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優勢產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比较优势产业)

優勢產業(competitive industries)

目錄

什麼是優勢產業

  優勢產業是指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競爭優勢產業,是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綜合體現。

我國比較優勢產業的分析[1]

  一、我國比較優勢產業存在剛性及其危害性的實證分析

  1.從出口產品結構看我國比較優勢產業剛性2003年以來,我國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品出口實現快速增長,增幅達26.4%,鞋類、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也實現了長足增長。並且2003年前三季度,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達1564.4億美元,比2002年同期增長41.4%。其增量占全國總出口增量的61%。

  但是應該看到我國機電出口產品結構很不理想。統計分析。約有70%左右是勞動密集型或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例如發電設備出口,主要是零部件和中小型機組,大型成套機組很少。輸變電設備出口中有75%是1KVA及以下的變壓器、互感器和1000V及以下開關及繼電保護裝置、電動工具等。由此可見.當前我國的比較優勢產業依然是原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經濟發展並未軟化原有比較優勢產業的剛性。

  並且我國現存的比較優勢產業剛性對國家的出口競爭潛力極具負面影響。由於目前我國國內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工資增長較快致使單位產品工資成本上升;且亞洲金融危機後,東南亞國家貨幣大幅貶值,人民幣匯率保持堅挺,使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優勢消失;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呈現下滑趨勢.再加上這類產品的價格彈性比較低,發展中國家多採用降低價格來擴大銷售更加大了價格下滑幅度。因此,儘管我國地區差異較大,勞動密集型產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但是如果繼續單純依賴勞動力價格低的優勢來擴大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品出口,勢必會滑入比較優勢陷阱

  2.從外商對華投資流向看我國的比較優勢產業剛性目前絕大多數外資在華投資的產業是第二產業中的製造行業,行業的協議投資金額達到了全部協議金額的70%左右,在這一行業中勞動密集型投資多於技術密集型投資.其結果使得我國製造業成為外商轉移過時設備和過時技術的接收者,抑制了我國在機械製造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

  而對於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急需的高新產業和資金短缺行業,如交通運輸、電信通訊、科技服務、教育文化和農林牧漁業等,外資並未能給予積極的資金補充。我國對外資的利用過於集中在傳統成熟產業,外資未能充分引導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產業結構的失衡、強化了我國原有的比較優勢產業剛性.這與我國想利用外資提升產業結構的本意有明顯偏差

  二、我國產生比較優勢產業剛性的理論探索

  1.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局限性。所謂“比較優勢產業剛性”是指一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長期一成不變地依賴傳統的比較優勢產業來發展對外經濟.忽視應有的產業升級.並最終導致該國在國際貿易中雖然能獲得利益,但貿易結構不合理,總是處於不利地位,從而落入“比較利益陷阱”。

  我國之所以產生比較優勢產業剛性的重要原因在於傳統比較成本學說的局限性。長期以來.指導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理論基石是英國著名古典經濟學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比較成本學說

  該學說的核心內容是各國應按照各自生產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從事生產.並通過對外貿易獲得各自的比較利益。儘管比較成本學說能較好地解釋各國對外貿易的起因。但在說明我國的現實問題方面卻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一。該理論的六個基本假設中,沒有一個是符合我國客觀現實的。第二,按照比較成本學說的要求。我國為了大規模生產並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必然密集使用自身擁有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但根據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當密集使用某一要素生產產品時,其邊際收益則呈遞減趨勢,從而使我國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最終會被對其密集使用而產生的邊際收益遞減趨勢所抵消.進而導致我國國際競爭力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狹窄。第三。比較優勢的概念是相對的、靜態的.一國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在另一方面必然具有比較劣勢。這種理論指導實踐的結果必將是,任何國家都應安於現狀、保持現狀,因為這樣可以在國際競爭中使本國獲利最大。第四,傳統的比較成本學說僅僅考慮了成本——價格因素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卻忽視了非價格因素的重要意義。同時.由於比較成本學說強調應依靠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追求國際競爭的比較利益,其結果必將使我國陷入單一的產品結構和畸形的產業結構中,並由此導致國際競爭力的後勁不足。

  可見,傳統比較優勢戰略並不能改變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面貌,也無法改變國際貿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現象。傳統比較優勢戰略由於過分地強調靜態的貿易利益,而忽略了貿易的動態利益,即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的演進、技術的進步以及制度創新的推動作用。長期執行單純的比較優勢戰略會造成我國的產業結構不能得到升級.而且具有固化原有產業分工的作用.使國家處在國際分工的不利地位。由於過於重視發揮資源和勞動力的優勢,還會引起對與強化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關係不大的先進技術特別是勞動替代技術或資源替代技術的不受重視甚至是被排斥.這會影響現代高新技術進步給我國帶來的利益。長期執行傳統比較優勢戰略還會使國內的要素所有者收入發生分化,產生出一批既得利益者,在現有貿易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會採用各種方法阻止對制度的創新.而另外的人又因為對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力降低,無力改變現有制度,進而造成我國難以突破貧困制度陷阱和比較優勢產業剛性的困境。

  2.實現我國比較優勢產業轉型的理論選擇。對於如何實現一國產業的轉型、升級,許多經濟學家在理論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較有影響的是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於20世紀0年代提出的國際競爭優勢理論。

  在國際競爭優勢理論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到啟示,一國的國際競爭優勢具有明顯的動態性,同時,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又是相互聯繫的。我們既要看到自身比較優勢的潛力,又要認識到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作用,從而改變過去單純依賴比較成本學說的做法,而把比較成本學說和國際競爭優勢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指導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理論基礎。

  從理論上說.我國把比較成本論和國際競爭優勢論相結合的關鍵,在於如何順利地實現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目前,比較優勢存在陷阱的主要原因是比較優勢產業一旦形成就產生了難以轉向的剛性。今天以生產葡萄酒為主的國家50年後一定還以生產葡萄酒為主。從而使已有的比較優勢不斷削弱。可見,要跳出比較優勢陷阱就必須打破比較優勢產業發展的剛性。我國應在利用和發展比較優勢產業的過程中大力增加智力和高科技投入。並引入競爭機制技術創新機制,從而形成競爭優勢和新的比較優勢,增強我國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實現我國比較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對策

  由於受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經濟領域中“一哄而上”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既要防止在我國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脫離傳統產業而片面發展高技術產業的現象,又要避免各產業部門在低水平上的外延式增長。為此,我國的產業發展策略除了包含一些常規措施外,還應著重解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明確我國產業的發展模式。縱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其產業發展的總體模式主要有兩類:一是依附型發展模式;二是自主型發展模式。所謂依附型發展模式是以跨國公司為主體.以外國直接投資為主要投資來源的產業發展模式,其分為地理位置依附型,如新加坡模式.以及資源依附型模式,如沙特模式。自主型發展模式是以當地民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模式,它通過民族企業的成長、壯大來充分發揮本國的比較優勢。進而促進相關產業健康發展。一般而言,一個國家人口越少,越適合選擇依附型發展模式;而一個國家人口越多,則越適合選擇自主型發展模式。新加坡和中國就分別處在這兩種產業發展模式的極點上。對於我國來說,各產業的健康發展主要只能通過當地企業來實現,對外開放和吸引外資只是推動當地企業發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為此,當前我國的產業規劃應堅持以自主型發展模式為主,引進外資的力度應和國內各相關產業的競爭力相適應。

  對於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可適當多引進外資使其實現規模經濟:而對於我國競爭力較弱的產業或新興產業,引進外資的規模要有所限制,以便為這類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較為寬鬆的空間。

  2.用高技術武裝傳統產業。目前,我國仍是一個尚未完全實現工業化的發展中大國,同時面臨著“工業化”和“知識經濟”的雙重挑戰。縱觀世界各國, “知識經濟”發達的國家往往都擁有強大的物質經濟,國際競爭仍然表現為各國主要製造業領域競爭的大背景下,沒有充分工業化的製造業。高技術也就缺乏牢固的根基。因此,我國在大力發展知識經濟的同時,儘快利用高新技術武裝傳統產業,加快整個國民經濟的工業化進程,提高傳統產業的現代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應是完善我國產業發展策略的現實選擇。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功及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從而增加了壯大我國傳統產業的迫切性。一方面,我國應用高技術促進工業化進程,引導傳統產業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國際競爭力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對於現有的傳統產業,應儘可能在整個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上培育出一些代表性的大企業集團,在實現規模經濟的基礎上,通過樹立品牌、開發新品種、提高質量和建立國際營銷網路等方式,提高我國傳統產業的自身競爭實力。

  3.強化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策略。目前,國外跨國公司從提升全球競爭力的角度出發,往往把決定競爭優勢關鍵的核心技術研發放到母國。而把生產和組裝等勞動密集型工序或技術應用中心放到我國。技術依賴決定了我國只能從事國際分工中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和生產加工環節。這種分工位置的低級化使我國能夠有所作為的領域極其有限,從而被國際分工的主流甩開而邊緣化。鑒於高技術產業代表著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是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生力軍。因此.我國應從多方面為高技術產業的加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首先,要通過加快企業體制改革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促使企業走技術創新之路,從而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技術戰略應當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僅僅依靠技術引進的企業無法生產出差異化的產品,難以形成企業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無法進入高利潤產業,難以形成高投入高回報的良性迴圈。

  其次,要逐步健全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與WTO規則的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國家要繼續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提高國家的基礎科學水平;同時,對國內高技術產業發展實行適度保護政策。高技術產業目前在我國仍處於幼稚產業階段,不論其經營規模還是技術能力都無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 “人世”後我國政府若不對高技術產業進行適度保護,在實力雄厚的西方跨國公司的競爭壓力下,其成長空間將會微乎其微。並且應明確認識到,技術引進雖然是十分必要的.但一個國家僅僅靠技術引進是無法實現現代化的,這不僅僅在於引進的技術永遠不可能是最先進的,而且一個國家也不可能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所有技術引進。因此,發展我國高技術產業的根本出路。在於強化科技投入。加強我國高技術產業的自主開發能力。

  第三,啟動並完善風險投資機制。目前我國應大力培育高技術風險投資市場.拓寬融資渠道。引導民間資本向高技術產業流動。使之成為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和工程化的有生力量。隨著我國“人世”、外國風險投資公司勢必進入中國市場。一方面。可以借鑒其豐富的資本運作經驗.利用充足的外資為我國高技術產業融資:另一方面,應積極推動本國風險投資公司的產生、壯大,不斷完善監管機制,逐步形成以機構和私人為投資主體的風險投資格局,與外國風險投資公司齊頭併進。共同支持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第四。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科研開發機制、投資體制與人才成長機制。國家要減少政府部門所屬科研機構的數量及投資比重。加快科研院所的市場化改革,加快科研成果的市場化;要改革國家對高技術企業的扶持形式,逐步將直接投資於企業的“項目”,轉向通過產業政策、貼息技改貸款、科技支持、信息服務、國家產品定貨等形式。鼓勵、引導高技術企業走向以“技術創新”為本的發展道路;要創造科技人才成長的社會環境,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分配製度,使科技人才能夠得到足夠的市場化、制度化的激勵,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科技進步培養和留住足夠的人才隊伍。

  第五,培育技術市場並完善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所謂技術市場是指技術供求雙方的交易市場。在技術市場的培育問題上,我國既要進一步擴大技術交易雙方的自主權;又要鼓勵那些精通經濟、技術、法律、無形資產評估的市場中介機構和經紀人的產生,儘快建立起有利於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新型市場運作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技術信息發佈的全面性和及時性、市場確定無形資產價格的公平性以及交易雙方信息的對稱性。同時,為了激發以高技術產業為主的技術創新積極性,完善我國現有的專利保護制度勢在必行。這不僅可以對新發明、新技術提供法律保護,同時也為其迅速市場化起到了更大的促進作用。完善專利制度應和產權制度改革相結合.允許專利持有者以知識產權形式對企業投資人股,並按其創新預期收益確定股份額度,從而進一步發揮專利的激勵作用,促進相關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發展優勢產業的誤區

  中國產業依然處於模仿和趕超階段

  從長遠來看,中國的產業發展會超過發達國家,但是現在,我們更應該腳踏實地正視我們的不足。我們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目前仍然是加工製造這個環節。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現在需要做的,是讓中國製造的技術水平和精良程度,能夠與德國、日本這些先進位造國家看齊。

  產業升級切忌操之過急

  在中國的產業轉型、產業升級的進程中,改變是痛苦的,也是需要很長時間的,不是今天說改明天就能改過來。我們現在的競爭力還是在成本上面,做的產業鏈環節的附加值不高,做產品的技術含量也不高。為什麼上海的商務成本一上漲,就有不少的企業家離開上海?因為成本太關鍵,一高企業就無法生存,這也說明瞭企業創造的價值很低。一些成本的上漲是不受控制的,不能再依賴土地、勞動力以及資源的廉價而獲取競爭力。

  從技術意義上考慮,過去我們製造業的技術含量很低,現在能夠加工一些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產品,也可以認為是產業升級,但歸根結底還是加工,還是被人家控制。這終究不是長遠之策,中國的產業獲得國際競爭力,應該是自主創新,並且能夠控制住產業鏈,這才是中國產業升級最重要的方向。

  不能對“高科技”盲目樂觀

  我們現在要發展的產業也是國外正在發展的,從名稱上看我們的產業已經十分齊全,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依然處在一個模仿或者追趕的階段,即使在某個產業內部,突破性或者超越性創新也沒有出現。我們不少產業僅僅剛起步,想辦法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已經是非常好的事情。

  需要糾正的是,我們不能光聽名字就去判斷一個產業是不是高技術產業,比如天津的空中客車總裝廠,為空中客車公司組裝A320飛機,它是一個高科技的企業嗎?

  真正的高技術產業—能夠自主創新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在我們國家是少之又少的。上面提到的空客總裝廠,我認為不是高技術產業,而是來料組裝的產業,僅僅是技術含量相對比較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光伏產業,最近國務院認為新能源領域有生產相對過剩的可能,很多企業大量上馬光伏項目。原因何在?因為絕大部分光伏電池項目不是研發,而是加工環節,關鍵技術並不在中國企業手裡,我們更多的企業,僅僅是把原材料或者高新技術的產品買過來之後再加工。

  創新能力必須突破

  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其資源配置的效率也更高,我們目前的資源利用率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所謂節能減排低碳經濟,長期來講是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避免無謂的浪費。比如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土地、礦產資源的使用效率,甚至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等等。節能減排的背後,實際是技術進步及其如何應用到生產和企業轉型過程中。

  通過創新才能建立全球優勢的產業,但是我們國家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整體創新的能力比較弱,創新的動力不足。我認為其中也有社會環境與激勵機制的問題,沒有形成一種大家都想創新的氛圍。很多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還不強,會模仿但是捨不得投資自主創新,而國有企業受限於制度,創新的收益與企業領導人的任期和激勵基本沒有關係。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中國能像日本一樣,能夠迅速完成從模仿到超越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徐劍明.論我國比較優勢產業的剛性及其轉型.國際貿易問題2004年8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鲈鱼,Yixi,KAER,方小莉,Dan,Gaoshan2013,y桑,Mis铭,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優勢產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