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政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創業政策是在一個地區或國家為達到經濟目標,促進創業活動並保持均衡創業活動水平的有關政策。
目前,僅有很少的學者研究有關創業政策的類型。
倫德斯特羅姆和史蒂文森(2001)根據10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發展層級階段、政府角色、創業發展動態以及自身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狀況等一系列因素,並根據制定創業政策過程中遵循的政策結構和過程、目標策略和計劃、促進創業階段以及鼓勵人們成為創業者等要素組合,提出了4種類型的創業政策(見下圖)。圖中表明,一國和地區通常以某一創業政策類型為主,其他的創業政策類型為輔,而且除了愛爾蘭,其他國家均把細分創業政策作為參考。
·第一類是中小企業政策的推廣(標註①),這是旨在促進創立企業、支持服務及種子基金的政策,是對初創企業的信息需求和建議方面的反應。特征是聚焦於對已存在的中小企業計劃和服務的“推廣”。採用這類政策較多的國家有美國、加拿大、瑞典和澳大利亞。
·第二類是新企業的創立政策(標註②),旨在減少進入和退出障礙。
·第三類是細分創業政策(標註③),這類政策旨在刺激特定人群增加創業活動。目標人群被分成兩類,一類包括婦女、青年、少數民族、失業者在內,他們為解決失業問題而進行創業,代表了企業所有者。另一類是技術創業者,他們是基於研發、技術或知識投入而創立企業的。細分與創業政策關註於研發支持、創業投資支持、大學孵化器以及激勵研究學者建立技術型企業。愛爾蘭多採用此類政策。
·第四類是全面的創業政策(標註④),即旨在加強創業文化和創業能力的政策。該政策包含前三類創業政策的內容,包括促進創業文化建設,減少進入/退出障礙,進行創業教育,提供金融支持以及滿足目標群體創立企業的各種需要等。它是對創業與教育系統以及建立創業文化方面的整合,荷蘭、芬蘭和美國都實行了該政策。
在相關的研究中,有些學者考察了個人的職業選擇是如何受制度和文化環境的影響。維爾休爾(Verheu1)等人(2001)考察了從個人層面到國家層面,包括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科學學和經濟學等學科的觀點,從創業者對文化、職業選擇、創業機會以及資源可用性等觀點總結出了一套折衷理論,給出了5種類型的創業政策。
第一類是創業需求,主要通過技術發展、全球化、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外包、產業群及地區發展)等方面來影響創業機會的種類和數量。
第二類是創業供給,主要通過年齡結構、人口密度、城市化程度、移民人口、女性占勞動市場的比例等地區發展政策來影響創業機會的種類和數量。其中資源、個人能力及人們對創業的態度是創業的關鍵要素,而文化和制度環境對供給方產生了影響。
第三類是創業的風險一獎勵機制,政府主要通過稅收政策、收入政策、社會保障、勞動市場法、破產法等對個人決策和職業選擇進行直接干預。
第四類是資源和知識的可用性,政府主要通過增加財政及其他信息資源來彌補缺口,包括刺激創業投資市場,提供金融支持,提供商業信息以及創業教育等。
第五類是社會的創業價值,政府主要通過教育系統、新聞媒體等方面來關註創業,改變人們對創業的態度。
阿奇·佐爾坦(Zoltan,2001)從創業社會的4個層面,即個人層面、企業層面、經濟層面和社會層面,給出與其相對應的4類創業政策,即從個人層面的就業選擇政策、從企業層面的可行政策、從經濟層面的支持政策以及從社會層面的社會政策。個人層面通過教育和職業選擇政策,使個人發現創業機會並選擇創業。企業層面表現為政府實行政策來促進新企業的建立,政府通過融資政策、制度改革、技術商業化等措施來刺激新企業的建立。經濟層面的支持政策旨在促進企業增長,進而推動經濟增長,主要通過政府、大學、聯邦政府基金、金融機構等部門為企業成長過程提供資金支持。社會層面的社會政策主要通過法律和制度來改善社會現狀。創業社會的核心目標在於以更高的效率進行創業、連續創新、加快經濟增長以及促進社會公平。這4個層面涵蓋了從個人層面到企業再到社會的各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