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企業根據自身的人才需求及規格向學校下達人才培養訂單,學校接單後.在企業的主導和協作下按訂單進行人才培養,所培養的人才經企業驗收合格後即被企業錄用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1]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種類分析[2]

  (一)緊密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這一方式是學校與企業共同簽訂培養協議,企業積极參与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並派專業人員到學校授課,提供實訓設備和場地,企業的技術人員帶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為學生提供部分或者全部學費、獎、助學金,學生畢業以後就直接到該企業就業。企業在整個三年的培養過程中全方位的進行監督和參與。這種辦學模式的針對性強,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縮短了學生進入企業的適應期,避免了人才培養的盲目性,節約了成本。

  (二)直接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這種模式是企業根據其行業發展和用工需求,直接到學校對在校學生進行面試選拔,確定人選,組成特定的“訂單培養”班,並向學校提出人才培養的標準和規格,由學校根據自己的教學資源和企業提出的要求制定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企、提供一定的培訓教材,在整個三年的培養過程中,企業參與的力度不是很深,學生畢業前,企業對學生進行考核驗收,對合格者予以錄用。這種培養模式,由於企業的參與少,教學的針對性不是很強,學生對企業的瞭解不夠深,缺乏對企業的適應性

  (三)間接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這種模式是企業根據自身的用人需求,向人才中介機構提出需求的人才標準規格數量,人才中介機構再與學校聯繫,提供相關的人才需求信息和培養要求,學校再根據自己的教學資源和中介機構提出的人才標準和規格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定教學計劃。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企業與學校並沒有直接的聯繫,而是由人才中介機構來進行聯繫和溝通,學校與人才中介機構簽訂“訂單人才培養協議”和畢業生“就業協議”。這種培養模式,人才中介機構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企業、學校、學生都有較大的迴旋餘地,有利於學校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企和學生都有較大的選擇窄問。

  (四)1+1+1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1+l+l”指的是:1年學校為主的基礎教育+1年校企共同的專業培養+1年企業為主的實習;也就是第一年,學生在學校按照專業教學計劃,扎實地學好專業基礎知識,教學的主體是學校。第二階段,學校與企業簽訂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按照企業的需求修改專業培養計劃,制定專業課程和培養方式。第三階段,學生直接到企業頂崗實習。每個階段的實施主體並不相同,也不完全以時間來劃分,它強調的是在學院的教育環節中,註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企業對人才的培養是由淺至深的參與和全程的滲透,由於人才成長的階段不同,在培養過程中實施三階段過渡法來劃分雙方的培養任務。隨著學生基礎知識的加強和職業素養的逐漸增加,雙方的培養重心也在發生偏移。企業參與的培養力度漸漸加強,學生將逐漸融人到企業中,畢業時將以一個成熟企業員工的狀態進入崗位發揮作用。這種模式將學校教學和企業實習以及職業教育有機地融合起來,使得教育與行業發展、市場經濟相協調,提高了職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和學生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正面效應[3]

  各地實踐表明,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具有諸多正面效應。

  (一)法律規範的約束性

  職業院校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一般都簽訂了人才培養合作協議。該協議將學校視為產品(人才)供方,將企業視為產品(人才)需方,約定職業院校必須嚴格按照企業需求的標準培養人才,促使職業院校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提升培養質量意識。同時,合作協議也會約定企業必須對職業院校按訂單培養的合格人才予以錄用,既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了人力資源支撐,也促進了職業院校畢業生的順利就業。由於這份協議受國家法律保護,對學校和企業均具有一定的約束力,有效地規範了校企雙方的合作行為,為校企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據。

  (二)教育資源的共用性

  校企雙方協商簽訂的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多就共同利用雙方的教育資源、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等作出具體約定,有效地擴張了職業教育教學資源,保證了人才培養質量。這樣,職業院校為企業培養了所需要的、具備較強崗位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員工,為企業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同時,由於企業為職業院校直接或間接地提供了教學儀器設備、實習實訓場地、實踐教學人員等,彌補了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短板”。同時,職業院校教師也可利用合作機會,深人企業瞭解新技術、新工藝發展情況,促進專業發展。職業院校可聘用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解決實習實訓教師短缺問題。

  (三)人才培養的指向性

  訂單培養協議約定,參與訂單培養的學生畢業後必須到合作企業就業,這使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具有極強的目標指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企業為使畢業生達到能夠滿足生產經營需要的目標,要求職業院校在課程開發、教學實施及評價等方面都要緊緊圍繞企業實際崗位需求進行。“訂單班”的教學內容不再由職業院校主管部門確定,傳統的學科取向教學模式將被企業需求取向模式所取代,這使職業院校培養(指參與訂單培養)的人才能夠“適銷對路”,畢業生所學技能知識與企業崗位需求實現了“零距離”,大幅度提高了職業匹配度。

  (四)信息溝通的有效性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使職業院校與合作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各類信息溝通更加順暢。職業院校依據從企業獲得的最新信息,可進一步清晰辦學目標,科學調整和完善教學計劃及培養方案,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更好地服務社會、促進學生就業。合作企業通過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到職業院校授課、指導學生實習實訓等活動,增強了對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現狀及學生綜合素質的瞭解,有利於培養和發現人才。同時,通過與職業院校教師的交流互動,也會把一些新理念、新技術等運用於企業生產經營實踐活動中去,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

  (五)合作利益的共贏性

  企業追求的目標是效益的最大化,學校追求的目標是辦學效果的最優化,學生追求的目標是順利就業。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使企業能從職業院校獲得優秀畢業生,提高了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學校能夠利用企業的設施、設備及場地進行教學,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兼職授課或擔任實習指導教師,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有效擴大;參與訂單培養的學生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途徑,較早地瞭解企業文化,增強了崗位意識、敬業意識及協作精神等,提高瞭解決實際問題和實際技能操作的能力,畢業後能夠儘快適應企業工作環境。

  (六)教育評價的合理性

  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涉及到學生基礎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專業能力、思想品德素質等多個方面。企業作為職業院校畢業生的人才接收方,是教育質量的最終鑒定者,在教育質量評價方面最有發言權。從各地實踐看,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有效調動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多數合作企業能夠積極主動地與職業院校一起制定學生評價方案及評價標準等,共同監督相關教育教學部門及責任教師將各項培養標準落到實處,實現了人才培養過程的全程評價與監督,推進了人才培養目標由教育標準向企業標準的轉變,促進了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革。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負面效應[3]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提升學生技能水平、促進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支撐,被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和企業應用。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現象El益嚴峻的新形勢下,部分職業院校將擁有訂單作為擴大招生、確保規模化發展的“金字”招牌,收到了較好效果。但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仍具有很多負面效應。

  (一)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自身存在弊端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有多種類型,其參與主體及實施過程也存在較大差異⑤。學前訂單過分依賴於合作企業,影響了職業院校教育功能的發揮和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學中訂單招錄的學生僅限於職業院校在校生,企業選拔人才的範圍受到局限。畢業季訂單學生僅通過較短時間的崗前培訓後直接去企業工作,很難及時獲取相關專業資格證書。與中介企業簽訂的間接訂單存在著企業與學生認可度較差的情況,生源緊張。與中間企業簽訂的間接訂單專業性較強,學生就業面較窄,難有更大的就業選擇空間。

  (二)合作企業生產經營不穩定導致毀單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部分企業受到外需不振、內需不足的影響,生產經營狀況極不穩定。特別是部分中小企業、外向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極易受到市場不利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採取減員、減產甚至停產等措施,給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帶來一定的衝擊。調查發現,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企業由於生產經營不穩定原因無奈終止人才培養訂單的現象屢見不鮮,直接影響到參與訂單培養學生的切身利益,也影響到職業院校的社會聲譽。

  (三)培養標準固定化影響學生就業選擇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採用為企業“量身定做”適用人才的方法,培養標準具有明確的專一性。學生所學技能僅適應了合作企業要求,不一定適應其他企業的要求,無形中縮小了畢業生的就業選擇範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合作企業某一崗位需求設定教學內容,自然降低了專業技能的寬度和深度,不利於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對參與訂單培養的學生而言,由於按約定必須到合作企業就業,也會漏失其他就業機會。特別是在合作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發生變化時,只能與企業“同甘共苦”。

  (四)學生就業實際狀況與期望產生落差

  部分職業院校過於考慮就業率等辦學指標,僅註重企業社會知名度等情況,未對學生就業具體崗位及各項待遇等進行系統考察,導致參與訂單培養的學生就業後感覺所從事的工作及薪酬、福利待遇等與自身期望落差較大。特別是部分合作企業招生宣傳過於廣告化,直接損害了學生的切身利益。有的合作企業只提供報酬低、技術含量低、崗位環境較差的低層次就業崗位,迫使學生放棄就業機會,間接地將違約責任轉嫁給畢業生,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五)部分畢業生難以達到企業要求標準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是按企業要求標準培養合格人才,學生畢業後能順利實現就業。但在實際運作中,部分學生由於技能水平未能達到訂單約定的要求標準,難以實現順利就業。還有的訂單明確約定參與訂單培養的學生畢業後,由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負責人員和技術人員組成考核小組對畢業生進行評價考核,直接涉及到評價的公正性、公信力等問題,導致未能就業的畢業生與學校、與企業產生各種糾紛。特別是部分訂單約定的培養標準過高,部分畢業生難以達到,間接導致了毀單現象。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風險防範[3]

  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雙面效應,應予客觀看待。切不可因為該模式具有諸多正面效應,就忽視其不利的方面;也不可僅關註於負面效應,對該模式給予全面否定。在我國現實社會經濟條件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仍然是推進校企合作、加強學生就業工作的有效載體,在職業教育領域應廣泛推廣和應用。職業院校應準確把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和規律,認真做好各種風險防範工作。

  (一)慎重選擇合作企業

  職業院校在選擇合作企業時,一是應考慮合作企業的經營狀況及社會認可度,充分瞭解企業發展的規劃;二是走訪政府相關部門,詳細瞭解國家產業政策及擬合作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狀況,聽取相關建議;三是安排學校管理人員和部分專業教師深入企業瞭解擬合作培養人才的具體就業崗位技術要求、工作環境、薪金待遇等情況,全面收集崗位信息。同時,應儘可能多地邀請學生及家長到企業參觀,邀請企業負責人詳細介紹有關情況,便於學生對是否參與合作培養作出正確選擇;四是在簽訂合作協議時,職業院校應把學生利益放在首位,綜合考慮學生參與訂單培養的熱情和企業需要以及學校辦學條件等因素,科學分析合作協議落實的可行性。此外,在訂單培養結束時,職業院校應加強對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跟蹤調查工作,為簽訂新的訂單奠定基礎。

  (二)採用多種訂單類型

  訂單類型的多樣化可有效化解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職業院校應根據自身晴況靈活運用,不斷加以創新。學前訂單是學生入學前學校與企業簽訂的訂單,在此類訂單運行過程中,企業必須全程參與,學校招生等同於企業招工。如果遇到一些棘手問題,校企雙方可及時有效地妥善處理,避免“小事拖大”。此類訂單培養校企合作期限較長,在企業的直接參与下,人才培養質量能夠得到有效保障,避免出現部分學生達不到企業要求標準狀況;學中訂單是學生在校學習一年後學校與企業簽訂的訂單。在此類訂單運行過程中,企業可根據自身需要從在校生中擇優選擇所需人才,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企業獲得人才的緊迫需求。企業所承諾的薪資、福利等待遇也不會在短期內發生較大的變化;畢業季訂單主要面向對勞動力需求急迫的企業,有效地剋服了學生培養標準固定化的弊端。

  (三)做好人才質量評估

  人才培養質量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最為核心的部分。由於我國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職業教育“培訓包”制度,導致人才培養質量的測定標準及方法不一,容易引起學生與學校、與企業之間產生“摩擦”。為避免出現這種狀況,職業院校在與企業簽訂協議時,能用“國標”的儘量不用“企標”。即使無奈採用了“企標”,也應充分考慮生源質量及學校師資、設施等條件,與企業共同確定。在訂單運行過程中,職業院校要主動邀請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定期到訂單班參與學生各個時期的綜合評價,以期獲得學校、企業、學生三方滿意的效果。特別應該註意的是,訂單的“產品”是學生而非商品,這個特殊的“產品”具有主觀能動性,校企雙方在進行人才培養質量評估時不能忽略其主觀能動性,否則極易導致合作破裂。在進行人才質量評價時,應儘量邀請第三方進行,以防學校、企業及學生各方出現爭議。

  (四)不斷加強學校建設

  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需要職業院校恪守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不斷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一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逐步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增強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的話語權,提升企業參與合作的信心;二是加強專業設置建設。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培育和發展一批特色專業,用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教學設施吸引企業參與訂單式培養;三是加強管理隊伍建設。逐步培養一批合作意識強、深喑企業文化、能夠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的管理隊伍,在組織招生、就業安排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協調能力;四是加強研究隊伍建設。能夠圍繞企業需求,在課程設置、教學選用、課程評價等多個層面進行探索,構建適應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體系,讓企業放心合作。同時,能夠與合作企業一起,研究解決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各種問題,及時化解出現的各種風險。

  (五)建立校企合作規制

  目前,我國有關校企合作的規制建設尚未起步,部分內容散見於教育部等有關文件之中,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法律效能,亟需建立與之配套的法律規制體系。要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約束各類合作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應成立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監察機構,逐步建立健全企業違反社會責任的公益訴訟機制。此外,職業院校應建立就業生回訪制度,全面掌握其工作情況,關註其在崗待遇的公平性等權益問題。通過校企合作規制建設,加強職業中介機構的自律工作,引導中介機構按著敬業守信的原則傳達校企雙方的信息。建立群眾舉報機制,加強對中介機構運作行為的社會監督。總之,要通過校企合作法律規制建設,為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1]

  (一)企業合作意願不強

  企校合作過程中。尤其在初期,需要企業不斷深入地參與。但目前,企校合作主要是職業院校在推動,大部分企業對此不是很熱心。原因主要有:

  (1)目前大學生就業總體較難,企業在用人上具有極大的選擇餘地。用人成本較低。多數企業負責人認為沒有必要為培養未來的大學生員工而增加企業成本。

  (2)企業在法律上沒有支持學校的義務。企、校性質上本來就存在很大的差距,企業以盈利為目標,學校則大都不以盈利為主要目標;企業的盈利性決定了企業的主要精力會放在利潤上。而學校能回報給企業的大都是非物質利益,企校合作有時不但不為企業產生利潤反而會增加許多成本。因此企業對企校合作不是很熱心。合作意願不強,覺得沒有必要自找麻煩,做“額外”的支出,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在實際合作中,許多企業處於被動應付狀態,不可能經常性地把校企合作列入工作計劃、經費預算和工作實施之中。有調查顯示:企業負責人普遍反映,在實質性合作中,限於政策,企業的切身利益難以保障。大多存在支出多、牽涉精力多而回報少和要求高、責任重而風險大的客觀現實。甚至還感到校企合作是企業的“負擔”。

  (3)實習學生的安全問題。根據規定,學生在企業實習時發生安全事故,企業可能要承擔社會責任、道義責任,甚至法律責任。這是企業最擔心問題之一田。

  (二)校企溝通不充分

  在訂單式培養過程中,企、校的溝通比較重要。企業須明確自己的人才需求規格,學校則要能準確地理解企業的需求,併進而把企業的需求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這對企、校雙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精通本行業的專業知識,還要能瞭解對方的語言,進行充分的溝通。但是,正是由於企業的合作意願不強。學校在企校溝通中處於弱勢地位.企校溝通不是很充分。

  此外。企業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也不充分。學生還沒有掌握本行業或本企業的專業知識。又沒有較多的社會經驗。企業很難瞭解擬招聘的“員工”是否適合自己。有些學生匆忙決定參與訂單班。對企業的工作環境、工資待遇等不夠瞭解,到工作崗位後才發現企業與自己想象差距甚遠,或是找到了更好的工作等,於是又準備毀約。企業本來就對訂單培養不是很熱心.加之學生的毀約會對企業產生極大的影響。嚴重挫傷企業的積極性。

  (三)學校對應的教改措施未跟上

  (1)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目前,學校里能勝任訂單培養的教師人數還是很少。為提高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效果,任課教師必須對企業及其實踐有相當程度的瞭解.而且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學校通常會採用如下方式來提高教師的實踐經驗:①安排教師到企業見習。在教師實習過程中,企業通常不會把教師安排到最關鍵的崗位上去;企業員工工作較忙,往往不會主動對教師進行講解。因此,教師進企業見習.未必能掌握學生需要掌握的實用技能。②聘請企業骨幹員工擔任兼任教師。企業骨幹員工來自生產一線,其知識技能緊跟生產實際,非常實用,講課理論聯繫實際,教學效果往往好於校內的一般教師。但企業骨幹員工往往較忙,課時不足,不能滿足教學的要求;且其知識往往沒有系統化,比較零碎。③引進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人才擔任專業教師。

  (2)培養方案脫離企業實際。學校或教師制定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時,雖然也會進行專業需求調研和分析,也會聽取行業和企業的意見,但學校畢竟不是企業。學校最終的結論往往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制定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也必然脫離企業的實際需求。

  (3)缺少配套的教材。儘管學校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在脫離企業實際需求的培養方案上編寫的教材。必然與訂單式培養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4)實訓、實習環境與企業實際存在差距。學校常常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學生進企業參觀、實習、實訓,但這些活動時間較短;企業大都讓學生從事一些體力勞動.學生很難在生產或服務一線實習。

  (5)考核方法改革不徹底。許多學校的考核方法還是停留在以學校自己考核為主,並且以閉捲考試的考核方法為主,與訂單式培養的要求不相吻合。

  (四)訂單式培養模式的固有風險

  訂單式培養模式。主要根據具體的企業的訂單來進行培養.這固然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工作能力。但是,這種模式也可能成為影響學生長遠發展的因素:

  (1)可能導致學生的就業面狹窄。訂單式培養主要是針對企業目前的技能,一旦企業所在行業有技術革新,如果學生不及時自我充電。很可能跟不上技術革新的步伐,從而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此外。企業還可能實行裁員等淘汰制度。而訂單式培養主要是針對訂單培養企業開展的。其課程設置、技能培訓重點都針對該企業,很可能不適應在該企業之外的工作。

  (2)一旦訂單培養企業發生意外,比如經營不善、破產金融危機、企業主要負責人員的變更等,都可能影響學生的發展。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對策[1]

  (一)強化企業的合作意願

  (1)增強學校自身的實力。為使“訂單”培養形成規模效應.必須有大批給學校下訂單的企業。要獲得訂單。根本在於學校自身的實力,包括辦學特色、專業實力以及社會聲譽等。如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與全球三大骨科醫療器械生產廠商之一的美國巴奧米特(BIOMET)集團的BIOMET訂單班就是這樣。美商獨資企業常州巴奧米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為在常州本土培養適合企業需求的員工,在常州尋找高校合作伙伴,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鮮明的辦學特色、先進的辦學理念吸引了巴奧米特公司.這樣雙方纔有機會合作。

  (2))加強學校對企業的營銷。學校有必要引進企業的營銷理念,結合國內外發生的大事,藉助報紙、電視、網路、廣播等媒體,推廣學校的訂單式培養理念和模式,擴大合作範圍;此外,多與畢業生聯繫.通過畢業生來推進學校與畢業生所在企業的訂單式培養。

  (3)找準雙方利益融合點。BIOMET集團要求其員工對高質量有深刻理解,為此,高職院校加強對訂單班學生質量意識的培養,深入介紹IS013485、IS09000體系、PDCA迴圈5S管理精細化管理等。

  (4)打消企業顧慮。很多企業對訂單培養都存在一定的顧慮,學校應能敏銳地感知企業的顧慮,並設法打消企業顧慮。比如,明確規定教師有義務保守企業商業秘密(如客戶資料),通過協議等形式明確教師從企業取得的資料能否在教學範圍內使用、是否需要修改或改寫、能否公開出版等。

  (二)加強校企溝通

  訂單班學生主要採取新生到校半年或一年後進行公開選拔的形式。

  (1)學校與企業的“雙向考察”,由學校組織相關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實地考察.瞭解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數量及規格;邀請企業領導和骨幹員工到學校實地考察、舉辦專題講座、與教師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2)學校安排學生在入學之初和寒暑假到相關企業實習。加強學生和企業雙向的充分瞭解。可以由學生在實習期間瞭解或由企業介紹自己的狀況(比如。工資、待遇、工作環境、工作時間、企業規章制度等)、企業文化、企業理念和要求,以及企業特殊要求(比如動手能力較強、能夠長期穩定地在企業工作等)。同時也要加強企業對學生的瞭解,可由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學生是否滿足企業的需求。

  (三)學校進一步加強教改

  1.針對行業開展訂單式培養

  面對企業可能實行的淘汰制度.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重視企業專用技能與行業通用技能的融合,重視學生當前實用技能與學生未來所需技能的融合,重視技能與企業文化乃至人文素養的融合,拓展學生的能力和就業空間,保證學生具備在訂單式培養企業之外的工作素質和能力。建議儘量減少針對某具體企業的訂單式培養,而是針對整個行業進行訂單式培養。為此,學校應擴大與同一行業內多家企業的交流,深入分析該行業的狀況,找到行業的通用人才規格,從而針對該行業進行訂單式培養。

  2.加強教師的培訓力度

  為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教學水平,建議:

  (1)安排教師到企業見習時,向企業提出讓教師到關鍵崗位上操作或見習,並安排企業骨幹員工作為指導師傅,要求教師加強與指導師傅的溝通。

  (2)加強教師與企業兼任教師的交流。經驗表明,企業兼任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時,更加熱心,也更願意把自己的經驗教訓與學生分享。為此,應儘可能多地邀請兼任教師參與學生的交流(比如開展講座等),同時要求教師多參加此類活動、多與兼任教師學習和交流。此外,要根據教學效果提高企業兼任教師的報酬

  3.加強對培養方案、教材、實訓環境的改革

  (1)培養方案。建議企校雙方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由企業領導和專家及學校專業骨幹教師組成,並由企業主導。

  (2)教材。主要採用自編教材、講義、實訓指導書等做法,由企業骨幹員工擔任主編,專業骨幹教師予以配合。首先由企業骨幹員工確定某一職業崗位的基本技能。淘汰以往教材的過時內容並根據行業及企業需要增加內容;然後由教師在與企業骨幹員工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保留課程基本框架,參照企業實際編寫教材,並由企業骨幹員工進行審核。

  (3)實訓、實習環境。建議在訂單式培養協議中明確規定,企業要定期(須規定最少時間)或不定期地以小批量的形式接受學生進企業參觀、實習、實訓,並安排企業骨幹員工負責指導;學校要有專業教師帶隊。教師必須提前熟悉實訓、實習環境。

  (4)加強對考核方法的改革。與課程體系的改革相配套,訂單式培養的考核方法也應作相應的改革。建議充分利用寒暑假甚至帶薪安排有關教師到企業生產一線進行實習和現場調研,掌握企業實際操作,從而制定出與企業實際相吻合的考核方法。只有考核合格的學生,才能最終進入訂單式培養企業工作。總的說來.訂單式培養模式應以技能考核、面試為主,開卷筆試為輔。兼顧工作態度與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宮亞梅,楊育文等.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A).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2. 譚琦耀.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利與弊分析研究(A).中國經貿導刊.2010,8
  3. 3.0 3.1 3.2 蔡雲鳳,魏慧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效應分析與風險防範(A).當代職業教育.2014,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Mis铭,Lin,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