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文化殖民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文化殖民(cultural colonialism)

目錄

什麼是文化殖民

  文化殖民主義主要是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強勢文化憑藉其超強的經濟政治﹑軍事、科技以及報刊、書籍、電腦軟體、電影、電視臺和互聯網等傳媒優勢,自覺或不自覺地推銷自己的經濟理念,政治理念﹑文化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響、同化他國的一種不平等的國際文化交流現象。[1]

  “文化殖民主義”和“後殖民主義"指的是國際文化交流中的同一現象,它們都是指發達國家憑藉其超強的經濟、政治、軍事以及報刊、書籍、電腦軟體、電影、電視臺和互聯網等傳媒優勢,將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自覺或不自覺地推銷給其他國家,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響、同化他國的一種不平等的國際文化交流現象。[2]

文化殖民的表現方式[2]

  1、在話語方面。由於美國和西方對英語的絕對優勢,一些先進的、尖端的科技都要通過英語在網路及其他媒體上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美國推行其文化話語霸權的手段,象徵著美國權力的延伸。另外,文學藝術作品無疑也特別易於體現出後殖民主義的文化霸權意識。

  2、在生活模式和文化風俗方面。西方的生活模式和文化風俗在我國不斷地滲透和擴張,使我們在文化上不知不覺地陷入集體無意識。比如,各種外國節日---聖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肯德基麥當勞等外國飲食業在我國的火暴發展,各種外國產品如可口可樂、耐克鞋、藍色牛仔裝等在中國被奉為時尚。

  3、在教育方面。在我國的小學、中學直到大學,文化殖民現象也同樣普遍存在。如外語在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成為衡量或評價一個學生學識水平.能力等的重要標準之一。無論一個人要通過教育達到什麼目標,外語考核首當其衝,是絕對少不了的。就全球的範圍來看,英語似乎已成為全球性的語言,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勁頭絕對壓倒學習母語的熱情。從我們滿目所見的國內各類大學或學院的發展戰略規劃、機構設置、學校管理以及課程設置等等來看,原本屬於西方文化、且現在仍屬於西方文化的所謂University College和 School等占據著我國智力知識文化傳播的核心。

文化殖民的特點[3]

  1、隱蔽性

  西方國家利用文化進行殖民是於無聲無息中達到其文化滲透的目的,因此具有隱蔽性的特征。早在1938年,美國國務院美洲司的里查德·帕蒂就坦率地指出:“滲透帶有強制接受的烙印,經濟滲透被譴責為自私和強制,只有文化合作才意味著思想交流和無拘無束。”帕蒂的話點明瞭西方文化殖民隱蔽性的特點。西方國家通過理論層面上的“研究成果”和傳播媒介的宣揚以及文化產品的傾銷,將包裝精美的價值觀念、文化形態、生活方式等用迷人的場景和形象隱蔽性地輸入給第三世界,在無聲中潛入他們的意識深處。著意使第三世界國家形成對西方國家的依戀、崇拜和奴性,從而使他們在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上心甘情願地永遠處於附庸地位。

  2、非強制性

  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政治的強勢地位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使文化殖民具有非強制性的特點。在全球化發展進程和各國交流互助的背景下,西方發達國家一改昔日的霸主作風和僵直的強迫,以彬彬有禮的紳士風度及和顏悅色的“交流”、“對話”,從而使赤裸裸的顛覆侵略蒙上“援助”、“慈善”的柔美面紗,他們不是硬性的灌輸其文化產品,而是發現了其他國家的需求,應他們經濟發展和生活所需,將他們需要的物質恰巧呈現在眼前。文化殖民不是單方面存在,只有得到呼應之後才能叫做完整意義上的殖民。西方國家迎合亟待發展的國家人民的心態,小心翼翼地將其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編裝入其經濟援助和文化交流的糖衣下,通過電影、電視、書刊等傳播媒介,暴露於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目光之下,一些國人主動帶著好奇與欣賞,盲目的接受外國的文化製品和文化習俗,模仿他們的生活方式,醉心於西方的一切。這恰好給西方發達國家文化殖民的陰謀找到了切入口。於是在西方文化的泛濫下,崇洋、仿洋的文化殖民現象在國內大地滋生蔓延:國產商品起洋名,說明書也沒有一個漢字;爭搶著過洋節,“聖誕節”、“情人節”等被炒得火爆;價值標尺竟也西化,同樣一篇文章,國內發表可能沒人註意,但一旦登上了外國刊物,立馬就會被罩上令人炫目的光環。國人崇洋媚外的心理,給文化殖民加上了非強制性的特點。

  3、再生產性

  再生產性是指接觸或接受了西方文化觀念的知識分子、青少年將其移植過來的思想和觀念進行傳播,從而擴大和促進了西方價值觀的滲透。學校里的教師最容易成為西方文化的再生產者。教師是知識、文化的傳承和再生產者,他們容易接受先進的文化,有很多教師到西方國家訪學鍍金,有意無意中幫助了西方文化向東方的滲透。他們接受了西方的意識形態,卻拋棄了本民族文化,而且充當了向本民族傳播西方觀念的知識生產者和文化教育者,充當了按照西方對東方的權利話語和思維方式進行文化再生產的職能。他們在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創造文化作品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使用的技法和語言是從自己國家的陌生者手裡借來的,“殖民主義的資產階級……事實上已經深深根植於被殖民知識分子的精神之中。”

文化殖民主義的主要方式[1]

  1、傾銷文化產品

  文化產品具有意識形態性質、共用性、適應性等特性。西方發達國家企圖利用文化產品的主觀精神創造與客觀物質載體的雙重屬性,推銷其政治經濟理念、文化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利用傾銷文化產品這一方式向發展中國家滲透思想,移植觀念。

  2、推廣語言與教育

  語言本身沒有階級性,卻體現著一種文化,是特定文化的載體。西方發達國家推行高等教育的留學機制、語言學習與考試等設法將其他國家的高層次人才網羅到本國。有的學者就指出精英文化領域中的文化滲透,就是文化強勢國家在國際間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通過學術講座、國際會議.學術贊助﹑教育文化交流等精英文化的途徑,把自己的政治理論﹑意識形態輸入到對象國,影響該國的知識分子,使這些國家的知識精英接受和傳播西方的文化精神,改變對象國的知識傳統,最終實現文化滲透和文化衝擊的目的。

  3、互聯網滲透

  互聯網的高效便捷減少了文化宣傳成本,為文化殖民主義的推行提供了空前的機會。有學者提出發達國家利用在信息資源及相關產業的壟斷地位,對信息技術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實行信息技術控制﹑信息資源滲透和信息產品傾銷,以達到其政治﹑經濟和軍事目的,這就是互聯網上的“信息殖民主義”現象。

  4、西方主導的文化評價模式與標準

  崇洋媚外的評價標準與模式成為西方文化殖民主義的助推器,妨礙了中國文化自身特色與創新道路發展。在文化評價模式上逐漸西化,東方文化人要想在世界上獲得成功,就必須依照西方人的尺度來創作自己的作品。文化判斷標準的強制性,決定了第三世界的文化生產者必須適應西方文化的邏輯,適應西方文化的規則和話語。文化殖民主義的主要內容和方式交相融合﹑相互交織。單個方式會輸出多種內容,單個內容也會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宣傳,而且內容和形式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多元豐富,存在較為廣闊的研究空間,須對文化殖民主義開展持續追蹤與關註。

文化殖民與早期殖民的不同[2]

  1、內容不同。

  殖民主義時期主要是對物的掠奪,新殖民主義時期主要是對人的勞動的掠奪,而文化殖民主義時期則主要是對精神的徹底改造—―徹底摧毀第三世界人民的民族獨立、國家主權的意識和歷史創造主動精神,實現靈魂的奴隸化和附庸化,以便永久地內在地臣服於西方的經濟政治模式和價值觀

  2、手段不同。

  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主義是以軍事占領為形式,在政治上進行統治併在經濟上進行掠奪。新殖民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利用某些國際組織,對第三世界國家開展不平等貿易,並利用投資、援助、跨國公司和有利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際貨幣制度,實行直接或間接的政治、軍事尤其是經濟控制。文化殖民主義時期,發達國家主要通過科技手段、話語體系等推行其文化觀念與生活方式,從而達到在精神上同化的目的。

  3、表現形式不同。

  早期的殖民主義是暴力的、不合法的,文化殖民主義往往是合法的、溫和的、無形的,就像涼水煮青蛙一樣,使弱勢文化國家小知小覺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對人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無聲無息的,同時也是最為深遠的。

文化殖民的主要影響[1]

  1、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有學者探討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殖民主義的建設性與破壞性並存的雙重性影響,即消極影響與積極影響。給當地原文化殖民一定程度上破壞甚至阻斷了當地原有文化的發展進程,帶來了相當嚴重的衝擊。同時也為當地文化輸人新鮮血液,使原有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從而促使當地政府加強對原有文化的保護與弘揚,促使許多國家捍衛文化的多樣性與自身的民族性。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消解了中國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文化生態遭受污染。文化殖民主義促進本土捍衛民族文化,激發對文化主體性的擁護,但僅是文化殖民主義客觀裹挾的效果,而不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積極功能。

  2、對青年群體的影響

  西方發達國家在文化侵略中利用青年大學生有活力、接受力強等特點,採取措施同化其思想以達到“和平演變”目的。國內學者論述文化殖民主義對青年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對青年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念以及行為方式等方面。有學者認為,西方的個人主義容易造成青年大學生追求自我滿足,忽視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西方的拜金主義腐蝕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物質攀比心理,忽視整體素質提高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降低學生正確分辨真實需要與主觀欲望的能力。西方消費主義容易導致大學生人生理想扭曲﹑勞動觀念淡薄、審美品位喪失等問題。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通過教育手段吸收大批頂尖人才,造成國內人才短缺,削弱科研成果轉化能力。青年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缺少應有的認同與歸屬感,民族文化的認同與主體意識消解,對於意識形態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缺少認知與重視。

  3、文化殖民主義對意識形態的影響

  “不用鐵鏈卻能征服人心”的軟征服是推行文化殖民主義的最終目的。有學者指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著踐行“普世價值”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干涉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內政與外交,主張實現“普遍”意義上的真正民主。抨擊中國的民主制度,渲染社會不公,宣傳自由主義。這種“普世價值"帶有鮮明的西方意識形態傾向,以分化為手段﹑西化為目的,將中國納入到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政治、文化體系中,企圖以“潤物細無聲”的溫和方式來改變社會主義國家主流意識形態,顛覆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與社會制度

應對文化殖民的對策[1]

  1、大力發展傳統文化

  首先,國內學者明確提出:面對文化殖民主義,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不害怕入侵,越過“守和堵"階段,主動出擊並做到與“狼”共舞。其次,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型轉化與創造性發展。很多學者都從弘揚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展開論述,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應對文化殖民主義的消極影響。再次,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文化的自覺絕不能純粹依靠文化的自在發展,需要全民族自覺實現文化的自我反省和更新。激發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深度認同與理性辯證審視,樹立文化弘揚和傳承的責任擔當。最後,有學者提出要堅持文化的攻防相結合,發展文化產業並鼓勵文化“走出去”,同時也要加強文化產品的引入與防範機制,並加強文化立法工作。

  2、加強對青年群體的文化教育

  加強對青年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的教育,需要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革新教育理念.內容與方法,引領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對待中西方文化的態度與立場,樹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價值觀的端正直接影響著心理與行為的協調一致。此外,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辨別理性非常必要,有的學者提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引導大學生廣泛接觸和通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深入學習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還要引導大學生正視西方文化,學會正確認識和對待西方文化。

  3、加強信息技術方面的應對

  基於信息技術的優勢,國內學者較多地強調對信息技術的創新,利用高科技力爭文化的制高點。面對網際網路中的文化殖民主義傾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保護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有的學者提倡要依托創新推動文化發展,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世界各個國家與地區間的文化交流更為廣泛,更具有世界性眼光,把握文化發展的趨勢,主動傳播中華文化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當代發展的主流文化,採取開放包容姿態演繹文化自覺,依靠文化創新保持傳統文化的內容與形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沈慶曉. 改革開放以來文化殖民主義研究綜述[J]. 領導科學論壇,2017(11):2.
  2. 2.0 2.1 2.2 王媛媛. 文化殖民視野下的國際教育項目[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1):3.
  3. 劉娜.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與學校道德教育的應對[D]. 山東師範大學.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amyHuang.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文化殖民"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