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溫特勞布-卡爾多內生貨幣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溫特勞布-卡爾多內生貨幣理論

  溫特勞布-卡爾多內生貨幣理論是指後凱恩斯貨幣經濟學家的代表人物西德尼溫特勞布和尼古拉斯卡爾多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內生貨幣理論是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論證的,他們認為貨幣需求通過政府的壓力,轉換成中央銀行貨幣供給。這就是說,不是貨幣供給決定經濟運行,而是經濟運行決定貨幣供給。中央銀行只能順應經濟運行的要求供給貨幣,而無法執行自主性貨幣政策

  溫特勞布認為,商品價格是在勞動成本及勞動成本之上的某種加成決定的。假定勞動生產率隨時間的推移而提高的速度是相對穩定的,如果名義工資率(w)的相對增長率超過平均勞動生產率(A)的提高,物價(P)就會上升,從而社會名義收入(PY)也就增加,貨幣需求隨之增加。如果此時中央銀行拒不增加貨幣供給,就會導致利率上升,投資、真實收入以及就業量就要縮減,以使貨幣需求與供給在低收入水平上被迫相等。這當然是中央銀行,特別是政府當局所不願看到的。因此,只要貨幣工資在談判桌上外生地決定,貨幣當局就最多只能保證貨幣的充分供給,以消除充分就業和增長的金融障礙。

  卡爾多認為,中央銀行的基本職責是作為最後的貸款人,通過貼現視窗,保證金融部門的償付能力。中央銀行為了防止信貸緊縮導致災難性的債務緊縮,貨幣當局除了滿足“交易需求”之外,別無選擇,否則整個金融系統都將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困難。該觀點表明,在中央銀行制定和維持的任何既定利率水平上,貨幣供給曲線的彈性都無限大,即貨幣需求創造自己的貨幣供給,供給因此而能滿足經濟貨幣需求,貨幣供給曲線呈水平。

溫特勞布-卡爾多的基本模型[1]

  溫特勞布提出內生貨幣供給模型,他的著名工資定理是該模型的基礎。根據這個定理,商品價格勞動成本與某種加成之和決定,即:P=K(W/Q)

  其中K代表外生制度環境所決定的企業壟斷程度,總名義工資(W)與實際產出Q之比是全部產出的單位勞動成本。用L(總勞動收入)去除W和Q,可以得到下述等式:

  P=K(w/A)

  其中叫是以名義貨幣計算的年平均工資率,A是平均勞動生產率(Q/L)。假定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相對穩定,那麼名義工資率的相對增長超過平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w>A),物價就會上升。因此,利用一般符號,可以寫成:P=P(w)

  其中叫通過集體議價外生決定,即物價是名義工資的函數,兩者正相關變化。這是美國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一條重要結論。

  根據溫特勞布的工資定理,貨幣收入的流通速度是既定的,工資率的任何過度增加(w>A)都將導致物價的上升。因為,物價由單位勞動成本與穩定的加成構成。對於任何給定的產出水平(Q)和相應的就業水平,其直接效應是名義收入(Y)按比例增加。因為,名義收入等於一般物價水平乘以實際產出(Y=P*Q),在Q既定的情況下,工資變動影響物價,物價變動影響名義收入,名義收入增加又與物價提高成正比。但由於Y=P*Q的等式是最基本的和不可改變的,那麼工資物價上漲的結果只能是產出的下降,作為決定產出的變數一一就業也將相應下降。顯然,避免失業增加的辦法只能是增加貨幣供給。當然,中央銀行也可以繼續執行它既定的貨幣供給計劃,但是,用溫特勞布的話來說,它以“失業和人類的苦難為代價……但是,對於現代民主社會來說,這樣做在目前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這就是說,貨幣供給只能以名義工資增長率超過平均勞動生產率的程度相應增加。它不為中央銀行獨立決定,而由經濟運行的客觀要求所決定,這就是溫特勞布的貨幣內生性理論。

  對溫特勞布來說,物價水平的變化是單位勞動成本變化的結果,貨幣供給直接與實際產出水平和就業相聯繫,它與物價水平的間接聯繫是通過增加失業,抑制工資來實現的,而失業的增加則是中央銀行拒絕充分滿足增加的貨幣需求的結果。溫特勞布認為,只要貨幣工資在談判桌上外生決定,貨幣政策對物價就只有間接影響。而且,除非中央銀行無視政治當局的權威,即不惜引起實際產出和就業的大幅度下降,貨幣政策才能保持物價穩定。否則,物價就是工資的函數,而不是貨幣供給的函數。貨幣供給只能對物價起“支撐作用”,或者用溫特勞布的話來說:“只要物價水平主要由中央銀行所不能控制的工資談判所決定,貨幣當局最多就只能保證貨幣的充分供給,以消除阻礙充分就業經濟增長的金融障礙,貨幣當局並不擁有控制物價水平的有效手段。”

  溫特勞布命題的一個變體是卡爾多內生貨幣模型。卡爾多認為:中央銀行的基本職責是作為最後的貸款人,通過貼現視窗,保證金融部門的償付能力。這就使中央銀行坐在自己的炸葯桶上,為了防止信貸緊縮導致災難性的債務緊縮,貨幣當局除了滿足“交易需求”外,別無選擇。卡爾多說:“中央銀行不能拒絕對‘合格票據’的貼現……如果它這樣做了,即每天或每周確定一個固定的貼現額度……中央銀行就不能履行其作為銀行體系最後貸款人的職責。該職責對於保證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極為重要。因為貨幣當局不能接受銀行體系崩潰這一災難性的後果……在信貸一貨幣經濟中,‘貨幣供給’是內生的而不是外生的——它直接隨公眾對持有現金銀行存款需求變化而變化,而不能獨立於這種需求的變化。”

  卡爾多的觀點表明,在中央銀行制定和維持的任何利率水平上,貨幣供給曲線的彈性都無限大,即貨幣需求創造貨幣供給,貨幣供給因此完全滿足經濟對貨幣的需求。卡爾多首先發展了這種特殊形式的內生貨幣供給理論

  卡爾多的觀點可以用圖1來表示,縱軸表示由中央銀行外生決定的利率,橫軸表示貨幣存量SM1,和SM2是貨幣供給曲線,它們表明在每個可能的利率點上,都有一條與橫軸平行的貨幣供給曲線SM,因為中央銀行要發揮“最後貸款人”職能,就只能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上滿足所有的貨幣需求。圖中的貨幣需求曲線D是名義收入的函數,D(Y)的負斜率表明,利率越低名義收人越多,貨幣需求也就越大。貨幣與收入的關係就不是M決定Y,而是Y決定M。因為,卡爾多假定,政府收入政策可以保障公眾的收入水平,物價相應是個常數。D(Y)曲線因此表明,實際產出和就業水平越高,貨幣的名義需求就越大,反之亦然。

  假定在A點上,貨幣需求M2對應利率水平i2上的貨幣供給,此時實際產出並未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若中央銀行在政府的要求下,把利率下降至i2,則在既定公眾信心和企業預期的條件下,投資增加。若政府的收入政策、物價政策保持不變,實際產出的增加將導致名義收入增加,而名義收人增加又將導致均衡點由A沿著D(Y)移動到C點,貨幣需求也將沿橫軸由M2移至M1。作為最後的貸款人,中央銀行只能同意增加貨幣供給(BC),在C點上,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再度實現均衡。從動態過程看,貨幣供給曲線SM與貨幣需求曲線D(Y)為同一條曲線,因為利率的變動使每一條可能的SM線與D(Y)的交點都發生在D(Y)上,D(Y)就成了利率變動時的貨幣供給曲線。它表明利率下降,投資和名義收入增加,這又帶動貨幣交易需求增加,中央銀行只能被動地滿足這一增加了的需求,貨幣需求因此創造了貨幣供給。這就是卡爾多的貨幣內生性模型。

  卡爾多認為,貨幣當局對貨幣供給實際上並沒有控制能力,貨幣供給“依賴為收入水平決定的需求”,而且,要想避免金融體系的崩潰,中央銀行必須作為最後貸款人滿足對於貨幣的需求。

溫特勞布內生貨幣理論與卡爾多內生貨幣理論比較[1]

  第一,兩種理論的內生性都是它們外生性的隱蔽形式。不管是溫特勞布的對“政治”的服從,還是卡爾多的在既定利率水平上無限地供給貨幣,實際上都表明中央銀行能夠外在地決定貨幣供給。換句話說,他們理論的內生性是通過中央銀行對壓力和職責的無奈和服從來實現的,其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實際上隱含在貨幣供給的外生性中。可以肯定,這種內生性顯然不及我國計劃經濟貨幣供給的“倒逼”以及英國莫爾的“水平主義”那麼徹底,因為,計劃經濟中的現金髮行存貸差額自行增加;莫爾的商業銀行隨時能獲得所需準備金,這種現金和準備金的增加幾乎不必得到人行總行或中央銀行的許可。

  第二,兩種理論的“政治”含義不同。溫特勞布的理論以他的工資理論為基礎,他強調只要名義工資增長率超過平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就會置中央銀行於不得不增加貨幣供給的境地。卡爾多的理論則建立在中央銀行的“最後貸款人”職能上,為了保證金融系統的正常運行,中央銀行也只能增加貨幣供給。而且,因為溫特勞布主要討論美國的情況,美國聯儲的最後貸款對象主要是私人金融部門;卡爾多則討論英國的情況,英格蘭銀行為了避免發生“擠出效應”,而主要為財政籌資需要,發揮最後貸款人的職能。這就決定了美國的聯儲要比英格蘭銀行更多地承擔解決就業問題的責任。所以,溫特勞布模型中的“政治”因素在卡爾多模型中並未完全消失,但是,其作用卻要相對小一些。

  第三,兩種理論對貨幣流通速度的看法不同。溫特勞布模型假定貨幣流通速度是常數,證明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必須隨貨幣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並充分滿足這種增加的需求,這種需求的增加為名義收入的增加所帶動。卡爾多則從貨幣供給是“需求決定的”,而不是“供給決定的”論點出發,得出貨幣流通速度函數是穩定的(與貨幣主義的命題不分軒輊)結論。其理由只是因為貨幣供給量很容易對貨幣需求量的變化作出反應,所以貨幣流通速度無需發生變動。換言之,只有在中央銀行採取充分滿足貨幣需求的方針時,既定利率水平上的貨幣供給曲線才有無限的彈性,其流通速度才是不變的。當貨幣供給的反應不完全時,即貨幣存量不隨支出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時,流通速度只能相應提高,反之,流通速度將會下降。

  第四,兩種理論的因果鏈不同。在溫特勞布的理論中,物價水平的提高是單位勞動成本上升的結果,為避免實際產出和就業水平的下降,中央銀行只能增加貨幣供給,貨幣供給因此只能影響實際產出和就業水平,並通過此後兩者與物價水平發生間接的聯繫。卡爾多的因果鏈則大體為,中央銀行降低再貼現率導致利率下降,並直接刺激投資,使收入按投資的若幹倍數相應擴大,收人的增加將導致貨幣的交易需求增加,在既定再貼現率的條件下,中央銀行只能予以滿足,否則整個金融系統都將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困難。

  第五,兩種理論涉及的基本變數不同。溫特勞布的理論僅以單一工資定理為基礎,主要涉及工資變數。而卡爾多模型則討論貨幣供給貨幣需求增加的反應,它與貨幣收入變化率有關,而且涉及這樣一些因素:(1)需求壓力,(2)國內投資,(3)出口,(4)財政政策,(5)工資上漲率,以及(6)公共部門借貸要求的變動等。所有這些都影響貨幣需求,並最後作用於貨幣供給。

溫特勞布-卡爾多內生貨幣理論的主要局限[1]

  溫特勞布-卡爾多的內生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給曲線是條水平線,這對貨幣供給曲線是條垂線的傳統理論是極大的突破和創新。但是,正如所有草創未竟的理論難免存在著前提的不充分和論證過程的粗糙一樣,他們的理論也難以完全超越類似的局限。

  首先,溫特勞布的內生貨幣供給理論假設政府領導人不容許經濟偏離充分就業狀態,哪怕是稍微的非充分就業狀態。這實際上是自由派的幻想,幾乎所有的政府為對付嚴重的通貨膨脹都傾向於付出失業和衰退的代價,里根政府和撒切爾政府的實踐實際上已經否定了這種自由派的幻想。

  其次,溫特勞布和卡爾多模型認為中央銀行只能順應貨幣需求的假定並不充分。因為,中央銀行從未將充分滿足貨幣需求作為政策目標,“按需供給”不僅不會成為它的自覺行動,甚至在當今發達國家有關法律制度的保證下,中央銀行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拒絕行政當局對其增加貨幣供給的要求。儘管未必充分,但只要貨幣供給不相應增加,就足以使貨幣供給曲線向上傾斜,而不是條水平線。

  再次,貨幣流通速度不僅不是常數,甚至其函數形式也不穩定。常數的貨幣流通速度與其穩定的函數形式分別是溫特勞布和卡爾多的重要論斷,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拉德克利夫委員會認為,無法找到“任何理由來假設或找到歷史上任何經驗來說明:貨幣流通速度存在任何限度”。此說法無疑是正確的。而貨幣流通速度的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自發地滿足貨幣需求,從而使得中央銀行無需完全按貨幣需求供給貨幣,其貨幣供給曲線是水平線的理由因此而不夠充分。

  最後,未能充分討論貨幣流通速度與利率同方向變動的影響。如果利率提高而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則意味著貨幣需求乃至貨幣供給的減少,那麼,按照內生貨幣理論,貨幣供給曲線不是水平的,而是與利率負相關的。實際情況恰恰是利率與貨幣流通速度同方向變動。溫特勞布的模型中沒有提及這種情況,卡爾多水平的有效貨幣供給曲線中雖已經包含著貨幣流通速度加快以彌補貨幣供給不足的思想,卻未能作深入的展開。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胡海鷗,賈德奎編著,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 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02,第199頁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溫特勞布-卡爾多內生貨幣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