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中观经济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中观经济学(Meso Economics)

目录

中观经济学的定义及简介

  中观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某一部门、某一集团或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理论。

  中观经济学是70年代中叶,德国爱登堡大学国民经济学教授汉斯·鲁道夫·彼得斯博士首次提出“中观经济(Meso-economy)”这一区别于传统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新范畴,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说明传统经济学领域需要一次飞跃性发展和理论突破。80年代中期,中国学者王慎之出版了《中观经济学》一书,是中国第一部中观经济学专著。

  根据彼得斯博士的研究,中观经济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三个:部门经济、地区经济、集团经济。

中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理论

  主要研究集合体的经济结构理论:

  •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 部门与地区经济体制的设置
经济学分支学科
部门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
保险学
不确定性经济学
保险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财政学
产权经济学
畜牧业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
供应链物流学
第三方物流学
灯塔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服务经济学
非生产领域经济学
分销物流学
风险经济学
法律经济学
房地产经济学
非稀缺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规模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
公司金融学
工程经济学
规制经济学
工业经济学
国土经济学
国防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
国际统计学
过剩经济学
国际金融学
公共管理学
宏观经济学
海洋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后勤学
混沌经济学
护理经济学
宏观信息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结构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经营经济学
经济动力学
公共财政学
计划经济学
经济预测学
基本建设经济学
激进派经济学
金融学
金融工程学
实验金融学
金融市场学
经济控制论
价格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
交易成本经济学
建筑经济学
金融经济学
经济伦理学
近代统计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社会学
家庭经济学
军事经济学
经济政策学
家政经济学
科学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
空间经济计量学
快乐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开发经济学
会计公共关系学
理论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劳务经济学
流通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
劳权经济学
马歇尔经济学
民生经济学
民族经济学
描述统计学
农村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
农业生产经济学
新经济地理学
品牌生态学
品牌经济学
品牌学
区域经济学
穷人经济学
企业物流学
企业经济学
契约经济学
歧视经济学
气象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
人事管理经济学
生产力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
神经元经济学
商品运输学
商业经济学
社会经济统计学
生物经济学
商品学
数理统计学
水利经济学
商业地理学
投入产出经济学
推断统计学
统计学
土地经济学
图书馆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
物流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技术学
物流会计学
物流经济学
维基经济学
物资经济学
污染经济学
微观信息经济学
消费经济学
心理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现代物流学
宪政经济学
行为金融学
现代金融学
心理统计学
新货币经济学
新政治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信息系统经济学
运输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邮电通信经济学
渔业经济学
药物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
中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电子商务物流学
资源经济学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战争经济学
知识产品经济学
转轨经济学
综观经济学
自然资源经济学
质量经济学
自然灾害经济学
知识经济学
[编辑]

  研究集团与协会的经济政策理论——集体行动、集团势力、有关集团之间的合作、分配和竞争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等。

中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中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由空间、结构、环境、效益、公益、发展、规划和管理等构成。

1. 空间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的,这是基本的哲学常识。由于经济的运行是以物质的运行为基础,因此,经济空间范畴是经济运行的充分必要条件:经济运行既离不开时间,也离不开空间;价值的创造既离不开劳动时间的延续,也离不开劳动空间的联系;经济运行中的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必须与“空间平衡”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范畴是价格和价值,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学,其货币、金融等,也是以价值、价格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大厦,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理论和供需关系决定的价格理论是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基石之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传统经济学本质上是时间经济学。虽然传统经济学在被应用时,首先在微观领域发现了空间的作用,对流水作业线、车间机器设备和工具的摆放位置、住宅区与工厂距离等对劳动效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次在宏观领域也发现了交通运输成本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及生产布局的重要性等问题。但所有这些应用研究并没有升华为基础理论,应该看到,这是与传统经济学形成时的时代局限性和科技发展制约相关的。当时的人们只是直观地看到时间在一小时一小时地流失,看不到广阔空间的作用。时空互相转化学说产生于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之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时空是不可分割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这时的传统经济学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使得空间概念这一理论范畴与传统经济学失之交臂。

2. 结构

  结构是系统存在的普遍形式。系统论产生后,人们对事物的存在就有了新的认识: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着的,而系统存在的普遍形式是结构,有一个系统,必定有一定的结构,因此,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存在形式,是经济性质、水平和功能的根本决定因素和制约因素,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就是说,没有经济结构就没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结构的变化昭示着经济的变化。

  传统经济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局限,对经济结构的研究往往不得要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失之过窄,缺乏全面观点。因为微观经济单元是社会经济的最小单位,是最基础的子系统。微观经济经营的出发点是利润的最大化,经营者最关心的是成本、利润关系。微观经济学唯一与结构相关的研究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观点,但是正如一学者所指出的,由于市场竞争的不健全和信息的不完全的现实,实际只有“审美”意义,而没有实际意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又失之过宽,难以系统的缜密的把握实际存在的完整的经济结构体系。宏观经济的操纵者是国家,国家一般只重视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重视国民产出、国民收入、财政、货币的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对于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及其空间结构,除了有些时兴的实证研究外,从理论上加以系统提高,显得无能为力,捉襟见肘。

  传统经济学对结构范畴理解不深也有认识上的原因,其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影响是一个主要因素。60 年代中期前,人们一直认为最原始的物质是不存在结构的,是“不可破之点”。到原子核中发现了基本粒子,人们还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可破的基本粒子构成的。直到“夸克”的发现,科学家们才认为基本粒子本身也存在结构,才得出万事万物是无限可分的,没有不存在结构的。另一方面,从思维科学的发展来看,50 年代末系统论、系统分析、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推动了人们对事物结构的深入理解。

  中观经济学对经济结构的研究大概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即通过对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等经济结构之间必然逻辑联系的充分论证,明确经济结构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对产业升级、产业分类、产业分布等问题的理论研究,探索经济结构的演化规律;通过对经济结构的母系统和子系统的系统研究,揭示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和人文结构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等。

3. 环境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就有什么样的环境产物及其生存活动。环境与经济是互动的、互相促进的。而且经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互为环境、不可分割的。

  传统理论经济学因受研究对象的制约并不重视环境的研究。微观经济学产生于100年前,环境的影响在当时表现的并不明显。如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水资源极其丰富,没有或很少环境污染,人们并没体会到水对经济发展具有制约性。同时,微观经济只是经济系统的一个细胞,即使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由于利益的局限,也表现为漠不关心。宏观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一国内的国民经济系统内部价值循环和物质循环的比较,对其外部环境的影响仍然认识不足。而使后来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的出现,也只是重视价值平衡和物质平衡,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对经济的重大影响。这个问题直到人类为环境恶化付出巨大代价,直至形成的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威胁的时候,才开始被重视起来。为此,联合国发表了第一个《人类环境宣言》,但这已是1972年才发生的迟到认识。从理论认识来说,环境对事物发生、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系统论、耗散结构论等思维科学产生以后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的。1969年普利高金论述了事物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必然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规律,阐明一个事物如果不与外界发生交换是不可思议的,事物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结为一体,互相依存,互相推动,才能协调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由于在这些思维科学产生之前,传统经济学已经成熟、自成体系,导致了经济理论对环境范畴研究的滞后性。

  中观经济理论对环境因素的研究应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延伸:即经济环境的内涵、外延的意义与作用;环境因子(如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经济环境与人文环境、硬环境软环境)之间的关系、组成与变化规律;环境代价的度量、环境治理与改善的根本途径与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

4. 效益

  效益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

  效益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用投入产出的比较度量其效益是它的客观性方面,而依据人的价值观对效益的判断则属于效益的主观性。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分层次的,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追求也日益多样化,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发展及享受的需要。传统经济学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由于人类所能关注的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经济目标,因而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自然是满足人类物质利益的需要。微观经济学关于效益的观点实际就是可用货币加以计量、通过市场运作得以实现的商品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宏观经济学,也是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为基础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满足人的物质利益需要是必须首先做到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们的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并且高层次的需求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传统经济学对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的价值和效益,如对环境质量、文化方面的需求等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其理论上的局限性和理论指导方面的力不从心。

  随着对效益研究的日益深化,效益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其中,公众的效益和私人的效益作为对立统一体的结合关系与运动规律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就是说,实现内部与外部经济效益的综合已成为当务之急,并且外部经济效益即公共经济效益倍受瞩目,使中观经济学对公益的研究将渐入佳境。

5.公益

所谓公益即指人群集合的共同利益。公益的产生是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的,只要有人群集合的存在就有公益的存在。原始社会是公有制的社会,每个部落的人们同吃、同住、同劳作,每一个体的利益与部落的利益息息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讲,原始社会人们的私益与部落的公益是同一的。即使在私有制的社会,公益也是不可或缺的。

  中观经济学对公益的研究应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公益与公共经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开始。公益是公共经济的基础,没有公共利益就不会有公共经济,公共经济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谈公共经济就离不开谈公益,谈公益就要与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起来,或者说,要将古典经济学分裂出来的左右两派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只有如此,才能对公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更深入研究公益与公共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公共经济发展的适当比例关系。比如北欧的一些高福利国家对公益的发展十分重视,但公益与公共经济发展过头也会有问题,如财政难以负担等;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公益的范畴与生产关系的范畴是相近的,应结合地区特点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深入研究与地区间的差距、人际间的贫富悬殊问题相关的理论问题和政策导向问题。

6.发展

  公益与私益相结合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义的发展是指经济、文化、政治、制度及环境的协调演进的过程。人类社会是复杂的综合体,其进步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环境的综合协调,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环境的综合发展越快、越协调,社会进步就越快;反之就越慢。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已经对此做了最好的说明。

  传统经济学所研究的均衡都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的,强调物质资本的作用,认为资本存量的规模,尤其是资本积累的速度是促进或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最重要的指标即为经济增长率。鉴于传统经济学研究的局限性、危险性,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是一个进步。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使传统经济学的“资本”概念进一步发生了动摇;“新经济”的出现更加需要新的经济理论加以概括和阐释,使传统经济学的改造和提升更显必要。

  中观经济学发展观也不是发展经济学的照搬照抄,而是对其进一步发展与补充。在发展的机制与条件方面,应是以区域为背景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是生产要素(人口、资源、资金、土地、科技等)与社会要素(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意识形态)的最佳结合,也是经济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同步发展;在发展的规律及模型的建立方面,应把经济与社会融为一体,加强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形式、过程的一般规律性。如果为此可以建立模型的话,也决不是现在西方经济学已经提出了的各种增长的模型的模仿和套用,而是要创立新的发展的模型。应该承认,发展模型的建立是很困难的,人们很难在这一方面达成一致的认识,但发展的规律总还是有的,对此可以借助于抽象思维来加以科学描述;在发展的目标与考察方面,应把区域的现实条件与人的可以满足的发展要求很好的结合起来,加强相应的原理、原则和指标体系的研究。所有这些都是全新的中观经济学研究任务。

7.规划

  在高度密集的中观经济条件下,没有规划的发展将是无序的发展,人类为此要付出太多的“自组织”的时间和代价,其结果不可能是很好的。良序的发展离不开良序的规划,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良序的规划是指社会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的综合性计划。规划一词来源于英语的“planning”。城市规划就是urban planning,在港台均译成城市计划。大陆之所以将其翻译成规划,可能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在中国大陆,计委与建委是“两张皮”,自成体系,计委管经济计划,建委管建设规划,因此,城市规划实指城市建设规划。而港台和西方的城市计划(urban planning)也主要是指城市建设计划,没有经济发展计划的含义和内容。这与本文所讲的规划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微观经济学注重于对个体的研究,不可能注重对全局性问题的研究;注重于对时间的价值研究,不可能涉及对较广泛的空间价值研究。同时主要强调市场之手,发挥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自然就不可能重视和强调整体性的规划和计划,而且它们的自发行为常常是与应有科学规划和计划相违背的。在宏观经济领域,各国都较重视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安排,而全国性的建设规划不过就是一些大的工程项目的综合而已,并没有如城市实体那样细密的空间布局规划。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2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中观经济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23.150.183.* 在 2012年4月30日 22:45 发表

高瞻远瞩

回复评论
112.67.203.* 在 2013年10月14日 19:46 发表

与时俱进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