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领导学(Leadership)
目录 |
领导学,是研究现代领导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研究领导活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其有效运用的综合性科学[1]。
拿破伦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领导学的产生和发展[1]
领导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似的,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进相伴始终。领导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领导活动发展的客观要求。
1、社会化大生产是领导科学产生的客观要求
领导活动自古有之。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在农耕时代的社会条件下,领导者基本上依靠个人经验就可以胜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领导方式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经验型领导”阶段。在现代社会,建立规范、完整、系统的领导学,实现“经验型领导”向“科学型领导”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
2、现代社会纵向分工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领导学的产生
社会分工主要在两个方向上展开:一是按照劳动部门的不同进行横向分工;二是按照劳动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纵向分工。横向分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生的分工形式,它依次包括: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及体力与脑力的分工。现代社会的三大纵向分工包括: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决策与咨询的分工及决策与监督的分工。
横向分工通过推动生产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扩展了领导活动的领域和内容,为领导学的产生构建了更为广阔的实践性平台;纵向分工——特别是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则直接导致了领导与管理的分离,成为领导学产生的客观基础。
3、领导学是对丰富的领导实践与朴素的领导思想的集成化、系统化和理论化
在长期的领导活动中,人类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朴素的领导思想。中国传统的领导思想主要来源于几千年政治领导的实践,西方国家对领导活动的关注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颇有见地。
领导学产生以前的领导实践及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朴素领导思想,没有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却成为领导学的思想源头,并为领导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资源。
领导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领导系统以及这个系统本身运动的一般规律。
1、它要从领导系统的整体上研究领导的产生和发展、领导观念特别是现代领导观念,以及领导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原则。
2、它要研究一般领导的模式、过程及其活动规律。
3、它要研究作为领导系统诸要素的领导、被领导、作用对象和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和领导者个人的素质与修养等。
4、它还要研究影响领导效用的各种因素,诸如决策、用人、激励下级、信息沟通、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等对领导系统的整体特征、领导系统本身的功能及其规律及影响领导效能的各种因素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构成了领导学的完整体系。这个对象的客观性和研究这个对象的必要性,是领导科学产生和得以发展的依据,它决定了领导学研究的专门领域。
领导学的主要内容[1]
1、以领导的本原和基本要素为逻辑线索,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领导科学的基本原理及领导理论的发展与演变,领导的权力与制约,领导环境与文化,领导者的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
2、以领导的结构为逻辑线索,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领导体制与改革,领导关系与角色。
3、以领导的功能与方法为逻辑线索,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领导决策与战略,领导选材与用人,领导艺术与方法,领导思维与创新,领导效能与发展,现代领导与电子政务。
领导学的特色[1]
领导学是研究领导工作规律及其方法的科学,是一门融领导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新兴学科。这一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社会性。任何领导活动都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因此,研究领导工作规律及其方法的科学也必然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2、综合性。领导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社会活动之一,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实践活动。领导学的研究课题,很少是某一单一的问题,几乎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经济全球化、生产社会化飞速发展的条件下,这种综合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3、应用性。相对于基础理论科学而言,领导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领导学是和领导实践紧密相连的,其所有的理论内容都是从领导实践中提炼、总结、概括和升华出来的。而这些理论与方法一经产生,又反过来应用于领导实践,对其产生能动的指导作用。
4、交叉性。领导学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它既融合了众多社会科学中的研究成果,又吸收了众多自然科学的有益成分,通过对众多学科有选择地借鉴与吸收,领导学建立了自身独特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并推动了领导理论的完善和领导实践的发展。
领导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
领导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1、辩证研究方法。辩证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领导科学中的具体运用。唯物辩证法对领导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又称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收集大量资料并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的分析与研究。
3、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用历史的观点对领导活动进行观察与研究,注重考察领导和领导科学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及这一过程对社会影响与作用,以期以史为镜,借鉴历史经验服务于现代领导实践与领导理论发展。
4、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一组具有可比性的领导问题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分析,研究其相关性或差异性。
5、案例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第三者的立场与态度,通过广泛收集各种可能的资料,对已经发生的真实而典型的领导事件进行分析与研究,作为此后可资借鉴的经验或教训。
6、系统研究方法。从系统观出发,领导活动是一个由领导活动的主体、结构与过程等要素组成的系统,它本身包括了大量的次级系统,同时它又处于社会环境的大系统中。因此,需要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兼顾局部需要与整体利益、当前效益与长远目标,推动领导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良性发展。
1、学习与研究领导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学习与研究领导学是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和促进民族发展的需要。
3、学习与研究领导学是提升领导者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 (一)中国古代领导思想
1、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
1)儒家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当首推儒家。儒家反对一味以刑杀治国,主张以“德治”和“仁政”维护政治统治。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荀子也指出:“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曳,度己以绳,故足以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曳,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非相》)
2)道家
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主张“齐物论”和“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一体,无是无非。道家的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和辩证方法包含着合理的因素,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倡垂拱而治,逸而有成,反对事必躬亲,勤而无功,他们的这种思想就受到了道家的影响。
3)法家
与儒家相反,法家主张“法治”、刑治、霸道。其核心是依靠严刑峻法以力服人。其代表人物韩非子强调必须用暴力对被统治者进行威慑。法家还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以权侵法、以情乱法、以功压法。同时,法家也非常重视对法制队伍的建设。
2、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1)民本思想。民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信民;二是富民;三是教民。
2)谋断分离的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重视谋的作用;二是重视纳谏;三是提倡民谋。
3)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提倡为政在人;二是重视选贤任能,知人善任。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用什么人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用人的问题。
-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
第一,在宏观全局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照搬别国模式,走中国式的革命和发展道路。
第二,在具体的领导思想与实践方面,主要有以下贡献:一是决策与执行分工的领导观念。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三是注重领导作风与素质的领导思想。
- (一)一条基本线索
一条基本线索即领导理论研究由价值中立理论向非价值中立理论的发展。价值中立是指:一个人只要能掌握一定的权力,占据一定的地位,能够有效地指挥下属实现组织目标,就被认为是领导者,而不论这个人对历史与社会的作用是进步的还是非进步的。非价值中立则是指:领导不仅应注重权力的拥有与组织目标的达成,更应注重对社会的进步意义以及公民道德的提高与升华。非价值中立还认为领导者与权力滥用者和暴君是不相容的。
- (二)两个研究方向
西方领导理论,尤其是美国领导理论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从研究领 导者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二是从研究领导活动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
- (三)主要涉及的三个研究领域
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领域:
1、政治与行政领导领域。
2、企业领导领域。
3、军事领导领域。
- (四)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1、领导特质论阶段(20世纪30-40年代)
领导特质论以领导者为中心,从不同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显示出的不同特 质出发,希望通过对领导特质的研究,发现领导者的一般特征,并解释领导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2、行为论阶段(20世纪40—60年代)
领导行为论认为:领导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它是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领导者借助这种相互作用来引导被领导者的思想与行 为以最终实现组织目标。行为理论强调在对领导行为的基本倾向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应对不同领导风格和领导行为对领导绩效的影响加以分析。
3、权威论阶段(20世纪40-60年代)
权威论者认为领导运用的不是一种权势,而是一种影响力,谁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谁便是领导者,而不一定是在机关组织中居于正式权力地位的人。
4、权变论阶段(20世纪60-90年代)
所谓权变,是指行为主体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适当调整自身行为,以期 实现理想效果。领导权变理论就是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 如何选取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交互作用去完成特定领导目标的动态性行为过程,领导的有效行为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一理论认为领导的成效依赖于领导者本身的条件、被领导者的条件、环境条件三个因素的交互关系,即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的函数。此外,这一理论还认为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领导者、被领导者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上。
领导权变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使领导具有了更强的艺术化色彩,并且使得人们对领导的判断不再局限于道德范畴。权变理论表明,单纯依靠领导者的特质或行为并不能导致成功的领导,领导活动是否有效不仅与领导者的素质和行为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具有更大的相关性。权变理论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任何情况的领导模式,我们只能应用适当的理论和模式,为领导者在具体情况下采取适应性的领导行为提供借鉴和参考。这一观点为领导者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选用个性化、艺术化的领导方式、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我们在对领导方式进行批判时,也必须以其依存的特定环境条件为依据。
- (五)领导理论发展的新特点
1、特质论研究的新发现
著名心理学家斯多尔蒂指出,没有所谓领导者的特性个性,更没有什么天生的领导者。特质理论的失败,使领导理论的研究方向从领导者转向了领导行为。但是,近年的研究又发现,行为的培养和训练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个人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领导的造就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2、领导的缓冲器、替代品与放大器理论
领导的缓冲器是指在下属、组织和工作任务中,对领导者影响员工的成效具有干扰和减弱作用的特性,它包括物理距离、不良领导关系、不合理的奖惩方式等。
领导的替代品是指通过利用其他资源代替领导者,从而使领导角色成为多余的因素。
领导的放大器是指放大领导者对员工影响的因素。
3、超越型领导与交易型领导理论
超越型领导又译作改造型领导、变革型领导,它强调公平、公正、人道、和谐、理解等正向价值观,并主张通过努力主动消解忌妒、仇恨、恐惧等负向价值情感。
伯恩斯编制了测量领导的问卷MLQ。在该问卷中超越型领导包括三个子维度:领导魅力、个性化关怀和智能激发。
4、柔性领导理论
所谓柔性领导,就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柔性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活动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思想与动机上的互动的过程,组织和社会的发展是由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推动的,而不是主要由领导者推动的。因此,现代领导者要善于通过沟通、协调、激励等方法,依靠其非权力影响力实现下属内心的服从和认同,实现平等、理解、尊重基础上的心灵感召和互动。
5、内隐领导理论
探明人们“内心”领导概念结构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中国内隐领导理论主要由个人品德因素、目标有效性因素、人际能力因素和才能多面性因素四个维度构成。
目标有效性,即领导者应该具有事业心、自信心、责任心;具有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善于处理重大问题,善于选材用人。这些特质将有助于他们实现团体目标。才能多面性,即领导者应多才多艺、兴趣广泛。“才能”的广度既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又有助于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增强领导效果。个人品德,即领导者应该身先士卒,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行事严谨,意志坚定,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人际能力,即领导者应作风民主,表里如一,体察民情,平易近人,与人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