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知識生產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知識生產力(Knowledge Productivit)

目錄

什麼是知識生產力[1]

  知識生產力指將人類的知識運用於生產過程而產生的生產力,是通過勞動者的知識素質、知識產品、智能化生產設備等表現出來的生產力。知識生產力有兩種形態。一種是間接發生作用的潛在生產力,它主要存於教育、科研、設計等方面。它不直接生產物質財富,但它通過勞動者的知識素質,通過以知識產品形式出現的科學技術(如設計方案、圖紙、生產技術規則等)對物質財富的生產發生作用。科學技術在未被用到生產過程之前只是以知識形態存在著,要把這一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就需要把科學技術物化在勞動力生產資料上面。在這一過程中,教育、科研、工程設計等起著重要作用,其中教育起著重要的基礎和橋梁作用。人掌握了文化科學知識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就“不僅以知識的形式,而且作為社會實踐的直接器官……被生產出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捲下冊,第220頁)。另一種是直接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作用的生產力,是“物化智力”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這種形態的社會生產力是在數字信息革命中涌現出來的,它的特點是以信息技術網路技術為基礎,依靠智能化生產工具而進行生產。這種形式的生產力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各種智能化機器和生產線的出現,新材料的不斷開發運用等,都使社會生產力出現跳躍式發展。

知識生產力的特征

  與以往的生產力相比,知識生產力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知識生產力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傳播和使用基礎之上的生產力。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構成了知識從產生到最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全過程。物質生產力的運行是建立在物質因素的生產、流通及應用基礎之上的。雖然在物質生產力的運行過程中也存在著智力與知識因素,但這些因素與物質性因素相比4tl:於次要地位。知識生產力則不同,它以智力性因素的存在及其使用為主體,雖然物質性的因素也不可缺少,但只是作為一種物質基質發揮基礎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講,知識生產力並不僅僅指知識的生產率,還包括知識傳播和使用的效率,也就是知識由一般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

  2.知識生產力是以信息化為前提的生產力。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智能性的環境。信息數字技術推動了知識編碼化的發展,知識的生產、傳播、擴散速度大大加快,成本大大降低。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生產工具成為智能性的機器,更多勞動者成為知識工作者勞動對象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依賴於人的知識的勞動對象。信息技術不僅使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使人類從部分簡單重覆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有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創造性知識的生產上。信息化不僅是知識生產力產生的前提,而且是它運行的基礎和環境,還是它進一步發展的積極因素。

  3.知識生產力是在全球範圍運行的生產力,它完全擺脫了地域和國家的界限。知識資源不同於傳統的自然資源,沒有天然的知識貧國和富國。知識資源和其他資源相比較也有易流動的特點。由於全球信息網路的發展,知識的這一特點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當今時代,各個國家面對的競爭都不再是本地或本國的競爭,相反卻是全球範圍內的競爭。知識生產力不僅表現了全球性的特點,同時也是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力。知識的擴散和科技進步對加強全球的相互聯繫,促進全球化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

  4.知識生產力是建立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生產力。自市場經濟產生至今,其作為一種經濟體制本身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這種經濟體制也一再被證明是人類目前發展生產力的最為有效的機制。知識經濟市場經濟高度發達階段的產物,沒有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就沒有發達的知識生產力。也就是說,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是知識生產力的制度基礎。目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知識生產力方面的差距,錶面的原因是科技發展水平的差距,更為深層的原因則是制度方面的差距。

  5.知識生產力是以人為本的生產力。知識生產力更加突出了人的主體性地位。首先,知識來源於人的認識活動,知識的發展、知識的傳播和應用都源於人的需要。知識的重要性就意味著人的重要性。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指出:“知識不像金錢,它具有人格性。知識不歸屬為書、資料庫和軟體程式,它們只相當於信息。知識總是經由人得以體現,由人來教和學,由人來利用或誤用。”① 其次,知識成為現實的生產力,要發揮其作用,就必須與主體相結合,否則,仍然是死的、無價值的東西。隨著知識社會的來臨,人不是退卻到事物邊緣,而是進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為客體,而是作為主體,作為具有天賦和使命、具有充沛的能力和才華的主人身份出現的。知識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地擁有“人力資本”,將會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視他們和他們的各種能力,包括情感等。由此,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要發展知識生產力,除了尊重知識和創造,還必須尊重個人或者個性;不僅要關心和滿足人的物質需要,而且要關心和滿足人的精神需要。

  6.知識生產力是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力。與物質生產力不同,知識生產力是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力。物質生產力是以有限的自然資源為基礎,而知識生產力則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資源為基礎。然而,這並不是說,單單依靠發展知識生產力就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因為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很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知識生產力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

知識生產力演變的歷史階段[2]

  人類社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知識的含義、發展程度以及其在生產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極不相同。在農業社會,人們的知識基本上是一種包羅萬象的、帶有很強的哲學和人文特點的總體性知識,自然科學還沒有形成獨立的體系,大部分知識都不能直接被應用於生產實踐。相反,應用於生產實踐的卻是在當時並不被人們當做知識的勞動技能、技巧等經驗知識。這種技術、技藝和經驗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往往是和勞動本身融為一體的。

  農業社會中知識的生產、傳播和積累的這種狀態,使知識的應用處於很低的層次。儘管農業社會的生產也需要一些基本的知識,但只需要一些簡單的知識即可,生產對知識的需求十分有限,這樣知識的發展也缺乏足夠的動力,知識長期停留在經驗層次,無法上升到科學層次。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也因此處於很低的發展狀態,在長達幾千年的農業社會中,人類的生產力水平的增長是極為緩慢的,人類社會的面貌發生的變化也是極為緩慢和有限的。

  從工業社會開始,知識及知識的生產力性質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於生產發展的需要,人們開始以濃厚的興趣探索自然物質的特性和自然界的規律,人類的知識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知識通過發明物化為機器,成為生產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通過這種物化的知識,人類可以大規模地利用自然力,人類的體力得到空前解放。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創造出驚人的生產力,其秘密全在於此。可以說,知識完全改造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形式,也完全改變了它的發展方式和速度。

  生產力之所以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其始作俑者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可以說,正是資本的力量驅使科學為自己服務,這不僅使生產獲得了巨大發展,而且使科學也獲得了更大的發展。“自然科學本身(自然科學是一切知識的基礎)的發展,也像與生產過程有關的一切知識的發展一樣,它本身仍然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進行的,? ? 由於自然科學被資本用作致富手段,從而科學本身也成為那些發展科學的人的致富手段,所以,搞科學的人為了探索科學的實際應用而互相競爭”。在工業社會階段,科學通過技術發明並被資本占有而應用於工業生產中,科學技術開始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工業社會時期知識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人類通過科學來實現對自然物質的占用,這意味著通過一個新的社會結構,自然作為一個整體被逐漸地改變成一個人類的產品。這個社會結構本質上是客觀化的知識。由於對自然的占有是由科學推動的,所以,科學知識在社會中獲得了一種突出的地位。作為生產性的知識的科學知識,成了占有統治地位的知識類型。也就是說,工業社會的特點在於人類通過科學知識實現了對自然的支配或統治。

  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知識獲得了飛躍性發展,知識的生產力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生產力結構也因此發生了質的變化。知識成為生產力中的主導性因素,也就是成為第一生產力。更為重要的是,知識不僅成為第一生產力,而且成為一種“直接的”生產力。尼科·斯特爾(Nico Stehr)把知識分為意義的知識、生產性知識以及行為知識。其中行為知識是最為先進的知識形式,這樣的知識已經是社會行為的一個直接形式,它是直接的行為能力,包括創造更多的(新)知識的能力。他指出:從20世紀中葉開始,科學日益成為一種“直接的生產力”③。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認為:“人類的心智成為一種直接的生產力,而不僅是生產體系中的決定性元素。”。

  知識成為直接性的生產力,其“直接性”的含義是知識活動本身已經成為生產性的,直接與生產相關聯。也就是說,知識的生產成為一種經濟學意義上的較為獨立的直接的社會生產。知識成為直接的生產力,意味著人類大部分生產活動很大程度上已經不再像在工業經濟條件下那樣直接與自然發生代謝作用,而是在更高的社會層次上進行。換言之,如果說工業社會的生產力是以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為基準,那麼,在知識社會,生產力則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納入自己的範疇之中。尼科·斯特爾深刻地指出:“發達社會範圍內的全部工作的相當大的組成部分都已經發生在新的層次上;它是第二層次的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與自然發生代謝作用,後者就是工業社會典型的物質占用。生產的一部分以自然已經被物質地占用為先決條件;它就在於按照某些方案重新安排被占用的自然。”。

  從農業社會中的有限的一般經驗知識的應用,到工業社會中的知識物化為機器,再到知識社會中的知識成為一種直接的生產力,知識生產力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力形態已經開始形成。

知識生產力生成的條件[2]

  知識生產力何以漸漸地成為一種現實的? 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它是諸多經濟、社會和技術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

  1.需要結構的變化。馬克思認為,需要是生產力發展有效的動力。人類的需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物質需要,一類是精神需要。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隨著物質財富的不斷豐富,人們的需要結構也實現著由以物質需要為主向以精神需要為主的轉變。更為重要的是,精神需要具有與物質需要完全不同的性質。物質需要是有限的,當它被滿足到一定程度後就會減少,而人類的精神需要是無限的、豐富多彩的,它不可能永遠被滿足。就知識而言。不僅人類對知識的需要是無限的,而且,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對知識的需求就越大。精神需要的這種特點為知識生產力提供了充足的發展動力和空間。

  2.環境對物質生產力的制約。自然環境對生產力發展的影響,一方面是通過資源的供求矛盾這樣的硬約束作用於各國的經濟發展,迫使各國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採取各種措施,如充分利用資源、減少能耗以及通過技術開發新的能源來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出於對工業化增長方式的反省,人們在主觀上也試圖尋找一條不同於工業化的增長方式。阿爾溫·托夫勒(Alvin Tofler)對工業化的增長方式批判道:“‘工業化’這場戲算是‘謝幕’了。它的能源耗盡了,它的力量到處在削弱,這就是下一個浪潮變革的開端。” 也就是說,知識生產力的產生既是保持自然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人們的理智的願望。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的發展。知識得到廣泛的應用,知識經濟工業經濟的母體中孕育而生,一種新的主要建立在對智力資源使用基礎上的生產力形式得以產生。

  3.知識商品化是知識生產力形成的驅動因素。知識要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必須使之具備商品的屬性,能夠進行購買和銷售,而且要使知識活動包括知識的生產與傳播處於商業利潤的調節和引導之下。而要使知識能夠像財產那樣被占用、承認,就必須獲取它的財產權。因此,知識商品化的過程就是知識私有產權制度建立的過程,知識私有產權制度的建立為知識生產者提供了強大的內在利益推動力。

  知識商品化的結果是,知識的供應者和使用者與知識的關係,越來越具有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與商品的關係所具有的形式,即價值形式。知識已經為出售而被生產,為了在新的生產中增殖而被消費:它在這兩種情形下都是為了交換。它不再以自身為目的,失去了自己的“使用價值”。隨著知識產權制度的進一步發展,知識商品的生產獲得了更大的動力。知識商品化的意義不僅在於為知識生產提供了動力,而且在於使知識生產成為一種社會化的生產。在知識成為商品以前,知識生產大都是以個人為單位單獨進行的,知識生產的動力更多的是科學家的興趣,而在知識成為商品之後,知識生產成為一種社會化的大生產,成為大規模有組織的活動,這同樣也是知識迅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4.信息技術的革命性意義。信息技術的發展引發了一場深刻的“知識革命”。首先,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知識的數字化和編碼化發展。知識編碼化的結果,使知識獲得了更多的商品屬性,更加方便了市場交易,加速了知識的擴散。其次,信息技術極大地增強了人類知識存儲的能力。人類存儲的知識的形式也不再是單純的印刷文字的靜止形式,而是包括聲音、圖像等動態的形式。再次,信息技術還改變了人們創造知識的方式。電腦網路為人類創造了一個知識網路,通過這樣的網路人們可以分享概念、經歷和應用工具,交流新的思想並相互激勵,進行真正的跨學科研究。人們的智慧和思考也因此突破了個體的狹隘性和生命的有限性。電腦技術還使人類可以把一部分腦力活動,如大量的計算、數學分析和證明及知識的貯存等交由機器完成。解放出來的腦力便可以專註於創造性腦力勞動,以著重發揮大腦的綜合評價和創造能力,人類創造知識的能力因此得到顯著提高。最後,信息技術使知識的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同時也使人類的知識迅速增長。知識本身的豐富和積累是知識生產力發展的前提之一。沒有知識本身量的豐富,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傳播和使用基礎上的知識經濟和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生產力都不可能成為現實。

知識生產力的性質

  知識生產力具有非常複雜的性質,對知識生產力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它是一般生產力與現實生產力、物質生產力與精神生產力以及個人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的統一。

  1.一般生產力與現實生產力的統一。

  馬克思曾把知識的積累稱作“社會智慧的一般生產力的積累”,把知識稱作“一般社會生產力(如科學)的力量”。知識是“一般生產力”,不僅指它的潛在性,而且指它在一般或者廣泛的意義上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從這個角度來看,知識的積累和進步最終都會引起生產力的發展。然而,由於現實的生產力運行總是在特定韻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環境中進行,因此,作為一般生產力的知識能夠在多大程度和速度上改變現實的生產力運行是非常複雜的。

  知識從一般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是通過兩個途徑實現的,即知識的人化和知識的物化。知識的人化是指知識與主體的結合。知識要發揮作用,必須轉化為主體的知識、技巧或能力。知識是人類若幹代共同的智慧結晶,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只有通過教育和學習,才能使人類的這種共同智慧結晶轉化為個人的知識和智力。知識的物化是指知識要在生產中發揮作用,必須依靠和依附於生產力的其他因素。必須合併、附著、物化、滲透、凝結到其他因素中去。成為其他因素的組成部分,引起其他因素的質量和數量的變化,物化為生產力的內容。這樣它才能成為物質性力量,才能作用於物質生產。知識生產力的運行,就是建立在知識的人化和物化的基礎之上的。

  2.物質生產力與精神生產力的統一。

  知識生產力是一種精神生產力。知識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精神產品,其本身是人類精神生產力發展的一個結果或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知識生產也就屬於精神生產的範疇。知識本身的生產與其他生產形式有著相類似的結構。在知識的生產過程中,除了勞動者主體外,也有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只不過內容不同而已。知識生產力中的勞動者是各種知識工作者勞動工具是人腦和電腦組成的工具系統,勞動對象就是各種信息和知識。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已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但是,知識作為精神生產力而創造的知識產品,並不像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性的產品那樣,只能用於精神消費,而是可以經過一定的程式轉化為物質性的生產力,即能夠現實地改變客體的生產力。知識生產力並不是單純的物質生產力或單純的精神生產力,而是在這兩種生產力的基礎上實現的統一體。如果我們把知識生產力只理解為知識在物質生產力中的運用,就難以把握當代社會生產力所發生的巨大變革;而如果我們只承認知識是一種精神生產力,則又把知識生產力局限在“純精神”的領域而容易使之成為一種非現實的力量,而且,也容易使知識與人類的其他意識形式(如道德)等在生產力中的作用相混淆。

  自從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出現了分工直到資本主義社會,物質生產力與精神生產力都處在一種相對分離的狀態。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恰恰在於它把各種不同的勞動,因而也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或者說以腦力勞動為主或者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各種勞動分離開來,分配給不同的人。

  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這種分工使物質生產力與精神生產力獲得了相對獨立的發展。雖然物質生產力與精神生產力之間是相互依賴和相互轉化的關係,但是,二者基本上處在一種相對獨立的狀態。而知識生產力由於跨越了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使兩種生產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出現了融合的趨勢。

  3.個人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的統一。

  知識生產力是個人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的統一。一方面,知識生產力是一種個人生產力。知識的生產、傳播和使用,雖然都是一系列需要通過分工和協作才能完成的社會過程,但是,就每個具體的思想或觀念的產生來講,都是以個人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馬克思在談到物質生產的時候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質生產的基礎,也是他進行其他各種生產的基礎。因此,所有對人這個生產主體發生影響的情況,都會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變人的各種職能和活動。在這個意義上,確實可以證明,所有人的關係和職能,不管它們以什麼形式和在什麼地方表現出來,都會影響物質生產,並對物質生產發生或多或少是決定的作用。” 知識生產同樣如此,所有對人這個主體有影響的因素,都會通過主體最終影響知識生產力的發展。而且,由於在知識生產力中人的主體性地位得到加強,人的創造性得到史無前例的重視,生產力更加表現為一種個人性特點。但另一方面,知識生產力的社會性特點也變得更為突出。

  馬克思指出:“受分工制約的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產生了一種社會力量,即擴大了的生產力。” 社會生產力並不是個人生產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個人生產力通過一定的社會結合方式,如分工、協作等中介環節而形成的集體力、社會力。在知識社會,人們之間的社會聯繫更為加強,隨著知識量的迅速膨脹和知識愈來愈急速地細化,我們每一個人對各種事物的細節的瞭解愈來愈少,愈來愈多地依賴於其他人和專家的知識。因此,我們知道得越多,就越需要依賴他人及他人的知識。從知識的生產來看,無論是生物、醫葯、材料等領域,還是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錯綜複雜的研究課題都要求不同學科的專家共同協作來進行。從知識的學習來看,現代化通訊技術促進並實現了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但在另一方面也使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與交流變得更加重要。由此可見,知識生產力意味著高度發達的個人生產力與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張志誠.生產力經濟學辭典.立信會計出版社,2002年03月第1版.
  2. 2.0 2.1 孫向軍.知識生產力:一種新形態的生產力——對當代生產力變革的哲學考察[J].《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05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Mis铭,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知識生產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