇:中國外文局黨委書記、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

楊國強: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館總領事

張建敏:曾任外交部翻譯室副主任,為國家領導人擔任英語翻譯

蔣妙瑞:中國駐美公使級文化參贊、教育部原國際合作司司長、高等教育司副司長

凌桂如:中國駐悉尼總領事館經濟商務參贊

劉振元:上海市前副市長

張伊興: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

邵慧翔: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

傅繼紅: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

汪小澍: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曾任外交部西歐司參贊

朱裕華:義大利上海聯誼總會名譽會長

教育學術界

薑椿芳:俄語翻譯家,《中國大百科全書》之父、時代出版社社長、上海俄文學校首任校長

王季愚:俄語翻譯家、人民教育家,高爾基《在人間》首譯者、上海外國語學院第一任院長

厲麟似:語言學家、教育家、外交家、國學家,原國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

方重:字蘆浪,文學家、翻譯家、中古英語專家、喬叟研究專家、比較文學學者

漆竹生:法語翻譯家、法學家,勒內·達維德的譯介者

陸佩弦:文學家、古詩詞翻譯家、中古英語專家、彌爾頓研究專家

徐仲年:原名家鶴,字頌年,筆名丹歌,文學家、法語翻譯家,譯有《茶花女》、《三劍客》等

凌達揚:原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英語系教授、《青島時報》主編

楊壽林:法學家,曾任遠東軍事法庭中方大法官梅汝璈秘書

顏棣生:顏永京之孫,翻譯家,譯有《呂梁英雄傳》等

許天福:語音學家,主編《現代英語語音學》等

董任堅:教育家,時任上海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籌備委員會召集人

侯維瑞:英美文學專家,著有《現代英國小說史》(國內系統研究英國文學的最早專著之一)

秦小孟:英美文學專家

李觀儀:英語教學法專家,主編《新編英語教程》(八十年代後最有影響的英語教材之一)

王德春:語言學家、中國修辭學會會長

戚雨村:語言學家

章振邦:英語語言研究專家、語法學家

聶振雄:英語翻譯家,譯有《嚴峻的考驗》、《戴西·米勒》等

夏平:翻譯家,六十年代中國駐聯合國六名同聲傳譯之一,精通歐洲六國語言

吳定柏:美國文學學者、著名科幻小說翻譯家

朱威烈:阿拉伯語學者、約旦皇家研究院通訊院士,埃及阿拉伯語科學院通訊院士

朱聖鵬:希臘語學者、著有《簡明漢希詞典》,並主編我國第一部《希漢詞典》

黃錦炎:西班牙語學者、翻譯家,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首譯者

鮑世修:著名軍事理論家,軍事翻譯家

榮如德:著名翻譯家,譯有《道連·格雷的畫像》、《卡拉馬佐夫兄弟》等

肖章: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編導,作品包括電影《好兵帥克》、《英俊少年》等

汪榕培:著名英語教育家、翻譯家、大連外國語學院前院長

戴際安:俄語翻譯家、原上海譯文出版社編審,譯有《蒲寧文集》等

郭振宗:俄語翻譯家、原上海譯文出版社編審,譯有《普希金文集》等

張風波:國際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專家

楊潔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問題研究專家

陳準民: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現任中國駐洛杉磯總領事館教育組組長

曹中建: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黨委書記

傳媒出版界

周錫生:新華網總裁、新華社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黨組成員

周樹春:新華社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

馬勝榮:前新華社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

何崇元:《人民日報》社副社長

黃慶:《中國日報》常務副總編輯

楊德炎:商務印書館原總經理

莫邦富:旅日華人作家、經濟評論家,東京都會電視臺(MXTV)節目審議會委員

盛亦來:中央電視臺海外節目中心主任

江和平:中央電視臺體育節目中心主任兼體育頻道總監、高級編輯

馮存禮:中央電視臺社教節目中心副主任、教育專題部主任

夏吉宣: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副台長

馬為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總編輯

顧源:Channel [V](中國)總經理

杜平:香港鳳凰衛視評論員、曾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歐盟和北約首席記者

工商企業界

楊超: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

周中樞:中國五礦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裁

仇振明: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

王曉波:昂立英語創始人之一,政府與跨國企業交流口譯與同聲傳譯

魏蔚:俏江南總裁、原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

田仁燦:海富通基金有限公司總裁

張駿:信諾傳播顧問集團副總經理

倉之毅:羅客就業中心創始人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上海外國語大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