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集群式供應鏈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集群式供應鏈(Cluster Supply Chain)

目錄

什麼是集群式供應鏈

  集群式供應鏈是指在特定集群地域中,存在圍繞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價值鏈不同環節的諸多研發機構、供應商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甚至是終端客戶等組織,以“供應商一客戶”關係,通過“信任和承諾”非正式或正式契約方式進行連接,形成基於本地一體化的供應鏈;集群地域供應鏈核心企業的非唯一性和生產同業性,導致在該地域中供應鏈的多單鏈性和生產相似性,集群中每條單鏈式供應鏈企業不僅內部之間相互協作,而且不同單鏈的企業存在著跨鏈間的協調;與此同時,還游離著大量位於這些單鏈式供應鏈之外、但在集群地域之中的專業化配套中小企業,配合和補充著這些單鏈式供應鏈生產。供應鏈的協同是指在協同管理。[1]

集群式供應鏈的內涵[2]

  在特定集群地域中,存在圍繞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價值鏈不同環節的諸多供應商、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甚至是終端客戶等組織,依據“供應商一客戶”關係,通過信任和承諾非正式或正式契約方式進行連接,形成基於本地一體化的供應鏈:集群供應鏈核心企業的非唯一性和生產同業性,導致該地域中供應鏈的多單鏈性和生產相似性,集群中每條供應單鏈企業間不僅內部之間相互協作,而且不同單鏈的企業存在著跨鏈間的協調:此外,還存在許多輔助性機構,如地方政府、科研機構、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等,為集群供應鏈提供各種間接產品和輔助服務。

  依據供應鏈思想,集群式供應鏈可以看成是由核心企業、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等形成的多條供應鏈相互交叉形成的網路組織。它在核心企業的主導下,緊密聯繫供應鏈上的各成員企業,共用知識信息品牌等核心資源,會同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科研機構等支撐機構共同搭建適應集群發展的外圍體系。產生網路性、創新性、外部性協同效應。增強集群整體競爭力,全面主導集群協調發展。

集群式供應鏈的性質[3]

  自從1990年Porter《國家競爭優勢》一書出版後,集群一詞就廣為人們所知,引發了西方學術界產業集群研究的熱潮。目前國內外關於產業集群的文獻,研究內容主要圍繞產業集群理論的概念、形成、影響因素、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創新系統、知識溢出等方面展開。產業集群的研究範疇則沿著區位中心向企業中心過渡,然後發展為網路中心範疇。供應鏈也是一種網路式的組織形式,不同於產業集群的是,它沒有地域和行業的限制。黎繼子等正是以“網路”為耦合切入點來指出產業集群與供應鏈的聯繫,並將其定義為“一個敏捷性的網路組織系統”。

  可以說集群式供應鏈是產業集群供應鏈管理的有機整合。但集群式供應鏈並不是產業集群與供應鏈功能的簡單堆砌,系統的來說,集群式供應鏈應具有以下性質:

  1.地域性   

  集群式供應鏈的組成成員在地理位置上相對集中。地理上的集中能帶來專業化供應商隊伍的形成、共用勞動力市場及促進知識外溢的優勢。

  2.產業性

  在集群式供應鏈中,有一類或幾類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目前來看,大多數集群式供應鏈是以單一產業為主,但從長期的發展需求而言,可能衍生出其他的相關產業。所以集群內的企業可能共存於某一個特定的產業內,也可能存在於相鄰的相關支撐產業

  3.獨立關聯性

   集群式供應鏈上的企業首先是獨立自主的,他們從根本上是為了增加自身的利益,包括其互相之間的合作也是為了以集體競爭力的提高來帶動個體利益的提升。但他們之間又是互相關聯的。不能簡單的把地理上鄰近的企業都歸納為集群式供應鏈中。只有互相關聯的企業聚集在一起才能產生集群效應,達到雙贏的效果。

  4.規模性

  外部規模經濟理論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行業規模較大的地區比行業規模較小的地區生產更有效率,因此,在可承受範圍內,集群式供應鏈規模越大,競爭力越強,對投資商的吸引力也越大。

  5.網路性

  集群式供應鏈是由前向、後向和水平的產業聯繫的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客戶組成的網路結構,既包括上下游的單鏈縱向關係,也包括跨鏈間的橫向關係。

   6.競爭合作性

   集群式供應鏈上的企業互相獨立,為了利用有限的共同資源以及同質產品的比較,互相之間必然會產生競爭。而整體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又依賴於合作。企業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成為集群式供應鏈經久不衰的創新動力,從而保持整個供應鏈網路的競爭優勢

   7.動態性

   運動是集群式供應鏈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其動態性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集群式供應鏈的產生和發展,及其內部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係,鏈間的競爭合作關係等都是動態的調整過程;整個網路鏈中企業的數量和狀態在不斷變化;集群式供應鏈的技術創新同樣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因此,集群式供應鏈的研究必須採用發展變化的動態的視角。

   8.開放性

  在集群理論的研究中,將其置於一個封閉的系統中分析是最易產生的一個誤區。由於地理位置的臨近,交易成本的降低,信息交流的順暢,產業集群內部容易滋生創新惰性,從而使其逐步演變為一個封閉的網路系統。Markusen在研究產業集群的成功與風險之間的關係時指出,集群越成功,越傾向於發展成一個封閉的系統,進而逐步喪失應變能力,導致其競爭力不斷下降,直至集群的消亡。因此,集群式供應鏈不能是個封閉性的系統,而應是開放的,與市場環境存在能量交換的互動鏈接。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使得企業無法掌握技術創新的所有資源,外部因素對集群式供應鏈發展的影響變得和內生因素同樣重要。在開放、平等互惠、互相信任的平臺下,集群式供應鏈才能形成互相學習和合作的有利於創新的環境。

  9.創新性

  產業集群中存在著大量相似的企業,它們往往面對同樣的市場,使用相似技術。因此,產業集群內的競爭是異常激烈的,從而促使企業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可以說,創新是產業集群式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只有持續創新才能保持集群式供應鏈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競爭力。

  10.系統性

  系統性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個最基本特征,也是集群式供應鏈的優化中要遵循的第一原則。集群式供應鏈上有眾多企業,其局部利益與系統的整體利益可能存在偏差,所以需要強調各成員的整合,以系統的共同利益為目標,才能以最佳的狀態面對集體競爭。

集群式供應鏈的構成[2]

  (一)核心層

  集群式供應鏈的供應商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和終端客戶等組織,依據供需關係,形成基於本地一體化的供應鏈:同時,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技術能力不同,進行跨鏈間的有選擇性的連接,在集群中形成敏捷性的供應鏈網路。而每條供應鏈以核心企業為主體,將上游和下游的企業緊密聯繫起來,以信任為基礎密切合作,不斷提高整條供應鏈的運作效率

Image:集权式供应链.jpg

  產業集群內是否能清楚地找到企業間的供應鏈聯繫, 關鍵是看集群內是否存在一批實力較強的供應鏈核心企業供應鏈上的企業雖然彼此獨立,但其結構並不是鬆散無序的。由於核心企業在鏈上的“組織”功能,所以其有能力吸引並“控制”上下游配套企業進入供應鏈,非核心企業也有動力自覺地進行調整以適應核心企業的需求,兩者密切協作成為戰略合作伙伴,進而保證了供應鏈的一體化運作。

  根據核心企業之間實力、規模、品牌、技術等方面的差異。將圍繞其形成的供應鏈分為三類。第一類:核心企業在研發品牌、關鍵零部件生產上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能夠對上下游企業進行資源整合配置,與之相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也具有一定的實力。易於實現整個供應鏈的協同運作。第二類:以一些中小型企業為代表,具備一定的規模和經濟實力,但在品牌和技術方面相對薄弱,與之相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也較弱些。第三類:主要是一些小型的生產加工組裝企業,它們一般規模小、範圍窄,技術能力缺乏。

  以核心企業為主導形成多條供應單鏈,供應單鏈內部及單鏈之間的相互關係, 構成了集群式供應鏈的核心部分。

  (二)輔助層

  集群式供應鏈的外圍還存在許多輔助性機構。如地方政府、科研機構、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等,它們構成了集群式供應鏈的輔助層。雖然輔助層不是構成主體,但卻是集群式供應鏈的重要支撐。地方政府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完善集群公共設施,營造利於集群發展的外部環境,推動集群持續發展;大學和科研機構為產業集群提供先進技術,是其技術創新的源泉和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金融機構建立健全融資體系和融資渠道,構建健康有序的金融環境,不斷提高產業集群競爭力;中介機構為集群企業提供信息和培訓服務的同時,還為政府和企業間架起橋梁和紐帶。

集群式供應鏈的協同[1]

  供應鏈的協同是指在協同管理模式下,以信息的自由流動、知識創新成果的共用、無縫銜接的生產流程和共同的戰略目標為基礎,以實現整體供應鏈群價值最優為目標,供應鏈群各成員企業通過協議或聯合組織等方式結成網路式聯合體,相互溝通後協同決策的一種運作模式。

  一,集群式供應鏈協同的特點

  集群式供應鏈的協同管理是一種綜合性的管理模式,能夠適應企業的集群化經營趨勢,是贏得新時代競爭的迫切要求。集群式供應鏈協同具有如下特點:(1)成員多元化,順應時代潮流;(2)信息共用化,提升競爭能力;(3)關係競合化,提高共贏效益;(4)目標一致化,形成強大戰力。

  二,集群式供應鏈協同的方法

  根據決策範圍和決策時間的不同,集群式供應鏈的協同可以從戰略協同、戰術協同、操作協同三個大的方面來實現。其中,戰略協同處於最高層次,規定著戰術協同和操作協同的範圍和程度;戰術協同處於中間位置,是協同中的重要部分;操作協同處於最低層次,是戰略協同和戰術協同的基礎和前提,後兩者依賴於前者。這三種協同是實現集群式供應鏈協同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學界看法較為一致的協同方法。

  三,集群式供應鏈協同模式分析

  1.集群式供應鏈協作模式集群式供應鏈的協作模式可以有不同種類,包括關聯型、嵌入型、競合型、協同型等模式。其中協同型集群式供應鏈模式是最佳的協作模式,能夠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

  (1)關聯型協作模式。關聯型集群式供應鏈協作模式,是指在產業集群中存在著供應鏈核心生產企業之間具有廢棄物再利用關係的兩條或兩條以上供應鏈組成的網路的運作模式。

  (2)嵌入型協作模式。嵌入型集群式供應鏈協作模式,是指在產業集群中的核心企業供應鏈,與提供物流服務第三方物流企業所形成的兩條或兩條以上供應鏈組成的網路的運作模式。

  (3)競合型協作模式。競合型集群式供應鏈協作模式,是指在產業集群中存在著兩條或多條產業相同或相似的供應鏈組織組成的網路上的運作模式。

  (4)協同型協作模式。協同型集群式供應鏈,是指在產業集群中存在著兩條及兩條以上產業相同或相似的供應鏈組織組成的網路的運作模式。若幹條供應鏈中部分成員相互之間有長期的合作關係,雖然也有競爭但是競爭已處於次要地位,更多的是協同合作,共同為滿足市場客戶需求服務。協同型供應鏈組成的系統內,不僅企業與企業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聯繫,而且不同核心企業所處的供應鏈之間的聯繫也很頻繁

  2. 集群式供應鏈協同模式分析

  協同型集群式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是供應鏈的主體,供應鏈節點各企業圍繞核心企業,通過計劃、協調、控制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將上游和下游的企業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供需網路,滿足內部需求的同時也可以滿足外部客戶的需求,通過對各個環節的增值,獲得集群的整體效益的提高。在該協同型集群式供應鏈中,同一產業內部產品種類較多,而且每個種類的產品所對應的市場需求都比較大,不同產品種類之間的互補性較強,具有一定的系統集成性。核心企業不完全靠核心技術來控制所在的供應鏈系統,而更多的通過產品的品牌效應、業內良好的信譽、強大的資金實力以及完善的銷售渠道等來建立自身的優勢。

  (1)協同型集群式供應鏈的技術研發模式。技術研發是一個集群賴以生存的根本,技術創新是一個集群蓬勃發展的必經之路。協同型集群式供應鏈系統內的技術研發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集群內的幾個核心企業以股份合作的方式來共同進行技術研發;第二,藉助集群內的專業研發機構及高專院校進行技術研發

  (2)協同型集群式供應鏈的專業市場建設。協同型集群式供應鏈的專業市場建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由於其內部存在一個或多個核心企業、多條供應鏈,所需求的原材料種類比較繁多,因而原材料專業市場的建設對集群系統的發展更具有意義。協同型集群式供應鏈原材料專業市場的建設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自發形成模式;第二,政府機構的“築巢引鳳”模式。

  (3)協同型集群式供應鏈的物流運作模式。協同型集群式供應鏈的物流運作處於特別重要的一個環節,系統內的物流運作主要存在三種模式:第一,簡單物流外包模式;第二,物流整體外包模式;第三,物流園區模式。

  (4)協同型集群式供應鏈的標準協同要求。在集群式供應鏈的協同過程中,應該努力保證標準上的協同。供應鏈各個節點企業所採用的技術、績效評價等等都不盡相同,這會對整體績效、整體實力有一些影響。為了更好的協同供應鏈,實現節點企業間標準的統一就顯得非常必要,主要包括技術標準協同和績效標準協同。

  (5)協同型集群式供應鏈的利益分配協同。此外,還要考慮解決集群內部利益的分配協同問題。整個協同型供應鏈聯盟的分配應保證各成員企業的付出與收益相對稱。付出大獲得就多,反之就小。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呂曉東.集群式供應鏈協同模式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23).
  2. 2.0 2.1 敬慧穎.集群式供應鏈的協同管理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3,(3).
  3. 周旻.集群式供應鏈的性質研究[J].管理觀察,2012,(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集群式供應鏈"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