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知識創新系統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知識創新系統(Knowledge Innovation System )

目錄

什麼是知識創新系統

  知識創新系統是包含知識產生、創造和應用的統一體。這是一個可以通過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以及積累新知識實現創造知識附加值、謀取競爭優勢的系統。這一系統具有多個側面,其不僅包括新產品研究開發與新工藝的創造應用,並包括管理模式、組織機制調整等諸多方面。知識創新系統包含著複雜的商業過程和組織過程。[1]

  知識創新系統是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子系統。知識創新系統是由與知識的生產、擴散和轉移相關的機構和組織構成的網路系統。知識創新系統的核心是國立科研機構(包括國家科研機構和部門科研機構) 和教學科研型大學,它還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機構、企業科研機構、政府部門和起支撐作用的基礎設施等。知識創新系統的主要功能是知識的生產、傳播和轉移,政府行為起主導作用。

知識創新系統三要素[2]

  1、知識的儲備: 知識的儲備是指一個國家可動用的知識總和, 是一國國民所擁有的知識總量, 是國家創新系統的環境基礎。包括國民、企業、教育機構和科研機構所掌握的知識儲備的總和, 同時強調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知識的儲備涉及國家的軟能力和硬能力, 筆者認為, 技術的儲備是國家競爭的硬能力, 文化儲備是國家的軟能力。我國的技術創新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而文化的重構還未完成,我們不僅要註重創新文化環境的構建, 還應該註重創新文化體制的構建。

  知識的擴散具有逐級向下擴散的特點, 等級越高, 勢能也越高。新技術、新思想的傳播和擴散是以一定的接受能力為基礎的。一國的教育能力是提高創新能力的基礎,受教育的廣度比深度更為重要。

  2、網路: 是指知識的配置網路。“知識配置力(Knowledge Distribution Power) ”, 即一個系統向創新者及時提供渠道, 使其獲得相關知識儲備的能力。國家創新系統的知識配置力比知識的生產更為重要。與創新有關的知識配置包括知識在大學、研究機構和產業界之間的配置,知識在市場內部以及在供應者和使用者之間的配置, 知識的再利用和知識的組合, 知識在分散的研究開發項目之間的配置以及兩用知識(軍用和民用) 的開發。國家創新系統知識的配置力影響到其從事創新活動的風險性的大小,獲得知識的速度以及社會資源重覆浪費的程度。系統的知識配置力是國家創新系統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標, 是經濟增長和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3、效率: 知識的儲備在一定的時期內是不容易改變的, 創新競爭能力的關鍵是配置效率的不同。政府的政策制度刺激目標就是提供渠道的暢通、提高創新效率和降低創新風險。

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結構[3]

 企業的知識創新系統是企業系統內部一個有組織和個體參與的、以實現創新知識,獲得持續發展動力為目的的分系統。將企業的知識創新過程、知識創新模式和知識創新環境聯繫起來進行考察,如圖1 所示,不難發現,企業知識創新系統實質是企業資源(尤其是知識資源) 在系統內傳遞和轉化相互耦合的開放系統,由許多相互聯繫的因素、環節所組成,具有一定的邊界和特定功能。企業知識創新系統包括輸入、運行、輸出、反饋四個子系統。

  1.輸入子系統。輸入子系統主要包括企業原有的知識、用於個體學習的支持資金和知識的軟硬體資源,在該子系統中,從企業系統內部或外部輸入信息流(激發知識創新的信息) 、知識流(用於創新的原知識) 、資金流(R &D 活動、創新人員激勵等) 及物流(知識創新的基本設施) 。

  2.運行子系統。運行子系統主要包括知識創新的基本環節、知識創新運行模式和知識創新環境場,該子系統包含三個圈層:內核圈層(包括知識創新的四個階段) 、外圍圈層(包括創新過程中隱性和顯性知識轉化的四種模式) 、環境圈層(既包括知識創新的微觀環境:發起性場、對話性場、系統性場、演練性場,也包括知識創新的巨集觀環境:企業系統的外部環境) 。

  運行子系統在運行中存在兩個非線性相互作用、相互轉換的有機過程,一個是知識形態的轉化,即企業知識創新系統中最核心的部分,知識經過萌芽、豐富、原型和實踐修正這一過程,逐漸由最初的消瘦的、薄弱的知識形態轉化為豐富的、可實用的知識;另一個是知識內涵的轉化,即企業知識在隱性和顯性之間和內部的相互轉化,企業的知識正是在這樣的轉化過程中,實現了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躍遷,完成知識的創新。

  3.輸出子系統。輸出子系統主要向企業提供可轉化的創新知識,以形成企業後續競爭優勢,同時也向企業系統外部輸出創新的產品或技術等。創新知識的輸出是知識等要素在運行子系統內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後的結果,輸出的新知識通常是顯性知識,即可以通過編碼化對新知識進行保存和推廣應用。

  4.反饋子系統。反饋子系統包括一個方向的兩個反饋,一個方向就是前向反饋(如圖1 所示) ,兩個反饋是指一個反饋到運行,一個反饋到輸入。運行反饋針對知識創新運行子系統中出現的問題,如知識流動是否順暢、創新個體溝通是否及時、知識共用是否存在障礙等。輸入反饋針對輸入子系統的問題,即企業知識創新系統輸入的是“正熵流”還是“負熵流”,如誘發知識創新的信息是否準確和及時、原知識是否具備創新的條件、知識軟硬體基礎是否先進等。這些反饋聯繫不僅促使創新模式內容發生變化,即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及內部的相互轉化,也使知識創新過程得到躍遷,即在低級的創新環節躍遷到高級環節,從而使企業知識創新形成一種迴圈上升的過程。從下圖中可以看到,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運行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關係,而是一個迴圈嵌套螺旋上升的過程。

  Image:企业知识创新系统.jpg

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複雜性特征分析[3]

  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複雜性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 企業知識創新系統具有開放性。企業的知識創新活動是一個合理映射著各類科技、經濟、政治、文化、自然、人力、物質、信息和知識等多重自然社會力量和因素的全息複雜系統。如果僅將企業內部知識創新的具體過程與具體運作模式看成是構成知識創新活動系統的基本要素的話,那麼企業知識創新活動所處於的經濟、政治、法律、社會等環境則成了知識創新系統對外開放的背景因素,由此也可以清晰地揭示出知識創新活動必然會受到來自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各類相關因素的制約、影響和激勵

  b. 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基本要素間的作用是非線性的。企業知識創新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單向遞進的層級結構,即它不滿足疊加原理,企業從外部環境獲得的知識流及企業自身具有的知識,在企業知識創新系統內部轉化為產出的產品和服務。這個投入和產出的轉化過程並不是簡單的線性疊加過程,而是一個非線性的轉化過程。

  c. 企業知識創新系統存在正負反饋機制。企業知識創新系統創新要素之間的作用效果受漲落機制的影響,存在著放大或縮小的效應,企業創新文化組織學習作用下能使創新得到不斷加強,是創新過程的正反饋;市場需求、科技推動等引發創新活動的因素相互耦合,既能產生加強創新行為的正反饋倍增效應,又存在削弱創新行為的負反饋,使創新演化出現飽和效應。因為市場需求的拉動、科技發展提供的機會開始時對創新行為的作用是強勁的,而當創新逐漸成熟,市場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知識成果得到有效的利用時,創新速度就會減緩,甚至於停滯。

  d. 企業知識創新系統內具有協同性。主要體現在創新系統內部各子系統及要素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企業知識創新系統中創新個體之間既存在整體同一性,即以實現創新為目的;同時也存在個體差異性,即創新個體之間知識水平、創新意識等方面存在差異。

  在創新體系中,整體同一性表現為協同,個體差異性表現為競爭。企業的知識創新往往採用並行工作的創新模式,這種情況對協同的要求很高,創新系統必須改變以往接力棒式的開發模式,建立起“美式橄欖球”的緊密配合,這就要求企業創新系統內各個創新小組之間高度協同,同一小組內各創新個體成員之間也要高度協同。系統內部個體之間具有差異,就會存在系統內各部分的競爭。參與知識創新的各部門之間競爭企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希望得到更多關註與支持,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衝突

  e. 企業知識創新系統中存在超迴圈特性。創造性思想和成果的產生除了極少數原始的創新之外,大量的創造性實際上都是原有要素的重新組合。在超迴圈論中,在原有要素重新組合中會產生新的“擬種”虛擬要素,經過強化聯繫之後,通過新的聯繫變成一種新的創造性思想,從而實現了超迴圈過程。企業的知識創新是知識要素重新組合後實現的創造性新知識,其模式符合任何事物發展的必然模式,即知識創新- 具有優勢- 被模仿- 優勢下降- 出現危機——新創新。如果沒有超迴圈,就不會有知識的進步,沒有對原有知識的重新組合,就不會創造出新知識。

  f . 企業知識創新過程中存在涌現現象。“涌現”是複雜系統的本質特征。在企業知識創新過程中,由於參與創新的個體成員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適應能力,他們可以根據內外環境的狀況,依據一種或多種規則進行博弈選擇,選擇最優結果,最後決定自己的行為,改善自身“內部模型”。作為適應性主體的知識創新個體成員的趨同機制和“聚集”相互作用會涌現出複雜的大尺度行為,又形成更高級的主體——“介主體”(即群體) 的涌現。相同層次群體的涌現同樣存在趨同效應,又形成了更高層次的涌現,直至導致企業知識創新系統整體的質變,即向更高層次的創新行為和創新模式轉化。

  g. 企業知識創新的結果無法準確預測。企業知識創新的結果無法準確預測很大程度上源於知識共用困難。因為知識創新的突破越來越需要多部門、多人員、多領域知識的融合與共振,但這種共用交互卻是當今企業知識管理的重要挑戰。從主觀角度來看,知識共用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對接受者帶有明顯的收益,對發出者意味著高成本(Reagans & McEvily ,2003) ,知識擁有者許多情況下並沒有與他人分享的意願( Fisher&Tobin ,1998) ,原因是害怕其專家地位受到威脅,以致於降低了與雇主的未來談判力。因此,知識個體有足夠的動機去保守自己的知識。從客觀角度來看,由於知識本身的隱含性、系統性、複雜性以及人們之間知識結構、專業性質、生理條件等因素的差異和所處環境的限制,知識轉化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干擾,這自然又加大了知識共用的難度,引致企業知識創新行為的不可預測性。

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自組織演進機理[4]

  根據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自組織性可知,知識創新系統由無序走向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是一個自組織演進過程。企業知識創新的自組織演進可分為4個階段,即耗散結構形成階段、驅動機制形成階段、觸發機制形成階段和有序結構形成階段。

  1.企業知識創新系統耗散結構形成階段

  根據自組織理論,系統只有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獲得足夠的負熵流,並且處於遠離平衡態,才有可能形成新的“活”的有序結構———耗散結構。所以,企業知識創新系統對環境因素有選擇、有過濾地保持充分開放,打破系統內部原有的“超穩定”結構,使其遠離平衡態,是其向有序演化的前提條件。

  開展知識創新活動的關鍵是人才流動,而開放又可以為企業知識創新活動提供充分的人才資源。企業通過建立開放的、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動體制和機制,一方面可以引入知識創新所需的各類高素質專門人才,而人才的引入又促使原有人才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形成人才結構上的良性迴圈;另一方面要逐步淘汰不適應企業知識創新要求的人員,建立知識創新激勵機制,形成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動態激勵機制,從而使創新系統遠離平衡態,抵制系統人才熵增,使創新動力系統充滿生機與活力。

  企業要進行知識創新,除了需要自身的努力外,還需要與外部進行廣泛的知識交流。具體來說,可以從外部環境不斷吸取相關的信息,如發達國家最新的科技成果、最新的研究動態等,以豐富和增加企業的知識供給;也可以聘請國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到本國工作或進行講學和講座,通過交流來開闊知識創新人員的視野和創新思路;還可以經常性地派遣知識創新人員到國外進行學習和培訓,以掌握髮達國家先進的技術和實驗方法。通過開放,不斷吸納外界的最新信息,抑制由於信息老化而導致的信息熵增,使企業知識創新系統不斷獲得發展。

  2.企業知識創新系統驅動機制形成階段

  企業知識創新活動的根本目的在於取得競爭優勢,因此,企業知識創新系統自組織運行受“形成競爭優勢”這一主序參量的驅動;另外,企業的發展戰略企業文化管理機制又影響和制約著企業知識創新活動,也可以看作是企業的序參量。這些序參量始終是企業知識創新的持續驅動力,支配著創新系統的行為,主宰著整個企業成長的進程和方向。

  企業知識創新活動受“形成競爭優勢”這個主序參量的主宰。企業的決策者可以通過研究市場需求及行業發展態勢,揭示並確立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發展方向,然後將企業知識創新的整體目標分解為若幹個“子目標”,使創新系統內每個自組織單元都有自己明確的目標。知識創新目標具有吸引力,會成為企業知識創新活動的“吸引子”,使各個自組織單元通過協同合作,匯入這一“吸引子”中來,從而激發每個創新單元和創新個體的創新積極性,從整體上提高了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活力。

  3.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觸發機制形成階段

  隨機漲落是企業知識創新系統進入有序的契機。在企業知識創新系統中,存在很多漲落因素。市場需求的變動、行業競爭的狀況、科學技術的發展、金融市場的振蕩都構成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漲落。這些漲落的微小變化通過放大便可以形成巨漲落,從而對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產生很大影響。這些影響可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企業知識創新活動要充分利用漲落,形成積極的干擾機制,使企業知識創新系統達到一個更高的有序狀態。如競爭上崗等,在無形中給員工施加壓力,激發鬥志,從而產生“鯰魚效應”。同時要限制消極的干擾機制,避免創新系統陷入混亂狀態。如資金周轉緩慢、關鍵人才流出等小漲落,都很可能帶來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巨漲落,導致創新失敗。

  對於知識創新活動的自組織而言,要充分利用科技發展、管理者創新偏好、企業員工創新點子等能誘發漲落的各種因素,誘發漲落的產生,使這些微漲落通過非線性相互作用的放大形成巨漲落,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演化。

  4.企業知識創新系統有序結構形成階段

  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序參量”(知識創新目標、企業文化經營戰略管理機制等)之間通過“競爭——合作——協調”的協同運行機制,可使企業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相互耦合,形成正負反饋環,產生協同效應,將企業知識創新系統內原來有序度低(高熵)的各要素變成有序度高(低熵)的“自組織”動態系統。在存在漲落和非線性作用的條件下,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協同會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較大的內聚力、吸引力和靈活應變力,形成知識創新系統內外的良性迴圈,向知識創新系統的“吸引子”——創新目標演進,從而使企業知識創新系統有序結構逐漸形成。

  企業知識創新活動通過自組織的方法,達到巨集觀系統新的有序,並不意味著管理者無法對這類結構實施影響。它是決策者參與的自組織,這裡的“參與”不等於傳統的“干預”,而是一種巨集觀高層次上的監督和控制,是通過制定規則與約束,誘發有利的漲落髮生,引導協同效應,創造開放環境的活動。

超迴圈論與知識創新系統的關係

  知識創新系統中的超迴圈特性是指;超迴圈特性說明瞭知識創新系統如何產生創造性,即如何重新組合知識的問題。創造性思想和成果的產生除了極少數原創性式的創造之外,大量的創造性實際上都是原有要素的重新組合。在超迴圈論中,首先是原有要素在一個平面上重新組合原有要素的“超迴圈結合”。然後,在重新組合中會產生新的“擬種”虛擬要素,經過強化聯繫之後,通過新的聯繫變成一種新的創造性思想,從而實現了“從二進化到三”超迴圈過程。知識創新是知識要素的重新組合,其組合模式符合任何事物發展的必然模式,即創新→系統具有優勢→模仿→優勢下降→出現危機→新創新。如果沒有超迴圈,就不會有知識的進步,沒有對原有知識的重新組合,就不會創造出新知識。在知識創新過程中,當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換個思考角度,或者放下問題,常常可以在不經意間甚至在夢中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是因為大腦在集中精力思考時原有思想要素的排列被不容易聯繫緊密的意識狀態所分割開來,而在放鬆狀態下,各種思想聯繫已經鬆懈,原有要素可以自由地游蕩在一個空間里,它們的新關係在各種碰撞中十分容易建立起來,重新構建了思想要素的聯繫,構成了新的迴圈,創造性應運而生。

  知識創新系統是一種網路結構的超迴圈系統,它包含多重關係,在社會、政府、大學、科研機構、和產業界之間構成了一種新型互動關係。知識創新的進化是各種關係相互良性迴圈的結果。

協同學與知識創新系統的關係

  知識創新系統的協同特性體現在創新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競爭與合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導致系統的整體行為,從而推進系統的演化。從傳統來看,人們習慣對各子系統進行具體分工,但是由於知識創新是一個特殊過程,獨立分工無法形成對同一問題出現競爭的情況,因而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由此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日本佳能公司採用了“組織重疊”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為了激發內部成員的創造力,該公司將產品的開發作為一個重疊過程進行管理。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職能部門共同從事同一種工作,通過“內部競爭原則”來組織新產品的開發,一個項目被分成多個相互競爭的次小組,它們採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個項目。然後就各種方式的優缺點進行辯論。這種方法鼓勵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研究項目,併在項目組長的指導下,最終得出一致的最優方案。由此可見,當人們進行內部競爭時,會使信息量迅速增長,並使開發小組創造出新的概念,將新概念迅速熔入實踐之中。

  知識創新系統內部不僅需要競爭,同樣需要合作。尤其是進行大型長周期的產品創新,此時往往採用並行工作的創新模式,這種情況對協同的要求就更高。創新系統必須改變以往接力棒式的開發模式,建立起“美式橄欖球”的緊密配合,比如惠普公司和我國的熊貓電子集團建立了這種模式的知識創新系統,獲得了巨大的收穫。這種成果依賴於對系統內部整合機制的綜合運用。比如,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合理地引導協同,比如採用互動式的知識共用機制——可以通過喝咖啡時的閑聊、休閑場所的隨機辯論及一般會議到秘密會議、專業咨詢會議、講習班及大型會議的方式來建立這種共用模式,降低溝通成本,提高協作程度,從而提高企業的整體凝聚力

參考文獻

  1. 張增英.知識創新系統中自組織特性初探[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5,(12):192-193
  2. 李傑.關於國家知識創新系統的理論探索[J].前沿,2005,(4):39-40
  3. 3.0 3.1 郭韜,樓瑜,滕響林等.基於複雜性理論的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研究[J].情報雜誌,2008,27(4):112-115
  4. 劉希宋,薑樹凱,喻登科等.企業知識創新系統自組織特性及演進機理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4):131-13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Gaoshan2013,Lin,Mis铭,LuyinT,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知識創新系統"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