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反转新闻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反转新闻(News reversal)

目录

什么是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是指在互联网传播领域中,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的现象。主要特征是吸引舆论眼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反转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

  反转新闻也称逆转新闻,指的是针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由于媒体有意或无意忽略或者突出事件中的某些要素而显现出较大差异,随着报道内容不断深入与完善,新闻报道内容向着相反的方向改变,受众的立场也随报道内容极速变化的新闻传播现象。[1]

  新闻反转指一条新闻开始在网上传播时,传者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某些重要信息,受众往往未经理性分析而把舆论的矛头指向当事某一方;当随着事件信息越来越多地公布于网上,真相逐渐得到证实,公众发现新披露的信息与此前的有关报道出入甚大时公众带着情绪化的舆论立即指向当事的另一方。新闻反转是一个事实真实呈现的过程,往往有舆论参与其中并随之反转,舆论的反转又反过来影响新闻动态的进一步发展或者舆论议题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网民讨论往往会超出原问题的范围,而不断变异与扩散,遂带来舆论场域秩序的混乱。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参与是新闻反转现象的重要特征,因此“反转新闻既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又是媒体和受众选择性认知、建构和传播的产物”

反转新闻的现象及特点[1]

  (一)信息源单一且未经证实,多来自社交媒体

  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性让其成为受众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88 亿,网民迎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已经达到98.3%。同时,自媒体公众号是民众获取新闻的首选,在消息端口占比达到7O%,远超政府机构、协会及传统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开设的公众号。智能手机短视频应用程序繁荣发展,了4.1%的网民使用短视频应用。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在学一现场的消同及出者。在程序方面,报道行为的下放导致审核流程的缺失。从记者写稿到编辑审稿、改稿,再到报社进行总体审核的新闻采编、出版流程在互联网语境中缺少话语权。通过微博、微信发布的网络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要素的全面性均存在问题。

  (二)多为社会新闻,有较大的争议性、话题性,事件主角多具有标签化的特征

  2019年1月29 日,网络大V咪蒙团队所属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发出题为“一个出身少长的分名之死”的文章,在微信用友圈形成利群二爸文乒中,出身寒门的状元选择会计专业,毕业后不断打工赚钱,最终不幸染病去世。事后2日内,经证实,该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均为虚构”。咪蒙团队的公众号也于2019年2月1日关停。“寒门弟子”的标签化人物,状元身份、癌症去世的曲折事件,临近春节这一含有众多中国传统观念的时间点,让城乡差异、地域歧视、婚嫁观念、贫富差距等社会话题点燃网民讨论的热点。

  (三)部分事件属于人为策划,具有商业目的

  2016年10月31日《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被大量转发。这是媒体人罗尔以“女儿病情严重,需要众筹募捐”为由头,在小铜人儿P2P公司的介入及运作下在微信公众号“罗尔”发出的微信文章﹐阅读量10万+。得知商业公司介入其中,舆论从帮助罗尔转变为痛骂罗尔。这类新闻反转严重违背了我国新媒体运营目的及采编新闻采编,即坚持公益第一,不要搞市场导向﹔也违背了新闻采编的总原则,即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性。

反转新闻的产生原因

  反转新闻新闻为何产生反转?一个原因是:碎片化信息与刻板成见的结合。在自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时效性得到加强,甚至变成即时性的——最好第一时间将信息公之于众。同时,碎片化传播成为习惯,很多信息未经核实或并不全面,也被广泛传播。然而,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在公众心中可能存在较为牢固的刻板成见,如被撞倒的老人、打人的城管等。在刻板成见作用下,当人们接收到碎片化信息时,根本没耐心作出理性判断,而是任由碎片信息调动自己的刻板成见。于是,结论快速得出,这个结论可能以偏概全,也可能过于主观臆断。这为以后的新闻反转提供了可能,一旦新的不同信息传来,人们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之前的判断过于匆忙和武断。

  新闻反转的第二个原因,是记者报道失实与对公众焦虑的刻意迎合、刺激。记者要有受众意识,只有有了强烈的受众意识,记者的传播才可能实现其效果。但是这种受众意识不是一味迎合受众,更不是对受众某种焦虑的刺激。遗憾的是,一些记者和传播者有时忘记了理性客观的原则,在报道新闻时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焦虑,并且通过选择性报道不断刺激这种焦虑,以期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一旦这种选择性报道失实,记者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传谣者,就是一个破坏者。这显然违背了记者的职业道德

反转新闻的危害[1]

  新闻行业有四害: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虚假广告。反转前的虚假新闻属于虚假报道之类,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极大的危害。

  (一)违背真实性原则,侵害受众知情权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反转前的新闻没有展示事件的所有基本要素,也因为证据不足甚至恶意隐瞒而导致事件的具体细节含糊不清,没有做到微观真实:没有总体把握时间、理清时间内在的联系,因而片面、模糊、肤浅,没有做到宏观真实。失实的碎片化信息严重侵害了受众的知情权。

  (二)散布失实信息,损害媒体公信力

  新闻事业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说﹐新闻机构面向整个社会,为各个阶级的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反转前的失实信息误导了受众,受众在新闻反转后才幡然醒悟。多次被“愚弄”势必会导致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降低。

  (三)引发群众负面情绪,滋生不良舆论

  新闻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也是舆论的扩大器,经过新闻媒介广泛传播的意见﹐往往会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网络上有争议的新闻事件大肆传播,是对线下真实生活中民众普遍焦虑情绪的反映。中国社会正经历大规模的城市化人口迁移科技知识的更新,以及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到现今的商业契约下的陌生人社会的转型。在这阵痛的转型过程中,受众是焦虑、心有怀疑的。公众对食品安全、社会治安、教育平等、城乡差异等议题有着普遍的关心和焦虑。反转前的新闻多涉及民生、公平、法制等社会话题,失实信息误导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容易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甚至可能造成不同阶层人民之间的冲突。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社会思想意识日渐活跃,利益关系也更趋复杂﹐民生问题比较突出。此时出现反转新闻会误导社会舆论,污染我国的舆论氛围。如果这样完全有误的舆情被敌对势力所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反转新闻的避免和判断

  其一,警惕被标签所误导

  反转新闻新闻反转剧的背后,就是标签的反转。贴这个标签,公众会是一种态度;换另外一个标签,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变换的标签牵着鼻子走,而不问事实和是非。

  其二,警惕被碎片化的微博信息和浮躁的热点节奏所误导

  热点的节奏与事实真相的节奏,在互联网环境中是不一致的,热点节奏之下往往是一哄而上一哄而散,追求时效,事件一出来就立刻去仓促判断、迫切归因归咎,根据碎片化的信息去判断。而事实真相的浮现出水面,需要比热点节奏长得多的时间,节奏比较慢,起码两三天才会有一个完整的事实,可是节奏已经被带歪了。

  其三,警惕被某方新闻当事人牵着鼻子走

  有些新闻之所以发生反转,是因为偏听偏信,开始只听信这边新闻当事人,进入对她有利的叙述逻辑,第二天采访到另一个新闻当事人,又进入另一个当事人的叙述逻辑,缺乏兼听则明的公正旁观者心态,听这个就站在这个一边,听那个又站到另一边,没有原则,没有客观的辨别力。

  其四,最后一种应该警惕的是水军干扰

  很多新闻出现反转,并非事实出现逆转,而是水军的干扰。微博已经成为各种力量争取话语权的表演秀场,商业权力、派别等各方力量的介入干扰和“制造”着舆情

反转新闻的反思

  面对“反转新闻”,需要反思的人有很多。首先是媒体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由新闻的特性决定的。因此,媒体人应该持有严谨、认真,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报道慎之又慎,避免出现差错。其次,是公众特别是网民。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对待类似事件,国人也应该更为淡定而自信,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放大传闻,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发戾气,泄私愤。试想,如果有一天,各媒体不再急着“抢新闻”,公众不再急着“一吐为快”,大家多一点耐心,给真相一点时间,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平或许会有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汪惠怡.反转新闻的特征分析与解决对策探讨[J]. 新媒体研究,2019,5(4):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amyHuang,陈cc.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反转新闻"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