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符號價值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符號價值

  符號價值是指同類別的產品在使用功能和製造成本上沒有區別,但由於符號意義的不同,而具有了價值高低的差異。符號價值代表了商品之間的差異。這種符號上的差異構成某種商品的獨特性,使得同類商品之間相互得以區分開來。

符號價值的提出[1]

  “符號價值”這一概念,是由法國著名思想家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最先提出來的,他從符號學的角度對商品的價值進行重新思考,他雖然也把筆觸放到了生產領域中,可是他除了關註生產領域以外還更為關註傳播領域。他還認為馬克思關於商品價值的理論,己經不再能夠充分地解釋二戰以來商品的地位和勝後聽發生的變化,不再能夠充分地解釋以商品的符號價值消費為主要特征的現代消費社會的發展。鮑德里亞指出,現代社會消費品除了具有使用價值交換價值以外,還有由廣告包裝營銷傳播工具塑造出來的符號價值。

  他還認為自己提出的符號價值概念是對馬克思主義商品價值學說的發展和補充,他說,“馬克思關於商品和商品崇拜的分析與現在早己消失的資本主又發展階段有關。……,這樣,消費不應該理解為和使用價值有關的物質用途,而是作為意義,主要和符號價值相關。”

  從鮑德里亞關於符號價值的闡述可知,他是把符號價值作為不同於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獨立概念提出的,既沒有把符號價值歸於使用價值的範疇,也沒有把符號價值歸於交換價值的範疇。雖然他沒有明確地提出符號價值就是商品的第三種屬性,但已經在邏輯上蘊涵了這種觀念。受鮑德里亞這種思想的影響,國內一些學者把商品的符號價值稱為“第三種價值”。

  此外,國內也有“象徵價值”、“意義價值”等別的翻譯法、以及“文化價值”、“附加價值”、“信息價值”等等說法。

符號價值的界定[2]

  從價值的一般概念來說,價值是指客體的屬性和功能與主體需要之間的某種關係,是滿足和被滿足的關係,即事物(物質的和精神的現象)對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種有用性。一種事物或現象由於具有的一定屬性或性能,能夠滿足主體的某種需要(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對於主體具有積極的肯定的意義,就被主體認為是有價值的。價值作為現實的人與滿足其某種需要的客體的屬性之間的一種關係,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的,它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主體性。價值的客觀性是指,價值雖然離不開人,但它是在人的客觀需要與客體的屬性之間發生的一種客觀現實關係。價值的主體性則表明,在價值這種主客體之間的特定關係中,人是物趨向的中心,沒有主體的創造性活動和主觀認識,物就不會實現對於人的價值。價值的這種本質特點表明,價值的性質和程度如何,主要地取決於價值關係主體的情況,而不是由客體所決定的。因此,在理解價值時,既不能把價值看成是什麼純主觀的東西,又不能把價值說成是什麼對象素質的本身。當談到某一對象具有價值時,這一對象已不再是對象本身,而己經包容和體現了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同樣,它也不是什麼主體的某種主觀臆想,而已經把主體的需要物化為對象的某些素質。

  聯繫上述價值的一般概念,商品的符號價值可以從兩個角度界定:一個是站在消費者的立場,看待符號化的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使用價值;另一個是從生產者的角度看問題,強調商品符號給廠商帶來的品牌資產超額利潤,即從交換價值或價值層面上解釋符號價值的涵義。因此,符號價值既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又是一種特殊的交換價值(價值)。這種因價值主體不同所產生的概念區分,不是孰是孰非的問題。

  從上面的論述可知,由於一開始鮑德里亞的符號價值理論是建立在對馬克思商品價值學說誤讀的基礎上,因此他不能全面地診釋符號價值的內涵和不能科學地界定符號價值的歸屬問題。也正因如此,後期的鮑德里亞逐步否定符號價值的所指特性,導致符號價值可以不受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約束而進入符號游戲的王國,並從此走上了追求模擬和非實在等一些虛擬概念的道路,使他的符號價值理論離馬克思的商品價值論越來越遠。所以很顯然,鮑德里亞的符號價值理論並沒有使馬克思的商品價值論過時。

符號價值的屬性[3]

  一、符號價值的自然屬性

  總體說來,在《消費社會》中,鮑德里亞的符號價值擴展了馬克思關於個人消費領域中使用價值的內涵;而馬克思使用價值概念是研究整個流通領域,包括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

  (一)鮑德里亞對使用價值自然屬性內容的豐富—主觀效用價值的構建

  從個人消費領域中主客體關係角度,鮑德里亞在理解馬克思使用價值概念時,認為馬克思使用價值就是客觀功用性。川鮑德里亞認為商品對人的具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功能。

  首先,商品對主體的客觀功能。“物品在其客觀功能領域以及外延領域之中是占有不可替代地位的,然而在內涵領域里,它便只有符號價值,就變成可以多多少少被隨心所欲地替換的了”。鮑德里亞所言的商品客觀功能,是指商品所具有自然屬性對人產生的有用性,類似西方經濟學中的商品客觀效用,這是需求產生的物質基礎。

  其次,鮑德里亞認為商品對主體主觀方面滿足的功能體現為對商品符號價值的追求,類似西方經濟學中的商品主觀效用。符號價值具體表現為商品更多的是“物品/符號或物品/象徵的鏈接”,川68比如洗衣機就被當作工具來使用並被當作舒適和優越等要素來耍弄。鮑德里亞指出當今消費中人們不再單純追求商品的客觀效用,更多的是追求商品的符號價值中所包含的主觀效用。

  客觀功能與符號價值之間,‘無論在符號邏輯還是在象徵邏輯里,物品都徹底地與某種明確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聯繫”。即主觀效用價值可以超越商品的客觀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就是說不同客觀使用價值的商品可以達到同一個主觀效用的作用,而同一個客觀效用的商品可能達到不同的主觀效用。由於消費內容在主觀效用價值和客觀效用價值之間的上述關係,人們不停地從消費不同的商品形式中追求主觀效用最大化,這客觀上造成了消費行為中的浪費現象。例如人們購買流行時裝,不是僅僅為了滿足穿衣的需要,更多地是追求一種時尚。

  可以看到,鮑德里亞對馬克思的使用價值主客體關係的概念理解,突出了符號價值在人們當今消費行為中的作用和地位。更重要的是,他指出,正是由於當今資本主義規模性生產,引起人們消費行為中主觀效用和客觀效用之間關係的變化,豐富了馬克思使用價值理論的內容。

  (二)鮑德里亞對使用價值自然屬性理解的偏差—整體性視角的缺失

  鮑德里亞對馬克思使用價值理解的出發點是《資本論》第一卷中關於使用價值的概念,即商品首先是“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但是,需要註意的是,馬克思是從使用價值對整個資本主義生產的影響來定義的,而不是僅僅限於人與物的抽象關係。這可以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得到充分的印證。

  首先,《資本論》中提到使用價值不僅僅局限於個人消費領域,而是基於整個流通領域,將研究重點放在生產資料消費領域。因為從資本論的寫作整體角度來看,馬克思重點是要通過分析資本職能及其迴圈闡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人的存在狀態。由於“使用價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為了研究資本迴圈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馬克思從研究單個資本迴圈口的出發,以流通領域作為商品資本職能的實現環節,重點研究了生產消費。生產消費服務的是生產領域,重點消費的是商品的天然屬性。使用價值中的主觀效用只對個人消費有意義,而個人消費屬於純粹的商品流通領域,對單個資本迴圈意義僅僅在於工人個人消費是生產消費的條件。個人消費的口的歸根到底只是為了它的使用價值,是被排除在資本職能之外的,因此,就資本迴圈研究視角而言,馬克思認為沒有必要對個人消費領域的商品使用價值進行研究。

  其次,《資本論》的研究重點是資本主義生產規律,而當時資本主義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使得個人消費領域只是資本迴圈的實現環節,從而沒有必要對個人消費領域進行研究。儘管個人消費作為商品資本實現的環節,但是,馬克思所處的生產力歷史背景是工業革命時代,廣大人民生活貧困,購買商品主要為獲取使用價值中的客觀效用,這決定當時沒有研究個人消費中主觀效用的現實需要。正如馬克思所舉的例子‘就上衣來說,無論是裁縫自己穿還是他的顧客穿,都是一樣的”。當時西方經濟學中以基數效用論為代表的客觀效用價值論研究就是這種情況的一個反映。個人消費僅僅是作為商品資本實現的環節,並沒有對資本主義實體經濟產生其它重大影響。因此,按照當時的資本主義工業發展水平,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研究角度,馬克思沒有對商品使用價值做出區分展開研究。

  綜上所述,馬克思雖然沒有從使用價值中明確提出客觀效用價值和主觀效用價值,但是在內涵上包含兩者的。使用價值不僅僅指客觀效用,“這種需要的性質如何,例如是由胃產生還是由幻想產生”。所以,鮑德里亞只從《資本論》第一卷中的概念出發,忽視馬克思的整體寫作視角和寫作框架,由此認為馬克思使用價值僅僅是狹隘的客觀效用性。這是鮑德里亞對馬克思的使用價值理論產生誤解的重要原因——以偏概全。

  二、符號價值的社會屬性

  馬克思的使用價值理論從概念上主要體現主體與客體間的自然關係,而且由於自然屬性的原因,這兩者具有不可比性。對此,鮑德里亞提出商品不僅包含價值和使用價值,還包含符號價值;特別地,作為人類消費行為社會屬性的體現,符號價值不僅反映商品的自然屬性還具有社會屬性。

  (一)對馬克思使用價值社會屬性內容的豐富—符號價值體系的建立

  符號價值是商品社會意義的抽象表達,符號價值體系即符號組成的物體系。這個符號結構排除了物的具體有用性,只剩下符號本身具體的物成為社會意義,社會文化等級的載體。也就是說“其本身或單個(汽車、剃鬚刀)看並沒有什麼意義:惟有意義的是當它們匯聚在一起的時候的形狀,與這些物的關係以及它們的整個社會‘前景’。那裡總有一個區分性的意義。它們自己把這種結構的決定性轉嫁到符號的(細微的差別)物質性上”。

  符號價值通過商品間細微差別的客觀功能表現不同消費者之間的等級差別,“它在與其他物的關係中發現意義,在差異中發現意義,根據符碼的意指的不同等級獲得意義”。商品符號價值的區別是消費者不同購買力、社會身份和地位的體現,消費者主要消費的是通過物之間對比所獲得的等級身份意義;而符號價值體系轉化為社會等級結構也是通過交換價值體系實現的,也就是說“物體符碼和價值的社會過程相對應”。這導致人們消費的對象不再是物品,而是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結構本身,指向占有者的社會等級,如炫耀性消費。在這一點上,符號價值理論深人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在個人消費領域的拜物教理論。具體而言,人們消費時,通過不同的購買力(客觀需求)將人們劃分成不同等級結構中,通過交換價值人們被分化。“消費是一個與學校一樣的等級機構……並不是人人都擁有相同的物”。在作為使用價值的物品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作為符號和差異的那些深刻等級化了的物品面前沒有絲毫平等可言”。在拜物教的新形式下,鮑德里亞揭示了當今消費行為的新變化,加深了對馬克思使用價值理論的理解。在鮑德里亞看來,一方面,符號價值體系構建的消費體系關係決定人們的消費行為衍生出當代消費非功能性需求—從眾效應,即人們追求不落後於現實,不比別人差;另一方面,標新立異會對消費者產生直接相反的影響——韋伯效應,消費者會聯想到過高價格的商品具有很大影響力以及同類該商品具有高品位性,從而引起需求的追加。

  由此,鮑德里亞通過分析當今資本主義時代消費行為的變化,認為馬克思的使用價值理論只體現了自然屬性的主客體間的關係,沒有認識到個人的消費行為也具有社會屬性。

  (二)對使用價值社會屬性理解的偏差—整體性視角的缺失

  馬克思的使用價值理論只涉及人與物之間的自然關係,這是鮑德里亞對馬克思使用價值理解的偏差。實際上,馬克思使用價值概念主要是從生產角度出發,認為使用價值對整個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作用僅僅局限於資本的實現,並不是說馬克思的消費觀就純粹是主客體間的關係;換言之,馬克思並不否認消費領域中存在著人與人之間消費層次差別,而是明確指出人的需求不是單純的人與物之間的關係。“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時是以社會為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物品為尺度的”。並舉了一個例子“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模樣了。這時,狹小的房子證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講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並且,不管小房子的規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發覺得不舒適,越發不滿意,越發感到受壓抑”。這說明馬克思的使用價值理論並沒有將使用價值簡單地歸結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此外,還可以看到,人需求的滿足是以社會為標準,而不是以滿足他們的物品為尺度。

  鮑德里亞的符號價值理論雖然詳細描述了資本主義進人生產極大豐富後人們消費行為的新特點,但是其內涵是暗含在馬克思使用價值理論中的。然而,由於鮑德里亞不是從使用價值理論整體研究,而是僅僅從《資本論》中使用價值的概念和其中一些章節的具體論斷出發,從而對馬克思使用價值理論的理解產生偏差。進一步,正是由於缺乏整體性研究視角,鮑德里亞認為馬克思的使用價值理論只反映自然屬性,並且認為馬克思的拜物教理論忽略了符號價值體系,從而對馬克思的拜物教理論產生懷疑。

符號價值的啟示[3]

  儘管鮑德里亞的符號價值理論存在著明顯的缺憾,但同時也應看到,符號價值理論特別是鮑德里亞早期的符號價值理論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是深刻的、有啟發意義的,因此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其一,鮑德里亞通過符號價值的分析,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符號價值控制的新特點,開創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的新空間。在對西方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資本主義發展狀況的研究中,鮑德里亞指出當代資本主義已由馬克思所關註的生產主導性社會轉變為消費主導性社會,而這一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將經濟交換價值轉換為建立於符號壟斷基礎上的符號價值。既然“消費社會就是處在異化符號的統治之下的社會”,那麼就有必要把符號學方法同政治經濟學結合起來展開對消費社會的研究。

  由此,鮑德里亞揭示出符號價值消費是晚期資本主義控制社會的主要方式。其二,符號價值為考察和衡量現代商品價值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新的維度。在當今社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應看到商品生產不是一個純技術、純物質性或功能性的標準,而是一個經濟與文化符號結合的生態性建構。因此,社會和企業應重視符號價值,以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金量和滿足人們正當合理的符號價值需求。總之,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符號價值”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地顯現出來,因而更加值得人們關註和研究,而鮑德里亞“為人們理解圍繞商品的消費、陳列和使用而組織起來的戰後社會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新的視角”,在這個意義上說,符號價值理論也是對馬克思的商品價值論的豐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文婧.馬克思商品價值論視野中的“符號價值”的分析[J].知識經濟,2009(15)
  2. 馬淑娟,吉生保.符號價值理論評析--對馬克思使用價值理論的再審視[J].經濟學家,2011,(2)
  3. 3.0 3.1 桂世河.符號價值是商品的第三種價值嗎[N].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符號價值"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