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大眾旅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大眾旅游(Mass Tourism)

目錄

什麼是大眾旅游

  綜觀國內外,有關大眾旅游的定義或解釋並不多,主要有以下幾種表述:

  1.大眾旅游指滿足大眾去特定的區域享受特殊的體驗,以及在住宿交通和服務等方面需求而產生的一種當代發展的趨勢(Matelka,Charles);大眾旅游是指大量的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度假,這種穩定的游客流動現象。

  2.大眾旅游通常指20世紀後半葉,在西方發達國家由於閑暇和生物目的而產生的大規模的客流。大眾旅游成為現實是由於噴氣機技術的發展、人口流動性的增加、更多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包價的度假產品開發(Youel)。

  3.大眾旅游通常指在旅游業參與率較高的一種旅游形式,這是由旅行成本的降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技術的改進帶來的。大眾旅游一詞通常也指在某一特定區域集中程度較高的旅游形式。[1]

大眾旅游的起源與分類[2]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於大眾旅游的起源也頗有爭議。Holloway(2001)認為大眾旅游起點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以旅行代理商和包價旅游的出現為重要標誌的;以Metelka和Charles J(1996)為代表的較多學者認為大眾旅游起源於1960年代,因時值二戰結束,西方社會進入經濟回覆發展時期,同時噴氣飛機的出現使越洋旅游的交通費用大幅度下降,為大眾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安全因素;而Poon(1993)則認為大眾旅游主要發生在1960年代到1980年代。

  對大眾旅游的分類目前也尚無一致的看法。Cohen(1972)將大眾旅游分為有組織的大眾旅游和小規模的大眾旅游兩類,前者指未知探險成分低、包價服務涵蓋旅游全過程、旅游者與當地居民文化接觸機會較少的一種大眾旅游類型,後者則是指相對靈活、旅游者可根據個人需要選擇部分旅游項目的有組織包價旅游;Smith(1989)將大眾旅游分成早期的大眾旅游和一般的大眾旅游兩類,前者是大眾旅游的早期過渡形式,兩者差別在於人數的寡重和環境的相似程度;Burns(1995)則從研究西方大眾旅游流對“南北”問題影響的角度出發,將大眾旅游中流向第三世界的部分單獨列出,並稱其為“變異旅游”。

大眾旅游與生態旅游的比較[1]

  一、大眾旅游與生態旅游要素的比較

  (一)旅游主體——旅游者的比較

  傳統旅游者是相對於生態旅游者而言的,主要是進行傳統的游覽觀光和度假的旅游者。由於傳統大眾旅游者的一部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興趣轉移,不滿足於那些受人為影響過多的旅游景觀,而把目光投向原始古樸的自然區域、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從事符合生態旅游原則的旅游活動,成為生態旅游者,所以生態旅游者的產生與傳統的大眾旅游者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兩者之間又有明顯的差異。

  大眾旅游者的旅游對象以人工景觀為主。例如,城鎮、主題公園、古建築等,旅游形式較為單一,一般不參加環境管理活動,對自身素質不作很高要求。而生態旅游者的旅游對象是以自然景觀和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態文化景觀為主,如地質地貌、水體、生物、民俗風情等,旅游形式以大自然為舞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將自身看成是整個綜合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對自身素質要求較高,對大自然與特色文化充滿熱愛,有較強的環保意識,自覺參與有組織的環保活動。

  (二)旅游客體——旅游資源的比較

  旅游資源,又稱旅游吸引因素(Tourist Attraction),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

  生態旅游資源指以生態美吸引游客進行生態旅游活動,為旅游業所利用,在保護的前提下,實現環境的優化組合、物質能量的良性迴圈、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能夠產生可持續的生態旅游綜合效益,具有較高觀光、欣賞價值的生態旅游活動對象物。

  (三)旅游媒體——旅游業的比較

  旅游業是指以旅游者為對象,為其旅游活動創造便利條件並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務的綜合性產業。生態旅游業是以生態旅游資源為依托,以旅游設施為基礎,為生態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創造便利條件並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務的產業。它是在傳統大眾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環境問題的基礎上興起的,它與人類正經歷的生態時代相適應,代表了旅游發展的新潮流,是旅游發展的一個新階段。

  傳統的大眾旅游業具有發展速度快,無控制的發展,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開發商和游客為凈受益者;當地社區和居民的受益與環境代價相抵,所剩無幾或入不敷出;一般不限制客容量,開發運行具有短期性。而生態旅游發展速度慢,有控制地進行發展,追求適宜的利潤與可持續維護環境資源的價值,以自然為基礎的享受,強調和限制在客容量之內,有計劃地進行分步開發,開發運行具有長期性。

  二、大眾旅游與生態旅游開發與規劃的比較

  (一)旅游開發的比較

  旅游開發是根據當地條件,運用適當的資金、技術手段,通過科學的調查、評價、規劃、建設、經營等,使未利用的資源得以利用,已被利用的資源在深度和廣度上得以加強,並對資源市場產品商品、人才等進行綜合研究,確定發展方向,搞好相應設施配套的過程,以創造更大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傳統的旅游資源開發把資金的投入作為主要因素來考慮,這樣的投入出現了兩個認識誤區:一是看不到旅游資源的價值,認為“資源無價”,由此把旅游業看做“低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導致對資源的不尊重,影響了可持續利用;二是對知識的價值認識不足,“知識廉價”,致使在旅游開發中旅游規劃設計“不精”。不少旅游地開發因特色挖掘不夠,不註意開發過程中的保護,造成開發的過程就是破壞的過程,還有開發管理方案設計不周而造成利用中的破壞。

  生態旅游開發把資金、資源及知識一併考慮,形成生態旅游特有的資源——知識——資金開發投入模式。首先,承認資源有價,讓資源在旅游業經濟效益中占一定的股份,使人們在認識上珍惜和保護資源與環境。第二,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應充分認識知識對於旅游開發的價值,它體現在旅游資源開發規劃設計中的特色挖掘、主題創意和宣傳促銷上。在資源導向型的旅游地,旅游資源開發後的“增值”效應正是旅游開發中知識有價的體現;在客源導向型的旅游地,出奇制勝創意建成的主題公園,火爆的經濟效益就是知識有價的體現。第三是資金投入,在三大投入中,缺一不可,資源和知識投入是發展旅游業的前提因素,資金投入是保證因素。

  (二)旅游規劃的比較

  旅游規劃是對未來旅游發展狀況的構想和安排,以使旅游資源產生應有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大眾旅游規劃目標是把旅游業當做一項純粹的經濟產業來進行規劃,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強調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其開發模式是以旅游項目為主導,採用分散的、遍地開發的方式,將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其次才考慮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而生態旅游的規劃目標強調旅游業要與環境保護、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追求適宜的利潤與持續維護環境,對資源的消耗最小化;其開發模式是以整體為導向,保護性開發,還要進行需求預測,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主導。

  總之,大眾旅游與生態旅游存在多方面的差異,但是大眾旅游是世界旅游業的主流產品,絕不會被摒棄或取代。我們在發展生態旅游的同時並不否認傳統旅游,確切地說,生態旅游是傳統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二者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

大眾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發展[3]

  19世紀40年代之前,旅游活動的範圍和規模都很小,而產業革命的勝利和旅游業的誕生,從主客觀

  兩方面促進了旅游活動的發展,使旅游活動的規模和範圍逐漸擴大。進入現代社會以後,伴隨著大眾旅游的出現,普通的勞動大眾的旅游需求得到滿足,旅游消遣不再為少數人所獨享,旅游活動發展成為遍及全球的大規模的社會現象。正如世界旅游組織在1980年發表的《馬尼拉宣言》中明確指出的,旅游也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需求之一,旅游度假是人人享有的權利。大眾旅游的出現可以使大部分人的旅游需求得到滿足。大眾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發展並不矛盾,但為何大眾旅游的發展會產生消極影響,而這些消極影響會影響到一個國家或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呢?其主要原因在於:

  一是旅游者的不適當行為導致旅游目的地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比如旅游者旅游區內亂扔垃圾,攀折花木,在文物古跡上亂刻亂畫等。

  二是旅游供給者不適當的開發和經營活動,造成旅游目的地生態系統的退化和旅游生態環境的被破壞。盲目、粗放、掠奪式的旅游開發模式,比如毀林開荒、開山取石、大量垃圾建築等,直接影響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旅游企業不適當的經營活動也影響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在經營中只註重短期效益而忽略長期效益;只註重經濟效益而忽略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旅游目的地超負荷運轉,一味地迎合旅游者的口味,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等。

  三是游目的地政府的某些不適當行為。政府由於對發展旅游的認識程度或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可能會採取兩種行為:(1)對旅游經營者的行為不加干預或干預很少,比如20世紀80年代,許多歐美髮達國家對旅游業的發展都傾向於實行市場導向,其結果是導致了國家干預的削弱和市場的畸形發展;(2)不適當干預,比如政府充當了本應由商業性企業充當的角色,而在社會環境、公共設施、目的地促銷、部門間的協調方面,政府投入不夠及時和有效。

  從以上分析中不難發現,大眾旅游之所以會給可持續旅游發展帶來消極影響,原因不在於大眾旅游本身而在於大眾旅游的不適當發展。

  因此,大眾旅游本身與可持續旅游發展並不矛盾,實現可持續旅游發展的關鍵不是要不要發展大眾旅游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大眾旅游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1.0 1.1 於洪賢.大眾旅游與生態旅游的比較研究.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任寧.大眾旅游與選擇性旅游概念辨析及運用.經濟地理,2006年S2期
  3. 張小利.大眾旅游、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發展.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连晓雾,Yixi,刘维燎.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大眾旅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M id 000e12bd95d448a130b91e6e397a2ab7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12月28日 20:49 發表

棒棒噠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