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國際生產體系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國際生產體系(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ystem

目錄

國際生產體系的概述

  跨國公司國際生產體系是指跨國公司控制下的國際價值增值活動的區位安排。其特點是:跨國公司利用全球資源,實現研究與開發、生產製造、採購與銷售的全球優化配置。即價值鏈中不同環節的分佈,以全球市場為操作平臺,不再局限於一國的地理範圍。其目的是從各國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自然資源資本)的成本質量差異中獲得好處,以改變成本構成,降低總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功能,從而增強其競爭力。國際生產體系亦被稱之為“以世界為工廠”、“以各國為車間”的全球化經營模式,因此把跨國公司稱為全球公司似乎更能反映其國際生產體系的典型特征。以龐蒂亞克·萊曼汽車為例,該品牌汽車被人們稱之為“21世紀世界工廠的產物”。它由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牽頭,德國負責設計,零部件產自7個國家,最後在南韓組裝成車,並銷往世界各地。

  跨國公司國際生產體系變化是其為適應全球經營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的戰略調整的結果。總體上看,有三大因素直接促成了跨國公司國際經營戰略的調整。一是經濟自由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範圍內貿易、投資、金融管理的自由化趨勢方興未艾。據聯合國統計,僅2001年就有71個國家修改了有關外國直接投資的法律法規,以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97個國家簽署了158個雙邊投資協議,使雙邊投資協議總數上升到2099個,還簽訂了67項避免雙重徵稅的條約。二是技術變革。信息技術革命正在改變企業競爭的方式。企業開始利用信息技術彼此對抗,企業間的競爭趨向快速、靈活、自動化、全球化。網路技術的發展不僅賦予了企業先進的管理方式,同時也催生了電腦化組織的新模式:網路化企業組織。三是競爭的加劇,迫使企業朝著靈活、高效、反應迅速的方向不斷變革。即不斷探索提高經濟效益的新方式,其中包括合理安排生產區位,根據經營需要實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如股權安排非股權安排、加強國際戰略聯盟的廣度和深度等。

國際生產體系的特點

  1.從全球生產價值鏈的角度合理配置資源。國際生產體系發展的趨勢之一是走專業化道路,集中資源以加強核心競爭力。在生產價值鏈的技術開發、產品製造、市場營銷三大環節中,跨國公司更多的是抓兩頭:一頭抓技術創新技術標準的制定和推廣、新產品的開發和升級;另一頭抓產品銷售渠道,在品牌管理、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環節上不惜重金。技術進步使當代國際生產體系派生出一種新的企業形式———新產業集群。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定義,產業集群是指企業集中於一種或數種產業,得益於由競爭者、買方和供方組成的網路協作關係。如芬蘭以諾基亞為核心的電信設備產業集群、美國以英特爾微軟等為核心的電腦產業集群、加拿大的林業產業集群等。產業集群集中在高科技產業,它超越了直接市場交易方式,改變了市場交易系統。傳統意義上的直接市場交易對象是產品,而產業集群交易對象是企業的能力,包括技術能力、融資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等。

  2.通過“外包”業務,提高企業的靈活性。外包是國外比較流行的一種企業業務,即企業只註重發展核心業務,而其他業務則發包給專業公司去做,如企業所需的某些產品由原來自己內部生產變為從外部供應商處購買。外包戰略的實質是給企業重新定位,截取企業價值鏈中比較窄的高利潤部分,縮小經營範圍,重新配置企業的各種資源,將企業有限的資源集中於最能反映企業優勢的領域,以構築企業競爭優勢,使企業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

  3.合同製造商在國際生產體系中的作用突顯。合同製造商是根據供貨合同,為客戶提供商品和服務的企業。合同製造商的興起是近年來國際生產一體化發展的新趨勢。與貼牌生產商相比,合同製造商的優勢在於,它可同時為不同的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因而具有較高的設備利用率和效率。合同製造商不僅擁有規模經濟優勢,而且具備相當的技術創新能力。在必要情況下,可為客戶開發新產品,並承擔與產品製造相關的其他業務,如物流和訂購、產品的售後服務等。世界四大電子設備合同製造商分別是Solectron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SCISystemCelestica,它們的年銷售額均超過100億美元

  合同製造商的興起,說明在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企業要得以生存除了必須擁有核心能力外,還要通過建立伙伴關係,使擁有不同能力的合作者通過協議結合在一起,形成共用核心能力的合作企業網路。企業網路的本質特征是靈活生產。靈活性貫穿於企業合作過程的各個方面,而不僅僅是生產過程。

國際生產體系對我國的啟示

  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技術信息化等因素直接影響下,跨國公司經營戰略正在做相應調整,其趨勢是朝著專業化、組織結構扁平化和技術知識密集型方向發展。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調整導致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中國企業應以跨國公司的戰略調整為契機,更廣泛、更深入地融入國際生產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以多種形式開展國際企業間的戰略合作,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全球生產一體化給積极參与的國家帶來發展機遇。生產一體化降低了生產成本交易成本,對參與國經濟發展是有利的。但能夠進入國際生產體系的國家是有限的。 2000年,5個發達國家引進的國際直接投資占全球的74%;5個發展中國家引進的國際直接投資占所有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的74%,中國居首位。在製成品零部件出口方面,以中國為首的5個國家占發展中國家出口總量的78%。從上述統計看出,目前參與全球生產體系的國家是很少的。我國應抓住目前的機遇,在國際生產體系中穩固立足,並擴大陣地。

  進入全球生產體系需要兩種資源:一種是可流動的資源,包括技術、資本和勞動力;另一種是制度資源。中國成功地進入這個體系,是因為改革開放恰好適應了世界經濟網路化的需要。聯合國研究表明,1985~2000年,中國是製成品出口競爭最具活力的國家,高技術產品競爭力提高的幅度居世界首位。中國的競爭活力來自於對全球最有活力產業的參與,它們是電子工業、機械工業、運輸設備工業、化學工業和服裝工業。過去20年,中國這些產業的產品出口迅速增長。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ne0135,Zfj3000,Angle Roh,Cabbage,Dan,泡芙小姐,Yixi,Gaoshan2013,寒曦,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國際生產體系"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