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债务危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债务危机(debt crisis)

目录

债务危机概述

  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

债务危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受到债务严重困扰的局面。衡量一个国家外债清偿能力有多个指标,其中最主要的是外债清偿率指标,即一个国家在一年中外债的还本付息额占当年或上一年出口收汇额的比率。一般情况下,这一指标应保持在20%以下,超过20%就说明外债负担过高。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爆发。从1976~1981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迅速增长,到1981年外债总额积累达5550亿美元,以后两年经过调整,危机缓和,但成效并不很大,1982年8月20日,墨西哥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其到期的外债本息,要求推迟90天,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到1985年底,债务总额又上升到8000亿美元,1986年底为10350亿美元。其中拉丁美洲地区所占比重最大,约为全部债务的1/3,其次为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地区,危机程度更深。1985年这些国家的负债率高达223%。全部发展中国家里受债务困扰严重的主要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和印度等国。80年代这场债务危机的特点:①私人银行贷款增长较政府间和金融机构贷款增长为快。②短期贷款比重增加,中长期贷款比重下降。③贷款利率浮动的多于固定的。

  严重的债务危机无论对于债务国,还是对于发达国家的债权银行,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包括国际金融组织的有关各方为解决债务危机提出了许多设想和建议,包括债务重新安排债务资本化及证券化等。尽管众多措施对缓解债务危机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国际债务形势仍然十分严重,债务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1989年,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余额已高达1262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债务余额与当年出口额的比率高达187%,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这一比率更高达371%,发展中国家的偿债率为22%,而在债务形势严重的拉美国家,这一比率高达31%到1990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已经达到1341万亿美元。

导致债务危机的原因

  80年代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看,主要有以下 6点原因:

  ①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两次石油提价导致许多国家国际收支出现创纪录的逆差,同时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些产油国则出现巨额顺差。逆差国(如美国)因此采取了紧缩政策,即国际减少开支,也就是减少进口, 因此相应的, 其主要贸易国的出口量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如美国的主要贸易国是墨西哥,其大量的出口减少不仅是国民生产总值下降,更导致了严重的失业问题

  ②这些顺差大部分被存入银行用于贷款,或者资金回流。

  ③受70年代后半期负数实际利率的刺激和被商业信贷人的热情所鼓舞,发展中国家掀起了一股借款热潮。

  ④许多债务国把借入的资金用于(或错误地用于)扩大消费,或投入那些低收益率的项目中(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之后)。

  ⑤借款国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几乎贯穿于整个80年代。

  ⑥为了消除70年代普遍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发达工业国家采取了放慢经济增长、大幅度提高利率等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这使债务国的出口机会大大减少,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债务国的还债能力。

国际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1]

  一、外债规模膨胀

  如果把外债视为建设资金的一种来源,就需要确定一个适当的借入规模。因为资金积累主要靠本国的储蓄来实现,外资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且,过多地借债如果缺乏相应的国内资金及其他条件的配合,宏观经济效益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进而可能因沉重的债务负担而导致债务危机。现在国际上一般把偿债率作为控制债务的标准。因为外债的偿还归根到底取决于一国的出口创汇能力,所以举借外债的规模要受制于今后的偿还能力,即扩大出口创汇能力。如果债务增长率持续高于出口增长率,就说明国际资本运动在使用及偿还环节上存在着严重问题。理论上讲,一国应把当年还本付息额对出口收入的比率控制在20%以下,超过此界限,借款国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外债结构不合理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债结构对债务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外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有:

  (1)商业贷款比重过大。

  商业贷款的期限一般较短,在经济较好或各方一致看好经济发展时,国际银行就愿意不断地贷款,因此这些国家就可以不断地通过借新债还旧债来“滚动”发展。但在经济发展中一旦出现某些不稳定因素,如政府的财政赤字、巨额贸易逆差或政局不稳等使市场参与者失去信心,外汇储备不足以偿付到期外债时,汇率就必然大幅度下跌。这时,银行到期再也不愿贷新款了。为偿还到期外债,本来短缺的外汇资金这时反而大规模流出,使危机爆发。

  (2)外债币种过于集中。如果一国外债集中于一两种币种,汇率风险就会变大,一旦该外币升值,则外债就会增加,增加偿还困难。

  (3)期限结构不合理。如果短期外债比重过大,超过国际警戒线,或未合理安排偿债期限,都会造成偿债时间集中,若流动性不足以支付到期外债,就会爆发危机。

  三、外债使用不当

  借债规模与结构确定后,如何将其投入适当的部门并最大地发挥其使用效益,是偿还债务的最终保证。从长期看,偿债能力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短期内则取决于它的出口率。所以人们真正担心的不是债务的规模,而是债务的生产能力和创汇能力。许多债务国在大量举债后,没有根据投资额、偿债期限、项目创汇率以及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和目标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出外债使用走向和偿债战略,不顾国家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因素的限制,盲目从事大工程建设。由于这类项目耗资金、工期长,短期内很难形成生产能力,创造出足够的外汇,造成债务积累加速。同时,不仅外债用到项目上的资金效率低,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外债根本没有流入到生产领域或用在资本货物的进口方面,而是盲目过量地进口耐用消费品奢侈品;这必然导致投资率的降低和偿债能力的减弱。而不合理的消费需求又是储蓄率降低的原因,使得内部积累能力跟不上资金的增长,进而促使外债的进一步增加。有些国家则是大量借入短期贷款在国内作长期投资,而投资的方向主要又都是房地产股票市场,从而形成泡沫经济,一旦泡沫破灭,危机也就来临了。

  四、对外债缺乏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外债管理需要国家对外部债务和资产实行技术和体制方面的管理,提高国际借款的收益,减少外债的风险,使风险和收益达到最圆满的结合。这种有效的管理是避免债务危机的关键所在。其管理的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外债的借、用、还各个环节,需要政府各部门进行政策协调。如果对借用外债管理混乱,多头举债,无节制地引进外资,往往会使债务规模处于失控状态和债务结构趋于非合理化,它妨碍了政府根据实际已经变化了的债务状况对政策进行及时调整,而政府一旦发现政策偏离计划目标过大时,偿债困难往往已经形成。

  五、外贸形势恶化,出口收入锐减

  由于出口创汇能力决定了一国的偿债能力,一旦一国未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其出口收入就会大幅减少,经常项目逆差就会扩大,从而严重影响其还本付息能力。同时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进一步造成了对外资的依赖,一旦国际投资者对债务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大减,对其停止贷款或拒绝延期,债务危机就会爆发。

国际债务危机的影响

  债务危机严重干扰了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正常秩序,是国际金融体系紊乱的一大隐患,尤其对危机爆发国的影响更是巨大,均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国内投资规模会大幅缩减

  首先,为了还本付息的需要,债务国必须大幅度压缩进口以获得相当数量额的外贸盈余。因此,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所需的材料、技术和设备等的进口必然受到严重抑制,从而造成生产企业投资的萎缩,甚至正常的生产活动都难以维持。

  其次,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债务国的国际资信大大降低,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的渠道受阻,不仅难以借到条件优惠的借款,甚至连条件苛刻的贷款也不易借到。同时,国际投资者也会视危机爆发国为高风险地,减少对该国的直接投资。外部资金流入的减少,使债务国无法筹措到充足的建设资金。

  第三,危机爆发后国内资金的持有者对国内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也会纷纷抽回国内投资,这不仅加重了国家的债务负担,也使国内投资资金减少,无法维持促进经济发展应有的投资规模。

  二、通货膨胀会加剧

  债务危机爆发后,流入债务国的资金大量减少,而为偿债流出的资金却越来越多。资金的流出,实际上就是货物的流出,因为债务国的偿债资金主要是依靠扩大出口和压缩进口来实现的。由于投资的缩减,企业的生产能力也受到影响,产品难以同时满足国内需求与出口的需要。为还本付息,国家将出口置于国内需求之上。另一方面,进口商品中一些基本消费品也大幅减少。当国内市场的货物供应量减少到不能满足基本要求,以至发生供应危机时,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此外,在资金巨额净流出、头寸短缺的情况下,债务国政府往往还会采取扩大国内公债发行规模和提高银行储蓄利率等办法来筹措资金。但筹措到的资金相当大一部分是被政府用于从民间购买外币偿还外债,必然造成国内市场货币流通量增多。由于这部分资金较少用于投资,不具有保值更无增值的效应。这样,在公债到期偿还或储户提款时,国家银行实际并无能力偿还,于是不得不更多地发行利率更高、期限更短的新债券,并扩大货币发行量,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三、经济增长会减慢或停滞

  为制止资金外流,控制通货膨胀,政府会大幅提高利率,使银根进一步收紧,而为偿债需兑换大量的外汇,又使得本币大幅贬值,企业的进口成本急剧升高。资金的缺乏及生产成本的上升,使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破产、倒闭。投资下降,进口减少,虽然有助于消除经济缺口,但生产的下降势必影响出口的增长。出口若不能加速增长,就无法创造足够的外汇偿还外债,国家的债务负担也就难以减轻。这些都使国家经济增长放慢,甚至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倒退。例如,80年代拉丁美洲爆发债务危机后,其经济基本上在原地踏步。整个80年代,拉丁美洲国内生产总值累积增长12.4%,而人均增长-9.6%。此次亚洲金融危机中深受外债危机困挠的泰国、印度尼西亚与韩国的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值分别为-5.5%、-14%与-2%。

  四、社会后果严重

  随着经济衰退的发生,大批工厂、企业倒闭或停工停产,致使失业人口剧增。在高通货膨胀情况下,职工的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工资购买力不断下降,对低收入劳动者来说,更是入不敷出。失业率的上升和实际工资的下降使债务国人民日益贫困化,穷人队伍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因偿债实行紧缩政策,债务国在公共社会事业发展上的投资经费会越来越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日趋恶化。因此,人民的不满情绪日增,他们反对政府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反对解雇工人,要求提高工资。而政府在债权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压力下,又不得不实行紧缩政策。在此情况下,会导致民众用游行示威甚至暴力的方式表示对现状的极度不满,从而导致政局不稳和社会动乱。

  五、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

  债务危机的产生对国际金融体系运作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债权国与债务国同处于一个金融体系之中,一方遭难,势必会牵连另一方。债权人若不及时向债务国提供援助,就会引起国际金融体系的进一步混乱,从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其次,对于那些将巨额贷款集中在少数债务国身上的债权银行来说,一旦债务国倒帐,必然使其遭受严重损失,甚至破产;第三,债务危机使债务国国内局势急剧动荡,也会从经济上甚至政治上对债权国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不得不参与债务危机的解决。

解决国际债务危机的措施

  如何采取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是各国极其重视的问题。一般来说,解决债务危机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债务重新安排

  当一国发生债务危机无力偿还外债时,解决方法之一就是与债权人协商,要求将债务重新安排。这样一方面债务国可以有机会渡过难关,重整经济;另一方面债权人亦有希望收回贷出的本金和应得的利息。

  债务重新安排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官方间债务重新安排,一般通过巴黎俱乐部(ParisClub)来进行;商业银行债务重新安排则由商业银行特别国际财团(有时称为伦敦俱乐部)组织。

  1、官方债务重新安排

  官方债务重新安排是由“巴黎俱乐部”负责安排的。“巴黎俱乐部”会议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要求债务重新安排的债务国和各债权政府,一起协商寻求解决的办法。通常,参加“巴黎俱乐部”的债务国,要先接受IMF的经济调整计划,然后才能向会议主席提出召开债务重新安排会议。获得重新安排的借款只限于政府的直接借款和由政府担保的各种中、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很少获得重新安排。典型的重新安排协议条款包括:将现在所有借款的80~100%延长时间偿还,通常有 4-5年的宽限期,然后分8-10年时间偿付。至于利率方面,会议不作明确规定,而由各债权国与债务国协商。此外,其中有一小部分是采用再融通方式解决,即借新债还旧债。

  2.商业银行债务重新安排

  商业银行债务重新安排在某种意义上比官方债务重新安排更复杂。因为商业贷款的债权银行数目可能十分庞大,每家银行自然都会尽最大努力去争取自己的利益。而且,商业贷款的种类很多。例如,欧洲债券市场的首次外债重新安排中,债权人以不同贷款形式分成三个集团:一是债券的持有人,二是中、长期的银团贷款债权,三是短期信贷的债权人。它们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才达成初步的协议。商业银行主要对本期或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务重新安排,有时也包括到期未付的本金,但对利息的偿还期不予重新安排,必须在偿还利息欠款后,重新安排协议才能生效。债务重新安排后典型的还款期为6-9年,包括2-4午的宽限期。利率会高于伦敦银行同业间拆放利率。

  债务重新安排协商会议要求各债权银行共同寻求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同时实事求是地衡量债务国所处的经济、金融形势,拟定一个符合债务国偿还能力的还款协议。通常,银行要求债务国在完成政府官方债务重新安排后,才去达成商业贷款重新安排。债务重新安排给了债务国喘息的时间,并使债务国有可能将大量到期债务转为中长期债务。但从根本上说,重新安排债务,虽能解一时之急,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债务危机。由于债权银行在计息

  标准、货币构成和偿还期等方面所做的让步,以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因此,债务国负债总额不可能因债务重新安排而大量减少,只是变成“缓期执行”而已。

  二、债务资本化

  债务资本化是指债务国将部分外债转变为对本国企事业的投资,包括债务转移股权、债务转用于资源保护以及债务调换等,从而达到减少其外债的目的。

  1、债务转换股权(debt-for-equity)

  债务转换股权是1983年以来出现的解决债务国部分债务的办法。基本步骤为:(1)由政府进行协调、转换的债务需属于重新安排协议内的债务。债权方、债务方和政府各方经谈判同意后,委托某中间机构将贷给公共或私人部门的贷款向二级市场打折扣出售。有时外国银行亦把债权直接打折扣售给债务国中央银行。(2)投资人向债务国金融当局提出申请。在取得同意后,即以这一折扣价买下这笔债务,然后到债务国中央银行按官方汇率贴现,兑换成该国货币。(3)投资人使用这笔货币在该债务国购入股权进行投资。于是这笔债务便从债务国的外国贷款登记机构注销而转入股票投资登记机构。

  除由政府进行协调解决的债务交易外,尚有不经政府协调的债务人与投资者之间的,直接交易。由外国投资者从国际二级市场以折扣购进尚未到期的债券,而债务人则用本国货币提前支付这些外债。当转换完毕后,双方即在一定期限内通报债务国中央银行,注销外债。有些到期外债还通过国内证券交易所公开拍卖,由债券持有人通过提出折扣进行竞争,从债务国中央银行处换取该国的货币进行投资。

  优点:

  (1)无需动用外汇就可减少债务,并可引进先进技术和提高就业率

  (2)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债务国缺乏资金的矛盾;

  (3)可吸引外逃资金回国参加建设。

  不利影响:

  (1)债务转换股权如采用过多,引进过量外资,将导致一些部门的控制权逐渐落入外国公司之手,出现经济被外资控制的局面;

  (2)如果政府通过全国的银行系统筹措债务转移所需的资金,势必造成债务国货币供应量大增、刺激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对汇率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3)单纯通过国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以满足债权对股权转换的资金需求,会导致国内流通资金的紧张,产生利率上升的压力;

  (4)债务额过于庞大的国家没有这么多投资机会,因此这种方法不能广泛实施。

  2、债务转用于资源保护(debt-for-nature)

  债务转用于资源保护是指通过债务转换取得资金用于保护自然资源。这种措施由世界野生物基金组织主管科研的副会长托马斯·E·勒夫乔埃于1984年提出。具体做法为:世界野生物基金组织同债务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政府资源管理机构或私人自然资源保护组织达成原则协议,定下换成当地货币的汇率及管理和使用这笔资金的代理机构,然后以其收到的捐赠资金从私人银行或二级市场以折扣价购进债务后,转售给债务国资源管理机构或私人自然资源保护机构,并向该国中央银行兑换成该国货币,然后再交给资源保护机构用于环保项目投资

  3、债务调换(debt conversion)

  债务调换指发行新债券以偿付旧债。具体做法为一国以债券形式举措新债,出售债券取得现款,以便在二级市场上回购债务,或直接交换旧债。这种方案的设想是,如果新债券能比现存债务以较小的折现率出售,那么其效应将是减少债务而不必使债务国动用大量外汇储备。但这种方法受限于一国的债信及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债务危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10.80.33.* 在 2015年11月12日 11:10 发表

dfd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