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生態創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態創業(Ecopreneurship)

目錄

什麼是生態創業[1]

  生態創業是生態文明時代孕育的新型創業模式,一種基於維護生態和諧,倡導健康環保理念的青年成功創富之路。有下麵四種定義:

  第一類是根據“創業機會論的特征”來定義生態創業,生態創業是識別和利用由於市場失靈而產生的、與環境相關的經濟機會的活動;將生態創業視為發現、創造和利用機會的過程,這種機會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改善環境。

  第二類是根據“創業企業的綠色產出”來定義,生態創業從狹義上來看,是創造性地提供環境友好型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創立過程;從廣義上看,是具有創新性、以市場為導向、受人格驅動的價值創造形式,它不僅包括新創企業,還包括產生有利於環境的創新產品和活動的企業內創業

  第三類是將“改善環境作為手段實現經濟利潤”來定義,生態創業是通過解決環境問題來獲得競爭優勢,進而達到賺錢目的的環保商業措施。

  第四類是以“降低環境退化為創業的最終目的”來定義,生態創業是有助於環境保護的企業家行為;生態創業是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的商業行為;生態創業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的創業。

生態創業的特點

  生態創業主要特點是:

  1.致力於開發與環境資源協調,與社會民生和諧的產品服務

  2.創業組織主張樂活,文明,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

  3.創業文化以和諧創新為主要理念,註重生態文明與商業文明的統一再造。

  4.創業平臺以網路和主題合作團隊形式存在。

  5.創業項目側重於生態環保領域以及新農村文化建設

  6.適合各類人群。

生態創業的障礙[1]

  1.技術障礙

  獲取和引入生態創業所需技術具有一定難度。綠色技術依賴的大量知識、多學科能力和人力資源,往往是複雜的、需累積的且難以獲取的,而綠色技術的信息可獲得性會影響創業者對生態創業機會的接近和識別。另外,生產與消費、基礎設施以及市場也會影響環保技術的引入,這些都會對生態創業造成影響。

  2.市場障礙

  生態創業存在市場創造的困難。由於消費者不會直接面對其環境不友好行為所造成的後果,因此缺乏環保意識,消費行為變化非常緩慢,從而阻礙綠色產品或服務市場的形成和成長。

  3.經濟障礙

  一方面,生態創業難以從外部獲得足夠資金。很多綠色創業活動很難被既定金融機構看中,因為這些金融機構對待一般的創新,尤其是綠色創業,都採取“等待和觀望”的態度;而投資於生態科技通常比投資於污染治理更昂貴,因為生態創業不僅意味著巨大的研發、生產和商業化成本,尤其在能源領域,還必須面臨環境創新所需承擔的“雙外部性(環境和技術)”;生態創業者與創新中介間的聯繫與合作是否通暢,影響生態企業的創立。

  另一方面,生態創業企業也更容易面臨創新的財政問題。生態創業承擔的重要風險(科學或技術、經濟和法律),容易產生沉沒成本(關於基礎設施、設備維護、工人培訓等),導致其財務前景面臨很多問題。

  4.制度障礙

  綠色知識產權保護的缺乏,是生態創業的重要阻力,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通過對太陽能行業進行實證研究,發現高一致性社會規範,即人們的行為與社會規範的一致性高,會降低促進生態創業政策的有效性,抑制生態創業的可能性。

生態創業的推動因素[1]

  (一)內部力量

  即創業者的個性特征,包括其綠色價值觀和道德理性。

  生態創業者個人的綠色價值觀,是他們進行生態創業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是生態可持續的擁護者,並且想改變世界。他們的企業建立在可持續原則的基礎上,致力於改善環境的質量。生態創業者的道德理性是他們環境導向和綠色價值觀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們生態創業的目的已超出了對利潤的渴望,更希望世界適宜居住。儘管道德往往不是建立企業的唯一理由,卻可能是生態創業者和傳統創業者創業動機的唯一主要差異。

  (二)外部力量

  外部力量即推動因素和拉動因素。推動因素包括:自然資源的稀缺、政策的規制。由於自然資源的稀缺,全球人口的增長,生態創業者必須尋找新技術來保護環境,以保證有充足的資源去滿足現代人和後代人的需求。政府的政策迫使生態創業者進行生態創業。由於政府規則的壓力過大,廢物處理的成本又高,他們只能實踐環境友好型商業。制度環境對生態創業有直接的驅動作用。拉動因素包括:金融激勵消費者的需求、綠色組織戰略伙伴的榜樣作用。

  經濟和金融因素對生態創業者來說是重要的誘因。一方面,創業者在識別市場失靈而產生的、與環境相關的經濟機會後,發現利用這些機會可以產生創業租金以賺取利潤,就會進行生態創業;另一方面,給予生態創業者專門的投資和其他特殊基金項目,將會鼓勵和支持這些有生態頭腦的人把他們的想法或信念付諸實施。

生態創業政策[1]

  第一,生態技術創新支持。為創新技術設立經濟和財政獎勵,重新調整政府資助政策,增加生態技術研發的公共資助。例如將改善環境績效作為目前研發計劃的標準之一,或將與環境相關的研發作為當前研發項目的子項目。

  第二,生態創業資金支持。可以為生態創業企業設立政府津貼、財政資助,以及通過稅收抵免增強融資支持來改善融資渠道。比如政府制定財政政策,對購買逐步淘汰臭氧層消耗物質的商品,以及非消耗臭氧層物質技術的新投資,免繳關稅和消費稅。通過完善知識產權系統來促進私營企業的投資,解決生態創業的資金問題。

  第三,生態創業人力資源支持勞動力市場的剛性會降低創新,政府和經濟發展部門應該支持靈活的勞動市場政策來促進工人流動,因此,應該制定打破勞動力市場剛性的政策,以及為勞動力提供生態企業相應的技能發展培訓,幫助綠色企業成長。

  第四,增加綠色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綠色企業的最大挑戰是從產品研發過渡到產品生產及其市場擴散,建立綠色產品政府採購政策,可以幫助企業進行順利過渡;對消費者購買環保產品的行為給予獎勵和津貼,政府可以通過減免稅收等補貼和補助手段來影響消費者行為,增加環保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生態創業未來研究方向[1]

  第一,生態創業的操作化問題。雖然生態創業已有很多定義,但是操作化程度低,這樣會阻礙研究的深入,因為不能斷定是否為生態創業,就不能有效地分析它和其他因素之間的關係。因此,未來應該更加關註生態創業測度的研究。

  第二,生態創業的障礙和誘因的作用大小與作用機制問題。儘管現有研究歸納出生態創業的障礙和誘因,但沒有探索它們之間的關係、障礙和誘因的作用大小,以及作用最大的因素對生態創業的作用路徑,這樣就不能有效揭示生態創業企業成功或失敗的本質;此外,現有研究大都使用定性方法,較少使用定量的實證方法,探索出的影響因素說服力不強。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該更加關註影響因素間的相互關係、各因素對生態創業的作用大小,以及關鍵因素對生態創業影響的作用路徑。

  第三,生態創業效果的量化問題。雖然認為生態創業能有效地改善環境,但並沒有對實際效果大小進行測度。如果不測度,就不知道生態創業對環境退化和企業績效是否真正有積極作用,這樣就影響了生態創業相關研究成果的說服力。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該更加關註對生態創業產生實際效果大小的測度。

  第四,促進生態創業的結構化政策問題。現有的促進生態創業的政策系統性不夠強,而結構化政策能產生協同作用,其效果更為明顯。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該在借鑒促進創業的MOS模型的基礎上,更加關註促進生態創業的結構化政策。

  第五,生態創業的案例研究。現有的研究還缺乏對真實案例實證分析,而根據可以從生態創業的成功案例中,發現成功的因果關係,以此促進生態創業。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該更加關註生態創業的案例研究。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沈超紅.劉芝蘭.生態創業研究述評[D].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1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生態創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