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旅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什麼是可持續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
目錄[隱藏] |
可持續旅游其本質是不斷保持環境資源和文化完整性,並能給旅游區居民公平的發展機會。具體而言,就是要增進人們對旅游所產生的環境效應與經濟效應的理解,強化其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促進旅游業的公平發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區的居民生活質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生活質量,以及保護未來社會旅游資源或產業開發賴以存在的生態環境等。
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的概念第一次引起公眾的註意是自1980年3月一份題為《世界保護戰略》的刊出而引起.而“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號召則在1987年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的年度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該報告明確地提出,可持續發展是“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誕生和發展。標志著人類在理解環境承載能力和優先發展之間的關係上已發生了觀念上的根本改變。
80年代以來世界旅游業發展迅猛,從產值上看已躍居第三位,僅次於石油和鋼鐵工業.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觸目驚心的問題。如某些旅游景觀的破壞甚至消亡、水土流失嚴重等等.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不適當的開發和不合理的規劃.在理論上,由於旅游業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產業,旅游學是一門涉及多門類的綜合性學科,科學體系不夠完善,許多理論問題缺乏系統、全面、深入研究,同時對旅游存在認知觀念的偏差,如“無煙工業”、“非耗竭性消費”、“低投入高產出”J等的誤導.在管理上也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管理體制尚未理順,旅游業的立法尚不健全,“人治”代替“法制”的影響等.因此,旅游作為一個涉及經濟、社會、環境等多部門的綜合性行業,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工作引入可持續發展理論及其思想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正由於旅游業的發展對人類和自然遺產具有較強的依賴性,旅游開發和旅游活動過程本身所涉及的界面廣泛而又複雜。以及當前旅游業過度膨脹和業己形成的旅游資源環境危機,表明旅游業必須倡導可持續發展。
在90年代中國進入區域旅游開發的高潮期,提倡持續旅游的理念並落實在具體的規划過程之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1997年國家旅游局組織首屆全國旅游規劃培訓班,邀請世界旅游組織顧問愛得華·英斯基普來華講學,強調的就是“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1997年12月,中國國家旅游局、國家科委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在北京召開了首屆“全國旅游業可持續旅游發展研討會”,標志著中國政府對可持續旅游的直接介入和關註L6J.在旅游業的範圍內,政府主導的含義包括,既要通過政府的領導和推動,使旅游業得到健康、快速和持續的發展,也要通過政府的力量,推動旅游業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確保旅游業的發展與其他社會發展的協調同步,並儘量減少發展中帶來的負面影響.
可持續旅游發展戰略,既反對以犧牲環境換取短期發展的“先污染、後治理”模式,也反對消極保護環境、限制經濟發展的“零增長”模式.就如何落實可持續旅游,很多學者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和看法.1997年France從旅游接待地、旅游者和旅行商三種社會角色提出了以下若幹戰略和具體做法.
A,接待地
戰略:1)作為多樣化經濟一部分的旅游業.2)為當地社區提供技術工種與非技術工種就業.3)自然環境保護.4)和諧的建築.5)平等,包括地方的決策.6)傳統價值的保持.7)將利益分配至社區.8)增長的上限.
措施:1.1)規劃與管理;1.2)通過政策措施鼓勵替代經濟活動.2.1)教育培訓當地居民;2.2)限制移民勞動力.3.1)按允許容量水平進行規劃;3.2)對所有人進行環保教育.4)通過規劃措施的管理使開發合乎要求.5.1)對當地居民進行教育;5.2)綜合考慮各方利益,保持不斷對話的機會.6)教育旅游者.7)採納當地各方共同意見:公共、私人、地方部門;7.2)追求最優、不求最大.8)有效規劃,包括公共、私人及當地部門.
B,旅游者
戰略:滿意的假期.
措施:1)向旅游者提供適合其不同心理需求的環境.2)有價值的假期,感受不到接待地與旅行商的過度盤剝.3.1)教育游客如何選擇合適的假期;3.2)教育游客如何掌握更多的、準確的目的地知識,在有限的壓力、不確定性和風險下獲得最大快樂.
C,旅行商
戰略:通過反覆的運營樹立品牌忠誠度,獲得經濟上的成功和商業利潤.
措施:1)提供有價值的假期.2)消費者的教育,使其在出游前即可獲得合適、準確的目的地假期信息,幫助其做出最佳選擇.3)在目的地建立符合各方利益的結構,為游客提供和諧而恰當的產品。
國內外很多學者把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等同起來,因為它們都強調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筆者認為: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並不是兩個等同的概念,它們雖有其相似之處,但也存在一些差異.
1.生態旅游是可持續旅游發展的一種模式
從生態旅游的定義可以看出,生態旅游不僅強調在生態環境中進行旅行、游覽和觀賞活動,更強調在取得旅游效益時,要付出具體的行動來保護生態環境不受侵害.這一觀點和取向與可持續旅游發展的理論是相適應的.1995年西班牙蘭沙羅特召開的可持續旅游發展會議,制訂並通過的《可持續旅游發展憲章》指出:“可持續旅游發展的實質,就是要求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旅游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持續發展”.生態旅游是可持續旅游發展的一種最佳模式.因為它首先把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放在第一位考慮,重視旅游環境容量的研究和維持措施,強調游客、從業人員對保護生態環境的奉獻.這些準則和措施,必然會強化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它強調“生態”與“旅游”有機結合,用生態學思想指導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業在內的旅游系統的有序發展.因此,生態旅游的核心是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旅游要求各級政府和旅游規劃者從戰略高度上認識旅游地的生態問題,用生態學的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來開發和規劃旅游地,作到旅游區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結合,使旅游業真正成為一種“無污染工業”.利用生態發展旅游,這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雖然生態旅游是實現可持續旅游發展的一種最佳模式,但它只是一種特殊的旅游方式,是一種“替代型旅游產品”,不是大眾化旅游產品,從而在短時期內不能代替大眾旅游.而且,可持續旅游發展的模式也絕不僅限於生態旅游。
2.可持續旅游與生態旅游是兩個不同範疇的概念
可持續旅游是從發展觀的角度形成的旅游概念,是一種“發展哲學”,並非一種具體的旅游形式.它是各種形式的旅游的最高發展形式,要求從長遠觀點、全局的角度出發,全面認識旅游的影響,在滿足人們開發旅游業和發展旅游活動的需要方面,實現代際平衡和空間平衡.生態旅游這個概念的範疇,應從兩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從旅游需求角度看,它是一種旅游活動形式或旅游產品.另一是從旅游供給角度看,它是一種可持續旅游發展模式.在實踐中,應該將其統一起來,運用生態學思想指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業規劃,科學設計生態旅游產品,完善監控體系,保護生態旅游的資源環境基礎,在取得生態效益的前提下,既為旅游者提供真正的高質量的生態旅游經歷,又能取得旅游經濟效益,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終達到最佳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