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反轉新聞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反轉新聞(News reversal)

目錄

什麼是反轉新聞

  反轉新聞是指在互聯網傳播領域中,對同一事件的報道出現一次或多次顯著變化甚至出現反向變化的現象。主要特征是吸引輿論眼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讓人瞠目結舌的戲劇性反轉以及公眾態度的反轉。

  反轉新聞也稱逆轉新聞,指的是針對同一新聞事實的報道,由於媒體有意或無意忽略或者突出事件中的某些要素而顯現出較大差異,隨著報道內容不斷深入與完善,新聞報道內容向著相反的方向改變,受眾的立場也隨報道內容極速變化的新聞傳播現象。[1]

  新聞反轉指一條新聞開始在網上傳播時,傳者往往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某些重要信息,受眾往往未經理性分析而把輿論的矛頭指向當事某一方;當隨著事件信息越來越多地公佈於網上,真相逐漸得到證實,公眾發現新披露的信息與此前的有關報道出入甚大時公眾帶著情緒化的輿論立即指向當事的另一方。新聞反轉是一個事實真實呈現的過程,往往有輿論參與其中並隨之反轉,輿論的反轉又反過來影響新聞動態的進一步發展或者輿論議題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網民討論往往會超出原問題的範圍,而不斷變異與擴散,遂帶來輿論場域秩序的混亂。在新媒體環境下,公眾參與是新聞反轉現象的重要特征,因此“反轉新聞既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又是媒體和受眾選擇性認知、建構和傳播的產物”

反轉新聞的現象及特點[1]

  (一)信息源單一且未經證實,多來自社交媒體

  互聯網傳播速度快、範圍廣、影響力大的特性讓其成為受眾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截至2018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了88 億,網民迎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已經達到98.3%。同時,自媒體公眾號是民眾獲取新聞的首選,在消息埠占比達到7O%,遠超政府機構、協會及傳統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開設的公眾號。智能手機短視頻應用程式繁榮發展,了4.1%的網民使用短視頻應用。每個網民都可能成為在學一現場的消同及出者。在程式方面,報道行為的下放導致審核流程的缺失。從記者寫稿到編輯審稿、改稿,再到報社進行總體審核的新聞採編、出版流程在互聯網語境中缺少話語權。通過微博、微信發佈的網路新聞,事件的真實性、要素的全面性均存在問題。

  (二)多為社會新聞,有較大的爭議性、話題性,事件主角多具有標簽化的特征

  2019年1月29 日,網路大V咪蒙團隊所屬公眾號才華有限青年發出題為“一個出身少長的分名之死”的文章,在微信用友圈形成利群二爸文乒中,出身寒門的狀元選擇會計專業,畢業後不斷打工賺錢,最終不幸染病去世。事後2日內,經證實,該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均為虛構”。咪蒙團隊的公眾號也於2019年2月1日關停。“寒門弟子”的標簽化人物,狀元身份、癌症去世的曲折事件,臨近春節這一含有眾多中國傳統觀念的時間點,讓城鄉差異、地域歧視、婚嫁觀念、貧富差距等社會話題點燃網民討論的熱點。

  (三)部分事件屬於人為策劃,具有商業目的

  2016年10月31日《羅一笑,你給我站住!》一文被大量轉發。這是媒體人羅爾以“女兒病情嚴重,需要眾籌募捐”為由頭,在小銅人兒P2P公司的介入及運作下在微信公眾號“羅爾”發出的微信文章﹐閱讀量10萬+。得知商業公司介入其中,輿論從幫助羅爾轉變為痛罵羅爾。這類新聞反轉嚴重違背了我國新媒體運營目的及採編新聞採編,即堅持公益第一,不要搞市場導向﹔也違背了新聞採編的總原則,即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兼顧經濟性。

反轉新聞的產生原因

  反轉新聞新聞為何產生反轉?一個原因是:碎片化信息與刻板成見的結合。在自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時效性得到加強,甚至變成即時性的——最好第一時間將信息公之於眾。同時,碎片化傳播成為習慣,很多信息未經核實或並不全面,也被廣泛傳播。然而,信息所涉及的對象在公眾心中可能存在較為牢固的刻板成見,如被撞倒的老人、打人的城管等。在刻板成見作用下,當人們接收到碎片化信息時,根本沒耐心作出理性判斷,而是任由碎片信息調動自己的刻板成見。於是,結論快速得出,這個結論可能以偏概全,也可能過於主觀臆斷。這為以後的新聞反轉提供了可能,一旦新的不同信息傳來,人們就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之前的判斷過於匆忙和武斷。

  新聞反轉的第二個原因,是記者報道失實與對公眾焦慮的刻意迎合、刺激。記者要有受眾意識,只有有了強烈的受眾意識,記者的傳播才可能實現其效果。但是這種受眾意識不是一味迎合受眾,更不是對受眾某種焦慮的刺激。遺憾的是,一些記者和傳播者有時忘記了理性客觀的原則,在報道新聞時敏銳地捕捉到了社會焦慮,並且通過選擇性報道不斷刺激這種焦慮,以期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一旦這種選擇性報道失實,記者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傳謠者,就是一個破壞者。這顯然違背了記者的職業道德

反轉新聞的危害[1]

  新聞行業有四害:有償新聞、虛假報道、低俗之風、虛假廣告。反轉前的虛假新聞屬於虛假報道之類,對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有極大的危害。

  (一)違背真實性原則,侵害受眾知情權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反轉前的新聞沒有展示事件的所有基本要素,也因為證據不足甚至惡意隱瞞而導致事件的具體細節含糊不清,沒有做到微觀真實:沒有總體把握時間、理清時間內在的聯繫,因而片面、模糊、膚淺,沒有做到巨集觀真實。失實的碎片化信息嚴重侵害了受眾的知情權。

  (二)散佈失實信息,損害媒體公信力

  新聞事業具有社會性,也就是說﹐新聞機構面向整個社會,為各個階級的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反轉前的失實信息誤導了受眾,受眾在新聞反轉後才幡然醒悟。多次被“愚弄”勢必會導致受眾對媒體的信任度降低。

  (三)引發群眾負面情緒,滋生不良輿論

  新聞媒體是輿論的載體,也是輿論的擴大器,經過新聞媒介廣泛傳播的意見﹐往往會成為社會輿論的主流。網路上有爭議的新聞事件大肆傳播,是對線下真實生活中民眾普遍焦慮情緒的反映。中國社會正經歷大規模的城市化人口遷移科技知識的更新,以及從傳統的熟人社會到現今的商業契約下的陌生人社會的轉型。在這陣痛的轉型過程中,受眾是焦慮、心有懷疑的。公眾對食品安全、社會治安、教育平等、城鄉差異等議題有著普遍的關心和焦慮。反轉前的新聞多涉及民生、公平、法制等社會話題,失實信息誤導了社會輿論的走向,容易引發人民群眾的不滿,甚至可能造成不同階層人民之間的衝突。我國正處於改革攻堅的關鍵階段,社會思想意識日漸活躍,利益關係也更趨複雜﹐民生問題比較突出。此時出現反轉新聞會誤導社會輿論,污染我國的輿論氛圍。如果這樣完全有誤的輿情被敵對勢力所利用,後果不堪設想。

反轉新聞的避免和判斷

  其一,警惕被標簽所誤導

  反轉新聞新聞反轉劇的背後,就是標簽的反轉。貼這個標簽,公眾會是一種態度;換另外一個標簽,態度就完全不一樣了。人們的情緒很容易被變換的標簽牽著鼻子走,而不問事實和是非。

  其二,警惕被碎片化的微博信息和浮躁的熱點節奏所誤導

  熱點的節奏與事實真相的節奏,在互聯網環境中是不一致的,熱點節奏之下往往是一哄而上一哄而散,追求時效,事件一齣來就立刻去倉促判斷、迫切歸因歸咎,根據碎片化的信息去判斷。而事實真相的浮現出水面,需要比熱點節奏長得多的時間,節奏比較慢,起碼兩三天才會有一個完整的事實,可是節奏已經被帶歪了。

  其三,警惕被某方新聞當事人牽著鼻子走

  有些新聞之所以發生反轉,是因為偏聽偏信,開始只聽信這邊新聞當事人,進入對她有利的敘述邏輯,第二天採訪到另一個新聞當事人,又進入另一個當事人的敘述邏輯,缺乏兼聽則明的公正旁觀者心態,聽這個就站在這個一邊,聽那個又站到另一邊,沒有原則,沒有客觀的辨別力。

  其四,最後一種應該警惕的是水軍干擾

  很多新聞出現反轉,並非事實出現逆轉,而是水軍的干擾。微博已經成為各種力量爭取話語權的表演秀場,商業權力、派別等各方力量的介入干擾和“製造”著輿情

反轉新聞的反思

  面對“反轉新聞”,需要反思的人有很多。首先是媒體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是由新聞的特性決定的。因此,媒體人應該持有嚴謹、認真,客觀、公正的態度,對報道慎之又慎,避免出現差錯。其次,是公眾特別是網民。俗話說,謠言止於智者,對待類似事件,國人也應該更為淡定而自信,堅決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放大傳聞,多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發戾氣,泄私憤。試想,如果有一天,各媒體不再急著“搶新聞”,公眾不再急著“一吐為快”,大家多一點耐心,給真相一點時間,整個社會的理性水平或許會有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汪惠怡.反轉新聞的特征分析與解決對策探討[J]. 新媒體研究,2019,5(4):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amyHuang,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反轉新聞"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