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5个条目

負責任旅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負責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

目錄

什麼是負責任旅游

  負責任旅游是約斯特·克裡彭多夫意識到瑞士旅游業對阿爾卑斯山區環境和社區造成破壞性影響後,極力推行的一種通盤考慮的旅游方式。負責任旅游意味著旅游業的所有參與者,包括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社區居民以及旅游業本身,在帶來儘可能大的收益的同時要把對環境和社會的破壞降到最低。旅游者在旅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要考慮自身的行為對旅游目的地的經濟和社會的影響,要努力採取使負面影響最小化的旅游行為方式,而旅游業在開展旅游活動的過程中要減少對旅游目的地的負面影響,並且要使當地居民和環境獲得最大的受益而努力。負責任旅游是一種創造更好的生活之地和更好的旅游之地的旅游方式,是實現可持續旅游發展的途徑。[1]

負責任旅游的含義[2]

  目前尚未形成國內外一致認同的“負責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的定義。一些學者和國際性的旅游組織及研究中心從各自的需要出發對負責任旅游的概念進行瞭解釋,這些解釋大致可以分為規模說、方法說、倫理說、開發說和行為說幾種。

  1.規模說

  規模說認為負責任旅游是小規模旅游。Hetzer(1965)提出負責任旅游的基本原則後,闡述旅游如何從大眾旅游向更加負責任的模式發展的文獻逐漸增多(DenmanFt,DemnanJA,1990),此後,旅游業的組織(例如,WTm)和公共機構開始制定減少旅游影響的指南(English TouristBoard,1988、1991)。然而早期的研究對“負責任旅游”的性質和概念界定比較模糊,大量使用的術語則是可選擇旅游、綠色旅游、軟性旅游、可持續旅游、小規模旅游或適度旅游。負責任旅游也被定義成小規模的旅游,是對大眾旅游的回應(Wheeler,1991)。

  2.方法說

  方法說認為負責任旅游是制定旅游規劃和政策的方法,在旅游規劃旅游政策中體現負責任旅游的理念。溫斯頓·赫斯本茲等在《實施‘責任’旅游——瞭解當今旅游,為明日做好準備》一文中指出:責任旅游涉及的是一種制定旅游規劃和政策的方法,一種在相關人群、政府、旅游者和投資商之間優化利益分配的發展方式,涉及到旅游資源的管理方式,目的是優化相關社區的利益。“負責任旅游”一詞不是一種旅游產品或者品牌,它包括一個框架和一套行動,在生態旅游這個模糊的概念和眾所周知的傳統大眾旅游的負面影響之間描繪一條理智的道路。這個闡述既肯定了生態旅游是負責任的旅游產品,又指出負責任旅游不在於規模的大小,大眾旅游也可以通過以新技術進行產品開發以及政策、規劃和市場營銷等手段,確保旅游者、本地居民和投資商從旅游業蓬勃和健康的發展中獲得長期利益。

  一些國家和地區強調通過自然旅行達到負責任旅游。例如秘魯要求在旅游行業工作的人員保證旅游正面影響得到開發,負面影響得以減少和避免,通過“負責任”的方式,對國家的野生動物、人民、文化和遺產作出長期的貢獻。旅游經營商可通過公司的使命說明書或有關負責任的旅游政策,不斷地認清責任。儘管至今尚未形成世界統一的負責任旅游政策,但一些國際性組織(包括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等)已向旅行者提供勸告和為旅游經營商提供指南,並要求單個旅游公司設計自己的負責任旅游政策,設置員工和顧客都能達到的標準。

  3.倫理說

  倫理說認為負責任旅游是符合生態和社會倫理準則的旅游。負責任旅游意味著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必須遵守恰當的行為準則,尊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社會和環境。例如,Mann(2002)認為負責任旅游有時指倫理旅游(ethicaltourism)、以人為本(People First)和真實旅游(realitytourism)。Litchfield(2001)對負責任旅游含義的看法更抽象,“負責任旅游關心世界,即不作掠奪性開發,而是分享”④。Grahams(1991)的定義是“負責任旅行在實踐中學習,要求游客以開放的頭腦進行旅游,主要是接納而不是比較”⑧。從這個角度解釋負責任旅游,前提是旅游者及其所從事的活動對目的地具有負面影響,那麼旅游者的責任就是道德地選擇旅游供給者,消費講道德的供應者提供的產品。

  Transitionsabroad.com網站上認為“負責任旅游”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包括對大眾旅游的挑戰和替代⑨。負責任旅游建立在道德和人權的基礎上,例如,保護山林工人及其勞動權利,保護婦女兒童,反對利用她們從事色情旅游並被剝削。負責任旅游還意味著支持社區基礎的旅行項目,包括鼓勵游客與當地居民融合在一起,住當地農舍,參觀民族博物館,參加有教育意義的項目及其它能直接使社區受益的項目,將目的地的農業旅游歸為負責任的旅游。旅游商聯盟將負責任旅游視為一種承諾(ResponsibleTourismCotmnittee),指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旅游開發、經營和市場營銷,承認旅游可以對當地的經濟具有各種貢獻,也承認旅游對經濟、環境、社會結構和地方文化具有負面影響,反對或不鼓勵非法的、濫用資源的旅游開發活動。

  4.開發說

  開發說認為負責任旅游是新的旅游開發方式。一些國家明確提出負責任的旅游開發和規劃,併在旅游開發和規劃中對負責任旅游的含義做出解釋。例如,南非Gauteng省負責任的旅游規劃框架中指出負責任旅游的關鍵要素有以下幾個:(1)以創造競爭優勢的方式開發、管理和營銷旅游;(2)評估和協調旅游開發對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影響,透明信息;(3)保證社區參與旅游活動,從旅游業中獲得效益,包括參與規劃、決策和建立有意義的經濟聯繫;(4)維持和促進自然、社會和文化多樣性;(5)避免浪費和過度消費,促進當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Iaws(1991)強調“負責任旅游開發的目標應是開發和促進新的旅游方式,這種方式可以給相關利益者即旅行者、當地人口和旅游企業帶來利益,而不引起無法忍受的生態和社會破壞。

  5.行為說

  行為說認為負責任旅游是游客的一種旅行方式。負責任旅游在許多情況下被視為旅游者的行為,闡述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活動及其與當地環境和社會的關係。例如英國共生旅行網站載文對負責任旅游的解釋是:“負責任的旅游是一種新的旅行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尊重當地人民併為當地文化、環境和經濟帶來好處的同時,旅游者仍然能獲得欣喜和快樂。但是負責任的旅游還遠遠不止這些,如果你旅行是為了放鬆、自我滿足、發現、探索和學習,而不是簡單地對去過的地方和參與的事情留下標記,表明自己做過了,那麼,這就是你負責任的旅游。”

  Goodwin(2001)提出負責任旅游是一個總概念,意思是旅游業和旅游者要考慮旅游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影響,並且儘量減少負面影響。這裡的責任是指對旅游影響負責。負責任旅游涉及那些減少負面影響,並使當地居民及其環境受益最大的行為和努力。他創建了國際責任旅游中心網站,該網站與許多國際性的保護組織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公司網站建立了鏈接,是世界負責任旅游研究的中心,宣傳各種形式的負責任旅行。該網站所描述的負責任旅行有各種方式,包括通過改善工作條件和使當地居民接觸旅游業而增強東道社區的福利,令當地居民對影響他們生活和生存機會的決策具有參與機會,對於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具有正貢獻,通過使游客與當地人民接觸為游客提供更多愉快的體驗,並對當地文化和環境問題具有更多的理解。這種旅游具有文化敏感性,在游客和東道主之間形成相互尊重。

負責任旅游的研究進展[3]

  國外“負責任旅游”研究開始於1965年,從20世紀6O年代提出“負責任旅游”原則到目前,國外對“負責任旅游”問題的研究經歷了原則階段、產品階段以及政策和制度階段幾個時期,每一個階段對該問題的研究不僅是在原有學科基礎上的推進與深化,而且是不同學科在這個問題上的相互融合,體現了旅游研究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國外對“負責任”旅游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以“倫理責任”為核心,從生態、經濟、社會文化三個維度進行研究,形成了“負責任旅游”研究的“經濟性”、“生態性”、“社會性”三條主線。

  國內對“負責任旅游”的研究起步較晚,相對來說,文獻資料也較少。在中國知網以“負責任旅游”為搜索詞,以關鍵字為檢索方式收集到的文獻資料有16篇,以主題為檢索方式收集到的文獻資料有45篇。在對這些文獻資料分析整理後發現,國內對“負責任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負責任旅游”的基礎理論研究

  針對大眾旅游的弊端,國外的學者提出了可選擇旅游、綠色旅游、軟性旅游、可持續旅游、小規模旅游或適度旅游等術語,作為對大眾旅游的回應。關於“負責任旅游”定義的界定,主要有規模說、方法說、倫理說、開發說和行為說5種。規模說主張以小規模旅游來替代大眾旅游,認為小規模旅游就是負責任旅游。方法說認為負責任旅游是制定旅游規劃和政策的方法,在旅游規劃和旅游政策制定過程中體現責任旅游的理念。倫理說認為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遵守恰當的行為準則,尊重目的地的文化、社會、環境的旅游就是負責任旅游。開發說認為負責任旅游是一種新的旅游開發方式。而行為說則認為負責任旅游是游客的一種旅行方式。

  國內學者劉堂(2007年)在確定旅游者是負責任旅游的主體,負責任旅游的目的是保護目的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尊重當地社區的社會文化、為當地人帶來經濟利益的基礎上,對“負責任”旅游下了定義:負責任旅游是指游客旅行的一種方式,游客始終以責任感為己任,通過游客經歷中的各個階段,旨在旅游系統區域,尤其是旅游目的地,在自然、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的範疇內,增加福祉,降低損毀的旅游活動。

  該定義是在對比生態旅游概念基礎上得出的,在這個定義中,僅片面地從旅游的主體——游客的角度來描述,沒有涉及到旅游系統中的政府旅游主管部門和旅游企業,旅游活動的強產業關聯性意味著負責任旅游,無論是從政府旅游主管部門對旅游規劃編製的角度來說,還是從旅游企業設計旅游產品的角度來說,都離不開負責任的旅游規劃理念和負責任的旅游產品,單靠旅游系統中的某一方力量是不夠的,要靠他們之間的互助協作才能實現負責任旅游。

  在部分學者的研究中,負責任旅游跟生態旅游、綠色旅游、小規模旅游是等同的,鐘林生(2000)認為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旅行,在生態旅游中,要做一個負責任的游客。薑真林(2011年)對生態旅游、負責任旅游、低碳旅游三個概念進行了辨析,認為三個概念雖然是在旅游發展時間軸上不同時點提出的概念,但三者都是在人類意識到旅游業快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日趨嚴重的背景下提出的,希望通過合理的旅游方式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學界對三者的研究都遵循從定義、定性探討到指標、數據定量測定的過程,定量研究分為科學理論管理工具兩個階段。三者在背景、研究路徑方面是相同的,但三者研究的範圍和側重點是不同的。負責任旅游的範圍比生態旅游大,生態旅游側重於以自然為基礎的特定區域內的旅游,而負責任旅游側重於“倫理責任”,旅游活動要儘力做到環境影響最小、旅游者滿意度最大以及旅游目的地社區利益最大化。低碳旅游的範圍比負責任旅游、生態旅游的範圍都大,低碳旅游著眼於“低碳”,通過低碳旅游方式,滿足人類福利的同時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謀求人類整體和長遠利益的最大化。

  2.“負責任旅游者”研究

  近年來,國際上對“負責任旅游者”的行為準則逐步達成了共識。世界旅游組織在《全球倫理規範》基礎上提出了負責任旅游者和旅行者的建議,建議游客在出發前儘量花~定時間去瞭解目的地,避免冒犯當地人民,對其文化保持開放的意識,幫助保護自然資源,尊重文化資源,採取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做貢獻的旅游活動。非盈利組織旅游公司等都對負責任旅游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明確旅游活動中“必須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或者建議作為一個“負責任旅游者”應該要考慮的事情。

  國內學者張帆(2007年)對“負責任旅游者”的行為特征進行了研究,認為負責任旅游者的行為責任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遵紀守法的前提下,對自己的行為後果所承擔的更高層次的道德責任,承擔的是旅游目的地的環境、經濟和社會責任,這種責任行為表現在以下方面:自律,對旅游目的地的公園、保護區和保留地環境給予支持;尊重,積極與旅游目的地人民接觸,接觸程度以當地人感覺舒服為宜;節約,儘量減少對當地環境資源過度使用,儘量使用重覆或迴圈使用的物品,提高物品和資源的使用率;貢獻,採用各種辦法支持當地經濟和文化事業,使自己的貨幣直接用於環境和當地人口;平等,在與旅游目的地當地人交往時,平等地進行交流。林曉敏等人(2008年)提出負責任旅游是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題中要義,並以泉州自然保護區為例,調查了游客的負責任意識和負責任旅游行為的現狀,據此提出負責任旅游的途徑:推廣負責任旅游概念,樹立負責任旅游意識;以生態文明理念指導生態旅游開發。劉燕威等(2011年)基於負責任旅游的理念對水利風景區游客提出三維管理視角:時間管理、空間管理和情感管理。有效地合理安排游覽時間、游覽時長和游覽密度可以有效地實現旅游的責任化。對游客所能觸及的區域:水域水體空間、岸地空間、水域與岸地交界處進行管理,避免游客對這些區域的植被、野生動植物及水環境造成影響。從游客自身體驗與期望之間、游客與游客之間、游客與導游之間、游客與景區企業之間、游客與當地居民之間的關係處理上來實現游客的情感管理,實現雙贏,既滿足游客的需求,又使旅游活動隊旅游目的地的環境、文化和社會造成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3.“負責任旅游”政策研究

  2002年,南非環境事務和旅游部頒佈了《南非負責任旅游手冊》和《南非全國負責任旅游發展指南》,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提出了“負責任旅游”的具體要求,並配有實際操作的例子,推動了“負責任旅游”的發展。國際上許多旅游組織和旅游企業也制定了一些負責任旅游的規章制度,這些政策的內容不盡相同,但在原則上都是一致的,游客的負責任行為應該在環境、社會、經濟方面為旅游目的地產生貢獻,並儘可能地減少旅游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國作為一個旅游大國,負責任旅游是實現可持續旅游的最佳旅游方式。

  王瑩(2008年)提出“負責任的旅游”的旅游規劃值得大力倡導的新理念,負責任的旅游與可持續發展旅游脈相承,是對可持續發展旅游的深化。因此,在旅游規劃中,必須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充分尊重規劃區域歷史上形成的自然環境,尊重其生態環境的演變過程,尊重人類歷史上形成的原生態文化。

  劉堂(2010年)對我國的負責任旅游政策進行了初步嘗試,中國的負責任旅游政策應該參照國際上一些負責任旅游規章制度,尤其是《全球旅游倫理規範》;應結合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環境和文化來進行研究;應強調游客的負責任旅游行為;應考慮文化的包容性和平等性,因為不負責任的行為是由文化衝突造成的;應把旅游的扶貧效應考慮到政策制定中,幫助不發達地區人民脫貧致富提高生活水平。連漪等(2011)設定評價方程,從旅游者視角對旅游地的社會責任進行研究,認為從旅游者角度評價旅游地社會責任應包括環境保護、社區經濟、社區慈善和消費者關註四個方面。這是我國負責任旅游研究中較少的定量研究。圖登克珠(2010年)從中尼邊境旅游合作的發展趨勢人手,按照負責任旅游的生態品質標準分析中尼邊境旅游合作的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而提出中尼邊境“珠峰跨國旅游區”的負責任旅游發展模式。

負責任旅游和生態旅游及低碳旅游辨析[4]

  (一)三者的相同點

  (1)背景和終極目標相同

  生態旅游、負責任旅游和低碳旅游雖然是在整個旅游發展時問軸上不同節點提出的概念或理念,它們的背景卻是相同的: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工業化進程的深化,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人們也越來越關註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這自然也映在旅游業的發展方面:一方面,人們非常重視出游地的環境質量;另一方面,人們也提高了對人類發展環境的責任意識,註意到旅游業快速發展:進程中消極的、負面的影響,開始考慮在充分利用:睨有資源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如何使後代生存所需要的資源不受影響,不遭到破壞。生態旅游、負責任旅游和低碳旅游的終極目標都在於可持續旅游,即“旅游發展是在保護和增強未來機會的同時滿足現時旅游者和東道區域的需要。可以設想,可持續旅游導致以如下形式管理所有的資源:在保持文化完整、基本生態進程、生物多樣化和生命支持系統的同時,經濟、社會和審美方面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相結合。

  (2)學術界對三者的研究路徑相似

  學術界關於生態旅游、負責任旅游、低碳旅游的研究遵循了從定義、定性探討到指標、數據定量測定的過程,而定量研究又大體經歷了從科學理論到管理工具兩個階段。例如,有關生態旅游的定義多種多樣,為使相關研究科學規範,專家學者們提出了旅游環境容量(旅游承載力)、旅游生態足跡等數量指標。這些指標建立在可以用與旅游相關的某一個或某一種指標來代表旅游所有相關量的假設基礎之上,因而通常被稱為單因數法。實際上,旅游地資源特性、發展目標、管理手段等因素都影響著旅游環境容量的內容和大小,根據木桶原理,旅游地環境容量應取決於生態容量、游客感知容量、當地居民心理容量和經濟容量中的最小者。也有學者認為旅游環境容量中的某些界定較模糊,缺乏可操作性。旅游生態足跡依據生態足跡理論,把旅游過程中旅游者消耗的各種資源和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吸收用被人容易感知的面積進行表達,具有直觀性、國際可比性,但同時也存在生態偏向性、指標測度的靜態性、忽視貿易因素等缺陷。鑒於旅游環境容量、旅游生態足跡等單一指標在實際保護資源中的不足,國外專家提出了可接受的改變極限(LimitsofAccepta—bleChange.LAC)理論J,其思想是:如果允許一個地區開展旅游活動,那麼資源狀況下降將是不可避免、必須接受的,關鍵是要為可容忍的環境改變設定一個極限,當一個地區的資源狀況達到預先設定的極限值時,必須採取措施以阻止進一步的環境變化。IAC理論的目的在於確定可以接受的資源使用方式,強調研究區域的資源狀況水平及所需滿足的條件,要求旅游地及其資源與相應的旅游市場細分之間有良好的配合,而不強調該區域可以承載多少個體數量。根據LAC理論的基本框架,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相關部門分別制定了具體的游客管理及資源保護方法,較好地解決了資源保護和旅游利用之間的矛盾。

  有關“負責任旅游”方面的定量研究相對較少,典型的研究如利用層次分析法(AHP)分析旅游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而JostKrippendorf認為負責任旅游的不應對旅游區造成無法容忍的環境和社會性破壞與I.AC理論的為旅游區設定一個可容忍的環境改變極限,在思想上有相通之處。

  國內低碳旅游研究目前主要以概念性和定性分析為主,但已有研究人員對旅游業相關產品的碳足跡進行計算與分析。碳足跡一般是指一項活動中直接和間接產生的CO排放量,或產品的各生命周期階段累計的CO排放量。碳足跡概念源於生態足跡,但碳足跡的表徵一般用重量單位,而生態足跡一般用土地面積單位。國外對於低碳旅游的研究尤其是對旅游部門或旅游過程中碳排放的定量測定方面的研究要深入得多,內容涉及旅游交通、旅游地、碳排放稅直至低碳飲食等多個角度,且形成了實證調查、“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研究方法,有的國家已發展到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的管理工具階段,如紐西蘭等地推行的“測量一減排一補償”三部曲模式。

  (二)三者的不同之處

  (1)範圍不同

  國外多數專家將生態旅游的對象限定為自然景觀,國內一些專家認為除了原生的自然景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文景觀亦可作為生態旅游的對象。總體而言,生態旅游是自然旅游的一個子集,實際上是由特定主體按照特定方式向特定對象提供的一種特定形式的旅游活動,是一個規模不大的細分市場。由於缺乏統一的統計體系,生態旅游占全球旅游市場份額估計為3%~3O%。負責任旅游要比生態旅游概念寬泛,“恰當的旅游”、“生態旅游”、“軟性旅游”、“人性化旅游”、“有節制的旅游”、“小規模旅游”、“租住鄉間d,N墅旅游”和“綠色旅游”等不會對資源環境及社會引起無法容忍破壞的“替代旅游”(alternativetourism)都可被認為是負責任旅游口引。“負責任”是指旅游活動要儘力做到對環境負面影響最小、旅游目的地社區利益最大、旅游者滿意度最大。低碳旅游的範圍比生態旅游、負責任旅游的範圍都要大,對旅游資源、游客類型、旅游規模等都不作限制,只是在原有旅游消費或旅游生活方式基礎上限定溫室氣體的排放,以更小的旅游碳排放強度來承擔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行業責任。生態旅游、負責任旅游、低碳旅游的範圍差異可粗略地用圖1來表示。

Image:负责任旅游低碳旅游生态旅游范围.png

  (2)側重點不同

  在生態旅游的各種定義中,生態旅游的對象一般被認為是生態環境良好、受干擾較小或沒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區域,可見,生態旅游的側重點是以自然為基礎的特定區域內的旅游。國際上生態旅游發展走在前面的國家,一般都把生態旅游的對象限制在“國家公園”、“野生動物園”、“熱帶叢林”等純“自然生態”的區域。生態旅游源於大眾旅游的自然取向性調整,但生態旅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然旅游,而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的自然旅游,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一般要比普通大眾旅游產品的開發複雜得多、困難得多。負責任旅游側重於“倫理責任”,即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關者應遵循的道德規範,主要內容可分為“生態倫理”、“經濟倫理”和“社會倫理”。“生態倫理”主張以環境責任作為理性地處理髮展旅游與環境關係的行為約束;“經濟倫理”強調必須重視發達地區與欠發達、落後地區發展旅游經濟的公平性;“社會倫理”要求不同文化背景的利益相關者旅游交往過程中必須相互理解與尊重,從而減少旅游在社會方面的負面影響,使文化多樣性得到保護。低碳旅游著眼於“低碳”,強調“低碳技術”和“低碳消費方式”,提倡通過各種低碳技術的革新和旅游消費方式的轉變來實現可持續旅游的發展目標;低碳旅游主張旅游發展在滿足人類福利的同時,緩解全球氣候變暖趨勢,謀求人類整體及長遠利益的最大化;低碳旅游是一種可以量化的旅游,與生態旅游、負責任旅游相比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實踐性。

  生態旅游、負責任旅游、低碳旅游都是在旅游業快速發展引致的負面影響日趨嚴重,人類環境意識日趨加強的背景下產生的,都是“環境危機倒逼改革”的產物,目標都是實現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三者又有一定的區別。但是,生態旅游通過劃定一個特定的範圍難以解決整個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問題;負責任旅游由於涉及多方面的倫理道德問題,在實踐中難以把握多重目標的“度”,可操作性較差,有時不同文化背景利益相關者的倫理道德或倫理道德的不同方面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衝突口力;低碳旅游是為應對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導致全球變暖並引起一系列環境惡化這一當代最敏感、最迫切的環境問題而提出的,由於游客與旅游企業旅游活動的碳排放量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計算測量出來,因此低碳旅游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種具體指標和措施。

參考文獻

  1. 楊秀翠,劉燕.“負責任旅游”視角下的大山包旅游開發研究[J].綠色科技.2014,4
  2. 張帆.“負責任旅游”概念的起源與發展[J].旅游科學.2006,6
  3. 楊秀翠.國內“負責任旅游”研究綜述[J].綠色科技.2013,12
  4. 薑真林.生態旅游、負責任旅游與低碳旅游辨析[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負責任旅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