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新興古典經濟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楊小凱等人創立的新的經濟學流派。新興古典經濟學放棄了新古典經濟學中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分的假設,引入了專業化經濟和交易費用作為核心概念,運用超邊際分析的方法,將古典經濟學中最有價值的分工思想形式化,併在新的框架中,將現代經濟理論進行重新組織,對各種微觀和巨集觀經濟現象做出解釋。該學派認為,各種經濟現象都是勞動分工的內生演進引起的,貿易作為勞動分工的一個側面,也可以從分工角度進行解釋。新興古典經濟學在新的框架下,對傳統的貿易理論進行重新思考,並以新框架為依托,對貿易理論的基本問題給出新的解釋,創立了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又稱內生貿易理論)。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認為無論國內貿易還是國際貿易都是折衷專業化經濟與節省交易費用之間兩難衝突的結果。即使所有人(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都天生相同,沒有外生比較優勢,只要存在專業化經濟,每個人選擇不同專業後都會產生內生比較優勢。然而,生產專業化與消費多樣化之間存在矛盾,只有通過貿易才能解決。而貿易又產生交易費用,當交易費用大於每個人的專業化經濟時,貿易不能產生,在多樣化需要的強制下,每個人只能回到自給自足狀態。貿易產生的經濟條件是分工經濟大於交易費用,這時每個人就可以選擇不同的專業,並通過貿易來滿足多樣化的需要,貿易便產生了。隨著交易效率的不斷提高,貿易由地區貿易發展為國內貿易,進而國際貿易;如果存在多樣化消費的好處,交易效率的改進會導致商品種類數的增加。一個社會的專業化程度、結構多樣性、貿易依存度、商品化程度、經濟一體化程度、生產集中度等組織結構問題都可以由此說明。
新興古典經濟學彌補了新古典經濟學框架的重要缺陷,從每個個體既是消費者同時又是生產者的現實出發分析個體的決策過程及其結果。基於個體是消費---生產者的新框架更適合國家層次上對單個國家的分析,新興古典經濟學把對個體之間分工和貿易的分析用於分析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用分工經濟和交易費用的兩難衝突及其折衷解決的個體專業化決策思路重新考察了國際貿易理論,用分工演進模型對貿易理論的基本問題給出了新的解釋,構成了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主要內容。
1.貿易的原因。
在新興古典經濟學中,貿易是個體專業化決策和社會分工所帶來的直接結果,貿易的原因是分工和專業化引發和強化的內生優勢。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模型假定每個人的人生相同,不存在先天差別,在社會分工中各人後天選擇了不同的專業才產生了同種產品的生產率的差別和某一方面的優勢,從而形成了貿易的基礎。而且,這種優勢與社會分工水平互相促進。分工和專業化帶來了各人之間在某種產品上的生產率的差別,形成生產成本的優勢,而這種差別和優勢又會進一步促進和強化分工,從而進一步強化差別和優勢。可見,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中的貿易優勢是後天獲得並且具有自我強化的性質,是一種內生優勢。但僅有生產方面的內生優勢並不是開展貿易的充分條件,還要同時考慮其相對面——交易效率的高低。新興古典貿易理論認為,貿易的開展取決於一種綜合優勢,既要考慮生產上的內生優勢或劣勢,也要考慮交易效率優勢或劣勢,要取決於二者的相對關係,即內生的生產率和交易效率的綜合比較優勢。
2.貿易的結果。
在新興古典經濟學框架中,分工和貿易同時產生,貿易是專業化生產和多樣化消費這一矛盾的解決方式,貿易的結果本質上是分工的結果。分工使個體的自給率降低,每個人生產的產品種類數更少而相互交換的產品種類更多,產品生產的集中程度和個體的貿易依存度提高。貿易品種類的增加意味著市場種類的增加和社會商業化程度的提高,每個人對他人的依賴程度加強。隨著分工的深化,個體的生產結構差別越來越大,經濟結構則由自給自足時的單一結構趨於多樣化。經濟由自給自足時的互不往來到局部分工時的市場分割最後發展到完全分工時的市場一體化,市場從無到有,一體化程度逐步提高。所以,分工和貿易的直接結果是提高了個體的貿易依存度、產品生產的集中程度、社會的商業化程度、經濟結構的多樣化程度和市場的一體化程度。而且,分工減少了每個人必須的學習時間和費用,提高了專業化水平,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使得人力可以用於新的專業產品的生產。在高水平的分工模式中,不同的人可以通過專業化生產不同的產品而增加不同的專業種類數,因此分工和貿易還促進了產品種類的增加。
3.國內貿易向國際貿易的發展。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最重要的特點在於該理論能夠揭示國內貿易為何和如何發展到國際貿易。新興古典貿易理論這一解釋力源於該理論依托的經濟學框架。新興古典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的不同就在於其前提中摒棄了新古典經濟學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分的假設,從消費-生產者個體開始分析,認為一切經濟現象都可以用個體權衡專業化經濟和交易費用的兩難衝突決策進行統一的解釋。國內貿易的產生是二者作用的結果,而同樣的原因也可以解釋國內貿易向國際貿易的延伸。每個消費者同時是生產者,當交易效率很低時,人們自給自足,沒有交換和貿易產生。隨著交易效率的提高,首先出現一些地方性市場,但尚不需要統一的國內市場。隨著交易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各分割的地方性市場逐漸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樣的理由,當交易效率提高,分工進一步深化到可以突破國內市場規模的限制時,國際貿易就產生了。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消費---生產者的假設非常貼切,因此將個體決策過程應用到分析國家的經濟行為也同樣有解釋力。只要國家之間分工的好處超過了國際貿易帶來的交易費用,各國就會選擇專業化生產並與他國交換,貿易也就由國內貿易發展到了國際貿易階段。國際貿易之所以在國內貿易之後產生,原因就在於國際貿易較國內貿易有額外的交易費用。
4.貿易政策內生化。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不但解決了傳統貿易理論的基本問題,同時將貿易政策的選擇在模型中內生化。新興古典經濟學把交易成本和內生比較優勢概念引入李嘉圖模型[1],證明政府的貿易政策體制、分工的均衡網路規模與整個經濟的生產力是相互依賴的,均衡的貿易政策和國際分工水平密切相關。分工演進模型表明,隨著交易效率的改進,經濟結構的一般均衡會不連續地從自給自足跳到部分勞動分工繼而跳到完全分工。在部分勞動分工的情形下,交易效率較低的國家分工水平比交易效率高的國家要低,在參與國際分工後,國際貿易中的貿易條件更有利於分工水平更高的國家,這些國家更傾向於採取單邊自由貿易政策。而分工水平落後國從貿易中獲利甚微,因此,落後國試圖通過關稅手段來改變貿易品的相對價格以獲得較多的貿易好處。隨著交易效率的進一步改進,一般均衡會從低水平的分工狀態非連續地跳到高水平的分工狀態。這時貿易品的相對價格不再由任一國的國內生產條件決定,而由兩國的生產條件和消費偏好共同決定。每個國家都可以通過關稅手段來爭取更多的分工利益,由此可能引發關稅戰從而使分工的好處全部消耗。在這種情況下,兩國都有意願參迦納什關稅談判,談判的結果是雙邊自由貿易。這一分析一方面解釋了單個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貿易政策的選擇問題(即從單方保護轉向雙邊關稅談判到最終參與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的轉變),而且能夠解釋世界範圍內在經濟發展過渡期貿易政策的二元結構問題(即發達國家追求單方自由貿易,而發展中國家追求單方貿易保護),也揭示了在經濟發展的成熟期通過多邊關稅談判形成多邊自由貿易的局面。基於上面的分析,在政策主張上,新興古典經濟學派認為,一國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該通過分工的自發演進來確定貿易模式。政府應該致力於通過談判實現多邊自由貿易,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交易費用,以促進勞動分工的擴張和深化,帶來更大的生產率收益。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看,“新興古典超邊際分析甚至比邊際分析更支持自由貿易政策。”[2]
5.貿易與經濟發展問題。
貿易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問題也是傳統貿易理論中經常涉獵的問題。與傳統結論不同的是,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中,貿易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不是遵循互為條件、相互作用的機制,而是作為分工的不同側面相伴而生,二者都是分工產生和深化的結果。分工引起了貿易,同時也是分工帶來的生產率的增加促進了經濟發展。內生比較優勢隨著分工的演進會帶來一國貿易結構和格局的動態變化,並且帶來經濟持續增長的可能性。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新的研究成果還考察了一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開展國際貿易對一國國內和國家之間二元經濟結構和收入分配的影響。[3]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特點[4]
新興古典經濟學派對貿易理論的創新正是始於對貿易理論發展主流評價的重新思考,其中包括對貿易理論的源頭和發展線路的考察。
傳統觀點認為,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說明,只有當兩國之間在同種商品生產上存在生產率的絕對差異從而僅當絕對優勢存在時,兩國才有貿易的可能。而李嘉圖的理論則將這種條件放寬,認為不必有絕對優勢,而只要兩國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具有相對生產率的差異,即只要存在比較優勢時就有貿易的基礎。也就是說,在斯密認為沒有貿易可能的條件下,李嘉圖證明瞭存在貿易的基礎,因此認定是後者包含了前者,前者是後者的特殊情況。
新興古典經濟學不同意這種主流觀點,認為二者不只是比較方法的差別及由此導致的適用範圍大小的不同,而是具有本質上的區別。按照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觀點,斯密的理論認為,是分工帶來的生產率差異內生出的絕對優勢形成了貿易的基礎,而李嘉圖則認為是先天存在的差異即外生比較優勢導致了貿易的產生。絕對優勢是一種後天創造的內生優勢而比較優勢是天然存在的外生優勢。這種本質的差別使得貿易理論應該重新思考二者的關係,以確定哪個是特例,哪個是更為一般的情況。一方面,即使按照傳統的對“一般情況”和“特例”的評價標準,從適用範圍上進行對比,李嘉圖理論中貿易的產生要求兩國之間天然地存在著差別,即一國在某種商品上存在比較優勢,而斯密的理論中則不要求這一條件,即使兩國沒有事前天然的差別,只要存在專業化報酬遞增,通過分工和專業化仍然可以創造出優勢,即創造出貿易的基礎。這樣看來,在李嘉圖認為沒有貿易可能的情況下,斯密認為可以有。因此也可以說,斯密理論比李嘉圖理論的適用範圍更廣;另一方面,斯密認為,“人們天賦才能的差異,實際上並不像我們所感覺的那麼大”[5],新興古典經濟學也認為,即使個人之間天生存在著生產率的差異,這種差異也遠不如個人之間由於後天的分工演進而產生的生產率的差異來的重要。因此內生比較優勢應是較李嘉圖理論中的外生比較優勢更為重要的貿易產生的原因,斯密的絕對優勢是較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更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
2.重新歸納貿易理論的發展線路
基於對斯密絕對優勢理論和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重新定位,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貿易理論的發展分為內生優勢和外生優勢兩條線路,其源頭一是起源於斯密,一是起源於李嘉圖。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奠定了外生比較優勢的基礎及其在貿易理論中的核心地位。此後的貿易理論中,新古典貿易理論沿襲了李嘉圖外生差別的思路,將李嘉圖理論中的比較成本的差異引入到生產要素層面,把貿易的成因歸結為先天存在的自然稟賦的差異。無論是李嘉圖的技術比較優勢還是以後的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中的自然稟賦比較優勢,都是以兩國之間有先天存在的生產條件的差別為基礎的。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產生並占據貿易理論的核心地位之後,斯密的內生優勢理論一直被主流的貿易理論所忽視。在新古典貿易理論創立的過程中,俄林曾經註意到了促成內生優勢的規模經濟對國際貿易產生的重要意義但也只是將規模經濟所導致的貿易作為要素稟賦差異貿易的一種補充而未作重點考察。20世紀70年代,林德貿易模式(林德貿易模式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超過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的現象。)和產業內貿易現象引起了人們的關註和對貿易理論的新思考,發展出了新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修正了傳統理論關於市場結構的假定,考察了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提出了獨立於先天因素的規模經濟思想,將貿易的原因歸為後天分工和專業化的結果。貿易擴大了市場規模,規模經濟成為貿易利益的來源。這種貿易動因和利益來源內生化的思想是對斯密內生優勢理論的繼承和回歸,因此可以列在內生優勢的發展線路之內。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與斯密的絕對優勢之間的區別比我們一直認為的那樣大得多。內生比較優勢的概念與經濟組織問題聯繫緊密,而外生比較優勢概念只與資源配置問題相關。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本質上代表著經濟學的不同發展思路。在貿易理論研究中,忽略斯密的分工和內生優勢思想,將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理置於貿易理論的核心是經濟研究的重心從經濟組織問題轉向資源配置問題的一個重要表現。新興古典經濟學正是以新框架為依托,在對貿易理論的發展歷史重新考察和深入研究之後,將斯密的分工和內生優勢的思想形式化並且放在核心位置,對貿易問題給出新的解釋,將經濟研究的重心重新從資源配置問題轉向經濟組織問題。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的比較[4]
1.與斯密絕對優勢理論的比較。
新興古典經濟學是對斯密分工思想的形式化,斯密的思想是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淵源。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對斯密理論的繼承體現在:第一,貿易理論是分工理論的一個側面。斯密在《國富論》中的核心思想是分工,以分工來解釋國民財富的源泉。交換和貿易是分工的共生物,交換和貿易促進分工,而分工的利益是交換和貿易利益的源泉。斯密並沒有專門獨立的貿易理論,他的絕對成本理論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國際分工學說基礎之上的。[6]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同樣是分工和專業化,貿易作為分工的一個側面來體現,貿易理論是分工理論的一個方面。斯密的分工理論認為,分工受制於市場範圍,運輸費用是交易費用的一種具體形式。斯密強調決定市場範圍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政府政策兩個因素。新興古典經濟學遵循了這個傳統,使用了交易費用這一現代概念,揭示了市場的範圍怎樣被經濟代理人之間的交易成本所影響,交易費用的存在限制了分工和專業化的程度,並用交易費用和專業化經濟的兩難衝突解釋貿易的產生和發展。同時,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工理論發揚了楊格的思想,用嚴密的數學模型闡述了分工和市場範圍的相互依賴關係,並用知識的積累解釋了分工的自發演進。第二,國內交換與國際貿易具有統一基礎。在斯密的理論中,無論是國內交換還是國際貿易,直接動因都是交換比自己生產成本更低,也就是為了獲得分工和專業化的好處。同樣的,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用個人對專業化經濟和交易費用的權衡決策解釋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產生,並且揭示了國內貿易發展到國際貿易的動態過程。第三,內生優勢理論。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和斯密絕對優勢理論都描述了生而相同的個人之間通過選擇專業化而形成生產率的差別,內生出了個體的優勢,並且專業化不斷強化這種優勢。這兩種理論都認為,不是生產力的差別導致分工,而是分工帶來了生產力的差別,因此二者都是內生優勢理論。
2.與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比較。
在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模型中,只有一種生產要素---勞動,其邊際生產率和平均生產率都是不變常數,既沒有新古典邊際分析中假定的單一要素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也沒有新興古典經濟學中考察的分工導致的規模報酬遞增。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是新古典貿易理論和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之間的分水嶺。新興古典貿易理論與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存在著本質的區別,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是一種外生靜態優勢,而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核心是內生動態優勢。李嘉圖理論中貿易的基礎是國家間天然存在的生產率或技術差異,這種差別不依賴於個體配置勞動資源的決策。存在這種外生優勢就存在獲利的條件。在沒有交易費用的前提下,貿易的展開是必然的。李嘉圖模型將天然的生產率的差異作為分工的前提條件,重點在於揭示貿易的結構和貿易的結果,而沒有分析也無需分析一國是否開展貿易的決策。這種外生靜態優勢的缺陷在於容易導致貿易結構的靜態化,形成比較利益陷阱,而且理論認為各國會根據各自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完全的專業化生產,這與現實狀況也有較大的出入。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中貿易的基礎是一種內生的動態優勢,理論不但分析了生產率的差異是貿易的基礎,而且用分工和專業化解釋了生產率差異產生的原因,分工的演進能夠不斷創造和增進生產率差異,形成動態優勢,剋服了李嘉圖理論的缺陷。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用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對李嘉圖模型進行了重新分析。對於李嘉圖模型而言,當存在外生技術差異時,外生技術比較優勢可以帶來分工經濟,是否利用比較優勢所帶來的分工的好處,要同時考慮交易效率的高低,這種分工經濟與貿易帶來的交易費用是一對兩難衝突,二者折衷的一般均衡結果決定一國是否開展貿易。由此可見,相比較而言,新興古典貿易理論較李嘉圖的貿易理論具有更強的解釋力。但在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史上,李嘉圖比較優勢原理的價值和意義不容低估。李嘉圖理論中最具啟發意義的是比較的方法。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沿用了比較優勢的概念。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中,貿易的基礎即分工帶來的內生優勢未必一定是絕對優勢,也可以是內生比較優勢。而且,新興古典貿易理論還藉此創造了交易效率比較優勢的概念。
3.與新古典貿易理論的比較。
新古典貿易理論是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內建立的標準的貿易理論形式。新古典經濟學和新興古典經濟學兩種框架的不同特點決定了貿易理論在經濟學中的不同地位。新古典貿易理論是從新古典經濟學的概念和前提出發,利用新古典的邊際分析、均衡分析方法考察國際貿易問題,是新古典經濟學基本框架外的一個理論分支。而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則是該學派理論框架中的基本問題,即分工問題的一個側面。就貿易理論的內容而言,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和新古典貿易理論的思想淵源不同,二者分別沿襲兩條不同的貿易理論的發展線路,兩種理論對貿易基礎的認識不同,前面關於斯密理論和李嘉圖理論的區別也適用於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和新古典貿易理論。2001年,楊小凱、張永生曾撰文批評新古典貿易理論的邏輯矛盾和缺陷,並指出,新古典貿易理論中產品要素密集度在兩國相同並且保持不變的假定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都是容易被推翻的。[7]“用傳統的資本密集或勞動密集這類概念來解釋貿易的原因和結構等問題就缺乏實用性,這種概念也變得沒有意義了。”而這些問題完全可以用新興古典經濟學框架中的專業化經濟和交易費用的對比來解釋。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可以將新古典貿易理論含於解釋框架之內。
4.與新貿易理論的比較。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與新貿易理論相比,二者既有相同之處又存在區別。相同之處在於兩種貿易理論模型都是內生優勢模型。這兩種貿易理論的前提都是個體或國家的先天條件完全相同。二者都假定不存在先天優勢而專於分析後天優勢。而且,在創造內生比較優勢的同時伴隨著生產率的提高、貿易依存度的增加和經濟增長。儘管都是斯密內生理論的繼承,但兩種理論依托於不同框架,這就決定了二者仍然存在區別。第一,雖然都是後天獲得的比較優勢,但是這兩種內生優勢產生的基礎不同。新貿易理論中內生優勢的基礎是規模經濟,而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中是專業化經濟。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經濟是互不相同的兩個概念。在新古典框架中兩分的假定之下,專業化經濟變得沒有意義,而只用規模經濟反映分工經濟的量的方面。而新興古典經濟學框架用專業化經濟代替規模經濟概念,認為只有專業化經濟才是遞增報酬的真正原因,經濟增長的促進因素是分工和專業化而不是規模經濟。而且,在新興古典框架中,專業化經濟和消費多樣性是可以相容的。第二,新貿易理論不能解釋國內貿易向國際貿易的演進。新貿易理論基於新古典框架,國內貿易是消費者和生產者兩分假定的自然結論。貿易理論只用於解釋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二者間沒有聯繫,也就沒有國內貿易向國際貿易的演進。而新興古典經濟學框架修訂了基本的前提假定,從而將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聯繫起來,給出了統一的解釋,同時,用解釋貿易產生的原理解釋了國內貿易向國際貿易的演進。
總體看來,與傳統的貿易理論相比,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創新優勢體現在:
第一,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是內生動態比較優勢模型。新興古典貿易模型不僅將貿易原因內生化,還同時考察了分工演變的不同側面,將產品種類、商業化程度、市場一體化程度、一國卷入貿易的程度、經濟結構、收入分配、貿易政策等問題同時在模型中給出解釋,把內生性貫徹到底。同時,模型中的內生比較利益會隨分工的發展而不斷被創造和增進,因此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模型是動態優勢模型。
第二,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是理論和政策統一的模型。傳統的貿易理論分為純理論和政策理論。國際貿易純理論論證貿易利益的存在,之後再結合政策制定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對各國貿易政策選擇做出說明。而新興古典貿易模型則既解釋了貿易理論的基本問題,也說明瞭一國貿易政策的選擇和演變。
第三,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是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統一的模型。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中貿易的原因和基礎的創造在國內和國際都以相同的方式起作用,理論能夠對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給出統一的解釋並能解釋從國內貿易到國際貿易的演變。因此,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是國內國際統一的“貿易理論”而不只是“國際貿易理論”。
第四,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是能夠整合各種貿易理論的模型。新興古典貿易理論重新闡釋了絕對優勢、比較優勢等貿易理論中的核心概念,運用新興古典經濟學框架中的超邊際分析方法,引入交易費用,對貿易問題進行重新解釋,在一定程度上將各種貿易理論整合到統一的框架下,與以往的貿易理論相比,其解釋力和包容性更強。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也存在缺陷,其最重要的缺陷在於貿易模式不確定。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只能說明個人應貿易那些專業化經濟較大、交易條件較好的產品,但是哪個人或哪個國家買賣哪種商品是不確定的。“交易費用的大小決定了是否分工及分工水平的高低,但是不能決定如何分工,不能確定哪一國家生產何種產品的分工方式,交易效率的高低無法確定某個國家出口何種產品、進口何種產品的貿易結構。”[8]這也是以“生而相同”為前提的內生優勢理論的一個顯著缺陷。
同新古典經濟學相比,新興古典分析框架有如下特征:
第一,它揚棄了新古典規模經濟的概念,而用專業化經濟來表徵生產條件;
第二,它沒有純消費者與企業的絕對分離,而新古典框架則是純消費者和純生產者的絕然兩分;
第三,在新興古典經濟學中,交易費用對經濟組織的拓撲性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對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主要有以下幾點評論:
(1)糾正了新貿易理論認為①經濟規模的充分利用要與更大規模的市場相適應,所以人口的增加會帶來生產率的上升②根本不存在一個經濟學界普遍認同的不完全競爭模型的錯誤結論,指出①交易效率決定經濟和貿易發展②基於分工和專業化建立新的貿易模型可以避開不完全競爭市場。)
(2)其建立的每個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的分析框架,從交易效率的提高角度解釋了國際貿易如何從國內貿易而來,從而將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原理統一起來。
(3)解決了遞增規模報酬與競爭市場的相容性問題,認為存在競爭均衡和帕累托最優的一致性。
(4)重新闡釋了絕對優勢,比較優勢等貿易理論的核心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將貿易理論整合到一個統一的框架之下。
- ↑ Wenli Cheng,Jeffrey D.Sachs and Xiaokai Yang. An Infra-marginal Analysis of the Ricardian Model. CID Working Paper,No.13,April 1999
- ↑ 楊小凱,張永生.新貿易理論、比較利益理論及其經驗研究的新成果:文獻綜述[J].經濟學季刊2001,Vol.1,No.1,P35
- ↑ Dingsheng Zhang.Inframarginal Analysis of Asymmetric Models with Increasing Returns. Ph.D Dissertation,Wuhan University,China Center for Advanced Economic Studies. 2000
- ↑ 4.0 4.1 李俊江、侯蕾.新興古典貿易理論述評
- ↑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捲)[M]. 郭大力,王亞南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P15
- ↑ 張二震.國際貿易分工理論演變與發展述評[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1
- ↑ 楊小凱、張永生.新貿易理論、比較利益理論及其經驗研究的新成果:文獻綜述[J].經濟學季刊2001,Vol.1,No.1,PP.19-44
- ↑ 鞠建東、林毅夫,王勇.要素稟賦、專業化分工、貿易的理論與實證——與楊小凱、張永生商榷[J].經濟學季刊2004,Vol.4,No.1,P28
專業化報酬遞增可以創造分工,進而產生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