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科教興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科教兴国战略)

目錄

什麼是科教興國[1]

  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科教興國是黨中央、國務院按照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科學分析和總結世界近代以來特別是當代經濟、社會、科技發展趨勢和經驗,並充分估計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人民生活和現代化進程的巨大影響,根據我國國情,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巨集偉目標而提出的發展戰略

科教興國的歷史進程[1]

  “科教興國”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鄧小平同志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1977年,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明確把科教發展作為發展經濟、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先導,擺在我國發展戰略的首位。從7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鄧小平同志堅持“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基礎是教育”的核心思想,為“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式提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科教興國”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

  為全面落實科教興國戰略,農業工業國防、財貿等行業和部門都提出了依靠科技振興行業的發展戰略。各省、市、自治區及各地(市)、縣(市)也制定了科教興省、科教興市、科教興縣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方針。1988年,江蘇省率先提出實施“科教興省”戰略,決定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從過去主要依靠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逐步轉換到主要依靠科技水平和勞動者素質上來。“科教興國”作為一項全國性的戰略提出後加速了地方科技事業和經濟的發展。1996年,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立,各地方隨繼成立了科技領導小組或科教興省(區、市)領導小組,截至到1997年6月,全國共有26個省(市、區)和計劃單列市成立了科技領導小組。據統計,到1997年底,全國已有20多個省、200多個城市制定了以科技促進經濟發展的計劃。

  1998年4月,在中國科協主辦的“科技進步與產業發展專家論壇”第3次大會上,我國學者宣佈,從1981年到1997年的10多年裡,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31.65%。同年5月,為了嚴格執行《教育法》、《科技進步法》,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有關教育、科技投入的規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財政部《關於進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經費預算安排和確保教師工資按時發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級政府財政部門保證預算內教育和科技經費撥款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通知》第一次明確了對財政預算執行中的超收部分,也要相應增加教育和科技的撥款,確保全年預算執行結果實現法律規定的增長幅度。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對策與思路[2]

  在世紀之交的關鍵時期,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是保證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的根本措施, 是實現增大經濟總量、增強經濟實力、增加人均水平的必然抉擇。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 黨中央、國務院不斷推進科教興國戰略, 科技和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當前正面臨著有利的形勢。

  首先, 重視科技和教育的大環境正在形成, 科教興國的氛圍日益濃厚。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教工作。其次, 我國具備了加快發展科技教育的一定基礎和條件。一是有一定的科技實力; 二是有發展中的教育; 三是科技經濟兩張皮的問題正在緩解; 四是高新技術產業初具規模; 五是有了一支人才隊伍等。

  再次, 國際形勢逼著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 發達國家紛紛加大教育投入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美國到2010 年前, 短缺15萬名博士生水平的科學家和67 萬名工程師與高級專門人才, 德國20 年內缺電腦人才6萬人。日本也在研究新的科技和教育戰略。現在不僅是不進則退, 而是不進也是落伍。

科教興國戰略的問題

  雖然我們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但更應該清楚存在的問題和差距。

  一是我國農業基礎地位脆弱, 農業科技水平比較落後。人口、資源、環境保護、生態問題突出, 面臨巨大壓力。人均資源占有量相對匱乏, 而單位國民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5倍, 法國的3.6 倍, 美國2.6倍。

  二是我國工業仍以傳統產業為主, 低水平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 人均勞動生產率比發達國家低幾十倍。高技術產業在工業總量中所占比重只有10% 左右, 高技術產品出口額比重僅為6.8% , 而主要工業國家的高科技產業的比重已達30%~40% 。我國主要行業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差10 年~ 20年。

  三是我國農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還有1.45 億。在城市中,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工業部門職工總數的68% , 而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僅占1.6%, 我國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僅占適齡人口的7%左右, 遠低於中等發展中國家20% 和新興工業化國家40% 的平均水平。面臨上述嚴峻的形勢, 必須更加深刻地認識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要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十分重要的地位, 增強自覺性和歷史責任感, 使科教興國落到實處, 真正成為全社會的廣泛共識和實際行動, 把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切實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做到高點起步, 高位跨越, 高效管理, 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科教興國戰略問題的對策

  1.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 牢固樹立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

  科教興國戰略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國策, 是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確立的。學習小平的科技、教育理論, 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教育是基礎”的觀點, 是全黨全社會首先是各級領導的迫切需要, 是牢固樹立科教興國戰略思想的迫切需要。

  2.深化改革, 轉換機制, 走“科教經”相結合的道路

  要進一步深化經濟、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 促進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機制的加快形成。建國50 年來, 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改革實踐積累的一條寶貴經驗就是確定正確的科學技術工作指導方針, 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 促使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努力攀登科技高峰, 以實現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綜合發展。今天, 這條我國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面向與依靠”的方針, 同樣完全適合可持續發展。

  3.實施人才戰略, 把培養人才、穩住人才、用好人才和引進人才統一起來

  要提高對人才重要性的認識, 增強人才憂患意識, 切實把培養、造就一大批優秀人才, 尤其是高級科技和管理人才放在當前工作的重要位置, 防止現有人才的進一步流失。現在國家人才流失很嚴重, 在美國, 一流的科學家工程師約萬人, 中國血統的約占1/ 4, 美國著名大學的系主任1/ 3 是華人或華裔, 美國電腦中心19個負責人中12個來自中國。所以我們要儘快建立人才激勵競爭機制, 對優秀人才採取成果重獎、科技成果入股、關鍵崗位高薪聘任等一些優惠政策, 制定出知識、技術、管理等無形資產入股參與收益分配的具體實施辦法, 充分調動和發揮優秀人才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要加快人才市場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促進人才的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培養人才的基礎在於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在提高人口文化素質,增加國家財政在教育、科技上面的投入, 動員社會力量辦學, 組織“希望工程”等方面, 都收到了良好效果。但當前制約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人口文化素質提高的重要原因是高等教育勞動生產率不高。1995 年全國高等學校教師與學生之比平均為1:7.2, 1992 年美國為1:17.3, 英國為1:15.4, 澳大利亞為1:20.7, 日本為1:10.1, 均比我國高出許多。究其原因我國主要是“學校辦社會”, 西方國家則不然, 行政和後勤負擔減少到最低限度, 實現了社會化, 屬典型“社會辦學校”性質, 創造了頗高的教育勞動生產率。我們應借鑒這個經驗,走內涵式提高教育勞動生產率的道路。

  4.依靠科教興農, 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命脈所在

  “國以民為本, 民以食為天”, 中國12億人口中有9 億農民, 農業和農村的進步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我國要以占世界7% 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 其形勢是非常嚴峻的。一是資源短缺, 開發潛力小。人均占有的耕地、草地、林地分別為世界人平均水平的30% 、40%、13.3%。二是生態惡化。目前全國遭受“三廢”污染的農田面積不斷擴大, 每年因此損失糧食達120 億公斤; 全國有些河流水質不符合漁業水質標準; 全國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生態環境惡化使自然抗災能力減弱,旱澇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三是資金短缺, 農業投入不足。針對上述情況應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 加快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 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 並充分發揮園區的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切實加強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重點抓好黃河、長江、淮河等江河的整治, 提高抗禦水旱災害的能力, 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 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切實推進農科教結合, 積極探索和建立農科教結合的有效運行機制。使農業在相對穩定、相對充裕的投入環境下, 發揮其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使農業健康、穩步發展, 支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5.加強國家知識基礎設施的建設

  具體地說, 國家的知識基礎設施由四部分組成。一是載體。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是知識生產、擴散和應用的載體。這裡包括勞動大軍整體素質的提高, 每個人在學中乾, 在乾中學, 終身學習, 總體提高人員的素質。二是主體。即知識機構, 包括企業、學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務, 是知識生產、擴散和運用的主體。這個主體關鍵在於互動作用、相互的聯繫。三是建立渠道。以知識網路來改變教育和知識的交換, 影響偏僻地方的生活和文化, 使更多的人參與知識網路學習, 促進各方面知識的轉移和信息的轉移。四是電信基礎設施。包括電視、廣播、通訊以及容易使大眾參與信息和知識共用的技術手段等。這四個部分的內涵, 是要把科技和教育看做是經濟的內在部分, 而不是經濟外面的事情, 同時強調知識的生產、擴散、應用不是三個獨立的環節。現在提出的國家創新體系, 就是如何去加強各個系統之間的聯繫, 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

  總之, 現代化建設任重而道遠。只有抓住機遇, 開拓進取, 深化改革, 提高國家創新能力, 將我國的科技教育事業和現化化建設事業推向21 世紀, 才能使我國的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更加協調, 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 1.0 1.1 科教興國戰略.中國網
  2. 薑彥秋.科教興國戰略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9(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y桑,Mis铭,寒曦,LuyinT,YamyHuang,Tracy.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科教興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互联好运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6月24日 23:38 發表

科技興強~國邁富強,教育未來~育出人才!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