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信贷周期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信贷周期理论

  信贷周期理论是金融经济周期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Fisher等人开创性的研究正式拉开了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的序幕,这在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理论突破了信息完全对称的周期理论假设前提,以往的经济周期理论或是默认信息完全对称,或者根本不考虑信息结构对理论推演的影响,结论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信贷周期理论假设信息不对称,以企业银行间的微观行为作为切人点研究经济周期,其结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过度负债和外生冲击是经济周期的根源,银行信贷是经济周期的重要传导渠道

信贷周期理论的历史渊源

  经济学家有关货币信贷的讨论、研究渊源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I776),他在阐述高利贷上限的过程中曾讨论过信贷配给现象。此后.直至凯恩斯(Keynes)《通论》问世之前,人们一直试图去解释经济总量为什么会反复地经历趋势性波动的问题。其中,上至19世纪的李嘉图(Ricardo)和桑顿(Thomton),下到奥弗斯通(Overstone)和穆勒(Mil1),在对商业周期所作的外生性解释中,货币信贷都起到了重要而独立的作用。

  1844年,图克(T0oke)对货币数量论的收入分配法的再发现——认为对货币价格的解释不应自货币数量开始。而应自名义收人开始——可能是信贷周期理论发展的最早基石之一。这种强调重点的转变,是迈向收入储蓄投资分析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加上同时期货币理论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全面、综合的货币理论的发展),以及19l4~l918年的通货膨胀和战后的周期性波动,刺激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信贷周期理论的发展和壮大。

  两次世界大战间隔时期,经济学家们所特别感兴趣、并且是经济周期的基本特征之一的就是信贷周期,即交替的信贷膨胀和信贷收缩。19l3年,霍特里(Harev)的理论对货币和信贷在周期中的行为方式进行了很有见地的描述.但他的观点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他几乎绝对强调了信贷周期过程中商人们的存货所起的作用,即他认为,与存货可得性批发商储蓄的直接影响相比,信贷波动是不重要的。根据这一模型英格兰银行利率可以看成是所有反周期政策的关键因素.其变动也可看成是周期性波动的唯一解释。

  凯恩斯(193O)在《货币论》的理论注释中沿袭了与Hawtrev同样的逻辑,但其方法是在基本的信贷周期理论引入一些复杂的新变量。他指出,信贷周期的原因具有非货币性质.它是由投资率相对于储蓄率的波动引起的。到20年代末,沿着近似于凯恩斯的思路,罗伯逊对周期中实际量和货币量的相互依存进行了深入的序贯分析。她认为,周期是由过度投资造成的,过度投资的倾向是分散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由于周期开始时投资数量的交互作用所导致的。罗伯逊研究了这种经济波动在货币或信贷方面的反映,也就是银行在膨胀时期是如何对信贷需求的增加作出反应的。但是她并没有试图去探究信贷膨胀”背后的基本因素。

  在哈耶克(Havek)周期理论中,生成结构的转变问题至关重要。Hayek将自然利率市场利率的差异与强制储蓄中的波动联系起来,并将其视为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他认为,两种利率的差异是由新创造出的货币引起的。由“延伸的市场利率”所造成的借贷资本的增加。使得投资超出了自愿储蓄:一种累积的膨胀结果。投资的增加改变了资本品消费品相对价格.使之有利于前者,资本品增加的结果是扭曲了生产时间结构。后一阶段中,较高的要素收入使对消费品的需求上涨,它通过增加从银行帐户的提款使市场利率提高,最终使得一些投资变得无利可图。然后,周期中发生的转折造成了生产结构向另一方向变化,这一次有利于消费品。显然,危机是由于过度投资造成的,即市场上购买资本品愿望减退而造成的。Havek的信贷周期理论采用了一种“跨时均衡”分析方法,不仅是方法论上的重大突破。也宣告了信贷周期理论的正式形成。

  2O世纪60年代,货币主义代表人物Friedman和Schawanz通过研究美国货币史。探讨货币变化和经济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采集了大量的史实和数据,注重考察货币数量的变动率.全面分析了货币存量变动和商业周期的关系,货币存量变动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货币存量的变化和货币收入、货币价值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货币信贷市场的稳定与经济的稳定增长是相伴相随的,货币供给往往是经济波动的原因所在。l977年,卢卡斯(Lucas)在Friedman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展,他试图把经济的周期波动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行为统一起来.把分析的重点建立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从而试图建立宏微观分析内在一致的逻辑基础。

信贷周期理论的内容[1]

  20世纪8O年代至今,国外学术界对于信贷周期理论的探讨,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三个角度:一是基于信息经济学理论,从信贷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角度阐述了经济波动的信贷观点;二是从银行信贷行为的角度,认为银行的行为具有内在的顺周期性,从而加剧了经济的波动;三是从银行业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角度考察。

  (一)基于信息经济学的信贷周期理论

  研究随着2O世纪7O年代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在微观金融领域中的运用.经济波动的信贷观点有了微观上的理论基础。信息经济学认为,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存在差异。信贷市场具有其特殊性。Jaffee and Russell(1976)、Stiglitz and Weiss(1981)以及Wi1liamson(1986)证明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监督成本的存在,信贷配给是与银行理性行为相一致的长期均衡现象,银行贷款利率相对于市场利率具有粘性,并描述了均衡信贷配给存在的充分条件和均衡利率的特征。在此微观基础上的,Bemanke和Blinder(1988)、Bemanke和Genler(1989)建立了关于信贷市场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即CC—LM模型和金融加速器模型。

  1.均衡信贷配给理论(Equilium Rati0ning Theory)

  Stiglitz和Weiss(19811年提出“均衡信贷配给论”。他们认为.当利率上升时,那些不愿意承担较高借款成本的较为可靠的借款者就会削减他们的借款数额。而那些在较高利率水平仍然愿意借款的公司资信情况不佳,对银行来说具有更大的风险,因此银行要对后者限制信贷规模。这一观点从非对称信息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基础上克服了银行利润最大化理性人行为与信用配额行为的矛盾。通过信贷配给货币政策可通过信息不完全的信贷市场而不是货币渠道所需要完全竞争和信息对称的货币、资本市场进行传导。

  2.银行贷款渠道(Bank Lending Theory)

  银行贷款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银行体系的中介功能在于将流动性需求较高的个人、家庭的存款转化为相对流动性较差的企业贷款。从而影响整个社会资金融通和配置。负面冲击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准备金,由此造成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融资渠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进一步放大对经济的负面冲击,形成经济周期加速、增强的传导机制。这种通过银行中介传导冲击的渠道就是所谓的“银行信贷渠道”。

  (1)理论模型——CC—LM的阐释

  在经典的分析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公众对于货币与债券两种资产组合的持有和配置,从而影响债券市场利率。这种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称之为“货币渠道”,它充分体现在传统凯恩斯主义IS—LM模型中。而现实中,对于银行来说,它们还持有更多贷款形式的资产;企业也不仅可以从债券市场融资,还可以以贷款作为负债。特别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银行的贷款融资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企业本身与银行之间共同构成了一个“信贷市场”,从而引申出货币传导的信贷观点。信贷观点的核心思想是。货币当局可以通过特定政策的实施来调节银行的金融头寸,改变银行提供贷款的能力,再通过贷款市场利率的升降。最终影响总产出。这就是货币传导机制的“信贷渠道”。

  Bemanke和Blinder(1988)将贷款供求函数引入经典的IS—LM模型,构建了含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的CC—LM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由CC曲线和原来的LM曲线构成,前者指商品一信贷曲线(commodity credit cunve),它在原先的反映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上引人了信贷市场的均衡。这样。中央银行对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变动,通常将引起这两条曲线同时发生移动。重要的是,松的货币政策虽可使真实国民收入增加,但债券利率却未必会下降,因为LM曲线发生右移的同时,由于贷款供给增加,CC曲线亦向右移动。这里有丽个极端情形:对于借款人来说,如果债券和贷款能够充分替代,或者商品需求贷款利率不敏感。CC曲线便还原为IS曲线(即货币唯一观点)。相反地,当货币和债券能够充分替代时,LM曲线便成水平状,即流动性陷阱。不过即使在流动性陷阱下,货币政策也将发挥作用,因为它使CC曲线右移(即信贷唯一观点)。

  Image:CC-LM模型.png

  (2)实证研究

  Bemanke和Blinder(1992)利用VAR模型验证了货币政策对银行所持有的资产组合(主要是证券和贷款)的影响。他们认为联邦准备金率对于真实宏观变量的未来走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并证明了货币政策是同时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产生效果的。根据Bemanke和Blinder(1992),货币政策能够影响银行贷款总量,那么这种影响对于不同特征的银行是否有一些重要差别呢?Kashyep和Stein(2000)发现银行规模及流动性对其借贷行为是有影响的。他们采用了l976~1993年期间美国商业银行的季度面板数据.来研究货币政策对于单个银行的借贷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这种影响对于流动性较差(即证券占资本的比率较低)的银行来说要强一些,且更容易传导给小银行。结果证明了“银行贷款渠道”的存在性,尽管无法对其重要性给予定量描述。

  3.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

  与银行信贷渠道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根源于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同之处在于。该渠道是从企业角度分析信贷周期问题,其主要含义是:当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负面冲击恶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时,企业获得的信贷额度将降低,对其投资支出产生放大效应。

  (1)企业负债比率的影响

  1)金融加速器理论和BGG模型

  Bemanke和Cenler(1989)对真实经济周期模型(RBC)进行了修改,认为企业的投资水平依赖于其资产负债表状况:较高的现金流量资产净值对投资有直接或者间接的正面影响。一方面它增加了内部融资的来源,另一方面因为它提供更多的抵押品而可以减少外部融资成本。由于信息不完全的存在,银行获得关于企业项目信息的成本较高,并且这个成本是反经济周期变化的。这样引起利率上升和实体经济下滑的货币紧缩政策会导致包括代理成本在内的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造成企业投资减少。

  Bemanke和Gertler(1990)基于l989年的这篇文献,从可操作性的角度,以潜在借款人的净资产水平来定义“金融脆弱性”。其逻辑是:企业自有资产在其投资项目中所占比例越小.与银行之间就会发生越大的利益分歧。因企业对投资项目拥有信息优势,且可以通过不为人知的方式来影响最终项目收益分配,这种利益冲突就会增加投资项目的代理成本,从而降低了投资部门的表现以及整个实体经济的活力。在这里资产负债表是影响理解机制的关键,恶化的资产负债表会使经济经历了实质性的低投资、资源的错误配置,甚至可能是完全的投资崩溃。

  Bemanke和Gertler(1995)进一步提出了外部融资升水(Extemal Finance Premium)概念和金融加速器(Financ Accelerator)理论,并作出了进一步解释:当企业遭受经济中的冲击,其资产负债状况随外部融资的升水程度发生改变时,企业的融资环境和投资都会发生变化.投资的改变会进一步引起下~期产量的变化,从而造成经济波动。这就是所谓金融加速器效应的作用机理。Bemanke.Genler和Gilcllrist(1996,1999)将外部融资升水和金融加速器理论分别融入局部均衡模型一般均衡模型(即所谓BGG模型),进一步将资产负债表渠道大致概括为企业层面(包括银行与非银行)的投资支出效应和家庭层面的消费支出效应。在金融加速器机制的作用下。信贷渠道可以传导并放大原来货币政策的效应。并从数理上严格证明了信贷渠道的存在性和重要性。

  也有大量学者对于金融加速器的这个基本分析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但都没有影响到原有定性分析的结果。Gertler(1992)考虑了多期金融合约的情形;Aghion和Bolton(1993)给出了一个对于长期和短期动态行为的更广泛的分析。Aghion、Baneriee和Piketty(1997)阐述了当利率变动是内生的时候动态模型是如何作用的。还有一些学者发展了现金流在传导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动态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Greenwald和Stiitz(1993),他们假设投入变量上和生产输出之间有一期时滞,公司现金流下降后,只能通过融资获得更少的投入,因而生产出更少的产品,导致更低的利润,这使得最初的现金流下降的效应传导到随后期间里。因此,Greenwald Stig1itz模型阐述了金融因素可能会影响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

  2)实证研究

  实证方面,Gertler和Gilcst(1991)考察了1958年第4季度至l990年第3季度美国制造企业的销售量数据.结果发现小企业的销售量波动性与GNP(包括滞后的GNP)、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的联系要比大企业紧密,并且在紧缩时期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数量下降,而对大企业的贷款量不降反升。Gertler和lcst(1994)还发现在企业内部资金充裕时外部融资成本不会有大的变化,但当资产负债状况变差时,外部融资成本会大幅上升,使得企业只好减少生产、投资,从而更加恶化其资产负债状况。他们还分析了面临紧缩的货币政策时大、小企业投资支出和现金流状况,发现小企业、不支付股利的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支付股利的企业,更容易出现外部融资约束,投资支出、存货、短期债务减少的速度要比大企业快。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说明了金融加速器机制的双重不对称特点:资产负债表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在经济下降时期比繁荣时期大.对小公司的作用比对大公司的作用大。

  (2)企业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

  Kiyotaki和Moore(1997)认为,企业固定资产价值会影响其从银行贷款的能力。他们的模型的假设前提是除非债务是安全的,否则银行不能强迫企业还贷。因为在经济中固定资产扮演了双重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生产要素.还作为贷款的抵押品。企业从银行获得的信用额度取决于抵押资产的价格.反过来这些价格又会影响其信用额度。他们运用了一个简单的“捕食者——猎物模型”来类比了一下这种作用机制。捕食者相当于信贷受限公司的债务,猎物相当于公司持有的土地(即固定资产)。土地持有的增加一方面使得公司的净资产价值提高,有更多的信用额度去借款:另一方面.高负债水平蚕食了公司的可贷资金额度,并阻止他们继续投资。这种信用额度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动态影响过程形成了一种有效的货币传导机制,使得某种冲击的影响会不断地持续、放大并传播开。

  但是,实证检验抵押品和公司投资之间的关系存在两个较大的问题:一是抵押品的价值常常是观测不到的;二是抵押品价值是内生的。Gan,Jie(2003)分析考察了2O世纪90年代早期日本的土地价格,当时日本企业主要以土地为抵押物从银行获取贷款,该价格是可观察到的,并且由于当时跌了近5O%,因而对于所有公司来说都是外生变量。结果发现,抵押品的价值从两条渠道来影响公司的投资:一是抵押损失效应(collateral damage effect),即抵押品价值的下降直接削减了投资:二是间接的内部流动性效应(intemal liquidity effect),即随着借款能力出现不足,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内部融资渠道。

  Carlos和Marla(2004)进一步发展了Kiyotaki和Moore(1997)的模型,放宽了原有的严格假设,引人对消费者偏好和生产技术的描述。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抵押品约束可以放大对于经济的意外冲击。但是这种放大作用通常较小。例如,他们证明当资本品所占份额为1/3、跨期替代弹性为1时,这种放大作用几乎为O。冲击的作用只有当抵押资本品份额很高而跨期替代弹性很低时才会被放大,而这种情况的组合却不是能够达到均衡稳定状态的一个鞍点路径。他们将这种放大作用的微弱性解释为对于消费者偏好、生产函数所施加的更接近现实的假定。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在传导机制的放大性和持久性上存在一种权衡关系,放大效应的强大总是伴随着微弱的持续性,其原因如下:放大作用较强总是发生在受约束的借款方通过发行债务来增加抵押资本品的时候,而借款人的负债率越高,银行所要求的补偿也越高。因此,上一期强的放大作用意味着下一期高额的债务偿还,使得借方的资本品降低。运用捕食者一猎物原理可以解释为:猎物越肥,死得越快。

  综上所述。“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构成了现代信贷周期理论的两个重要基石.也是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在现实中这两个渠道是交织在一起的,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摩擦的存在。

  4.新的发现——信贷标准是经常变化的

  wn和Morgan(2o02)对于货币传导机制的信贷效应进行了检验。他们以关于商业银行信贷标准的信息作为替代银行信贷可得性变量,并考虑了贷款市场的两种特例:一个是典型的数量一价格(利率)市场,一个是以信贷标准作为贷款可得性替代物的市场。他们发现,2O世纪60年代末7O年代初,存贷款利差和信贷标准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原因在于当时的Q条例规定了利率上限,这样每当资金成本(即实际利率)上升,名义贷款利率和联邦准备金率之间的利差被压缩,银行只能实行信贷配给,即提高信贷标准。可以说,紧缩政策是通过“鼓励”银行提高信贷标准,来达到紧缩信贷的目的的。而20世纪80年代之后,存贷利差和信贷标准之间变成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央行尽量回避使用一些信贷手段,所以信贷标准上的变化更多表现在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上。这种恶化致使银行和其他借款人紧缩信贷供给,即既提高贷款利率.又提高信贷标准。最终的结论是,银行的信贷标准是经常变化的,信贷标准的变化对于商业贷款国民产出都有很大的影响。

  Lown和Morgan在2004年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继续阐述道,从贷款到信贷标准的反馈表明了一种信贷周期。高贷款规模由银行自身意识到.或者被监管者提醒信贷标准过于宽松。将引发从紧的标准。从而导致较低的支出和贷款规模,而这种较低的支出水平和贷款规模最终又会引起信贷标准的降低以及随之带来的高的支出和贷款规模,如此往复循环形成了信贷周期的波段

  5.信贷研究新视角——新奥地利学派的观点

  Attara和Campioni(2OO7)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他们在新奥地利学派的框架体系下探讨了公司融资约束与经济波动的关系。他们评价道,上述的Bemanke和Genler(1989)、Bemanke等(1996)、Kiviotaki和Moore(1997)等人遵循了一个共同的方法论参照,就是将商业周期波动分析为一个跨期的均衡,即经济在沿着调整路径向稳态均衡运动时仍处于连续的均衡状态,从而否定了传统的将经济波动解释为错配的观点.这种观点为真实经济周期学派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所共享。但是Attam和Campioni认为经济波动是一种从非均衡状态转变到预定的稳定状态的现象.其存在反映了产能结构上的基本扭曲.比如生产新的机器设备和利用好现有的生产能力之间缺乏协调。一旦波动是由于经济中出现持续错配而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现象.那么可通过信贷渠道将资源转移到生产部门,如此信贷对于保证经济的自我调整方面变得至关重要。

  (二)基于银行信贷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信息不完全时信贷波动的合理解释

  许多监管实践发现.银行的许多信贷决策错误都是在经济繁荣时期。而不是衰退中间发生的。一方面,在景气时期银行对于企业的投资项目和偿债能力往往过于乐观,导致信贷政策放宽、信贷标准降低,于是许多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也能获得融资.并在到期后出现违约不良贷款现象.此称为一类错误信贷政策(Type l Lending Policy Errors);另一方面,在衰退时期,银行不良资产趋于增加,信贷政策趋于保守。使得许多正净现值的项目被拒贷。犯了二类错误信贷政策(Type 2 Lending Policy Errors)。许多研究试图解释这些现象,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理论:

  (1)灾难短视(Disaster Myopia)

  Guttentag和Herring(1984)发展了一个在违约风险和道德风险情况下的贷款者行为模型。一个有关的假设是在预期形成中的认知偏差为他们提供了动态分析的对象。并且解释了经济是如何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并且这种脆弱性会随着时间增强。可得性启发是人们衡量事件发生的心理机制。

  主要内容是:频繁发生的事件总是比偶然事件更容易被人们记住.而这种记忆通常会受经历的感受深度以及距离上次事件发生的时问长短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剧了可得性偏差。Guttentag和Herring用“灾难短视”来描述人们有遗忘过去灾难的倾向。如果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间隔时间越长,人们会认为再次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一旦在经历过长时期的繁荣稳定的经济状态之后发生金融危机,那么遭遇灾难的对象将毫无心理准备。银行同样具有灾难短视行为,危机过后随着时间推移,倾向于低估那些低频率外部冲击事件发生的概率,以至于承担了与其资本实力相比较大的风险敞口,这种银行的灾难短视行为是形成信贷周期的重要原因。

  (2)羊群行为(Herd Behaviour)

  Raian(1994)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提出了理性的银行家短期行为.从银行家的有限理性这一角度研究信贷周期的形成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认为信贷政策与信贷需求的共同作用引起了宏观经济波动。因为银行家像普通投资者那样也是有限理性者。在经济波动出现上下行拐点时.由于他们的认知偏差,信贷市场上会出现群体性多贷和群体性拒贷两次“羊群行为”,造成信贷扩张与紧缩并形成信贷周期,信贷周期反过来又强化了实体经济的波动。Raian还以20世纪9O年代早期发生在新英格兰的银行危机论证了这个理论。

  (3)制度性记忆假说(Institutional Memory Hypothesis)

  Beer和Udell(2004)提出了“制度性记忆假说”,它与其他解释顺周期性的理论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基于银行贷款行为自身的周期,而不是整个经济周期:它侧重于对银行考虑企业软信息时的解释力,而不是以硬性指标来衡量,而上述其他理论对两方面都有考察。制度性记忆假说认为,银行信贷周期中信贷员辨别审查能力的退化会导致信贷标准的降低,从而贷款给本应被拒绝的低信用水平的企业。制度性记忆问题及其对信贷标准的影响可能会由于银行管理层与信贷员之间、管理层和银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而变得更为严重。对于管理层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而言,容忍这种放松的信贷标准可能是最优的行为,因为强制性的信贷配给可能不仅对低信用企业造成影响,同时具有正净现值项目的高信用水平的企业也可能因此不能获得贷款,极大地破坏了银企合作关系。因此,虽然短期内扩大贷款范围可能会使贷款中包含一些负净现值的项目,但从长期来讲,等待银行坏账出现从而区分出好的信贷员是银行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策略。为了检验这个假说,他们利用1980~2000年期间美国银行的数据进行检验,观察上一次银行贷款出现问题之后。随着时间流逝信贷标准是否又会放松。结果表明,剔出供求因素影响后,银行的工商业贷款房地产贷款在上一次出现坏账之后都会出现增长趋势

  2.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近年来,很多经济现象及研究都表明商业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带有明显的顺周期性(Procyclicality),Katalin Mero(2002)指出.这种顺周期特性源自贷款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在经济开始出现疲软的时候由于更多地考虑到信用贷款的偿付可能,更加倾向于紧缩其信贷规模,使得那些没有风险、能够获利的项目也难以获得融资,从而可能导致整个宏观经济的进一步紧缩,并转化为通货紧缩。因此.银行信贷政策的态度在本质上有助于加强经济波动,因而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

  国际清算银行(BIS,2001)研究了OECD中1O个发达国家19791999年间私人投资GDP比率的变化趋势,发现在经济稳步增长阶段,信贷和GDP比率明显地快速增加。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则明显下降。Bikker.J和Hu.H分析了26个0ECD国家1979~1999年期间的相关数据,发现这些国家在经济扩张时期,信贷规模和银行利润都增加,经济衰退时期则都减少。

  国内学者对信贷变化与中国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探索。陈磊(2004)对于1981~2o02年这段转型时期信贷周期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从长度上讲基本一致,在时间上由基本同步转变为1994年后通常会滞后3个季度左右。经济增长对信贷扩张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经济波动对于信贷规模的影响也由l994年之前的微弱明显增强,贷款已经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他提出了央行仍然应该密切检测银行信贷总量。防止银行信用过度扩张,保持信贷规模在适度范围内稳定增长。刘涛(2005)通过分析1994~20o3年的GDP实际值和存款货币银行信贷规模的季度数据,来研究经济波动与信贷波动的关系,得出结论:中国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信贷约束的地方政府提供过度的总量供给.与承担宏观调控和银行风险的中央政府存在需求压缩之间的矛盾。滑静、肖庆宪(2007)利用多元GARCH模型.分析了l978~2005年中国GDP增长率和年末信贷余额增长率的数据,论证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具有明显的亲周期性特征,两者当前波动状况不但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还受各自前期波动的影响。

  3.银行间的竞争性行为加剧了信贷周期

  Carey(2000)and Herring(1999)认为,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导致银行在经济上升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贷款风险溢价减少和抵押物评估的不严格使客户的平均质量下降.导致了在经济回调时期的紧缩。

  Ruckes(2004)对于商业周期中信贷的重大变化和银行间的价格竞争给出了一个解释。随着经济逐渐好转。借款人的平均违约率下降,这影响了审查的盈利性。导致银行审查力度随着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展示出倒U型特征。经济扩张时期,银行审查活动减少。银行之间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使得低信用借款人能够获得贷款。而随着经济前景恶化,价格竞争减少,信贷严重趋紧。主要结论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银行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活动不同,信贷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不同,造成在衰退时期银行信贷标准较高,而繁荣时期标准放宽。

  Gary B.Gorton和Ping He(2005)从博弈论的角度考察了银行之间相互影响的借贷行为。他们认为,Green and Porter(1984)所建立的“价格战”模型与现实状况有很大差异,银行业是一个准入受限、高度集中、信息不透明以及受到严格管制的行业,所以现实中不太可能会产生价格战,更多地是一种信息方面的竞争。他们发现了一种内生信贷周期的模型,这个模型假设“胜者的诅咒”效应会影响银行的行为.银行之间围绕收集有关潜在客户的信息展开了策略式博弈。直接导致了信贷周期以及周期性信贷紧缩的产生。其机理如下:银行在放贷之前必须对潜在贷款人进行调查,以决定是否放贷以及投放多少,而这一调查过程是需要高昂成本的,银行必须在这种调研成本与放贷收益之间寻求平衡。然而,作为上述银行的竞争对手,它们可以通过观察已做调查银行的信贷行为来调整自己的信贷标准,从而做出信贷投放的决策。如果出现信贷紧缩,所有银行都会加强对潜在贷款人的考察,提高放贷标准。正是基于竞争对手的信息,银行在信贷标准上的变化导致了信贷可得性的变化。该模型还引入了一个银行商业贷款坏帐率差异指数(PDI)变量,如果PDI上升,银行应该减少他们的信贷量,增加信息调查的强度,以减少在下一时期中的违约贷款损失

  (三)银行业风险管理对信贷周期的影响

  1.银行的信用风险与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波动和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之间是存在某种联系的。有关宏观经济状态和波动方向的知识可以帮助评估在过去时间里出售的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此外,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下,银行需要把企业的贷款需求与交易信用价值相联系,而信用价值是通过违约率和担保价值来评估的。不同的违约率可以从官方的信用评级机构获取.或依据银行自身的内部评级模型。下面我们分别从违约率和担保价值的角度来考虑银行信贷的信用风险。

  (1)企业违约率随经济周期逆向而动

  公司违约造成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损失。但是债务人通常不会在自身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故意违约,企业违约不仅受到自身资本结构,还会受到企业运营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宏观经济景气循环是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有一批学者研究了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与企业违约频率之间的某种联系。

  Wi1son(1997)、Nickell等(2O00)、Kavvathas(2001)、Bangia等(20O2)和Pesaran等(2OO3)研究了联系违约率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实证模型。这些模型的一般结论是受宏观经济条件影响,贷款违约率具有周期性,违约概率倾向于在不景气的经济状况下更高。Fe耐、Liu和Mainoni(200O)以及Reisen(200O)研究发现,评级机构的行为也具有周期性。Altman和Fumne(20O3)发现,评级滞后于经济循环。D'Amato和Saunders(2001)认为与旧的评级相比,经济周期状况对新的评级的影响更大。

  Koopmand等人(2008)最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基于1980~2oo5年期间标准普尔的美国公司等级转移和违约数据,在他们的模型中加入了一个未观察到的、动态的元素(可解释为系统信用风险因子)之后,大多数宏观变量观察值对于违约率的解释力在统计上变得不显著了,剩下的只有GDP增长率、短期利率、违约价差、股票市场波动率等。此外,违约与降级相比于升级更易受共同风险因素的影响。它们在系统风险构成因素上也存在显著不同。

  (2)抵押品价值与经济周期平行

  担保品是银行信贷管理的一种重要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它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可以有效解决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提高银行的预期收益。而担保品作为一种资产,其价格本身就是顺周期变化的。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确定资本要求的风险权重和贷款损失拨备的计提水平都取决于担保品的价值。其任何变化都会同时使资本水平和贷款损失拨备按同一方向发生变动。资产价值与银行贷款之间的联系在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时常常可以明显看到。一些对于资产价格泡沫的研究,如l929年美国大萧条(Bemanke,1983,1995)、1990年日本房地产股票价格崩溃(Kim,Moreno,l994;Brunner,Kamin,l998)、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Stiglitz,Greenwald,2003),阐释了金融因素如何通过资产价格来冲击实体经济。

  Peter(2O04)研究了抵押品价值与银行体系的关系。在他的模型中,抵押品价值下降造成的违约率上升和贷款损失对银行体系有重要的影响。较小的贷款损失主要通过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影响货币、信贷总量;而较大的损失甚至会造成金融不稳定,发生银行危机。分析了信贷周期波段对于抵押品要求的影响,一般而言上升时期中银行会放松抵押品要求,而下降时期则相反。

  违约率和抵押品价值所带来的问题突出了信用风险模型中动态行为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周期状态和信用风险的关系。Fama和French(1989)、Chen(1991),Stock和Watson(1989)研究了联接信用风险和经济周期的模型,其一般结论是,在债券上的信用风险溢价包含了反周期的因素,信用价差反映了未来的经济周期状况,所以它是相当准确的预报器。此外,由于静态或短期信贷组合模型的变量没有考虑到信贷风险的积累,Koopman等人(2005)从一个多年期回溯检验实验中,证明了动态违约率的协调对于信贷风险资本需求有重要影响。因此,与实证结果相一致的动态模型可为信贷风险的生成提供及时的预警信号,从而减少对于贷款违约率和抵押品价值随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些担忧。

  2.风险监控带来了更为严重的顺周期性

  对于银行来说资本贷款损失拨备是两种吸收损失的方法,前者用于吸收非预期损失,一般发生概率较低,而后者用于吸收预期损失。发生概率较高。因此资本金要求和贷款损失拨备是两个最重要的审慎管理工具,但是资本监管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信贷紧缩,从而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Michele Cavallo和Giovanni Mainoni(2o01)指出,银行资本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以风险为基础的银行资本监管造成的;二是由于缺乏对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行为的基于风险的监管,银行资本的不足很大程度是计提贷款损失拨备不足。

  (1)资本金要求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

  巴塞尔新协议的最低资本要求导致在经济萧条时期,银行信贷组合的风险上升,使得资本要求有较大的上升。银行为了满足资本金要求。通常有三种途径:增加资本;减少信贷供给。从而减少风险资产改善资产结构,增加较低风险权重的资产比例。一般而言,银行会采取成本最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要求,如果筹集新资本的成本比较高,那么银行的最佳做法就是减少信贷供给。如果大多数银行都采取这种方法,会导致经济整体信贷供给减少。这时候如果企业能够有其他融资渠道.那么银行信贷供给的下降就不会影响经济的实际产出。但是由于信贷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获得银行以外的融资是不可行的,他们就必须减少投资,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实际产出。因此,当银行不能灵活地筹集资本.而许多企业对银行信贷又存在很强的依赖性时.资本金要求的上升会导致总体信贷供给和产出下降。

  可见,对风险较为敏感的资本金要求强化了本已存在的银行信贷市场和宏观经济之间的顺周期关系。经济萧条期与高涨期相比.银行将受到更加严格的资本约束,同时筹集新资本的成本更高了。因此银行有强烈动机在经济繁荣时迅速扩张贷款。而经济萧条时急剧减少贷款,从而加剧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

  (2)贷款损失拨备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

  贷款损失拨备也会影响银行贷款,从而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经济高涨时期,贷款违约率下降,银行会相应减少计提的拨备,表现出更高的利润水平,并进一步提高放贷的积极性;而在经济萧条时期,贷款违约率上升,银行需要计提更高的拨备,使得自身财务状况恶化,放贷能力降低。总之,贷款损失拨备的这种周期性变化,会放大经济周期的波动。

  Borio等(2001)对1980~1999年10个OECD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银行信贷风险拨备的顺周期特性甚至比贷款数量和资产价格更明显,银行的拨备数量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性。就是说,只有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时,银行才开始增加计提拨备来覆盖将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刘海博.信贷周期理论研究综述[N].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3)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Mis铭,苏青荇,LuyinT.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信贷周期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