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領導學(Leadership)
目錄 |
領導學,是研究現代領導活動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研究領導活動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客觀規律其有效運用的綜合性科學[1]。
拿破倫說過:“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
領導學的產生和發展[1]
領導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似的,並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演進相伴始終。領導學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實踐水平和認識能力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領導活動發展的客觀要求。
1、社會化大生產是領導科學產生的客觀要求
領導活動自古有之。在小生產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在農耕時代的社會條件下,領導者基本上依靠個人經驗就可以勝任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領導方式停留在傳統意義上的“經驗型領導”階段。在現代社會,建立規範、完整、系統的領導學,實現“經驗型領導”向“科學型領導”的轉變,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產物。
2、現代社會縱向分工的發展直接推動了領導學的產生
社會分工主要在兩個方向上展開:一是按照勞動部門的不同進行橫向分工;二是按照勞動過程的不同階段進行縱向分工。橫向分工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發生的分工形式,它依次包括:農業與畜牧業、農業與手工業及體力與腦力的分工。現代社會的三大縱向分工包括:決策與執行的分工、決策與咨詢的分工及決策與監督的分工。
橫向分工通過推動生產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擴展了領導活動的領域和內容,為領導學的產生構建了更為廣闊的實踐性平臺;縱向分工——特別是決策與執行的分工則直接導致了領導與管理的分離,成為領導學產生的客觀基礎。
3、領導學是對豐富的領導實踐與朴素的領導思想的集成化、系統化和理論化
在長期的領導活動中,人類摸索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朴素的領導思想。中國傳統的領導思想主要來源於幾千年政治領導的實踐,西方國家對領導活動的關註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頗有見地。
領導學產生以前的領導實踐及從實踐中總結出的朴素領導思想,沒有發展成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它卻成為領導學的思想源頭,併為領導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新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深厚的歷史資源。
領導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整體的領導系統以及這個系統本身運動的一般規律。
1、它要從領導系統的整體上研究領導的產生和發展、領導觀念特別是現代領導觀念,以及領導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原則。
2、它要研究一般領導的模式、過程及其活動規律。
3、它要研究作為領導系統諸要素的領導、被領導、作用對象和客觀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組織機構的合理設置和領導者個人的素質與修養等。
4、它還要研究影響領導效用的各種因素,諸如決策、用人、激勵下級、信息溝通、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等對領導系統的整體特征、領導系統本身的功能及其規律及影響領導效能的各種因素這三個方面的研究,構成了領導學的完整體系。這個對象的客觀性和研究這個對象的必要性,是領導科學產生和得以發展的依據,它決定了領導學研究的專門領域。
領導學的主要內容[1]
1、以領導的本原和基本要素為邏輯線索,主要研究的問題包括:領導科學的產生與發展,領導科學的基本原理及領導理論的發展與演變,領導的權力與制約,領導環境與文化,領導者的個體素質與群體結構。
2、以領導的結構為邏輯線索,主要研究的問題包括:領導體制與改革,領導關係與角色。
3、以領導的功能與方法為邏輯線索,主要研究的問題包括:領導決策與戰略,領導選材與用人,領導藝術與方法,領導思維與創新,領導效能與發展,現代領導與電子政務。
領導學的特色[1]
領導學是研究領導工作規律及其方法的科學,是一門融領導的科學性、藝術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新興學科。這一學科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1、社會性。任何領導活動都是一種社會活動,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是社會活動的產物。因此,研究領導工作規律及其方法的科學也必然具有很強的社會性。
2、綜合性。領導活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人類歷史上產生最早、範圍最廣、影響最深的社會活動之一,是一種高度綜合的實踐活動。領導學的研究課題,很少是某一單一的問題,幾乎都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在經濟全球化、生產社會化飛速發展的條件下,這種綜合性表現得更為突出。
3、應用性。相對於基礎理論科學而言,領導學具有很強的應用性。領導學是和領導實踐緊密相連的,其所有的理論內容都是從領導實踐中提煉、總結、概括和升華出來的。而這些理論與方法一經產生,又反過來應用於領導實踐,對其產生能動的指導作用。
4、交叉性。領導學具有很強的學科交叉性,它既融合了眾多社會科學中的研究成果,又吸收了眾多自然科學的有益成分,通過對眾多學科有選擇地借鑒與吸收,領導學建立了自身獨特的學科體系和研究框架,並推動了領導理論的完善和領導實踐的發展。
領導學的研究方法與意義[1]
領導學主要的研究方法:
1、辯證研究方法。辯證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在領導科學中的具體運用。唯物辯證法對領導科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2、實證研究方法。實證研究方法又稱調查研究方法。這種方法是以實事求是的精神,通過實際的調查研究,收集大量資料併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的分析與研究。
3、歷史研究方法。歷史研究方法用歷史的觀點對領導活動進行觀察與研究,註重考察領導和領導科學的起源、發展與演變的過程及這一過程對社會影響與作用,以期以史為鏡,借鑒歷史經驗服務於現代領導實踐與領導理論發展。
4、比較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方法主要通過對一組具有可比性的領導問題進行橫向或縱向比較分析,研究其相關性或差異性。
5、案例研究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在於:以客觀公正的第三者的立場與態度,通過廣泛收集各種可能的資料,對已經發生的真實而典型的領導事件進行分析與研究,作為此後可資借鑒的經驗或教訓。
6、系統研究方法。從系統觀出發,領導活動是一個由領導活動的主體、結構與過程等要素組成的系統,它本身包括了大量的次級系統,同時它又處於社會環境的大系統中。因此,需要運用系統研究方法,兼顧局部需要與整體利益、當前效益與長遠目標,推動領導活動的順利進行和良性發展。
1、學習與研究領導學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2、學習與研究領導學是增強綜合國力、推動現代化建設和促進民族發展的需要。
3、學習與研究領導學是提升領導者整體素質的必要條件。
- (一)中國古代領導思想
1、中國古代領導思想的主要流派
1)儒家
中國古代領導思想中對世界影響最大的當首推儒家。儒家反對一味以刑殺治國,主張以“德治”和“仁政”維護政治統治。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荀子也指出:“君子之度己則以繩,接人則用曳,度己以繩,故足以天下法則矣;接人用曳,故能寬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非相》)
2)道家
道家的政治思想是無為而治,主張“齊物論”和“道法自然”。道家認為,從“道”的觀點來看,萬物一體,無是無非。道家的自然主義的天道觀和辯證方法包含著合理的因素,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許多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倡垂拱而治,逸而有成,反對事必躬親,勤而無功,他們的這種思想就受到了道家的影響。
3)法家
與儒家相反,法家主張“法治”、刑治、霸道。其核心是依靠嚴刑峻法以力服人。其代表人物韓非子強調必須用暴力對被統治者進行威懾。法家還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以權侵法、以情亂法、以功壓法。同時,法家也非常重視對法制隊伍的建設。
2、中國古代領導思想的主要內容
1)民本思想。民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信民;二是富民;三是教民。
2)謀斷分離的思想。其主要內容包括:一是重視謀的作用;二是重視納諫;三是提倡民謀。
3)人本思想。主要表現為:一是提倡為政在人;二是重視選賢任能,知人善任。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用什麼人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如何用人的問題。
- (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思想
第一,在巨集觀全局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反對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不照搬別國模式,走中國式的革命和發展道路。
第二,在具體的領導思想與實踐方面,主要有以下貢獻:一是決策與執行分工的領導觀念。二是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三是註重領導作風與素質的領導思想。
- (一)一條基本線索
一條基本線索即領導理論研究由價值中立理論向非價值中立理論的發展。價值中立是指:一個人只要能掌握一定的權力,占據一定的地位,能夠有效地指揮下屬實現組織目標,就被認為是領導者,而不論這個人對歷史與社會的作用是進步的還是非進步的。非價值中立則是指:領導不僅應註重權力的擁有與組織目標的達成,更應註重對社會的進步意義以及公民道德的提高與升華。非價值中立還認為領導者與權力濫用者和暴君是不相容的。
- (二)兩個研究方向
西方領導理論,尤其是美國領導理論主要有兩個研究方向:一是從研究領 導者入手來研究領導理論;二是從研究領導活動入手來研究領導理論。
- (三)主要涉及的三個研究領域
西方領導科學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個領域:
1、政治與行政領導領域。
2、企業領導領域。
3、軍事領導領域。
- (四)四個主要的發展階段
1、領導特質論階段(20世紀30-40年代)
領導特質論以領導者為中心,從不同領導者在領導活動中顯示出的不同特 質出發,希望通過對領導特質的研究,發現領導者的一般特征,並解釋領導現象的發生與變化。
2、行為論階段(20世紀40—60年代)
領導行為論認為:領導的本質是一種影響力,它是在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領導者藉助這種相互作用來引導被領導者的思想與行 為以最終實現組織目標。行為理論強調在對領導行為的基本傾向進行劃分的基礎上,應對不同領導風格和領導行為對領導績效的影響加以分析。
3、權威論階段(20世紀40-60年代)
權威論者認為領導運用的不是一種權勢,而是一種影響力,誰能產生較大的影響力,誰便是領導者,而不一定是在機關組織中居於正式權力地位的人。
4、權變論階段(20世紀60-90年代)
所謂權變,是指行為主體根據環境因素的變化,適當調整自身行為,以期 實現理想效果。領導權變理論就是有關領導者在不同的領導環境因素條件下, 如何選取相應的領導方式,最終實現理想的領導效果的理論。
權變理論認為:領導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通過與被領導者的交互作用去完成特定領導目標的動態性行為過程,領導的有效行為應隨著被領導者的特點和環境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一理論認為領導的成效依賴於領導者本身的條件、被領導者的條件、環境條件三個因素的交互關係,即領導是領導者、被領導者和領導環境的函數。此外,這一理論還認為應把研究的重點放在領導者、被領導者的行為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上。
領導權變理論的主要貢獻在於,它使領導具有了更強的藝術化色彩,並且使得人們對領導的判斷不再局限於道德範疇。權變理論表明,單純依靠領導者的特質或行為並不能導致成功的領導,領導活動是否有效不僅與領導者的素質和行為有關,而且與其所處的環境具有更大的相關性。權變理論認為,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適用於任何情況的領導模式,我們只能應用適當的理論和模式,為領導者在具體情況下採取適應性的領導行為提供借鑒和參考。這一觀點為領導者根據環境條件的不同,選用個性化、藝術化的領導方式、方法,提供了理論支持。同時,我們在對領導方式進行批判時,也必須以其依存的特定環境條件為依據。
- (五)領導理論發展的新特點
1、特質論研究的新發現
著名心理學家斯多爾蒂指出,沒有所謂領導者的特性個性,更沒有什麼天生的領導者。特質理論的失敗,使領導理論的研究方向從領導者轉向了領導行為。但是,近年的研究又發現,行為的培養和訓練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個人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對於領導的造就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2、領導的緩衝器、替代品與放大器理論
領導的緩衝器是指在下屬、組織和工作任務中,對領導者影響員工的成效具有干擾和減弱作用的特性,它包括物理距離、不良領導關係、不合理的獎懲方式等。
領導的替代品是指通過利用其他資源代替領導者,從而使領導角色成為多餘的因素。
領導的放大器是指放大領導者對員工影響的因素。
3、超越型領導與交易型領導理論
超越型領導又譯作改造型領導、變革型領導,它強調公平、公正、人道、和諧、理解等正向價值觀,並主張通過努力主動消解忌妒、仇恨、恐懼等負向價值情感。
伯恩斯編製了測量領導的問卷MLQ。在該問卷中超越型領導包括三個子維度:領導魅力、個性化關懷和智能激發。
4、柔性領導理論
所謂柔性領導,就是指在研究人們心理和行為的基礎上,依靠領導者的非權力影響力,採取非強制命令的方式,在人們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使其自覺服從和認同組織意志,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人們自覺的行動的領導行為。
柔性領導理論認為,領導活動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在思想與動機上的互動的過程,組織和社會的發展是由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共同推動的,而不是主要由領導者推動的。因此,現代領導者要善於通過溝通、協調、激勵等方法,依靠其非權力影響力實現下屬內心的服從和認同,實現平等、理解、尊重基礎上的心靈感召和互動。
5、內隱領導理論
探明人們“內心”領導概念結構的理論稱之為內隱領導理論。中國內隱領導理論主要由個人品德因素、目標有效性因素、人際能力因素和才能多面性因素四個維度構成。
目標有效性,即領導者應該具有事業心、自信心、責任心;具有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應變能力;善於處理重大問題,善於選材用人。這些特質將有助於他們實現團體目標。才能多面性,即領導者應多才多藝、興趣廣泛。“才能”的廣度既有助於組織目標的達成,又有助於處理人際關係,從而增強領導效果。個人品德,即領導者應該身先士卒,言行一致,以身作則,行事嚴謹,意志堅定,善於接受新鮮事物。人際能力,即領導者應作風民主,表裡如一,體察民情,平易近人,與人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