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9个条目

供求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供给与需求理论)

目錄

馬克思的供求理論[1]

  雖然馬克思沒有建立系統的供給和需求理論,但涉及供求理論的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

  1,供求關係是商品經濟的基本關係。

  商品經濟的許多範疇都可以統一到供求關係之中。如研究商品關係的那些基本範疇:生產消費價值使用價值、商品與貨幣等相互對立的概念,一旦把它們與市場相聯繫,實際表示的就是供給與需求的關係。在研究商品和價值的一般關係時不涉及市場,因而不以供求關係表示。馬克思指出。在市場上。“互相對立的只是兩個範疇:買者和賣者。需求和供給”。 “在商品的供求關係上再現了下列關係:第一,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係,商品和貨幣的關係,買者和賣者的關係;第二,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係,儘管二者可以由第三者即商人來代表”。

  2,供給和需求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它們都由生產產生。處於對立地位的供給和需求彼此很難分清。在不同的角度說,供給就是需求,需求就是供給。屬於增加供給的生產活動同時增加了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和由於增加對勞動的需求而增加對消費資料的需求;換言之,生產中的生產需求也可以說是供給。馬克思在談到供給和需求的含義時說。“要給需求和供給這兩個概念下一般的定義。真正的困難在於。它們好象只是同義反覆”:並認為供給和需求都決定於生產:“供給和需求是由生產本身決定的”, 深刻闡述了供給和需求的辨證關係。供給與需求的這種辨證關係對於政府進行經濟的“巨集觀調控”很有指導意義。

  3,供給和需求雖然聞由生產決定。

  但二者在量上沒有必然的聯繫:二者真正的聯繫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總勞動中社會用來生產這種物品的部分。也就是這種物品的生產在總生產中所占的數量,另一方面,社會要求用這種物品來滿足需要的規模之間,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繫,而只有偶然的聯繫”。這說明,供給和需求同由生產決定,但供給和需求不必然任何時候在量上都相等。理論上假設的供求均衡只是在不均衡的波動中才存在,存在於平均數中。由於在市場上“供給”是為了價值,提供的也是價值,而“需求”要的是使用價值。價值是抽象勞動,供給的商品中雖然花費了“勞動”,但產品不為社會所需要,供給成為“無效供給”。另一方面,從人的自然屬性來說,需求具有無限性,但只有有相應貨幣購買力的需求才是能實現的“有效需求”。市場上只承認有效供給有效需求。供求的這種“偶然聯繫”表明供給和需求都是一種社會行為。反映一種社會關係;它實質表示的是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者之間存在交換勞動的關係。這種相互交換勞動的關係就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4,供求關係不決定價值,但決定價格的波動。

  供求關係雖然是商品經濟的基本關係之一,但它對商品經濟的本質關係— 價值關係,卻沒有決定作用。它只作用於價值的表現形式—價格。價格隨供求關係上下波動,但價格與供求是互動關係,供求的不平衡在“互動”作用下有自動消除不平衡的趨勢。說“趨勢”是指供求的不平衡的消除不是瞬間的事,有時可能波動得很強烈,完全靠自身調節會給經濟運行造成損害,需要藉助外力調節。但由於不平衡有自動恢復的趨勢,外力調節不能違背供求自動均衡的基本原理,這個原理就是供求和價格的“互動”,達到均衡的最終調節力量郡來自“價值”:價值運動是市場運動,包括供求運動的真正動力。

  5,供求關係的社會性和階級性。

  供求關係的社會性是生產關係社會性質的表現。生產的方式既決定了供給的方式和供給的結構。這個結構又直接規定著衙求的結構。“供求還以不同的階級和階層的存在為前提,這些階級和階層在自己中間分配社會總收入,把它當作收入來消費,因此形成那種由收入形成的衙求;另一方面,為了理解那種由生產者自身互相形成的供求。就衙要弄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全貌”。具體地說。衙求的量取決於市場上用於購買的貨幣量。而這個貨幣量最終是由一定的分配關係決定的。一定的分配關係又取決於一定的社會性質和消費者的階級地位。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關係中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者能用於購買消費資料的貨幣始終只是“勞動力價值”。表現在分配上只占社會總產品的相對較小份額。所以,這種“需求關係”表現出生產與消費的對立關係。這才是凱恩斯所謂“有效衙求不足”的真正原因。

新古典經濟學的供求理論

  新古典學派古典經濟學庸俗供求論基礎上發展了供求理論,不但把供求理論發展成為“均衡價值論”,還把供求關係數量化、數學化,使之成為西方經濟學“萬能”的分析工具。所以有人譏諷道“你甚至於可以使鸚鵡成為一個博學的經濟學者— — 它所必須學的就是“供給”與“需求”這兩個名詞”。

  (一)需求理論

  西方經濟學把“需求”擺在首位,該理論認為,決定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五個:第一,市場價格;第二,平均收入水平;第三,市場規模;第四,該商品的替代品的情況,包括數量、品種多少和價格;第五,消費者的選擇偏好。一般假定除價格外的其它因素在一定時期和地方是相對穩定不變的。所以需求被簡化成商品數量與價格的函數關係,即需求量隨價格的變動而變動。正常商品(非吉芬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呈反比例變化。將一定價格下消費者願意購買量對應的數據繪製的表叫做“需求表”。

  將表上數字繪在坐標圖上得到“需求曲線”。用橫坐標表示需求量,縱坐標表示市場價格;由於需求量與市場價格成反比。所以“需求曲線”是一條由左上向右下傾斜(負斜率)的曲線。

  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是由“邊際效用遞減”律決定的,最先購買的一單位商品效用最大。所以消費者願意出較高的價格,以後每增加一單位,其“邊際效用”是“遞減”的;當數量很大時其邊際效用非常小。消費者只願意用非常低的價格購買。當個別消費者同時消費幾種商品時,在可支配收入的約束下,它在幾種商品中按照“邊際效用遞減”原理進行選擇。當消費每種商品的最後一單位商品的效用相等時。消費者總效用最大。消費者的這種總效用最大化行為構成“消費者均衡”。

  (二)供給理論

  決定供給的因素也有好幾種:第一,市場價格;第二,生產成本。生產者之所以供給商品是為了賺取利潤。利潤是收益與成本的差額。在價格一定時,成本越低,利潤率越高;生產者’怒意供給的商品量也越大。反之則越小。第三。生產要素的價格。它與生產者願供給的商品量呈反向變化:第四。其它商品價格的變化 其它商品價格高些會促使生產者轉產其它。其它商品價格低會促使其它向本領域轉產。此外,自然災害、戰爭等突發事件往往使供給減少。

  與需求類似,一般假設其它因素相對不變。只有市場價格隨供給變動。正常商品價格與供給量呈正比例變化,價格越高供給量越大,價格越低供給量越少。將一定價格下生產者意願供給的商品量列成表,稱為“供給表”:

  同樣,將供給表上數字繪製在坐標圖上可得“供給曲線”。由於供給量與市場價格成正比,所以它是一條從左下向右上方傾斜(正斜率)的曲線。個別生產者的生產行為在可投入資本量的約束下,按“利潤總量最大化”原則決定投資規模大小。由於受制於“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生產者選擇在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點停止。這就是所謂的“生產者均衡”。

  (三)市場均衡

  同時分析需求和供給情況,將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置於同一坐標系內,兩條曲線的交點就是市場均衡點。均衡點對應的價格就是市場均衡價格,換言之,均衡價格由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相交共同決定。均衡價格對應的產量是均衡產量,即需求等於供給的產量。如果生產在非均衡點進行,則價格會高於或低於均衡價格。

馬克思和新古典的供求理論比較

  從總體看,馬克思對供求關係的分析是從經濟本質關係的角度作出的,他明確指出了供求關係的性質、相互聯繫、及其與其它經濟範疇的關係,並指出了供求關係在經濟關係中的重要地位。這是我們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供求理論的基礎和應遵循的前提。但由於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目的所限,也由於當時經濟分析的工具所限,對於處於經濟關係表層範疇的供求關係,馬克思不可能發展出一套完整韻供求理論。馬克思對供求關係的論述有如下需要發展和完善之處。

  (一)沒有完整的供給和需求理論體系

  按照<資本論)的研究體系,供求關係是被舍象的範疇。只是在研究其它範疇,或批判庸俗經濟學的供求理論時才順便提及,所以沒有系統地論述。主要表現在沒有對供給和需求範疇本身進行論證,對供給和衙求自身的決定過程。及二者均衡的機理沒有定量分析。這樣博供求規律作為一個工具來分析經濟現象的功能就無從發揮。由於沒有系統的供給和衙求理論體系,加之馬克思對“供求理論”的批判,不少研究馬克思經濟學的人對供求關係產生曲解和誤解。或者認為馬克思經濟學是不衙要研究供求關係的,或者把西方經濟學的供求理論搬進馬克思經濟學,使馬克思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成為一個“半土不洋”的混合物。

  (二)缺乏簡潔明快的分析工具

  純粹的文字分析對某些範疇的研究容易引致歧義和誤解。而且文字分析很難將某些原理髮展成“普遍適用”的工具,另外適當輔以精確的數學工具能使理論邏輯更縝密,增強說服力。供求關係是特別適合用幾何工具進行分析的:一旦供求關係具有了幾何的形式,它自己就變成一個方便的分析其它範疇的工具。

  (三)沒有嚴格區分不同含義、不同層次的供給和需求範圍

  當然,上面舉的幾點不是馬克思的失誤,更不是馬克思經濟學的什麼“疏漏”。而是時代的局限,是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經濟學家的不同“分工”使然。

  比較可知,馬克思主義供求觀與新古典的供求理論的分歧歸根結底在於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不同。馬克思用唯物辯證法解釋世界,包括經濟世界;新古典學派用唯心論和個人主義歷史觀解釋世界,解釋經濟;二者對同一經濟現象作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釋:但新古典供求理論在解釋描述經濟現象時緬致人徽,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供求關係的表象聯繫和規律,尤其使用一些方便簡潔的數學分析工具。這對我們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供求理論都有借鑒和啟示作用。 

  新古典供求理論,從描述經濟現象運動的角度研究了供求的分別運動和互動的規律,以及供求關係與其它經濟關係的作用和反作用,解釋了供給和需求本身的形成機制和二者的均衡條件,並運用數學工具建立了完整的供給和需求理論體系,進而使供求分析同時成為一套分析經濟現象的工具。由於兩種供求理論描述的經濟現象是共同的,所以二者對供求與價格互動的運動趨向的說明是一致的,主要區別在於對它們背後的決定因素的解釋大相徑庭。新古典供求理論的主要缺陷和錯誤如下:

  1,離開生產、勞動抽象地談供給和需求。

  新古典供求理論使用所謂“心理定律”說明供給和需求。完全脫離生產和勞動。它認為,決定供求的最終依據是“邊際效用遞減律”。而這一定律是根據“戈森定律(Gossen B law)”發展而來。戈森定律即“欲望強度或享受遞減規律”。即使在供給理論中講到“生產成本”,但生產成本的價格是間接由最終消費品的“效用”決定的,所以還是由“心理定律”決定的。

  2,將供求與價值的關係顛倒,

  認為供求決定價值。供求理論用邊際效用說明供求,又用供求說明價值。邊際效用又是價值,邏輯顛倒,不能自圓其說。

  3,將供求當成兩股平行的力量,

  同時又將“需求”擺在首住。供求理論在處理供求雙方的作用時往往把它們當成兩股平行的力量;但是,在具體安排分析的重點時又把“需求”置於首位。實際上,供求雙方的力量決不是平行的。因為供給的水平和方式決定了需求的水平和方式,供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4,抽象摔供求關係的社會本質,

  抹殺供求主體不平等的階級地住 與假設的“經濟人”一樣。供求理論中的經濟主體是脫離特定生產關係的抽象主體。資本家、工人和地主都以同樣的地位和身份參與市場活動。即使有差別也只是收人多少上的差別,沒有剝削、沒有不平等;供求雙方力量相當,雖有波動,在供求作用下生產和交換最終都在均衡和諧中進行。

  比如。個別供求與市場供求,供求波動與供求移動、供求總量與供求結構等:馬克思在自己分別表示這些不同含義的“供求”時。雖然沒把它們的意義混淆。但概念上都用“供給”“需求”這樣的大概念,理解的人容易將它們混淆。

參考文獻

  1. 林自新,馬克思的供求理論與新古典供求理論之比較,生產力研究,2004年11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供求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75.146.151.* 在 2019年4月30日 16:06 發表

供給必須按需求供給,否則無法成交。因此,銷售意義的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重合。

西經的斜向上的供給曲線是錯誤的,可以用垂直的供給量線代替之。

在某一時期,需求曲線確定、供給量(要實現銷售的量)一定,價格一定。

回複評論
M id b473ac7e27ee005659e09b7f030b1528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12月18日 15:39 · 江苏 發表

錯別字較多,建議重新編輯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