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隐性领导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内隐领导理论)

隐性领导(Implicit leadership)

目录

什么是隐性领导

  隐性领导是相对于传统的外显领导而提出的一种新的领导方式,它以下属为中心,以领导行为的内隐为根本,领导者主要通过设计和改变环境及条件,提供引导、支持和服务等手段来对下属施加无形的领导力,它强调领导的软性和柔性控制,让下属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领导。隐性领导的作用就是要使领导者相对于下属如同空气,让下属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其存在,而又一刻也不能离开,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领导境界。

隐性领导的六种形式[1]

  隐性化的领导主要有以下六种形式:

  1.情境领导的妙用。行政领导者不是直接领导被领导者,而是通过设计情境、改变情境、参与情境等方式来间接地影响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受领导情境的影响,而领导情境又是领导者所主动设计、主动改变的,所以被领导者最终还是受领导者的影响,只是自己没有明显地感受到而已。由于情境领导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下面我们将专门辟出一节进行论述。

  2.制度领导的作用。行政领导者通过法律和制度来制约、规范被领导者的行为,这是一种常见的隐性领导的形式。被领导者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自觉地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活动,他们没有感觉到领导者的行政干预,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却符合了领导者的意志。

  依法行政、制度领导可以大大减少行政领导的人治色彩。21世纪的行政领导的大趋势就是不断地强化法治,不断地减少人治。换句话说,人治是显性的领导方式,而法治则是隐性的领导方式。

  3.组织领导的作用。行政领导者通过建立组织、合并组织和撤销组织等形式来影响被领导者的态度,改变被领导者的行为,这也是很有用的隐性领导的形式。比如,原来高耸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显性领导的实现,而如今扁平化网络组织结构则更有利于隐性领导的实现。

  4.文化领导的作用。借助行政文化、组织文化来影响人、教育人是一种效果极佳的隐性领导的形式。

  5.领导艺术作用。领导者通过“服务”来影响被领导者;通过“辅导”、“伴奏”来影响被领导者,通过领导艺术来影响被领导者,从而达到隐性领导的作用。比如,通过领导沟通的艺术,领导者主动认同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就不知不党地认同了自己的领导者。通过沟通达到认同,是一种典型的隐性领导。

  6.领导者人格的作用。领导者的个性、品德、形象、魅力、能力、资历等人格因素能够对被领导者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被领导者一旦认同了领导者的人格,就极容易认同领导者的观点和思路,认同领导者的方式和行为。

隐性领导的特点

  1. 非中心性。领导者将主动“退”到领导情境的边缘,突出以下属为中心,并为他们提供更大更多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更广阔更能自由发挥的舞台。

  2. 强化非职位权力,弱化职位权力领导者将尽量减少运用因职位而获得的权力,而转向多运用非职位权力,如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来感召下属。

  3. 减少直接领导,增强间接领导。领导者更多的重视运用柔性、软性的间接手段来达到其领导目的,重在设计和改变下属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等领导情境,如设立明确目标,强调制度和文化建设。

  4. 充分发挥对下属的引导、支持和服务功能。转入幕后工作的领导者还要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来为下属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和服务,并要引导下属不出现工作的偏差。

  5. 突出自身的平民化。隐性领导者的角色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更加平民化,在与下属交往中放低姿态,强调与下属的平等和对他们的尊重,让其感受不到谁是领导。

隐性领导的优势

  1.隐性领导方式既有助于下属避免知识创新的非理性,又有助于降低组织创新的难度。对知识创新进行隐性领导不是领导真空,而是主要通过设计和改变环境和条件等领导情境来进行间接的领导,重在运用制度和文化等柔性手段来进行调节和控制。一方面隐性领导既可以运用软的约束来减少下属在创新中的自我迁就和自身惰性,又可以通过愿景影响等间接方式来确保下属创新的理性和不偏离方向。另一方面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复杂过程,领导者在下属创新的外围为其扫除制约组织知识创新顺利进行的各种障碍,让其感受不到,却又获得了这种无形的帮助。

  2.隐性领导方式有利于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符合知识创新需要人有较大自主性和积极性的要求。员工自主性的增加会为组织的知识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同时也可以激励员工更加自愿投入的去进行自己擅长的创新活动。

  3.隐性领导方式适应了外部快速多变的知识创新环境。领导的更多隐性无疑增添了下属的自主性和活性,提高了组织运作的柔性和适应力,同时间接的领导影响会浓厚知识创新的氛围,形成一种创新支持型文化,减少一个组织因知识屏蔽而产生的知识延迟,进而提高了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4.隐性领导方式符合了知识型员工观念的转变趋势,真正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现在知识型员工在观念上已把工作从过去的谋生手段转为了谋事工具,与领导的关系倾向于合作,而不再是被使用,越是高尖端人才越重视个人事业的成功和自身价值的被认可。放低自身姿态,让下属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外人看不出你是领导,这正符合了知识型员工观念的转变趋势,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

  5.隐性领导方式会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减少关键人才的离职率。知识创新的连续性和关联性主要依赖于其内部知识型员工的稳定,而知识型员工的难于管理和驾驭又具有普遍性,特别是关键岗位、可替代性差的员工的离职将直接影响到一个组织知识创新能力的起伏和维持,隐性领导方式的几大特点都较有利于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比如说下属中心论

隐性领导的艺术[2]

  1.隐性领导重在“共同”。隐性领导如其他领导方式一样,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愿景、明确的价值观、明确的奋斗目标。比如,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在本世纪的前20年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既能激励广大党政干部,也能激励广大群众。隐性领导有一个“共同愿景”,它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有的、共同的愿景,是组织成员自愿追求的前景。

  2.隐性领导重在“认同”。隐性领导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认同。因为领导者认同被领导者,所以被领导者也就会更加认同自己的领导者,认同组织文化,认同组织的“共同愿景”。有了认同,被领导者的行为就容易与领导者一致起来;有了认同,被领导者的行为就会自觉起来,从而使领导活动“自动”地开展起来。

  3.隐性领导重在柔性,重在“艺术”。隐性领导总是柔性化、艺术化地、不知不觉地发生着作用,巧妙地施加领导者的影响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上,体现在合适的“匹配”上。传统的领导依靠行政命令,它是外显的、直露的,甚至简单粗暴,根本谈不上什么领导艺术,也不需要任何领导艺术。广义地说,隐性领导就是艺术化的领导。

  4.隐性领导重在制度,重在“情境”。隐性领导重在领导情境的设计和改变上,重在间接地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上。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识别情境、设计情境、改变情境,然后借助情境去影响被领导者。

  在理想的领导情境中,被领导者感觉不到领导者的存在,感觉不到领导作用的发挥,他完全是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习惯行动,而事实上他早已接受了领导者的领导。领导者自己既是领导情境的设计者,又是领导情境中的一个角色——处理好这种双重角色的关系将有助于隐性领导的进行。

隐性领导在知识创新管理中的应用

  1.搭建一个自主发挥的舞台,营造出适合于知识创新的氛围和环境。

  领导者首先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充分放手授权给下属来进行知识创新活动,对其工作的过程、方法和细节尽量减少干预,为其搭建一个自主发挥的舞台。同时领导者要在组织内部营造出一个适合于知识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熟,领导者就隐于幕后,那么将会是十分危险。这种适合于知识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主要靠隐性领导的两种常用方式——机制领导和文化领导来实现。机制领导主要是指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运作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文化领导主要是在整个组织内部形成一种适合于知识创新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必须要包含六种文化因子,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交流、提倡合作、允许质疑、信任和谐。领导者积极打造这种适合于知识创新的组织文化,必将对组织内各个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和转化,对知识个体勇于创新的劲头,都产生良好的影响。

  2.在下属进行知识创新的外围,为其扫除各种障碍。

  基于知识创新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隐性领导嵌入知识创新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下属进行知识创新的外围,为其扫除创新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障碍。隐性领导可以通过强化组织学习和加强员工培训,创造更多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讨论空间,加强组织内知识库的建设和丰富,开展运作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变革,增加组织的知识资产,完善组织的信息系统,改善组织与外部的沟通和连接方式等多种手段来在扫除各种障碍,保证组织知识创新的顺利进行,并且让员工感觉不到领导的太多介入。其中领导者可根据本组织的实际情况,识别和选准知识创新的薄弱环节,有所重点的进行外围扫除。

  3.通过设计或改变环境及条件来引导和调控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不应该是完全随意的,需要切合组织的发展战略、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符合外部的需求,而知识型员工也有一定的自我迁就和创新的惰性与非理性,这些问题都需要采取隐性领导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和约束。隐于幕后的领导者可以通过设计和改变环境与条件来引导和调控整个组织的知识创新,比如说通过新政策的出台、旧制度的修订、特定信息的注入和组织形象微调等手段,这里着重介绍如下的三种形式:

  (1)调控隐性压力。隐性压力是领导者通过非直接介入的方式来为组织内的知识型员工和团队施加的压力,它的根本是让领导内隐。当组织内的知识型员工或团队激情减弱甚至出现自我迁就时,领导者可以通过注入外部同行的竞争或挑战信息、公布组织内一些创新走在前列的团队情况、制造工作任务重要且进度紧迫的舆论、修订一下激励制度等手段来对其施加更多的隐性压力,让其自愿和自然的回到创新的正轨上来。当组织内的知识型员工或团队感到压力过大难以承受时,领导者可以多组织一些业余活动来帮助其缓解心理的压力,并适当降低隐性的压力。

  (2)强化组织的愿景和战略。知识创新要求创新的个体有相当大的自主性,而相之而来的是容易出现盲目性和与组织的愿景、战略等出现脱节,且越是创新型人才越希望领导者不要干预其活动,所以采取隐性领导的方式就是要通过开展愿景的内外宣传、举办组织的战略和策略研讨会、导入和完善形象识别系统等手段来强化组织的愿景和战略,以加强组织内各知识个体对其的认同感和深层次理解,从而引导和规范他们的创新活动。

  (3)制造创造性混乱和后续和谐。面对正日益严峻的知识创新竞争,领导者需重点考虑如何更好的迎接外部挑战的问题,采用隐性领导方式可以通过制造创造性混乱和后续和谐来保持组织内的创新激情和状态。创造性混乱是指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创造性和波动性,它有助于集中员工的注意力和鼓励他们超越现有的边界来定义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促进组织和外部环境的有效互动、打断组织的常规进程、刺激人们的高度投入,进而产生打破、忘却、怀疑和重新认识,从而有利于组织的知识创新。后续和谐是指在创造性混乱产生后,组织内的各员工各部门因混乱的特殊情形而紧密联合起来,互相支持、彼此配合并敢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产生一种促进创新的和谐状态。隐于幕后的领导者需认清发展形势,在适当的时机和合适的条件下,采取对组织环境的改变来制造创造性混乱,并注重对后续和谐的引导。

  4.突出对知识创新的服务和支持。

  知识型员工和团队在进行创新活动中时常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是隐性领导让下属平常感觉不到其太多存在,却又真的离不开的重要时机,领导者要尽其所能利用自己所处地位和掌控资源的优势来出手相助,并要表现出与下属的同舟共济和对其的支持与肯定。

  5.强化自身的改变,从而产生并放大无形的领导力。

  在组织的知识创新活动中隐性领导方式运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领导者自身的改变,能不能隐住,隐的好不好,幕后工作如何,这些都需要领导者自身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其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领导者自己的品质、能力、魅力以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素质的提高,这些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下属,产生并会放大对其的无形领导力;二是从内心深处改变对下属的认识,变更传统的等级观念,真正做到自身的平民化和低姿态。

参考文献

  1. 刘峰.第四章 现代领导的隐性化.《领导大趋势》139页
  2. 刘峰.第十章 “不知有之”的隐性领导.《新领导观》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wdz,Angle Roh,Kane0135,Zfj3000,Cabbage,Vulture,Dan,Lweij,Yixi,鲈鱼,KAER,连晓雾.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隐性领导"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堤义明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5月27日 11:55 发表

真的写的很好,清楚明白隐性领导还需要做哪些,受教了!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