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倫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倫理(Economic Ethics)
目錄 |
什麼是經濟倫理[1]
經濟倫理指的是直接調節和規範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一系列倫理原則和道德規範,是和人們的經濟活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並內在於人們經濟活動中的倫理道德規範。經濟倫理中的“經濟”兩字表明瞭它和一般倫理道德的區別,“倫理”兩字表明瞭它和一般倫理道德的聯繫。
經濟倫理是人類勞動所具有的社會性質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人類勞動最初是在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社會群體中進行的,氏族、家庭、家族就是按照血緣關係來組織生產、分配、消費的最初單位,是一種為自身消費而進行生產勞動的自然經濟,奴隸經濟、封建經濟仍然是一種自然經濟,不過是建立在對奴隸、農民的剝削的基礎上而已。在自然經濟中,生產關係並沒有從血緣關係、家庭關係中分離出來,因而也不存在獨立的經濟倫理規範。
隨著商品交換的出現和發展,勞動的社會性質獲得了新的存在形式,即不是為了自身直接消費而是為了商品交換而進行的生產勞動,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於血緣關係、家庭關係的生產關係、經濟關係,於是出現了對這種關係加以規範的必要性,因此經濟倫理是商品經濟的產物,也承擔著調節和處理商品經濟各種內在矛盾的使命和功能。
經濟倫理有很多分支,它們主要包括:
- 市場和廣告倫理
- 雇用或人力資源倫理
- 經管倫理
- 資訊技術或電腦倫理
- 國際經濟倫理
經濟倫理的功能[1]
經濟倫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巨大的社會功能。
1.經濟倫理是不可替代的“精神生產力”。
經濟倫理貫穿於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全過程,涉及資源有效配置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涉及勞動者生產積極性的激勵,涉及企業精神、企業文化建設等一系列相關內容。而要實現生產力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合理聯繫和理性存在,需要建立符合道德和理性要求的生產關係,需要勞動者的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協調措施。其實,勞動者對道德的認識把握,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石,勞動者的素質,從根本上決定生產過程中的協調、管理、指揮活動的質量和水平。將直接影響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如此,作為意識形態的道德屬於上層建築,將揭示經濟制度和體制、國家和社會經濟職能的倫理本質,探討經濟現代化和經濟理性化的基本手段和基本途徑,從而全面和高層次的指導和支持經濟的發展。
2.經濟倫理有著評價和導向功能。
經濟倫理學從道德哲學的視角探索研究社會經濟形象,特別是深入探索經濟運行中的倫理內涵及其規則和道德的經濟意義及其規則,從而展示其理性經濟和經濟理性的基本狀態和基本內容。如道德理想、信念和倫理要求;具體的經濟制度、經濟條件、經濟秩序、經濟社會政策、道德評價等。
我國經濟倫理的意義[1]
現在最大的挑戰是,在目前的轉型社會,中國的經濟秩序發生了裂變,過去我們整個社會所崇尚的道德倫理觀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市場經濟推出一系列與自然經濟、計劃經濟迥然不同的道德內容,其中最為明顯的即為對效率的追求。傳統倫理的良心論,可以培養“道德的經濟人”,即在富有道德心、願意共同合作、關註他人與社會的基礎上,求取合理合法滿足個人利益的人提供思想資源,市場經濟在其理想目標上,是將人塑造成生活豐裕、精神健全的完整的人,它內在地需要人的理性觀念和倫理覺醒。中國經濟倫理學面臨的實踐難題是:經濟主體沒有完全形成。道德評價的對象是道德行為者的行為和品性。但經濟主體不清晰,道德主體也不清晰,致使行為者的許可權不清,道德責任也無法落實。特別是巨集觀與中觀層次的關係存在“理還亂”的狀況。
中國社會要協調的外部矛盾是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與全球市場經濟主要是西方市場經濟的關係。如果前一個矛盾主要由改革產生,那麼後一個則與開放因而參與全球化有關。全球化市場經濟需要有起碼的行為規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市場經濟,毋庸贅言,確有一些處於初級階段或原始積累階段的私營公司,仍未擺脫其粗俗氣或惟利是圖性。這種德性不僅同國有企業矛盾,而且同國際市場規則也發生矛盾。
一個社會要想獲得長期健康穩定的發展,建立一個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社會信念,尤其是積極向上的有廣泛約束力的和得到全社會大多數人認可的社會信念和普遍的經濟倫理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