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道德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質量道德(Quality Morality)
目錄 |
質量道德的定義[1]
質量道德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概括地說,質量道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部門、服務部門在具體經濟行為或行政行為過程中,所實際形成的與產品質址、服務質址和工作質量等相關的道德要求。
許多企業都已把提高質量作為自我發展的著力點,並提出了“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的口號。我們國家也制定並頒佈了《產品質量法》,組織開展了“質量萬里行”等活動,為質量道德的樹立和增強提供法律依據和輿論支撐。如今,在經營者普遍建立起以質量求生存圖發展的意識的同時,消費者對質量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這種大趨勢正有力地推動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走向完善。
質量道德的載體[1]
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是質量道德的載體。就是說,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質量及相關道德意識,主要是通過產品質量、服務質量表現出來的。而提高質量道德水平就是要從根本上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強化質量意識,以實現優秀的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
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是相輔相成的。服務質量是產品質量的延伸,只有良好的服務質量才能保證產品質量的最終實現,否則,就會破壞產品質量。如運輸過程中的野蠻裝卸就會嚴重損害原有的產品質量。同樣,如果沒有高質量的產品,那麼再熱情的服務也不能真正滿足顧客與社會的需要。
目前我國的產品質量現狀相當令人擔憂,我國的服務質量也存在相當嚴重的問題。嚴重的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問題,阻礙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敗壞著社會風氣。
質量道德的核心[2]
質量道德的核心內容一是守信,二是忠於職守。社會分工愈細,交換愈發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愈交錯糾葛,守信也就愈加重要。以工廠生產為例,任何一種原材料和外購件質量達不到合同規定的要求,就會影響產品的製造和質量。這種產品投放市場,影響更為廣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至少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社會為了在一切情況下都有效地運轉,就要求每一個人對自己職務的忠實和維護,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包括質量職責。生產工人不忠於自己的質量職責,找“竅門”、偷工減料、以次充好,要混過檢驗是很容易的。缺少道德因素的制約,質量是難以想象的。
質量道德的形成機制[2]
如果我們用精神分析的自我機制來說明,所謂質量道德,就是社會的、外界的關於質量的要求,通過人的自我內化轉為一種超我意識。所謂內化,就是其它超我意識的幫助,將社會的、外界的要求轉化為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並且在社會的、外界的要求暫時不存在的時候,這種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依然繼續起著控制自己行為的作用。這兒所說的其它超我意識,主要的就是一般道德(特別是職業道德)。也就是說,只有內外結合,質量道德才能較快地或較容易地形成。
- 1.外界的質量要求對質量道德形成的作用
一般說來,社會的、外界的質量要求越強烈、越直接,也就越能內化為質量道德。對員工來說,社會的、外界的質量要求,最重要的就是企業的質量教育,其次是企業的質量風氣。
關於質量教育,人們已經說過不少,此處不再贅述,且著重說說質量風氣。
所謂質量風氣,是員工所處群體的質量意識和質量行為的表現形態,包括群體的質量意識、群體的質量道德水平、群體的質量輿論動向、群體的質量作風以及質量氣氛。群體質量風氣形成的群體心理態勢,對群體成員、其他群體以及整個組織都會產生很大影響,往往能夠迫使群體所有成員按照相應的質量要求去控制自己的質量行為。這種作用典型地反映在群體質量輿論方面。群體質量輿論是群體中占優勢的對產品質量和質量工作的言論或意見,是群體質量意識和群體質量情感的言論表現形式,卻又有其獨立性。在群體質量風氣中,質量輿論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質量輿論實質上對某種有關質量的事實和行為以議論、褒貶、獎懲等形式進行評價,或肯定或否定,從而引起群體成員情緒上的體驗和思想上的考慮,促使他們調整自己的質量行為,以達到質量輿論所允許的水平。
輿論有自覺性的也有自發性的。企業為了某一質量目的,通過質量教育、質量宣傳、質量獎懲等手段,使整個企業形成濃郁的質量風氣,從前產生較強的質量輿論。這種輿論應當成為輿論的主體。質量管理部門要抓好這種輿論的建設,促使輿論主體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同時,也要註意自發性的質量輿論。自發的輿論是通過信息溝通,群體成員彼此相互作用,最後彙集成的一種群眾性的意見,反映了群體的質量道德行為規範。自發的質量輿論對成員往往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約束著他們的行為,其影響力往往更大。積極健康的質量輿論往往能迫使個別員工改變錯誤的質量態度,糾正不良的質量行為。消極不健康的質量輿論對質量先進者形成嚴重的心理壓力,很可能給他們造成心靈上的創傷。應當抵制不健康的質量輿論,其辦法就是製造正確健康的質量輿論,扶正壓邪。
群體質量風氣能夠形成一股催人行動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和權威與領導的命令不同,它不是由上而下、明確規定、強制改變個體的行為,而是因為群體內多數成員的一致意見,影響了個體的行為反應。這種壓力雖然不具有強制的性質,卻使個體在心理上很難違抗,其改變個體行為的效果,往往比強制命令還來得大。
從眾的性質如何,主要還要看群體風氣的性質。因此,要使員工的從眾行為朝有利於質量的方向發展,首要的是要培養積極的群體質量風氣,特別是健康的質量輿論。質量風氣的作用主要是形成群體壓力,迫使群體內的成員採取從眾行為。因此,企業除了加強質量教育外,要引導班組、車間以至整個企業形成良好的質量風氣。
- 2.內在的超我因素對質量道德形成的作用
質量道德是一般道德的組成部分,沒有一般道德,即使有很強的外界的質量要求,也難以形成質量道德。或者說,沒有一般道德也就沒有質量道德。此其一。其二,外界的質量要求不僅要通過一般道德進行轉化才能變成質量道德,而且還要通過超我(思想)中質量理念的“審核”,才能轉化為質量道德。所謂“審核”,就是用自己的質量理念去核對外界的質量要求,當外界的質量要求與自己的質量理念相符合時就容易轉化為質量道德;當其不符合自己的質量理念時就可能或明或暗加以拒絕,即使迫不得以必須按外界的質量要求去做,也很難將其轉化為能持久起作用的自我約束機制即質量道德。
(1)道德因素。道德不是天生的,但從孩提時候開始,人就不斷接受父母的、他人的和社會的教育,包括潛移默化的教育,從而形成相應的道德觀念。質量道德是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而職業道德是在人從事相應的職業或者說是在工作後、在進入生產領域後才產生才需要的,因而也就大大晚於一般道德的形成。這樣一般道德就成為質量道德形成的基礎或前提。例如一般道德要求我們不能損人利己,而質量達不到規定要求就可能造成損人利己的結果,不損人利己的一般道德要求與質量要求就合拍了,質量必須達到規定要求這樣的外界要求,通過一般道德的“認可”並加強,就可能變成質量道德。顯然,如果不能損人利己的一般道德觀念在我們頭腦中很牢固、很強烈,就越容易把質量必須達到規定要求的外界要求轉化為質量道德。因此,企業在招聘員工時考察其道德水平,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提升員工的道德水平,對於質量道德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是很必要的。
(2)質量理念因素。員工進入企業之前已經接觸到產品,甚至已經對生產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就有了相應的質量意識和質量理念。雖然這時其質量意識和質量理念還是朴素的、蒙朧的、簡單的,但對企業的、顧客的質量要求卻已經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能夠對外界的質量要求進行“過濾”處理,吸收其符合自己質量意識和質量理念的部分,轉化為自己的質量道德。當然,反過來說,企業的、顧客的質量要求也可以增強員工的質量意識,改進其質量理念,從而進一步促使其質量道德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質量理念、質量意識和質量道德是相互促進的。一般說來,有什麼樣的質量理念,就會有什麼樣的質量道德;有怎樣的質量意識,就會有怎樣的質量道德。質量理念決定質量道德的方向,質量意識決定質量道德的強弱。它們共同組成了員工的質量精神。
質量道德不僅表現在員工個體上,也表現在整個企業的質量行為中。企業的質量行為同樣有一個是否遵守質量道德的問題,這不僅是指其員工,也是指其組織行為。不過任何組織行為都要落腳到具體的人頭上,一般是落腳到其管理者,特別是其最高管理者身上。因此,我們關於質量道德的闡述,同樣適用於企業,適用於企業內部的組織,當然也適用於企業的管理者。總之,質量道德建設是企業質量精神建設的落腳點,需要企業從多個方面來促進,從而使企業的質量精神落實到質量道德上,使其起到控制質量行為的作用。
質量道德存在的問題[3]
一、企業的管理者缺乏牢固的質量道德意識
惡意競爭、誇大的產品宣傳,這種行為的的背後往往都是以降低產品質量為代價。在經濟利益面前,很多企業的質量道德觀念顯得如此脆弱、不堪一擊,這說明企業的管理者沒有形成牢固的質量道德觀念。
二、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
企業的質量行為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經濟利益沒有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其行為的目的是保證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而當企業的經濟利益受到威脅時,質量行為的目的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假冒產品、以次充好產品、甚至劣質產品也就出現在市場上。這種違背質量道德的質量行為所付出的成本低於所獲得的利益時,這種狀況將越演越烈、屢禁不止。目前對這種行為的監督和製裁沒有形成有效的機制。我們在市場監督檢查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檢查出不合格產品後,對生產企業進行了一定的經濟處罰可過一段時間再進行檢查,該企業生產的產品還是不合格,又進行處罰。這種處罰都是階段性的,不可能做到對這類產品的及時製裁,只能是查出後進行處理,處罰的力度不足以抵消企業所獲得的利益。
三、社會輿論導向有偏差
各類傳播媒體在經濟利益的驅駛下,承接大量的虛假廣告、專題報道,電視、廣播、報刊一面宣傳如何鑒別偽劣產品,另一方面虛假廣告鋪天蓋地,嚴重擾亂了人們的道德意識,對建立良好的質量道德觀念危害極大。目前社會上發生的大量質量事件,如"蘇丹紅"、"毒火腿"以及化妝品毀容事件,還有註射藥品致死患者的事件,都屬於產品質量問題,而通過這些事件反映出有相當數量的人和企業存在著嚴重的質量道德缺陷。在目前市場社會中,賺取最大利潤,是所有企業追求的最終目標。這就有可能造成企業超越質量道德約束質量行為。這種行為可能是個體行為,也可能是組織行為,但都會造不良的甚至是災難性的後果。這種不良後果幾乎每天都有發生,對企業對社會造成極大危害.
提高質量道德的措施[1]
首先,質量道德的主體是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他們直接創造著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應該從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入手,培養合乎質量道德要求的行為習慣,提高他們對工作、產品、服務的認真負責的敬業態度。
其次,質量問題不僅僅是生產者、經營者的事情,它更是質量監督部門及全體消費者的事情,質量監督部門工作力度的加大,消費者的質量監督意識,權利意識的增強對提高全社會的質量道德水准將起重要作用。必須在全社會進行廣泛的、持久的權利義務和質量道德意識教育,只有建立在全民自覺而不是自發基礎上的質量道德,才是真正的質量道德。
質量道德對質量行為的控制[2]
如果說質量意識還只是對質量的一種理性的認知,那麼通過質量意識對質量行為的控制就反映出質量道德。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準則,質量道德是調節人們質量行為的準則。從道德的層次上來說,道德既可能是社會的,又可能是某一組織或某一群體的,也可能是某一個體的。
質量道德對質量行為的控製表現為兩種形式:
一是正常情況下的控制。所謂正常情況就是內外環境沒有出現異常,員工的心理狀況也沒有出現異常,工作在順利進行之中。這時候,質量道德的控製作用呈現出隱蔽的形態,員工似乎沒有意識到質量問題。但是,質量道德像暗中守衛的哨兵,監視著員工的質量行為。如果員工的質量行為出現越軌跡象,質量道德就會立即發揮提醒、警覺的作用,使員工迅速糾正越軌行為。
二是非正常情況下的控制。所謂非正常情況就是內外環境有了變化,或者是員工心理出現波動或異常,從而影響了工作的順利進行。例如發現質量問題、某種事件衝擊了質量、員工情緒發生大的波動等等。這時候,員工很容易產生衝擊質量的動機,甚至把動機變為具體行為。質量道德為了防止這種破壞質量的行為,就會迅速出來加以制止。於是,員工思想中可能就會發生質量道德與衝擊質量動機的爭執(思想鬥爭),消除或減弱衝擊質量的動機。當然,這種思想鬥爭可能是隱蔽的,也可能是公開的,可能很微不足道,也可能相當激烈。不過,一般說來,公開的、激烈的思想鬥爭出現的情況並不多,質量道德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起著隱蔽的、警覺的作用。雖然作用是隱蔽的、警覺性的,但其對質量行為的控制卻是相當有效的,甚至可以說是須臾也不能離開的。
道德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是可以通過自己對自己處理相關事務的行為過程及其結果中去把握的。人們也可以通過對他人行為的分析去把握其道德水平的。比起一般道德來,質量道德可能更容易被自己或他人把握。特別是在面臨思想鬥爭時,質量道德的高低強弱往往就突出地表現出來了。我們知道,在相當多的情況下,員工完全可以拋棄相應的質量要求,用弄虛作假、偷工減料來矇混過關(檢驗)。在出了質量問題後,也可以找“竅門”混過檢驗。在這種情況下,質量道德就可以起到“慎獨”的作用。不僅員工自己要以通過能否“慎獨”來把握自己的質量道德,而且管理者或其他人也可以通過某人是否“慎獨”來把握其質量道德。
在遇到外界影響或破壞質量的時候,質量道德可以起到抵制、反對、揭露、糾正等作用。事實上,在一些企業里,幾乎每天都會遇到或多或少否定質量要求、影響或破壞質量的現象,從而與一些員工的質量道德發生衝突,而具有較高較強質量道德的員工往往就會採取相應的態度,予以抵制、反對、揭露、糾正。
當然,質量道德僅僅是控制員工質量行為的一種方式,是一種內在的控制。不能設想員工人人都是“君子”,都有很強的質量道德,質量道德都不會變化。因此,在強調提升員工質量道德水平的同時,依然要加強對員工質量行為的外部控制,也就是質量獎懲措施。質量獎懲措施不僅對那些質量道德觀念薄弱的員工起著控製作用,迫使他們遵守相應的質量規章制度,而且對質量道德觀念較強的員工也起著鼓勵作用,並有利於他們把企業的質量要求內化為質量道德。但不管怎麼說,由於質量道德是員工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是內化的控制機制,控制能力更強、效果更明顯,因而更應當受到我們的重視。
質量道德與一般道德的關係[2]
- 1.質量道德是一般道德的組成部分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它以善和惡、正義和非正義、公正和偏私、誠實和虛偽等道德概念來評價人們的各種行為和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它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
產品質量典型地反映著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是用於交換的。交換反映了人們對產品占有關係的變化,實際上也就反映了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經濟關係。質量是產品的本質屬性,沒有相應的質量,產品就不能存在或不能成立。也就是說,沒有相應的質量,產品就沒有意義。因此,交換不僅僅是交換產品的數量,更重要的是交換產品的質量。在相當多的情況下,質量決定了產品交換的形式和價格。從這個角度看,產品交換過程中必然需要一定的質量行為規範,這就是質量道德。
產品交換是建立在產品生產的基礎上的。產品質量並不是在交換過程中,而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般說來,產品交換時,產品質量已經客觀存在著了,那時要從根本上改變產品質量,往往是不可能的了。這樣,在交換過程中對產品交換的質量道德要求,必然要上溯到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來。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者可能沒有與顧客形成直接的關係,但卻存在著間接的關係。雖然是間接關係,也需要相應的質量道德來調整。
事實上,員工與顧客之間的間接關係,往往又通過員工與管理者的直接關係來體現。企業的銷售部門及其銷售人員往往要直接面對顧客,而管理者往往要直接面對銷售部門。這樣,通過幾次傳導,顧客對質量的要求就傳到員工這兒,交換的質量道德要求,也就通過這樣的傳導,傳到員工。
當然,在一定的社會中,不同的成員可能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或者說其道德水平有高有低,形成極高極低兩頭小、中間大的格局。除極高極低的少數人外,社會大多數成員還是有一個基本的道德水平,並遵守這種道德水平所規範的習慣和傳統。質量道德可能也一樣,大多數企業和大多數社會成員都有一個基本的質量道德水平,故意制假售假的畢竟是極少數。
在一定的社會中,只有大多數成員都能遵守相應的道德,社會才能正常運轉,才不至於發生混亂。如果一個社會道德淪喪,也就預示著這個社會出現危機,甚至可能走向崩潰,也就可能產生新的社會形態,從而產生新的道德規範。同樣,在一個社會中,只有大多數成員都能遵守相應的質量道德,社會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才能正常進行。否則,你生產假貨,我銷售偽劣產品,社會就會陷入混亂,首先是消費不能正常進行,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甚至危及其生命財產安全;其次是市場發生混亂,產品無人敢買敢用;再次是生產癱瘓,生產出的產品賣不出去,結果企業只能破產關門。
質量道德是一般道德在質量領域的表現,一般道德關於善和惡、正義和非正義、公正和偏私、誠實和虛偽等評價體系,一旦進入質量領域,與質量意識相結合,用相應的質量要求作為評價標準,也就形成了相應的質量道德。與相應的質量要求符合,就是善的、正義的、公正的、誠實的;不符合相應的質量要求,就是惡的、非正義的、偏私的、虛偽的。也就是說,只有質量意識,難以形成質量道德的評價體系;只有一般道德,也難以有質量道德的判定標準;只有二者相結合,質量道德才能真正形成。上個世紀70年代初,筆者才進工廠當裝配工,曾出過一次質量事故,把一個有裂紋的燈座裝上了產品。當時認為,有那麼一點小裂紋沒有關係,結果造成批量返工。不能說那是筆者不誠實,是故意要將廢品零件裝在產品上。說實話,筆者還以為這是節約呢。事實上,筆者上崗前並沒有經過相應培訓,也不懂相應的質量標準,也就是說沒有形成相應的質量道德,才造成這樣的質量事故。
但是,不管怎麼說,一般道德水平往往決定了質量道德水平。一般道德水平提供的是評價體系,具有根本性的作用;質量意識提供的是評價標準,具有路徑導向作用。一個社會質量道德水平也好,一個人的質量道德水平也罷,總是由其一般道德水平決定的。一般道德水平較高,質量道德水平也就相對較高;反之,質量道德水平可能就高不起來。
- 2.質量道德是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
職業道德是一般道德在職業上的具體體現,是一般道德與職業特性的共同要求。不同的職業因為有不同的特性,因而就會有不同的職業道德要求,但是這種不同往往是很微細的,所有的職業都要求忠於職守,講求信用,或者說,都要求有相應的質量道德。可以說,職業道德是一般道德與質量道德的中介,質量道德是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或基本內容。
在分工細密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都是通過直接為別人服務而使自己間接得益,任何一個成員的工作質量都將影響一大片受之服務的人群,這是市場經濟與自然經濟的重要區別。這樣,職業道德包括質量道德的概念就產生出來了。可以說,小到任何一種產品的製造、銷售與消費,大到政黨施政、民族交往、國際貿易、世界和平,人們的行為都在回答著:“遵守還是敗壞了質量道德?”敗壞的質量道德如果受到交叉感染,便會形成可怕的瘟疫。而要重建質量道德,不僅是艱巨的,而且是長期的。你出劣質產品,我搞劣質服務,惡性迴圈,首先會把不幸降到質量身上。用劣質產品去和優質產品進行變換,實際上是對他人財富的侵吞。社會決不會使人人都實現這種侵吞的夢想,價值規律最終也會使生產劣質產品的人嘗到苦果。為了正常的商品交換秩序和質量秩序的建立,就不能不講職業道德和質量道德。一些企業一些員工那種不講職業道德和質量道德的傾向,最終還是要被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所阻止、所改變,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