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
目录 |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国际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货币危机,具体表现为市场流动性不足,信用紧缩,市场停滞,交易大量减少,市场恐慌性抛售,信心崩溃。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7月,由泰国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和其它的资产价值。此危机另一名称是亚洲金融风暴(常见于香港)。
印尼、韩国和泰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受影响程度相对较轻,但台湾却面临著“本土型金融风暴”的威胁。日本则仍是处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身的长期经济困境中,受到此金融风暴的影响并不大。
参见: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许多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等长期依赖中短期外资贷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偏高并大多维持与美元或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汇率或联系汇率,这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美国知名炒家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从大量卖空泰铢开始,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后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香港的港元便成为亚洲最贵的货币。
1998年8月,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开始炒卖港元,首先向银行借来大量港元在市场上抛售,换来美元借出以赚取利息,同时大量卖空港股期货。前者会使利率急升,导致股市下跌,从而在期货市场获利;同时一旦港元下跌,他们也可以同时在外汇市场获利,可谓一石二鸟。港府于是把息率大幅调高,隔夜拆息一度高达300%,并动用外汇储备近1200亿港元(约150亿美元)大量购入港股,结果炒家在8月28日期货结算日被迫以高价平仓,损失严重,加上在俄国和马来西亚同时受挫,最终炒家撤退。在此一役,香港政府动用了大量外汇储备投入股市,一度占有港股7%的市值,更成为部分公司的大股东,一旦股市下挫联系汇率将有可能崩溃。所以到1999年11月,港府把购买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场。
参见: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指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为缓解次贷风暴及信用紧缩所带来的各种经济问题、稳定金融市场,美联储几月来大幅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并打破常规为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直接贷款及其他融资渠道。美国政府还批准了耗资逾150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另外放宽了对房利美、房地美(美国两家最大的房屋抵押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融资、准备金额度等方面的限制。
在美国房贷市场继续低迷、法拍屋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美国财政部于2008年9月7日宣布以高达2000亿美元的可能代价,接管了濒临破产的房利美和房地美。
图:次贷危机演变示意图
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1]
金融动荡和危机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据IMF资料表明,自1980年以来,该组织181个成员中有133个成员发生过重大金融动荡,52个国家的大多数银行多次失去支付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动荡和危机频繁发生,主要有:1991年英国货币危机,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全球债券市场危机,1995年美元狂跌,英国巴林银行破产,1996年捷克、保加利亚和俄罗斯的银行倒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等。
1994年底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将其视为个别国家的偶然现象,而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则促使人们不得不从更广阔和深刻的角度来看待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后果、金融动荡和危机在不同国家爆发都有其特有的内在原因,而且内因往往是上要的,但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现象,却有其值得注意的共同性原因:那就是金融动荡和危机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特别是金融自由化过程密切相关。由于金融自由化发展迅速,而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尚不健全,政府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管制手段,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过早地实行金融自由化,这是导致发展中国家产生金融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风险增加
90年代以来,各国金融市场日趋自由化,出现了货币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人、汇率自由浮动、国际金融资本大量流动、外国金融机构自由活动并与本国金融机构融合,证券交易急剧发展等现象,从而使国际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不仅表现在外汇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上,同时也表现在国际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上、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伴随金融风险的增加。
- (二)金融运行与实体经济脱节的现象日益严重,经济泡沫随时可能产生和破灭
泰国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经济泡沫的破灭导致的。美国经济学家乔纳森·特南鲍姆在《世界金融与经济秩序的全面大危机》一文中,将泡沫经济形容为“倒金字塔式”的经济体系,它将庞大的金融体系建立在越来越缩小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这种经济体系是不可能持久的。因为:
①金融体制的信誉和稳定性是建立在货币资产可以转换的物质价值之上的,一旦这种信念动摇了,那么整个金融体制就瓦解了。
②充满金融气泡的“倒金宇塔”体系和其他泡沫一样,要避免破灭的厄运,就要不断地膨胀,而这些虚假的金融价值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倒金字塔的最底层的物质生产和财富。
③在庞大的债务压力和“倒金字塔”上层虚假资本的侵蚀下,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陷入停滞或萎缩状态。为了维护债务结构和金融气泡的生存,对物质基础的掠夺将变得更加残酷和肆无忌惮。
④当世界物质经济再也无法维持金融泡沫时,“倒金字塔”的崩溃就不可避免了。
⑤由于这种金融体制是依赖“杠杆原理”建立起来的,其瓦解的过程也会借助杠杆的力量,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给国际金融市场的健康与安全带来威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金融市场日趋活跃,金融资本高速增长,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根据初步统计,自80年代以来,经合组织成员国全球金融资本的增长速度比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高2.5倍。一些“国际炒家”与本地投机者相结合,兴风作浪,操作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造成汇市和股市的剧烈波动,借机大发横财。金融市场开放度和自由度过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容易成为这些国际炒家的攻击目标。当然,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还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财政政策和国际收支状况存在密切关系。
金融危机的影响[2]
- 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宣告了国际金本位制的灭亡,随后诞生以固定汇率下的“双挂钩”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代的美元危机后,牙买加体系取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更高,而原因也更为复杂,浮动汇率制也并没有像设想的那样自动实现内外均衡。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银行机构造成重创,对其他各国金融体系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国外一些大型银行的旗下基金传出停止续回、遭受巨额损失的消息(见下表)。德国的IKB银行、荷兰的NIBC Holding也因为投资于美国次贷市场遭受巨额损失,之后德国银行业已展开对IKB的救援行动,NIBC Holding则传出将被收购的消息。在亚洲,日本的数家大型银行也公布了在美国次贷市场的投资损失。次贷危机不仅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巨额损失,还导致了市场信心的极度匮乏,为了避免损失,投资者加速赎回或抛售,造成全球股市、汇市动荡。此外,由于人们普遍担心次贷危机会造成美国乃至全球经济放缓,致使市场对原油、金属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弱。
- 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水平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退回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而爆发在2007年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美国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28%,同时,美国又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市场,次贷危机前美国在全球消费市场中占比42%(见下图)。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消极影响的路径主要有:首先,对外出口下降,以中国为例,由于危机导致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中国出口增长下降;其次,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通胀,当前,许多国家面临着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无论是处于经济周期由高到低的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周期持续上扬的新兴市场国家,无论是处于降息通道的美国,还是按兵不动的欧盟和日本,甚至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中国,通货膨胀都随处可见;再者,次贷危机还加大了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进一步对经济构成深层冲击。
- 金融危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爆发,通常都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迅速下降和社会问题的急剧恶化,具体体现在通货膨胀率上升、真实工资下降、资产价格缩水、失业率上升、贫困问题恶化、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发展指标下滑等方面,但是各次危机对社会领域的冲击程度差异十分明显。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使积累多年的社会问题和各项社会发展指标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劳动力工资的购买力急剧下降,贫困人口大规模增加的问题突出。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消费物价指数(CPI)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从2007年9月到2009年9月,约旦、土耳其通货膨胀率分别上升37%和18%,导致资产价格缩水、人们财富水平下降,尤其是对穷人的收入影响更大,引发世界贫困人口激增、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同时,对中国也造成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居民财富缩水、消费需求下降、企业大批亏损、失业率增加等社会问题。其中,次贷危机导致财富缩水的影响渠道主要有两个:第一,次贷危机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率上升,2007年11月,我国物价上涨率达到6.19%,创11年来新高,2008年1月和2月,物价上涨率更是高达7.11%和8.17%;第二,次贷危机导致中国股市大跌,金融资产大幅贬值,进一步加剧了财富缩水,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上证A股指数由6000多点跌至1700多点,深圳股指数由20000多点跌至6000多点,虽然从2008年年底至今,中国股市曲折回升,但仍未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3]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先后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 1.注入流动性
为缓解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问题,各国央行纷纷向金融市场注人流动性。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欧美日等各国央行一直都在不断地向金融市场注资。自2008年9月以来,这种注资的规模和范围更加扩大,反应更为迅速。仅以雷曼申请破产的一周为例,美国、欧洲央行、英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共计向流动性紧张的金融市场紧急注入4960多亿美元。
- 2.金融机构国有化
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扩散,对已经陷入或面临破产境地的金融机构,政府出面接管实行国有化。自2008年9月以来,美国已先后接管了陷入困境的全美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联储还通过向陷入困境的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持有了AIG79.9%的股份。在欧洲,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凭j国政府为挽救陷入困境的富通集团达成协议,分别出资40亿、47亿和25亿欧元,购买富通集团在各自国家分支机构49%的股份。英国政府接管了陷人困境的最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德国政府对濒临破产的德国第二大商业地产借贷机构——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提供贷款保证。冰岛政府为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将该国前三大银行全部收归国有。乌克兰央行接管乌工业投资银行。此外,各国还纷纷推出了各自的金融机构国有化计划。例如,英国政府宣布了一项核心为国有化的银行救援案。英国政府将动用总额500亿英镑的“银行资本调整基金”,向英国各大商业银行注资。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也都有相似的国有化计划。
- 3.降低官方利率
为了降低借贷成本,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各国央行纷纷降息。2008年9月份澳大利亚央行7年来首次降息25个基点。10月7日,澳大利亚央行进一步大幅减息100个基点,是其继1992年经济萧条以来的最大降幅。全球央行降息序幕由此拉开。10月8日,全球包括美国、欧洲、英国、加拿大、瑞典和瑞士央行在内的七大央行同时宣布降息,降息幅度高达50个基点。这些央行减息均为“非常规”减息,因为减息均未在央行例行会}义期问宣布。此前,美国已经首次为商业银行的银行准备金支付了利息,这实质上等同于变相降息,相当于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75个基点。
为帮助金融机构剥离不良资产,恢复银行的贷款能力,政府出资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2008年10月初美国国会批准了一项总额为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以阻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在这项计划中专门设立了一个不良资产解救计划(TARP),这项计划给予美国政府在未来两年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广泛权力,同时还把美国国债最高法定限额从现有的10.6万亿美元提高到l1.3万亿美元,以便为实施救援计划留下资金空间。此外,给予美国财政部特别授权以购买、持有、出售住宅和商业抵押贷款以及相关贷款支持证券,从而帮助金融机构剥离不良资产。特别授权期限为两年,但政府可以在两年后继续持有所购买的资产,直至财政部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持有为止。但是随着局势的恶化,美国财政部正在考虑将资金从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转向对银行注资和用于援救与消费信贷有关的方面。
- 5.存款担保
为稳定金融市场,防止银行挤兑导致金融机构崩溃,国家出面对银行的存款进行担保。欧洲各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升级之后,相继出台了对银行个人存款的保护措施。爱尔兰率先通过一项紧急法案,向国内6大银行提供为期两年总额达4000亿欧元的个人存款担保。紧随其后,希腊、法国和德国也分别宣布对银行存款实行全额担保。德国计划使用总金额超过1万亿欧元的担保额度,这在金融史上甚为罕见,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安定人心,预防金融风暴可能引爆的挤兑。丹麦政府与丹麦各商业银行决定设立一种风险基金,保证储户的存款在银行倒闭时不会遭受损失。瑞典政府和奥地利也宣布,将提供个人银行存款担保,增加对银行个人存款的担保额度,以保证存款者利益。英国也采取类似行动将银行存款保险数额提高到5万英镑。而欧盟27国财长同意,暂定在至少一年时间里,把各国最低储蓄担保额度提高到5万欧元,希望可以稳定储户情绪,避免因发生挤兑导致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在欧美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正在加人这一行列,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尼西亚等都宣布或者对银行存款全额担保,或者提高担保额度。
- 6.禁止“裸卖空”
为防止由于股票市场的投机活动而造成金融机构破产,众多国家纷纷禁止对金融公司股票进行“裸卖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8年9月首先颁布了旨在限制“裸卖空”行为的三项新规定,其中包括做空交易者必须在交易结束时向证券机构呈送交易数据.为期不得超过三天,否则将面临罚款。9月1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暂时禁止卖空799只金融股(其中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的规定开始生效;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9月22日宣布,又有96家公司进入股票被禁止卖空名单,其中更包括了通用电气和通用汽车等非金融股票。继美国之后,英、澳、法、德、希腊、荷兰、意大利、巴基斯坦、中国台湾、瑞士和爱尔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加入了股票禁止卖空的行列。
- 7.国际金融协作为
加强对市场的影响程度,各国央行联手出击,协同动作稳定金融市场。为改善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美联储于2008年9月18日与欧洲中央银行以及日本、英国、瑞士和加拿大的中央银行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将提供高达18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缓解金融市场流动性短缺。此外,美联储还分别为日本、英国和加拿大的央行提供600亿美元、4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资金。美联储24日宣布,将通过建立临时货币互换协议的方式,向澳大利亚、丹麦、挪威和瑞典央行提供总额300亿美元的资金,以缓解全球美元短期拆借市场的压力。
- 8.向实体企业直接融资
为解决企业因信贷危机而无法融资的困境,央行购买商业票据直接向实体企业融资。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投资者担心不能收回投资而不愿购买商业票据,美国的短期无担保商业票据市场几乎陷入停顿,美联储2008年10月7日宣布成立商业票据融资工具(SPV),大量购入三个月无担保和资产抵押的商业票据,这是美联储在大萧条以来首次援引特别法案向非金融企业直接放贷。一反美联储以往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出资金时须提供抵押品的传统做法。美联储明知这项直接为企业融资的行动,将使其承担极大的信用风险,但为了力抗这轮金融危机,感受到问题急迫性的美联储已将手头资源运用至极限,成为真正的“最后贷款人”。此前,美联储已经出手支持了一种名为资产担保商业票据的短债;这种票据由抵押贷款担保证券、汽车及信用卡贷款担保债券等资产为抵押品。相类似的是,英国更成立专门机构为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提供担保。英国拟扩大“银行资产换贷款计划”,同时央行将向银行提供20000亿英镑的短期融资贷款,以增加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 9.财政刺激计划
为应对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实体经济的衰退,各国政府纷纷推出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各国经济刺激方案均包括减税、增加公共投资等内容。继布什政府出台1680亿美元减税方案之后,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又通过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美国的刺激方案主要包括减税和扩大公共支出。在最新的刺激方案当中,减税约占35%,方案中的支出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新能源技术方面。欧洲的财政刺激方案包括欧盟层面上的刺激措施和成员国的刺激措施。欧盟委员会于2008年11月26日批准了一项涵盖欧盟27个成员国、总额达2000亿欧元(约占欧盟GDP中的1.5%)的经济激励计划。欧洲的财政刺激措施主要包括增加政府投资、减税、对弱势群体的补贴三个方面。英国的方案主要以减税为主,其他国家的方案则基本上为综合方案。日本从2008年8月到2009年4月共m台了四项经济刺激计划,计划支出规模达102.4万亿日元。其中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金额占总额的比重不足40%。这些支出主要由增加对民生方面的财政补贴和增大重点领域的财政投资构成。如增加家计、就业保险、医疗与健康保健费用等财政补贴,加大对教育和节能领域等先端技术研发、再就业促进事业以及发挥地方潜力的各项事业的重点投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Vistazxy,Vulture,苦行者,Angle Roh,村姑,山林,沙漠之鹰,Cabbage,Dan,鲈鱼,Yixi,泡芙小姐,jane409,连晓雾,方小莉,Gaoshan2013,Lin,Tracy,寒曦,苏青荇.评论(共17条)
My life is getting better
qi shi jiu shi mlgb
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 1.顶层募资集团,恶意透支融资和乱担保,导致银行资不抵债,账面空亏。 2.国家性质战争策略入侵,恶意性集体撤资,迅速瓦解他国中小企业基础经济[尤其是国土面积小的国家,资源匮乏,极度依赖进出口,以美元为汇率]——发动国剪羊毛和知情人进行做空市场经济——换取差价巨额利益。 3.任何非实体性质商业性活,以虚拟经济货币或者是类似产业为主。。。。利用中间的账目空亏,完成恶意套现融资
——扰乱市场经济——
市场型政治家的本质就出现了——要保正经济市场的重新稳定和绝对控制权[政客提供经济走向消息+以富人阶级为核心重新划分经济结构]达到国家阶级稳定和政治控制权,力保大企业和中央银行,以挪用税收/贬值货币/抛弃债券/等等一系列政策。。。。
金融危机 少数人的游戏 ——赚钱开荤派对, 大部分人灾难 ——夜回到解放前。
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政策都不是建立在这样空话基础上产生的,这只不过是一种舆论策略,骗取信任或者是达到扰乱市场经济体制,以达到控制经济和选票目的
goo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