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6个条目

领导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领导理论

领导理论(leadership theory)

目录

领导理论概述

  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理论研究的核心。

领导的定义[1]

  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里是较早研究领导理论的人,他指出:“领袖是权利的行使者,是那些能够利用技巧和手段达到自己目标的人 ”[2]美国政治学家伯恩斯更进一步地将“追随者”纳入领导的要素,认为:“领导人劝导追随者为某些目标而奋斗,而这些目标体现了领袖及其追随者共同的价值观动机、愿望和需求、抱负和理想。”[3]不同的政治学家,领袖们对“领导”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对“领导”是这样描述的:“伟大的领导能力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既要求有非凡的魄力,又要求有非凡的想象力。经营管理是一篇散文,领导能力是一篇诗歌。”[4]那么,学者们又是如何阐释“领导”的呢?管理学的鼻祖彼得·德鲁克认为:“领导就是创设一种情境,使人们心情舒畅地在其中工作。有效的领导应能完成管理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控制。”[5]著名的学者哈罗德·孔茨是这样定义领导的:“领导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地进行领导的本领是作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的必要条件之一。”[6]在学术界引用较为广泛的是斯蒂芬·罗宾斯的定义:“领导就是影响他人实现目标的能力和过程 ”[7]

  综合各方对领导定义的表述,领导力是权力和影响力的统一、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影响力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是一种自然性的领导方式,受影响者心悦诚服,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自愿、主动的特点;而权力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领导方式,下属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被动和服从的特点。领导力就象一把双刃剑,既需要领导的职位所赋予的指挥性和强制性的权力支撑,又要有吸引追随者的内在影响力。同时,领导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领导的某些特质的确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而领导是一门科学;对人施加影响的过程有技巧性的方式方法,所以领导也是艺术。无论是运用权力还是影响力,领导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上述思想通过以下模型揭示出来:

  领导包含的影响过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而领导和管理之间是否有区别是其中的热点话题之一,很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哈佛商学院领导学教授约翰·科特提出领导和管理具有不同的功能:管理是用于应对复杂性的,领导则是应对变革的。阎管理者通过制定正式计划、设计规范组织结构以及监督计划实施的结果,使组织达到有序而一致的状态。领导者通过开发未来前景而确定前进方向.他们把这种前景与他人交流,推动组织进行建设性的变革,并激励他人克服障碍达到这一目标的实现。斯蒂芬·罗宾斯认为:管理者和领导者是完全两类不同的人。[7]管理者即使不能说以消极的态度也是以非个人化的态度面对目标;领导者则是以一种个人的、积极的态度面对目标。

  管理者倾向于把工作视为可以达到的过程;领导者的工作则具有高度的冒险性,他们常常倾向于主动寻求冒险,当机遇和奖励很高时尤其如此。管理者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避免单独行动,离开群体他们会感到焦虑不安,他们根据自己在事件和决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他人发生联系;而领导者则关心的是观点,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与他人发生联系。简言之,领导与管理的关系可理解为“思想”与“行动”:管理是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则是确定所做的事是否正确:管理是在成功的阶梯上努力往上爬.领导则指出所爬梯子是否靠在正确的墙上。明确领导和管理的区别有助于领导者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从而使领导者更加关注领导者应该做的事。

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 [1]

  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

  由于领导特性理论忽视下属的需要、没有指明各种特性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缺乏对因与果的区分、忽视了情境因素,导致它在解释领导行为方面的不成功。

  领导行为理论集中研究领导的工作作风及其行为对领导有效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伦西斯·利克特的四种管理方式理论领导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主要是从对人的关动和对生产的关心两个维度,以及上级的控制和下属参与的角度对领导行为进行分类,这些理论在确定领导行为类型与群体工作绩效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上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影响成功与失败的情境因素的考虑。

  领导行为与领导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显然依赖于任务结构、领导成员关系、领导权威、下属的主导性需求等情境因素,领导权变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提出领导的有效性依赖于情境因素,并且情境因素可以被分离出来,它的研究成果包括菲德勒权变模型情境领导理论路径目标理论领导者参与模型。但由于实践者很难确定领导成员关系、任务结构等权变变量,领导权变理论相对于实践者显得过于复杂和困难,使它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978年,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Burns)在对政治型领导人进行定性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领导过程应包含交易型和变革型两种领导行为,这一分类为领导行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1985年,Bass正式提出了交换型领导行为理论变革型领导行为理论,它比以往理论采取更为实际的观点,是以一个“走在大街上的”普通人的眼光看待领导行为,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领导理论研究回顾及现状分析[1]

  我们都知道管理的四大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其中,领导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在此指管理者通过指导、激励、带领等方式对下属的思想、行为施加影响,从而去努力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是有效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回顾并分析一下关于领导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

  有关领导的理论很多,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领导理论大致有四种理论学派:早期的特质理论行为理论、近期的权变理论以及当前的领导风格理论。按照时间的顺序,在20世纪40年代末,也就是领导理论出现的初期,研究者主要从事的是领导的特制理论的研究,其核心观点是:领导能力是天生的;从40年代末至60 末,主要进行的是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其核心观点是:领导效能领导行为领导风格有关;从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现领导权变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有效的领导受不同情景的影响;从80年代初至今,大量的出现了领导风格理论的研究,其主要观点是:有效的领导需要提供愿景、鼓舞和注重行动。

  一、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

  早期的领导理论研究都着重在找出杰出领导者所具有的某些共同的特性或品质上,称为特性论(或品质论)。传统的领导特质论认为,领导特质是天生的, Sir.F.Galton早在1 869年就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是天生的。在早期美国管理学家Edwin E.Ghiselli提出了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他在其《管理者探索》中研究得出的八种个性特征为:才智、首创精神、督察能力、自信心、决断力、适应性、性别、成熟程度等,五种激励特征为:对工作稳定的需求、对金钱奖励的需求、对指挥别人权力的需求、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事业成就的需求等。在 1969年Gibb的研究认为天才领导者应该具有7种特质:善于言辞、外表英俊、高超智力、充满自信、心理健康、支配趋向、外向敏感等。后来, Stogclill等认为领导者的特质应包括16种特质。

  近年来,又有一种“新特性论”。R.M.Stogdill把这些领导特性归纳为六类:(1)身体性特性(2)社会背景性特性(3)智力性特性(4)个性特性(5)与工作有关的特性(6)社交性特性。

  以上特性论对领导者的特质进行研究,在这个时期并没有把具有某些特质的领导命名为某种类型,后来出现了新特性论,新特性论中最有名的要数较近期的领袖魅力理论(House,1976),另外类似的有变革型领导(Bass,1985)、愿景型领导(Sashkin,1988)等等,形成了后来领导风格理论的研究。

  二、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

  行为理论研究的真正萌芽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那时,许多管理心理学家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了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领导行为与他们的领导效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基于此,为了寻求最佳的领导行为,许多机构对此进行过大量的研究。

  首先是俄亥俄州立大学Hemphill(1941)等因素分析的方法,从多种领导行为因素中抽出了两个基本因素,发现了领导行为的两个互相独立的维度(抓组织和关心人),并采用了量表作为测量工具来评定这两个维度的领导行为。

  二次大战以后,以E.Fleishman(1948)为首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批研究人员,对领导的效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使用了多种问卷,做了大量测量后,发现总是有两种领导行为突显出来,这两种领导行为被称为“创立结构”和“关怀体谅”。创立结构是指那些把重点直接放在完成组织绩效上的领导行为。关怀体谅,是指信任下级,友爱温暖,关怀下级个人福利与需要。

  在1964年,Blake与Mouton在以往领导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管理方格理论”,他们用纵坐标表示对人的关心程度,横坐标表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两者按程度大小各分成九等分,从而形成一个方格图。这样,在理论上能组合成81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在这81种领导方式中,可以选取5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从领导关心任务达成和关心下级需要两个角度来考虑领导者的行为类型的思想引起许多研究人员的兴趣,美国之外的许多其他研究人员也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日本学者三隅二不二在20世纪60年代在吸取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PM理论。该理论也是从两个维度来分析领导行为的,在形式上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校正矩阵相似,但是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研究领导行为和群体行为。该理论认为,群体具有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实现群体的特定目标,即绩效(Performance,用P表示),另一种功能是改善群体自身的正常运转,即维持(Maintain,用M表示)。PM理论认为,领导者的作用就在于执行这两种团体机能。因此,领导者的行为也就包括这两个因素。这样,不论M因素多么强,也总包含着某种程度的P因素,同样的道理,不管P因素多么强,也总包括M因素。此外P和M两方面都强或两方面都弱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参照Blake和Mouton(1964)管理方格图的思想,如果以P为横坐标,M为纵坐标,并在P和M坐标中点,各一条线,就可划分出PM、Pm、Mp、pm四种领导类型。

  我国于80年代,徐联仓等人对PM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我国国情对PM量表进行标准化。后来凌文辁等还探讨了领导行为评价的中国模式问题,增加了品德维度。也有近期董燕等人(1996)对军队初级指挥官PM领导行为类型研究并且表明军队领导行为的类型以及情景因素等方面与企业比较有其不同的特点。

  三、领导权变理论的研究

  权变理论学者们针对前两种理论研究的不足,在研究领导与绩效的关系时把情境因素考虑在内。权变理论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菲德勒模型Fred fiedler)、Psul Hersey & Kenneth Blanchard提出的情境领导理论、Graeo提出的领导成员交换理论Robert House提出的路径—目标理论Vector Vroom & Phillip Yetton提出的领导者参与模型等。

  Fred fiedler在研究领导时将领导风格分为关系取向和任务取向,并考虑了领导者——成员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三种情境。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任务取向的领导者在领导者——成员关系比较好、任务结构比较高和职位权力比较强的情境和和领导者——成员关系差、任务结构低和职位权力弱的情境下工作会取得比较好的工作绩效,关系取向的领导会在中等条件下取得比较好的工作绩效。

  Psul Hersey & Kenneth Blanchard与Fred fiedler对领导维度的划分相同,但考虑的情境不同,他们将下属的成熟度(个体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能力和意愿的程度)设定为情境,并根据下属的成熟度界定出四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在员工非常成熟的情况下,采取授权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在员工比较成熟的情况下,采用参与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在员工不大成熟的情况下,采取推销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在员工不成熟的情况下,采取指示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

  日常工作中,由于时间压力,领导者往往与下属中少部分人建立特殊关系,这些个体就成为圈内人士,他们受到信任,得到领导更多的关照,也更可能享有特权;而其他人员则成为圈外人士,根据这种现象, George Graeo提出了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预测,“圈内”地位的下属得到的绩效评估等级更高,离职率更低,对主管更满意。

  根据下属参与决策的程度, Vector Vroom&Phillip Yetton提出了领导者参与决策模型。该理论认为领导行为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该理论将完全独裁到群体决策设定为五个等级,领导者可根据权变因素调整自己的行为。在该理论中,共有12个权变因素:质量要求、承诺要求、领导者信息、问题结构、承诺的可能性、目标一致性、下属的冲突、下属的信息、时间限制、地域的分散、激励——时间、激励——发展。

  四、领导风格理论的研究

  最近,理论界从另一个角度对领导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称为魅力型—工具型领导理论David A.Nadler & Michael L.Tushman讨论企业变革时,根据领导在变革中的角色对魅力型领导和工具型领导进行了描述。魅力型领导有三个特点:提供远景、鼓舞和注重行动。

  提供远景:包括创造未来的蓝图,或者陈述出人们所认同和能激发人们热情的未来状况,通过创造远景,加强人们责任感,提供共同目标,并为人们设定成功的途径。显然,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清晰的表达出诱人的必然的远景。这种远景要有挑战性、意义和值得追求,并且可信。人们必须相信在追求远景中成功的可能性。

  鼓舞:在此,领导的角色就是直接为组织的员工提供动力,激励他们行动。不同的领导鼓舞的方式不同,但最常用的方式是领导演示个人的激情和干劲,通过指导个人与大多数人的合作使激情凝聚在一起,表达出他们有能力成功的信心。

  注重行动:领导从心理的角度帮助人们行动、面对挑战。设想个体有了远景并受到激励,他们可能在完成任务时需要精神上的帮助。领导必须能够分享组织的情感(倾听、理解)。他们要表现为支持员工,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把他们的信心灌输于人们心中,以使人们有效的工作,面对挑战。

  与魅力型领导对应的是工具型领导,他们存在下列三个特征:第一是结构化,领导投入时间建立团队,这种团队要与企业的战略相协同,同时创建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能清晰的表达出组织需要什么类型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设立目标、建立标准、定义角色和责任;工具型领导的第二个特征是控制,这涉及到创造测量、监督、行为和结果的评估以及管理行为的系统和程序;第三个因素是一致的回报,包括对员工行为与变革所要求的行为一致性问题所做的奖励和惩罚。

  企业在变革过程中,魅力型领导似乎更有效,但魅力型领导有其自身的缺陷:

  期望的非现实性:在创造远景和鼓舞员工的过程中,领导可能创造的远景不现实或无法达到。如果领导不能坚持或完成期望可能会带来反面效果。

  依赖和反依赖:一个坚强的、明智和充满能量的领导会带来各种心理反应。有时一些个体甚至整个组织都会过度的依赖领导,每个人停止创造性行为,等待领导的指示;个体成为被动型和反应型。另一些人可能会因为领导过度强烈的个人表现和错误而引起不舒服感。

  不同意领导:魅力型领导的赞扬和批评是一个重要的行为,如果员工的观点与领导不一致或冲突,这可能会破坏一致性。

  需要持续的魅力:魅力型领导可能会陷入维持魅力的误区,这会导致领导采取无效的行为,不然,领导的可信度就会受到威胁。

  潜在的背叛心理:如果事情并不象领导所设想的那样,员工就会对领导有一种潜在的背叛心理,员工会因为自己的期望失败而受到挫伤或被激怒。

  使以后领导丧失权力:魅力型领导的结果是使以后的管理丧失权力,因为他们没有以前的方向、远景、报酬和惩罚等意义性机制,只能被动的接受以前设定的方向。

  领导个人能力的局限:当以个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建立以后,管理往往围绕个人的时间、激情、技能和兴趣展开,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同的竞争环境需要不同的讨论主题(市场、技术、产品、财务),而这些非单个个体所能掌握,不同的战略变革需要不同的管理和不同性格的个体,这些都会因为个人对组织的终生领导使战略变革受到限制。

  由于魅力型领导具有其自身的缺陷,企业在变革过程中,仅仅魅力型领导是不够的,在变革初期,魅力型领导更有效,因为他们能设定远景,鼓舞士气,但企业变革的后期阶段就需要工具型领导来建立适当的队伍、辨识所需要的行为、建立测量工具、进行奖励和惩罚以使员工以一致的行为来完成他们的目标。

领导理论的案例分析

领导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8]

  1.权威型领导方式

  领导者运用其个人具有的职权、影响力制定决策,运用奖励、责罚方法促使下属执行组织目标,并由领导监督执行,即集大权与决策于自身,一切由领导决定,下级只能执行。

  此种方式优点:动作快,处理抢救、紧急情况;控制力强;效率高;适用缺乏参与能力的下属,如新参加工作者。

  2.民主参与型领导方式

  权力定位于群体,适用于成员知识、技能比较成熟,能参与决策时,通过集体讨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由群体决定工作内容和方法,有一定自主权。

  此种方式体现领导者重视员工参与信息交流,不仅关心任务的完成,而且关心下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适合处理紧急情况。

  3.自由放任型领导方式

  领导者很少运用权力,而把权力定位于成员,给下属高度的独立自主权,制定计划、决策、推行工作,领导者只布置任务及提供资料,很少参与执导、协调、监督、检查等职责。

  此方式使用比较少。适用于知识、技能成熟,能自我指挥与控制的少数专业人员。能充分发挥成员的聪明才智;促进产生新观念、新设想、新技术。

  以上三种领导方式,任何一种领导方式的运用,都取决于环境情况,即需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异,三种领导方式各有其特点,而绝不是某种类型一概不好,或某种类型绝对完善;应在具体情况下选用不同方式。

领导理论归纳[1]

  一、领导特性理论(Trait theories)

  1、传统的特性理论

  2、现代特性理论

  3、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

  4、管理者胜任力(Managerial competencies)

  5、领导艺术(Romance of leadership)

  二、领导作风理论(Style theories)

  1、勒温的领导风格类型理论

  2、利克特的四种管理方式

  三、领导行为理论(Behavioral theories)

  1、密执安大学领导行为的研究(University of Michigan Studies)

  2、俄亥俄大学领导行为的研究(Ohio State Studies)

  3、管理方格图(The Managerial Grid)

  4、关怀/主动模型(Consideration/Initiating Structure)

  5、任务/关系导向行为(Task-oriented/relations-oriented Behavior)

  四、领导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ies)

  1、专制-民主连续体模型

  2、菲德勒模型(Fiedler’s Model)

  3、领导参与模型(Leader-participation model)

  4、认知资源理论(Cognitive resource theory)

  5、目标-通路理论(Path-Goal theory)

  6、常规决策模式(Normative decision model)

  7、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theory, LMX)

  8、垂直对偶带/领导成员交换理论Vertical dyad linkage/leader–member exchange)

  9、隐涵领导模式(implicit leadership theory),

  10、领导生命周期理论(Life-cycle approach to leadership)

  五、领导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1、领导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of leadership)

  2、领导魅力理论(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3、处理型与变革型领导理论(transactional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4、超越型领导理论(Super-leadership theory)

  5、愿景领导(visionary leadership)

  6、电子化领导E-leadership

  7、领导创意人群(Leading creative people)

  8、跨文化领导(Leading across cultures)

  9、领导伦理(Ethical leadership)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吉少华.领导理论研究回顾及现状分析【J】
  2. (意)马基亚维里.君王论【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3. James M Burns.Leadership 【M】.New York:Harper&Row1978
  4. (美)尼克松领袖们【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5.
  5. (美)彼得·德鲁克 彼得·德鲁克管理思想全集【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3
  6. (美)哈罗德·孔茨.管理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7. 7.0 7.1 (美)斯蒂芬·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8. 李芳.领导理论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6年11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2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7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领导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慧慧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1月10日 12:48 发表

真的好啊!

回复评论
1.85.202.* 在 2011年3月19日 10:59 发表

与百度百科里的一模一样!希望智库里编写这些词条的人是经过系统的学习或研究训练的,而不是从网上复制粘贴过来,如果那样的话我自己也能直接搜到何必劳烦你再复制粘贴一下那么麻烦?

回复评论
120.32.217.* 在 2011年3月19日 11:04 发表

1.85.202.* 在 2011年3月19日 10:59 发表

与百度百科里的一模一样!希望智库里编写这些词条的人是经过系统的学习或研究训练的,而不是从网上复制粘贴过来,如果那样的话我自己也能直接搜到何必劳烦你再复制粘贴一下那么麻烦?

拜托你看看两边的历史版本,看是谁拷谁的。

回复评论
124.205.0.* 在 2011年9月14日 21:40 发表

1.85.202.* 在 2011年3月19日 10:59 发表

与百度百科里的一模一样!希望智库里编写这些词条的人是经过系统的学习或研究训练的,而不是从网上复制粘贴过来,如果那样的话我自己也能直接搜到何必劳烦你再复制粘贴一下那么麻烦?

虽然没有确认楼上说的 是否属实,如果是真的,希望编写者 思考一下。

回复评论
林业厅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9月15日 09:17 发表

1.85.202.* 在 2011年3月19日 10:59 发表

与百度百科里的一模一样!希望智库里编写这些词条的人是经过系统的学习或研究训练的,而不是从网上复制粘贴过来,如果那样的话我自己也能直接搜到何必劳烦你再复制粘贴一下那么麻烦?

个人觉得智库百科比百度百科好多了!

回复评论
125.38.67.* 在 2012年5月7日 14:32 发表

多学一些后,在评论,也许会好些

回复评论
采薇薇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4月17日 21:57 发表

嘿嘿,好激动,为了整理毕业论文,我注册了账号,并于刚才参与了本文的编辑。。。希望大家多多贡献,推动人类智慧前行。。。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